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之法
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让学生有兴趣学。兴趣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学生首先得要愿意“买”。否则就卖不出去,就会出现知识积压。 一、兴趣的分类 人们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对它进行分类。 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的兴趣和精神的兴趣。物质的兴趣表现为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用品的兴趣。畸形的物质兴趣表现为贪婪,追求奢华或不择手段地聚积财产。精神的兴趣表现为认识的兴趣(对数、理、化、生物、心理学等的兴趣)或审美的兴趣(对文艺等兴趣)。精神的兴趣很能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个人发展高水平的表现。 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由事物直接引起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新奇的东西与需要直接相符合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的直接兴趣。由活动的目的、任务结果引起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例如,人可能对活动本身没兴趣,但对于从事这种活动所追求的目的有兴趣,如对职业、学位感兴趣,这都属于间接兴趣。 根据兴趣维持时间的久暂可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短暂的兴趣产生于某种活动中,随着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稳定的兴趣不会因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它已成为个人一生中的显著特点。稳定的兴趣使人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根据兴趣的性质可分为高级的兴趣和低级的兴趣。凡是符合法律、道德有益于人民的兴趣都是高级兴趣;反之,则是低级的兴趣。 根据兴趣的作用可分为有效的兴趣和无效的兴趣。凡是能发挥积极作用、产生有益效果的兴趣称作有效兴趣;反之,则是无效的兴趣。 二、兴趣与学习 兴趣对学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兴趣使学习富有自觉性。当学习者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感兴趣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对这一领域给予极大的关注。同一张报纸由于兴趣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也不同。因此,兴趣使人的学习具有自觉性,无需任何强制,学习者总会将自己的注意力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第二,兴趣使学习富有积极性。任何人对他感兴趣的学科总是报以积极的态度。 第三,兴趣使学习具有持久性。学习者对他感兴趣的学科能够持之以恒。感兴趣的领域不一定是所从事的领域,所从事的领域不一定是感兴趣的领域。但只要感兴趣就可能伴其终生。另一方面,持续学习对兴趣具有强化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强化对这一领域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十种方法 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也是个体潜在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一是使学生认清学习目标。学习者若知道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活动的价值,就会激发学习的兴趣。目标应当切近、具体,才能使学生认为能够达到;过于远大,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使会降低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说,目标越督促具体,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厚。假如所学的课程与不能与生活发生联系,则不能满足其当前的需要,就根本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 二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满足。兴趣之所以发生,实际是学习成功经验的自然结果。学生无不希求和其能力相配合的学习情境,如果学习任务超出其能力,则视学习为畏途,根本无兴趣可言。如果能使学习者的学业水准和欲求水准相配合,无论指定作业、指示教材设计活动,都能适合学生者的能力和经验,使其能够享受到由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快乐,那么就能激起试探的勇气和特殊的才能,建立其信心,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三是学习情境要富有变化。变化学习情境,可使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呆板、单调地呈现教材,只能使学习者厌倦。变化、新奇、刺激、对比是维持注意的必要因素,也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 四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的积累是对该领域产生兴趣的条件。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习的结果;持久的学习与不懈的努力,兴趣自然产生。 五是围绕中心兴趣,培养和激发广博兴趣。如果一个人的兴趣过分狭窄,往往限制其发展,不利于对这一兴趣领域的深造。因此有必要围绕中心兴趣培养和激发其广博兴趣。如一个人对教育学有兴趣,就可以培养其对其它学科的兴趣,例如教育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美学等。 六是表扬、批评与惩罚的作用。关于表扬、批评与惩罚作为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的问题,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年幼的学生乐于接受表面的表扬;而稍长的学生对于教师的表扬,已能理解到是否故意和符合实际情况。奖励具有推动学习的作用是肯定的,但用的中过多,则可能失去效力,甚至造成学生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惩罚往往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效果,特别是过分的惩罚会造成不良结果。惩罚的手段不能不用,但要慎用。 七是竞赛的影响。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手段。在一人班级里,有奖励便有竞争。竞赛,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争取优良成绩的手段之一,在学校里,一些色彩鲜艳的星星点缀图、荣誉表、成绩栏等,都是非常引人注意的。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就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毅力增强。因此,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效率一般是都有很大的提高。 八是开展竞赛。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国外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竞赛过程中,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由于在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在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因此,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还证明,在其它投机倒把相等的情况下个人竞赛比团体竞赛效果好。 有些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反而学得差了,这或者是因为竞赛的高强度超过了他们的体力和精力,或者是竞赛的水平远远高于他们的知识水平而使他们对竞赛丧失了信心。由于频繁的竞赛或统测,不仅不会产生激励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使学生产生怯场的心理状态,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学生,常因频繁的竞赛和过多的考试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故用竞赛时,要慎重、适量,并注意操作方式。 九是关注成果。工作者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时就会增加他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在割草或写散文时,人们部喜欢得意地回过头来欣赏一下自己努力的成果。在学习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的进步情况作些测量非常有好处。实践证明,及时准确地街道自己的努力成果是有很多好处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一些测试,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对自己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给予奖励。这其实是一种自我竞赛,它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十是参加实践。实践活动又不断地使学习者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新的学习的需要,增强学习动机,满足学习者的兴趣并进一步激发更大的兴趣。例如在航天模型小组、舰船模型小组、无线电爱好者小组、数学小组等活动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获得了某些新的知识,培养了求知欲,发展了学习的兴趣。参加小组的条件之一是各门功课的学习都较好,因而争取参加小组也就成为鼓舞学生学习的重要动机。这些小组活动中培养起来的专业兴趣,又可成为末来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相关阅读】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十大策略
一、求新求变策略 新鲜的东西容易引起兴趣,这已是常理。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森认为:对于一种刺激重复多次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便失掉它开始时引起兴趣的效力。我们教学就该常教常新,以“新”来吸引学生。 适当地掌握教学进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向一个又一个新的知识台阶,使学生总是保持吸收新知识的新鲜感。 教学手段方法要不断更新,富有变化。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可以变换教法,即使同一课中,也要使设计有节奏、有起伏,动静、张弛、收放、疏密对比转化,读读、讲讲、练练、议议交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各得其所,恰到好处,切忌单调枯燥乏味。 教学内容也要富有变化,比如一题多解,突破常规的传统的解法,求异思维,探索新的多种解法;一题多变,在变化中产生新的疑问,激发新的求知欲望。布置作业切忌重复式的机械性的训练。 二、以“奇”取胜策略 好奇心人皆有之。所谓“奇”,就是某一事物所表现的状态异乎寻常,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和原有的经验,这种新的刺激与原有认知之间的极大反差,引起高度的兴奋,产生质疑和释疑的强烈冲动。我们教学如果能以“奇”取胜,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有位数学教师在教“对数”之前,提出一个问题:把一张纸折叠32次后有多高?同学纷纷猜测。有的说有桌子那么高,有的说有一个人那么高……教师说: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呢!“这怎么可能呢?”大家感到无比的惊奇。于是教师叫大家算看看。折叠32次后的厚度应为纸的厚度乘以232,这时学生又难住了。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引入设计就是以奇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总之,新奇的课堂设计,奇妙的教学语言,奇异的事物和奇怪的现象,新奇的解法,奇特的活动都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向趣味盎然的学习境界。 三、竞争激励策略 一般来说,青少年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的机制。各式各样的竞赛常常使人忘掉犹豫、忘掉自卑,竞赛可以刺激大脑的活动,竞赛造成热烈气氛。魏书生当班主任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每周都有一天下午是竞赛时间。他选择一首诗让学生在3分钟内背诵,看谁背得快,结果有的人2分钟就背出来了。为什么效率这么高?同学们说:“因为是竞赛,把吃奶劲都使出来了。”有一次举行数学竞赛:在一小时内,把一本数学书里的42道应用题全部列出方程来,看谁列得好、快、准。尽管比赛没有奖品,可比起来热火朝天,同学们评价说:每个人都获得一份奖赏——集中全力,紧张思维时的幸福感。魏书生正是充分发挥了学生这种好胜向上心理的有利优势。当然,老师也要注意引导得当,强化协作、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四、情感影响策略 人们对真理执着追求背后,都有一股浓厚深沉的情感在支撑,只是这种情感往往不为人们所觉察。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人说"亲其师,受其教",就是说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同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特别喜欢某个学科,不为别的,就因为该科任教师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循循善诱,热情辅导,经常给他们正面的鼓励,因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学生也就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他所教的学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兴奋的情绪、热情的关注、勃勃的生气,殷切的期望都会转化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由此看出,教师的品德修养,人格魅力,对祖国、对事业乃至对学生热爱的情感都给学生以熏陶,并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五、亲自参与策略 学生对于亲自参与的事情会特别关切,特别有兴趣。现代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作为评价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教育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条件和机会,比如尽量做到六让: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例如观察、自学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而且在参与时要允许学生有缺点、错误,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允许讨论、争论,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活跃的宽松的氛围。 六、榜样导引的策略 人在社会群体中活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学校生活中也是这样。运用榜样导引就是创造和提供接触良好榜样的机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引发对某个方面积极向上的兴趣。组织观看一场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校园里就出现羽毛球热;英语课组织学生会话表演,使一些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放胆讲了起来;教师鼓励敢于提出问题和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使积极创新思维、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蔚然成风……先进人物、科学家是学生的好榜样,教师也是学生的榜样,而年龄相近,能力相近的同学更是学生的榜样,因为他们更容易引起相互观察、相互比较、相互模仿、互相学习。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对榜样的趋同心理倾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创设情境策略 从广义上说,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在不同的情境,学生的心理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创设相应的情境,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例如,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举行作文观摩教学,故意迟到了几分钟,学生们异常着急。这位教师不慌不忙走上讲台时,向大家宣布一道作文题:“当老师迟到的时候”,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训练。这位特级教师根据写作训练目的为学生创设心理体验的情境,真是煞费苦心。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八、学以致用策略 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反过来运用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知识的价值也就在这里。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了知识的源泉和归宿,以抽象的枯燥的东西填塞给学生,这是很多学生厌学的原因。我们应当还给知识本来的面目,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与人类实践紧密联系的丰富底蕴,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记得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教三角时让学生自己设计测量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和不可渡越的河宽,思考如何运用三角知识求出地球与月亮距离;教学双曲线时,让大家思考为什么炮兵能通过敌方炮声测出敌方炮兵阵地方位;教复数时介绍它在很多领域运用的生动例子。这些做法无疑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决心。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品尝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乐趣。比如让学生练习写作向报刊杂志投稿,一旦作品被发表,学生的兴奋心情是难以言喻的。当年学生时代的谢冰心就因为叶圣陶发表了她的一篇习作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此外学生可运用所学的生物、理、化知识参加工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发明创造等活动,这些都有益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成功激励策略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多次成功体验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反之,反复多次的失败也就会丧失自信,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成功教育模式使大批学习后进的学生克服了厌学和自卑,一步步跟上了学习的步伐。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当使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我能行"的自尊和自信。运用成功激励策略首先要转变学生观,坚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朝着适合他们的方向不断地发展。第二,在教学上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起点,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这样他们才能通过跳一跳去摘到可以摘到的果子,不断地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三,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根据多重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是某个智力方面的优秀生,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势,就能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取得成功。第四,教师应当善于用辩证的发展性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千万不能用绝对的静止的观点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制造“失败者”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十、砥励志趣策略 学生的兴趣有的比较短暂,不稳定,有的能长期存在成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特别应注意到有不少人因为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所以能坚持一个信念,坚韧不拔地朝着一个奋斗目标而努力。他们的学习已经不是为一时的好奇心和需要所驱动,而且服从于他的志向,这时他的兴趣已经升华为志趣。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古往今来,不少有志之士能自觉地学习,经受磨练,最终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不朽的贡献。茅以升因家乡桥梁断塌而立志为人民造好桥,终于成为著名的桥梁专家。所以,我们应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把眼前的学习同终身奋斗的目标联系起来,同今后为人民、为祖国甚至为人类作贡献的志向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稳定而强大的学习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