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抱石《雨花台颂》、《茅山雄姿》

 七紫 2012-11-04
江山如此多娇
雨花台颂 1960年3月作 设色纸本 241×326cm
傅抱石 >>“抱石皴”及金刚坡作品红色山水画傅抱石的勾魂眼毛泽东诗书画国门第一画现代金陵山水画>>更多

傅抱石与《雨花台颂》

  一九六零年三月,傅抱石创作发表《雨花台颂》,该作品七十平尺,是除了《江山如此多娇》之外,迄今所见傅氏最大的作品。其气势恢弘,博大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作品通过远中近景的描绘,用焦点透视处理的手法,突出了雨花台的主题。通过点缀于画面的桃花、人物、工厂的烟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时代活力的画卷,是傅抱石晚期山水画中最为典型最为完美的一幅作品。

  《雨花台颂》分近、中、远景三部分,近景是遮盖着右上角画面的浓密松枝,中景是郁郁苍苍的雨花台,远景是建设中的南京新城。近景松枝用大笔勾画,雄建有力,最能显示画家的笔墨功夫,中景的雨花台被花树和松柏树簇拥着,主要用点染法, 山体厚重,而春花烂漫。山顶上有高耸的纪念性建筑。作品的整体气象是庄严肃穆的。

  傅抱石《雨花台颂》及其创作背景郎绍君雨花台,在南京中华门南,俗称“石子冈”。相传南朝梁代云光法师在山顶筑台讲《法华经》,天上落花如雨,遂有“雨花台”之名。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里成为国民党杀害革命志士的刑场 。解放初,在雨花台修建了烈士陵园。从此,雨花台就成为革命烈士的一种象征。

  创作《雨花台颂》的1960年3月,由傅抱石任院长的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1957年开始筹备)。同年6月,这件作品收入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国画院画集》。傅抱石在为这本画集写的《前言》中说:“这本画集,是江苏省国画院为了迎接即将大会师的文教战线上英雄们,为了庆祝文教战线上的跃进再跃进、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在此较短的时间里编印出版向全国、全省文教群英大会献礼的。”同年五月,在南京举行了“江苏省文才群英会”,傅抱石当选为代表并在大会上发言。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创作《雨花台颂》的政治背景。

  傅抱石在前述画集序言中特别谈到了当时画家的思想与创作状态,他说:“有些老画家,过去都是以画山水为主的,不同程度的‘一丘一壑,聊以自娱’,追求的无非所谓‘意境’,陶醉的无非是笔墨。解放之初,改进较少,通过整风、反右派斗争,特别是自总路线、大跃进以来,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诸家的画面,基本上去除了陈旧的那一套而富于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的精神。”这里说的“老画家”的变化,就包括傅抱石自己。这些,可以有助我们了解这件作品产生的意识形态背景。(引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郎绍君)

  在上幅《雨花台颂》发表前后,傅抱石曾以雨花台为题材反复创作了多幅《雨花台颂》。主要有:

傅抱石雨花台颂
雨花台颂 1958年6月
傅抱石雨花台颂
雨花台第二泉图 1956年
傅抱石雨花台颂
雨花台颂 1956年
傅抱石雨花台颂
金陵四景 (四屏选一)1956年
傅抱石雨花台颂
雨花台颂 1960年2月
傅抱石雨花台颂
雨花台颂 1960年2月
傅抱石雨花台颂
雨花台颂 1961年清明
傅抱石雨花台颂
雨花台颂 1961年
傅抱石雨花台颂
雨花台颂 约1963年

傅抱石与《茅山雄姿》及其他现代金陵山水画

  缘于南京的渊源关系,除《雨花台颂》外,傅抱石还以南京玄武湖、鸡鸣寺、中山陵、栖霞山和茅山等景点写生创作了一批名作。

傅抱石
茅山雄姿 1965年
  1965年初夏傅抱石应邀赴位于南京东南的四十公里外的茅山写生。茅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根据地,山区的特殊地形使日寇始终未能完全将其占领。五十年代以后这是城逐渐形成著名的风景溪养区。傅抱石来到这里,抚今追昔,灵感油然而生。他拿出随身的速写本,边看边画,待离开这里时,一幅宏制巨作已初步构思完毕。同年六月,傅抱石完成了《茅山雄姿》一画。

  画的近处是一大片松林,画家以重墨画成,它稳稳地压住了这幅两公尺多宽的书画。右上方为主峰,山顶上有数间房屋。远处山蛮起伏,由浓到淡,层次分明。山下一条河流由远而近蜿蜒流淌。河上有橘和坝,两岸是广阔的田野,村落和工厂散落其间。整个画面统一在绿色之中,一派典型的江南景色。色彩的清新,章法和笔法的新奇,景色的新鲜,一切都是那么新,使 这幅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显然,在这幅传抱石晚年最后的作品中,仍强烈地体现了他“其命唯新”的使命感。

  就以这幅《茅山雄姿》来说,茅山并不太高,也无奇峰险崖。画家没有夸张山的高度来突出它的“雄姿”,而是以宽银幕式的构图,主峰山丽从画面右上方一直延伸到左下方,这样的处理使茅山显得既真实又雄浑博大。画家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在扩展画面的空间和深度上大下功夫,这才是画家的真本领。
傅抱石
鸡鸣寺写生 1956年
傅抱石
月夜泛舟 1959年
傅抱石
玄武湖之春1962年
傅抱石
月落呜啼霜满天 1960年 南博藏
傅抱石
龙蟠虎踞今胜昔 60cm×87cm 1960年5月 南京博物院藏
  1960年5月,傅抱石精心创作《龙蟠虎踞今胜昔》,充分利用散锋用笔的方法,充分表现了钟山草石结合的地理特点,笔墨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并特别钤盖“换了人间”印讴歌新社会。
  《夜游玄武湖》与《待细把江山图画》、《西陵峡》等为数众多巨倭相比,她更像是一首朦胧抒情诗,一支抒情的小夜曲,用她优美的意境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傅抱石
夜游玄武湖
傅抱石
中山陵 1965年 南京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