分享

老年生活,期盼“精神呵护”

 苏西的玫瑰家园 2012-11-03

老年生活,期盼“精神呵护”

 

  编者按:随着社会老龄化越来越快,老年人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持续增长。到201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8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生活自理程度不足50%,平均每个人到他临终的时候大概有1.99年要卧床度过,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则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存在,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

  记者近日采访中看到,在江苏,因为出台了全覆盖的基本保障机制,温饱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主要烦恼,而精神慰藉、权益保障等成为时下较为普遍的老年人问题。本版采写的一组报道,就是为了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老年人问题。

  人到老年,怎一个烦恼了得

  老年人,最是孤独难耐

  目前我国约有2/3老人的家庭出现了“空巢”,家中没有儿女、亲人相处;有的老人身边虽有子女,但由于子女忙于工作、家务、教育孩子,常常忽略了老人。孤独,正在成为当今损害城市老人身心
健康的最大杀手。

  [个案一]八旬老人在澡堂消磨时光

  在82岁的李爷爷眼中,越来越多的城市高楼大厦使都市人际关系日益疏远、淡薄。走家串户简直就是奢望!因为不习惯高楼的生活,李爷爷多次要求儿子送他回农村去。

  李爷爷原本生活在苏北农村,儿子在南京工作。老伴去世后,儿子便将他接到了城里。可是,白天,儿子、媳妇都上班去了,与邻居又不认识,老人的生活孤单无比。后来,家人发现老人喜欢上了泡澡堂。可是,前不久,李爷爷又一次到澡堂去时,不小心脚下一滑,把大腿的骨头跌伤了,至今还躺在床上。就在儿子抱怨他不该常去澡堂时,老人含泪说了一句令人唏嘘的话:“那里好歹有人啊!”

  [个案二]老伴去了,孤独一人日难挨

  今年初,家住南京河西的冯阿姨老伴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了。携手走过30多年,突然之间,失去了相依为伴的人,这种痛苦令冯阿姨夜不能寐,每天都要吃上几片安眠药,才能睡上片刻。

  “老伴死后,我活得很痛苦,家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想呆的地方。这样活下去真是太可怕了。有时我真想去死……”过度的悲伤和痛苦,一直在打击她脆弱的神经。前不久,她被南京脑科医院鉴定为抑郁症,正在进行治疗。

  [专家点评]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卫:社会学上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老人需要一个“大环境”、一个多种声音共生的空间与他们相伴,“孤岛式”的生活状态危害很大。因为一旦失去交流,也就失去了生活的鲜艳色彩。

  “蹭老”、“啃老”,

  让老人无可奈何

  由于就业难、房价上涨、年轻人承受压力能力减弱等客观原因,在一些家庭中,老年人反而变成“支撑”。一些子女早就将敬老、爱老抛诸脑后,乐当“啃老”一族。

  [个案一]“儿子结婚,我是取款机”

  小舟(化名)大学毕业工作3年后,准备在江北买一套30万元的期房。父母把大半辈子积蓄10万元交给小舟付首期。小舟月薪3000元左右,每月除了支付2000多元的房贷,工资就所剩无几了。自己的饭钱只有“吃”父母的退休金。

  记者调查发现,近几年,大学毕业后工作不到两年的年轻人都考虑贷款买房。在随机采访的一些市民中,一半的子女都是靠父母的钱买房,或者由父母出首付。

  [个案二]“养儿为防老”竟成“养老要防儿”

  江宁76岁的刑老太早年丧偶,带着儿子改嫁,含辛茹苦将儿子拉扯大。2003年3月,她家的老房面临拆迁。刑老太的儿子闻风而动,叫老太把补偿款交给他保管。刑老太想:“自己老了,财产早晚都是儿子的”,便将拆迁补偿的事一古脑儿交给儿子去办了。

  令刑老太没想到的是,儿子在拿到补偿金后,就再不见人影。更令老人心寒的是,政府每月发给她的200元过渡费也被子女冒领侵吞。悲愤不已的刑老太拄着拐杖找到了江宁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终于从儿子那里获得了赡养费。她说“养儿防老”的话靠不住,现在“养老要防儿”,幸好还有好心人帮忙,今后的日子只想一个人清闲地过下去。

  [专家点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迎春:现代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明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赡养父母是做子女的义务,像带不带孙儿、买不买房这些都是老人的权利。权责不分,就会给家庭带来不应有的矛盾甚或冲突。“蹭老”、“啃老”吃掉的是老人的心、长幼之间的亲情!

  情感需求,

  期待子女共鸣的“心弦”

  幸福的“黄昏恋”会使老年时光充满无限美景,有利于老年人互助携手共老。但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的黄昏恋却遭受了阻碍与挫折——

  [个案一]面子与钱,反对父母再婚的主要原因

  70岁的杨老先生老伴去世20年了,一直单身,虽然儿孙满堂,却没有一个人来管管老人的生活。如今,杨老先生住进了养老院,看中了一个老干部的遗孀。可等杨老先生将“新娘”领回家时,家里顿时掀起了风暴,子女要赶老太走。最后,他们得知老太尚有几万元存款时,态度才有所改变。两年后,当老太的几万元存款已所剩无几时,他们最终把老太赶走了,老人又回到养老院孤寂的生活中。

  据了解,儿女反对父母再婚的原因,一是观念上的,认为父母再婚丢面子;二是经济上的,担心父母再婚后影响了自己的继承权;三是赡养关系上,认为父母再婚后会增加自己的负担。

  [个案二]金钱纠纷难解,劳燕终分飞

  杏林新村社区居委会主任丁慧介绍,有对老夫妇,也是半路夫妻,结婚8年了,感情一直很好。两人还合伙买了房子,老头掏钱买房,老太太掏钱装修。没事的时候老两口商量,说百年之后这房子归谁啊?老头说我买的房子当然归我的儿女,老太太说那我还掏了装修钱呢!老头说,那好,我把你那份还你。老太太一阵心寒。就这样,子女们还没说什么,两个老人先吵起来,结果可想而知——劳燕分飞。

  省老龄委统计,目前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17万,占户籍人口的15%。其中很多老年人往往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闪电”结合,而忽视了对方情感上的需求,导致婚姻生活走进了“短”(认识的时间短)、“平”(感情平淡)、“快”(分手快)的怪圈。

  [专家点评]南京市老龄委办公室主任程晓认为,老年人有自己的需求,不光是吃饱穿暖就行的。如果有个情投意合的老伴相互照顾,老人过得开心,儿女也可以少烦神,何乐而不为呢?不过他提醒说,“黄昏恋”应该以双方的真情实感为基础,再婚最好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谨慎处理,如果过于轻率反而会影响自己的晚年生活。

  渴望“精神赡养”,最迫切的诉求

  [采访手记]倾听老人所言,记录老人所行,分析老人所思,让我们感触良多。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例如“丧失”工作、丧失权力和地位、丧失金钱、丧失亲人、丧失健康等,这些改变让老年人心里难以接受。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他们从长期紧张、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突然转入到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心理落差较大,一时很难适应,从而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生活切换”之后的老年人,最害怕的是孤独,最担心的是健康。渴望“精神赡养”,这是老人的最诚挚而迫切的诉求。 杭春燕 唐悦 曾力莹

  亲老善举多多益善


  记者在采写老人生活诸多烦忧的同时,也欣喜地发现,为排解老人们的困苦,许多地方纷纷推出的种种亲老善举,凸现了一幕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生动景观。

  “爱心时间银行”——让老人支取快乐的地方

  苏州吴江市区鲈乡二村开了一家“爱心时间银行”,首批志愿者都是自己社区的老人,他们互帮互助,谈心、聊天、陪病人,为爱心银行存入一笔笔“资金”。

  最先加入“爱心时间银行”的志愿者——58岁的田阿姨说,她的服务内容是为自家对面一幢楼的80多岁高龄老奶奶干家务,读读报、聊聊天,有时搀老人下二楼散步、去诊所挂水等等。

  社区负责人说,目前报名的都是50岁到60岁的居民,他们今天服务多少小时,就在“银行”“存”起来,将来可以享受其他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同样多时间的服务。

  “乐龄午餐”——一起吃饭唠家常

  苏州葑门街道,目前有近7万人口,其中近百名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被“乐龄午餐”机制包了。

  苏州葑门很早就开展“居家养老”,凡是参与进来的老人,都配备一名社区家政员。后来,一名家政员服务几户老人,早晨就先到各家转一圈,问问老人想吃什么,然后回自己家烧,做三家的饭,再一家一家送过去——这就是“乐龄午餐”的雏形。后来,“乐龄午餐”开始为邻近社区的老人提供午餐,成立了小饭堂。既帮老人入了伙,还为老人提供了每天一次的休闲聚会。小食堂实行分餐制,一个个托盘。老人们每天聚在一起,吃饭、聊天。如今,双塔社区、百步街社区等5个社区,已发展到了40多位老人一起吃饭,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

  “安康通”——老人们的“贴身保姆”

  1993年,宋奶奶患脑梗塞差点没命,抢救过来以后,经常会犯糊涂。独居的老人成了居委会的心病:“万一发病,倒在家里都没人晓得。”居委会想给老人请个钟点工,老人却不愿意生活被人打扰。这样的烦恼,一直到去年夏天才解除——居委会上门,给老人装上了一台“安康通”紧急呼叫援助系统。

  作为一项政府“惠民”工程,从去年起,南京开始为六城区部分独居及空巢老人送上“安康通”。同时由市、区两级财政为每位老人承担每月20元的使用费。目前,全市受益人群已达1246户。

  “养老服务网”——政府为老人送温馨

  87岁的独居老人宛怀琴生活比较困难。一天,一位陌生人走进了宛老太的家里,她叫蒋云霞,是鼓楼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的服务员。小蒋进门便烧起热水为老人洗头、洗澡,清洗衣被。老人不知所措,“这如何是好?我可付不起你工钱啊!”小蒋笑道,“您老就放心吧,政府已经代你付过钱了。”老人感叹:“这是政府在为老人办实事啊!”

  如今,鼓楼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已经为1308名独居老人免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老年人,要善于设计自己的生活

  当前,养老机构、设施还跟不上快速扩容的老年队伍。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如何给自己找乐子,让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老年游市场火爆,退休后不妨“出去走走”

  重阳节后,送完最后一个老年旅游团,南京康辉旅行社逸仙桥店经理卫子鸣喜上眉梢。从3月到10月,每月做了四五个团,跑的全是长线游,成都、昆明、张家界、海南……目前,南京已有希望、世阳、北宁、黄河等5家旅行社开掘老年旅游市场。

  老年人外出喜欢细走慢游,不喜欢紧赶,天数比正常时间长30%,但价格低30%左右。因为老年游一般错开节假日,长线游坐硬卧,住宿安排在郊外。此外,许多景点凭老年证免费。今年铁路提速后,5月15日开出第一趟桂林老年游专列,15天报名就全满了。老人只要有稳定的退休金,一年参加两三次旅游,还是能承受的,不要总是把自己“限”在家里。

  传统养老观应改变,养老院中有亲情

  尽管住房宽裕,儿女绕膝,南京的一些老人还是搬进养老院。

  在玄武区兰园敬老院,好几个老人把家里房子出租,住了进来。69岁的王翠萍老人,5年前老伴去世,一直独居,虽然儿女孝顺,但工作忙,不能总陪在身边。老太太喜欢热闹,但600多元的退休金不够,就把房子租出去,就足够支付在敬老院的生活费了。在敬老院,王老太和同伴们打打牌,唠唠嗑,饭菜现成的,起居有了照顾,生病了有保健医生,啥都不烦,比在家守着空房子有意思多了。逢年过节,她到子女家;平常,孩子们有时间就过来看她,比以前更亲密了。

  老人进养老院,传统观念中是子女不孝的表现,这种观念亟待改变。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养老是个选择。尤其对那些“卧床型”、“热闹型”的老人,呆在家里更不适合。老年人更需要精神慰藉,渴望被关注。孝敬老人不在于形式,重要的是让老人感到快乐。

  居家养老,也要外出“动起来”

  居家养老,把个人融入社会,找到兴趣,照样有一个丰富的晚年生活。对于身体、精力尚好而经济条件一般的老人,一天当中,送孙子上学,去绿地广场散步,跳舞,老姊妹们聚在巷口择菜、闲聊,去社区活动室下棋、打牌……怎么都行,就是不要让自己无事可做,“躲进小楼成一统”。对那些业余爱好广泛、经济条件好的老人,参加各种“兴趣班”、上老年大学等,都是不错选择。南京某老年大学校长称,感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人到晚年,如能给平淡的生活添上一些情趣,如种花养鸟、旅游垂钓、集邮集币等,那么,退休后的生活就会变得有滋有味。

  不断地开拓晚年的人生情趣,就会拥有一个充实、快乐的精神世界。顾巍钟

  愿所有老人健康快乐

  江苏是全国老龄化最明显的省份之一。目前,我省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1066万,占全省总人14.3%,并且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

  一位人口学家指出,我国的老龄化是在养老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到来的,养老问题面临重重困难。发达国家是在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时步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则是在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之际一脚踏入了老龄社会,即便在富裕的江苏,这个数字也不过刚刚突破了3000美元。

  衰老是不容抗拒的人生规律,赡养老人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快速形成了“421”格局,即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和抚养一个独生子女。但由于社会化养老还难以满足普遍的需求,大多数的老人仍需居家养老。因此,家庭是养老的“基站”。

  年轻人要破除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是自己在创造财富,给老年人养老。其实,我们想一想,在我们尚未创造财富之前,享用的一切是谁创造的?当我们年华老去,是不是同样需要后来者的赡养?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破除这个误解,有利于我们形成养老的整体社会合力。

  但我们要看到,“421”的家庭结构让一对夫妇处于倒金字塔的底部,负担沉重,而同时,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也带来不小的压力。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老年产业呼之欲出。因此,养老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道德问题,它是一个社会的系统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可喜的是,目前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纷纷涌现,朝着我们乐见的产业化方向迈进。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卡尔斯,曾将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作为衡量社会现代性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其实,家有老人的家庭对此感受最深:老人健康安乐,家庭会和乐很多,而家庭和谐,社会也因此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