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问“城市宜居”为何物?

 智慧旅游519 2012-11-05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家园,但拥堵、内涝等问题让人忧心忡忡。在宜居城市成为普遍追求的背景下,什么样的城市是“宜居城市”成为众多人关心的命题。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东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南宁论坛上,记者试图就此找到答案。
    一问:一个城市如何才是“宜居城市”?
    建设宜居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文化等因素影响,城市间对宜居城市建设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应用存在不同的认识。
    马来西亚房屋和地方政府部长曹智雄表示,在生态宜居城市中,犯罪率较低,人们能够享受到良好的保健、教育、交通并且能够享受自然和文化社区等。
    在我国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就有“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它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个方面的评分。
    南宁市副市长魏凤君介绍,宜居城市是城市的发展目标,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改善人居环境,不断调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基本要素间的关系,促进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更具效率的城市整体环境建设,是创建以人为本,以和谐为根本特征的宜居城市有效的途径。
    二问:宜居城市如何节能减排和维护环境?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东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南宁论坛上,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兼联合国人类居住区规划署副执行主任卡西拉博士透露,中国和许多东盟国家已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做出努力,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对此,专家认为应在城市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运用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实现绿色、环保、宜居的目标。
    长期致力于交通规划理论研究的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介绍,北京等大城市不断出现的拥堵等问题说明当初的规划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如今的环境代价及交通需求,建立低污染、多元化的协调交通系统成为必要。“面向生态宜居城市的绿色交通系统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合理交通需求的一种综合交通系统,它的主要特征应该是以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为主导。”
    陆化普建议,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应更多注重紧凑型发展与TOD模式(公交导向开发模式)。“在公交站点附近实施高强度开发、混合土地使用,提供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TOD范围内配置完善的生活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实现短距离出行利用步行、自行车,中长距离出行利用公共交通。”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越发展,建筑活动越频繁,却也因此带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降低了城市宜居生态指数。建筑物的节能环保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浙江大学建筑学系教授沈杰表示,除了从设计阶段考虑节能,也应考虑在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上降低能耗。“城市高空风比较大,如何在建筑中把风利用起来是一个可做大文章的地方。”沈杰说。
    记者从南宁市相关部门了解到,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南宁市也十分注重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模式。
    三问:宜居城市如何保障饮用水安全?
    长期从事环境综合治理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表示,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全球危机,而宜居城市应具有的六方面内涵中绝大部分与水有密切关系。
    为提高市民的用水质量和饮水安全,侯立安建议,在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同时,利用海水淡化等新技术促进新水源的开发。同时,下大力气建设节水型社会,尤其是在工业节水方面,要争取到2050年前后将工业用水的重新利用率提升到85%。
    为实现这一目标,侯立安建议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控制。“对城市和城市周边的大型污染企业该关的要关、该停的要停,否则饮用水安全无从谈起。”他同时表示,要加强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技术研究,尤其是要提升城市污水利用率,争取到2050年前后达到1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