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札读趣:笔墨间的风景

 鸿墨轩3dec 2012-11-03

手札读趣:笔墨间的风景

手札读趣:笔墨间的风景
    朱耷行草书手札册

  盛世兴收藏。在当今民间收藏蓬勃发展的大潮中,名人文牍已成为民间艺术品收藏的一个热点。“牍”是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以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称为“尺牍”,其后历代相沿将“尺牍”专指书信,又称信札、手札。“文牍”范围要比“尺牍”宽泛,它不仅包括了书信,还包括了诗稿、文稿,甚至公函等。而“名人文牍”,则指包括政界、军界、文化艺术界和学术界名人亲笔书写的书信、文稿和诗稿等,其中又以书画界大名家挥毫所留下的手迹格外珍贵。
  因为书信和诗稿,大多是名人与其亲朋好友间往来的私人物件,个中所谈事物,大到社会时事政治、工作学术研究,小至家庭子女挂念,都无不显露出名人的真实心迹,读之更能使读者真切感悟到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与平常百姓有着同样真情和坦诚的平凡的“人”。

 

手札读趣:笔墨间的风景
    林散之《思芷女》

 

  《思芷女》是林散之老人1966年所作诗。时世动乱之初,夫人患胃癌之疾引发了林老对分别三年且远在东北小女儿芷若的思念,有感而发书作于“琴锲轩”出品的木刻水印信笺上。此诗稿的珍贵之处,在于经林老亲笔书写后,又进行修改而留下的心迹。
  林散之现被列入国家文物局“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中“作品一律不准出境或原则上不准出境者”之列,其书作受到海内外典藏界的格外青睐。但世人往往知其书作盛名者众,悉其善诗者鲜。他本人晚年对艺术成就作结论却自谓“诗第一、画其次、书又次之”,其自书墓碑时只题“诗人林散之”,即是他偏爱自作诗的最好明证。
  林老作诗不厌其改,常“为求一字稳,不厌五更迟”和“夜尽犹疲坐,诗成尚苦敲”(林散之诗句),诗成后他又在原稿上亲笔作了几处更易:对“关雁送书迟”句,似乎他感到太直露,不够“雅而淳”,而将其改成“关月带春迟”,意喻着宛如一轮孤月远在千里之遥的关外——东北的小女儿,久未带来团聚的“春消息”,以此来抒发因世乱、妻病和与爱女久别后油然而生的愁困之情,他又觉“三年父母思”尚不能充分表达怜女深情,而更为“三年岂尽思”,使诗人在其间倾诉的情之深、意之切,几于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末两句改成“记否归时路,湖边是汝家”,将诗中提及的“久望”、“消息断”、“相思”和“泪湿”流露出来的盼女早归之况,进一步演绎成女儿正在归途中,迟迟未到家唯恐是她迷路了的亦梦亦幻之境,再次将作者的舔犊之情推向高潮,个中意味隽永吟罢令人感慨不尽!
  “几改几涂终不恹,连圈连点始相宜”,“改罢自长吟,独得其中味”(林散之诗句)。最后,该诗在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中,即是按此诗稿修改内容发表的。“抒性情”是林散之写诗的基本观点,这首诗是林散之写诗观点的真实写照,它让我们“见字如面”,捕捉到了于40年前的那一刻,“当代草圣”手扶院门,垂足久望,在他银色眉毛下的双眼中,波动着那欲出而未出的微茫的刹那间永恒。                                                       (丁建华)

 

手札读趣:笔墨间的风景
    大慧宗杲手札

 

延伸阅读

作家、学者能不能重新写手札?

   “文人书法本来是中国书法的主流,作为文人的手札,本来是生活的常态,在今天却变成了非常稀缺的东西,这让我们倍感焦虑。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今天,缺少这一块是非常遗憾的。”在“当代作家、学者手札”研讨会上,主持人斯舜威这样表示。
  “心迹·墨痕: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去年年初前在北京通州博物馆举办,来自北京、杭州、郑州、武汉等地的作家、学者、书法家也在同期聚会,研讨当代文人手札。策展人、作家、书法评论家斯舜威、张瑞田说:“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断裂,书写工具随之改变,当代中国作家、学者的工作更多依赖的是以钢笔、圆珠笔为代表的硬笔和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的背后,我们遗憾地发现,传统书写所留下的、具有艺术价值的手稿、手札几乎消失殆尽。”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传统文人推崇文墨兼优,然而,现在即便是文坛宿老、学界泰斗,能写一手古雅的文人字的也屈指可数。所以,“手札展”的成功举办,对于促进作家、学者加强文墨两方面的修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家坦率地指出,不能说展览的所有作品都好,但它至少证明了当代一部分作家、学者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修养的匮乏,愿尽最大的可能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文化信号。研讨会上,大家回顾了鲁迅的那个时代,他们所面临的一些状况跟我们现在有相似之处,只是我们现在比他们那个时代更极端,不仅使用硬笔,还以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替代一切文字书写。今天,回望前贤,我们还有能力兼顾文章和书法吗?为此,斯舜威与另一位策展人张瑞田一同呼吁,当代作家、学者有能力写手札的人应该继续写下去,甚至写一些文稿。不然,当子孙在未来回溯今天的时候,他们有可能因为看不到这一时期的作家、学者们的手札、文稿感到遗憾。

  据介绍,以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这种形式重新追溯、链接传统文化,在我国尚属首次。“心迹·墨痕: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引起了作家、学者的关注,周退密、刘征、黄永玉、邵华泽、莫言等人积极响应,在规定时间里提供了精美的手札作品。

 

手札读趣:笔墨间的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