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狭路勇者 试用腾龙24-70mm F2.8 VC镜头

 柳灞牧笛 2012-11-05

图1:本文的主角——腾龙SP 24-70毫米F2.8 Di VC USD。

我们知道,腾龙公司一直将小巧作为自己设计和生产镜头的宗旨。比如它数年前推出的SP 28-75毫米F2.8(代号A09),作为一支适用于全画幅单反相机的恒定大光圈标准变焦镜头,体积仅为92×73毫米,重量仅为510克,滤镜尺寸也只有67毫米。而同时期佳能24-70毫米F2.8 L镜头的体积为123.5×83.2毫米,重量为950克,滤镜尺寸为77毫米,差距极为明显。

图2:腾龙28-75 F2.8与佳能24-70毫米F2.8 L的大小对比。

今年4月A09的升级产品SP 24-70毫米F2.8 VC(代号A007)问世,这次腾龙没有追求小巧,一举将它的体积做到了108.5×88.2毫米,重量也增至825克,滤镜尺寸更是达到了82毫米。

现在它在身形上终于能与其他厂家的同类产品,比如佳能的24-70毫米F2.8 L II和尼康的AF-S 24-70毫米F2.8等量齐观了。

图3:本文主角与佳能、尼康同类镜头的外观对比。

图4:新旧腾龙镜头与其他品牌产品的参数对比。

腾龙为什么会一反常态呢?我认为唯一的解释就是腾龙这次将成像品质和结实坚固摆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据以上两点的需要它毫无顾忌地加大了镜头的尺寸和重量。

而对于镜头来说,镜质至上和结实坚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一支面向职业用户的真正专业的镜头。

现在我们终于看清了腾龙的真实用心,面对市场他不再一味地独辟蹊径、避实击虚,而是下定了决心要与其他厂家进行以硬碰硬、以强胜强的正面对决。而以本文主角为突破口,从各个厂家都不敢掉以轻心的恒定大光圈标准变焦镜头入手,充分展示出了腾龙公司的自信与勇气。

上次推出A09时,腾龙并没有公布它的MTF曲线图。这一次腾龙则大大方方地本文主角的MTF曲线图贴到了官网之上。通过对比MTF曲线,我们看出本文主角确实具有了与其他厂家最新当家镜头掰掰手腕的实力。

图5:MTF曲线对比,从上至下分别为本文主角、适马24-70毫米F2.8 HSM、佳能24-70毫米F2.8 L II和尼康AF-S 24-70毫米F2.8。

外形与操控:

作为一支标准变焦镜头,本文主角确实显得特别沉重和粗壮,装在全幅相机上时更是如此,充分彰显了它的专业性。如果不是为了干活挣钱,仅是满足一下对于摄影的喜好,我是绝不会带着这种死沉的东西外出的。

它外观上的一大特点是将变焦环安放在了前面,而将对焦环安装在了靠近相机的后端。这在各厂家的同类镜头中显得十分另类,用户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适应。
它对焦环的行程约为105度。虽然宽度很小,由于处于里侧,托着相机的左手很容易操作它,转动起来手感也很顺畅。由于采用了环型的超声波马达,自动对焦十分迅速和安静,而且支持全时手动对焦。

它采用了内对焦设计,对焦时前端镜片既不会伸缩也不会旋转。

图6:本文主角的前端。

它的变焦环很大,带橡胶条纹的部分就宽达3.2厘米。尽管这样,由于要带动沉重的大口径镜组做前后运动,变焦时需要使用较大力气。

变焦环的行程约为72度,我的手指动作一次不能完成全范围的变焦,需要动作两次或是转动手臂才能将焦距从一端变到另一端。

与其他厂家的24-70毫米F2.8镜头一样,它采用了外变焦的设计,变焦时镜身前部会伸长3厘米多一点,但不会旋转。后部镜组则会在镜筒内大幅度地伸缩。

图7:从24毫米转到70毫米时,镜头会伸长一段。

图8:本文主角的后端。

镜身上一共有3个开关,对焦方式切换开关和VC防抖系统开关位于镜身左侧一个专门的开关座上,镜筒锁定钮则位于镜身的右下部。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做工十分扎实,我挎着它和相机去爬了一次山,既使不打开镜筒锁定钮,行走途中它的前部也不会自行滑出,这点比佳能的24-105毫米F4红圈镜头要强。

图9:镜身上的对焦选择钮和防抖开关。

它卡口的金属环边缘镶有一圈橡胶,可以有效地防止液体或是灰尘从镜头与相机的连接处侵入。

它采用了简易的防滴溅构造设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腾龙镜头首次具有这种功能。对于一支面向职业摄影师的镜头来说这十分重要,获取照片是他们的头等大事,总不能下点小雨或是刮点风沙就不拍摄了吧。

卡口处的橡胶圈就是这种设计的体现,至于在对焦环和变焦环等其他接缝处是否采用了相关设计我不得而知,希望腾龙下次推出专业镜头时,能将“简易防滴溅设计”中的前两个字去掉。

成像:

测试成像时使用了三脚架、反预加自拍、精细大尺寸JPEG格式、标准成像风格。关闭了镜头的防抖开关和相机内的各种图像处理功能,未用任何滤镜,尽量保证镜头光轴与所拍平面垂直。每种光圈拍摄两张照片,选用表现更好的那一张。

拍摄对象为贴在墙上的印刷品,对比图截取自拍摄对象中的红框部分。离机使用带柔光箱的热靴闪光灯进行了照明。

图10:成像测试照所拍的对象。

先来看24毫米端的中央部分,在这里本文主角的成像很好,最大光圈基本就达到了最佳光圈的水准,在光圈收小到F16之后成像开始松散。边角成像的锐利程度要差一些,并且存在可见的横向色散,收小光圈仍不能消除。不过作为一支全画幅的变焦镜头,边角有这种表现其实很不错了。

图11:24毫米端成像照片的原大截图。

70毫米端中央部分的表现与24毫米端接近,但全开光圈与最佳光圈相比存在可见的差距。边角部分的分辨率比24毫米端略好一些,但各挡光圈仍然存在色散现象。

图12:70毫米端成像照片的原大截图。

根据近几年对腾龙镜头的连续测试来看,它的成像在总体表现上已经能排到腾龙变焦镜头的首位。如果要吹毛求疵的话,我认为就测试照来说,白的地方还不算太白,黑的地方还不算太黑,也就是说成像的反差还有提高的余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较新版本的Adobe Photoshop CS、Lightroom和Camera Raw软件中,已经内置了本文主角的光学数据,可以对它的色散、畸变和暗角等进行自动修正。我强烈建议本文主角的用户进行尝试,结果绝对令人惊喜。

视角:

本文主角以标准焦距为中心,覆盖了从84度4分到34度21分的视角范围,在日常拍摄中最为方便,能满足其间大部分的取景需求。

图13:24毫米焦距的视角感受。

图14:同一场景70毫米焦距的视角。

在24毫米端,它能将较大的场景收入画面,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广角镜头的透视特点。在70毫米端,它又能将远处的物体拉近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主体周围不想收入画面的环境元素。

图15:24毫米焦距的收纳能力和透视特点。

图16:70毫米焦距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主体和裁切背景。

如果分别用24毫米和70毫米拍摄主体大小相同的照片,就能更有趣味地展示出它两端焦距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

图17:主体大小相同时的广角端照片。

图18:主体大小相同时的长焦端照片。

不过标准变焦镜头的取景感觉还是与人眼接近,既不能像超广角镜头那样生成新奇的视觉效果,又不能像长焦镜头那样压缩前后空间和强烈虚化背景,也就是说它拍出的照片在空间和透视感觉上较为平淡。因此要将它用出彩,需要用户具有一定的摄影功力。

暗角:

在24毫米端,全开光圈时本文主角存在明显的暗角,好在面积不算太大,而且收小两挡光圈,在F5.6时暗角基本就能消失。

图19:24毫米焦距F2.8时的暗角表现。

图20:24毫米焦距F5.6时基本不存在暗角。

在70毫米端全开光圈时暗角同样明显,但面积更小。不过这个焦距的暗角非常“顽强”,要将光圈收小5挡,直到F16时才能完全消失。

图21:70毫米焦距F2.8时的暗角表现。

图22:要将暗角消除,需要将光圈收小到F16。

畸变:

在24毫米端时本文主角存在较为明显的桶形失真,在70毫米端则存在可见的枕形失真。作为一支覆盖了广角到中长焦的变焦镜头,这种表现还算可以接受。

图23:24毫米焦距时的畸变表现。

图24:70毫米焦距时的畸变表现。

以上是拍摄特意寻找的测试对象时的畸变现象,环境简单,照片两侧的边沿都存在直线。如果是进行实际拍摄,面对较为复杂的场景,且画面边沿的直线不那么醒目时,畸变现象就不会那么明显了。

图25:24毫米焦距实拍时的畸变表现。

图26:70毫米焦距实拍时的畸变表现。

眩光:

本文主角这方面的表现让人十分惊喜,目前腾龙在售的镜头我基本都试用过了,对于眩光的控制它做得最好。光圈全开时虽然存在光雾,但面积并不大,不会对画面的反差造成什么损害。光圈收到最小时,照例会形成漂亮的星芒,而且很少出现其他镜头下常见的光斑,尤其是成串的光斑。

图27:F2.8时的眩光表现。

图28:F22时的眩光表现。

因此在实际拍摄时,你可以放心地面对强光源,不用刻意去躲避它们。

图29:实际拍摄中的眩光表现之一。

图30:实际拍摄中的眩光表现之二。

图31:实际拍摄中的眩光表现之三。

背景虚化:

作为日常使用最为频繁的镜头之一,本文主角经常会拍摄一些背景虚化的人像或是其他照片,为此腾龙特意为它准备了9枚叶片的圆形光圈。所谓的圆形光圈,并不是说光圈在各个挡位都呈现为圆形,而是指在最大光圈的基础上收小2挡光圈,镜头内部的通光孔仍能维持圆形。我在灯光下仔细看了看,在F5.6时它的光圈确实还能保持较为光滑的圆形曲线。

图32:利用相机的景深预览键,就能看到F5.6时的光圈形状了。

通过实际拍摄,我发现它虽然不能像大圈光长焦镜头那样彻底虚化背景,但对于背景的处理还算柔美,即使是面对那些十分杂乱的物体,比如密密麻麻的树叶,仍能得体地加以应对。
对于内容较为简单的背景,它的虚化就更为悦目了,物体的边缘看起来一点也不生硬。

图33:面对杂乱背景时的虚化表现(F2.8)。

图34:面对杂乱背景时的虚化表现(F4)。

图35:面对杂乱背景时的虚化表现(F5.6)。

图36:面对杂乱背景时的虚化表现(8)。

图37:面对简单背景时的虚化表现(F2.8)。

图38:面对简单背景时的虚化表现(F4)。

图39:面对简单背景时的虚化表现(F5.6)。

图40:面对简单背景时的虚化表现(F8)。

防抖:

从08年的第一支防抖镜头28-300毫米F/3.5-6.3 VC开始,腾龙的防抖镜头一直有一个特点,就是VC系统启动时相机取景器中的画面会晃动一下。因为不影响拍摄,这也算不上问题。

试用本文主角时,我发现这一现象终于消失了。腾龙宣称在最新的VC系统中,在补偿镜片边上使用较轻的可动线圈替代了以往较重的可动磁铁。我想这可能是画面不再晃动的原因吧。

VC系统进入和解除工作状态时仅会产生轻微的声音。它的启动速度不算特别迅捷,但1秒内取景器中的画面就会稳定下来。它没有提供防抖模式的选择开关,是否是在追拍由系统自动识别和应对。

在使用三脚架或是B门时,需要手动关闭VC系统。

它标称的防抖功效为降低4挡快门速度,我对此进行了实测。做法是不倚靠任何物体站立并手持相机,开启防抖功能,逐级减慢安全快门速度拍摄贴在墙上的印刷品,每级拍摄5张照片。

结果如下:
使用安全快门时,5张照片全部清晰;
减慢1挡快门时,5张照片全部清晰;
减慢2挡快门时,5张照片全部清晰;
减慢3挡快门时,2张清晰,1张稍模糊,1张模糊,1张花掉;
减慢4挡快门时,1张稍模糊,1张模糊,3张花掉。
看来在我的手中,它最多能减慢3挡安全快门速度。

图41:防抖测试照片的原大截图。

我们的观点:

本文主角是世界上第一支、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支内置了防抖功能的恒定大光圈全画幅标准变焦镜头,除此它还提供了环型超声波马达、全时手动对焦和防潮防尘设计等,将现代镜头的各种高新技术集于一身。加上十分出色的成像品质,它完全能够跻身于第一流镜头的行列。因此它刚一问世,即荣获了本年度的EISA欧洲最佳镜头大奖。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腾龙要想在职业和专业摄影圈中树立口碑和占稳一席之地,仅凭本文主角是远远不够的。

让人欣喜的是就在本次测试即将结束之时,腾龙发布了最新版的90毫米微距和70-200毫米F2.8镜头,它们同样将光学防抖、环型超声波马达、全时手动对焦、XLD超级超低色散镜片、内对焦、内变焦、纳米镀膜和防潮防尘等各种先进技术和功能集于一身,具有和任何同类对手一争高下的实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