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用指数考量

 智慧旅游519 2012-11-05
9月15日,第九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东北亚开发研究院联合主办。论坛发布了2012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了中小城市发展的三大指数:科学发展指数、“两型”社会发展指数、投资潜力指数。2012年,中小城市三大指数分别为68.1、58.2、79.8。
    据了解,由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和东北亚开发研究院城市所主持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科学发展评价工作始于2005年,而中小城市指数研究从2010年启动,已连续进行了三年。用指数来考量中小城市发展水平,是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工作的一个创举,这也是我国唯一一套以县域为对象,最具系统性、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初步构建中小城市发展三大指数
    “中小城市是我国行政区体系的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小城市加快科学发展对于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东北亚开发研究院城市所所长杨中川说,“然而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是什么,用什么来衡量和评价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科学发展质量的优劣,这既是事关中小城市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研究机构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和专项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总结多年来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有关高校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国家相关部委的专家学者,适时启动了中小城市指数研究工作,旨在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指数体系,系统、准确 、科学地开展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工作,引领中小城市进一步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同时指数体系的建立,也可以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构建了以科学发展指数为核心,由两型社会发展指数和投资潜力指数共同组成的三个指数体系。”
    科学发展指数是反映中小城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水平的总体指数,由四部分构成:
    一是经济指标,包含“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和“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主要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用人均GDP、人均GDP增速、人均财政预算收入等三个指标衡量。“经济发展质量指数”主要反映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大小,用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等三个指标衡量。
    二是社会指标,包含“人文发展指数”、“居民生活水平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用于衡量城市社会进步程度,主要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口素质状况,用婴儿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百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等4个指标衡量。“居民生活水平指数”反映社会发展状态,用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常住人口就业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以及城乡居民支出支出结构等指标衡量。
    三是环境指标,包含“环境质量指数”和“环境驱动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反映环境质量的好坏,用森林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指标衡量。“环境驱动指数”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用生活污水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环保投入占GDP比重等指标来衡量。
    四是政府效率指标,包含“政府行为规范化指数”、“行政审批效率指数”。“政府行为规范化指数”反映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行政审批效率指数”衡量政府的办事效率。
    两型社会发展指数反映中小城市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的建设成就,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资源节约指标。依据城市统计数据可获取性,用单位GDP能源消耗和水资源消耗、新能源占比以及资源回用状况来衡量。
    二是要素产出指标。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可比性,主要用资本投入、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的产出水平等指标来衡量。
    三是环境友好指标。采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保投入占GDP比重等指标来衡量。
    投资潜力指数反映中小城市吸纳投资的潜力,由四部分构成:
    一是规模指标。城市能否提供充裕的经济活动空间、必要的市场及其配套条件,通常会对投资者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这项指标主要用人口、经济总量和建成区面积来衡量。
    二是基础条件指标。基础条件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状况、劳动力素质、城乡信息化水平以及交通便捷程度等指标。
    三是创新能力指标。创新能力是投资潜力的重要体现。主要用新产品产值比重、人均企业数量、专利和商标数、上市公司数量、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数来衡量。
    四是政府效率指标。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一定有一个阳光透明、精干高效的城市政府与之相适应。这项指标主要用非税收入占比、行政审批效率等指标来衡量。
    指数的科学发展引领作用日趋明显
    一套指数的确立,既要有其相应的理论价值,又要看其在应用领域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据了解,自中小城市指数建立并应用于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以来,得到了广大中小城市积极响应和充分认可,受到了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广泛好评,这套指数正成为中小城市又好快发展的“模板”和“风向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现有三套指数的实践价值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印证,对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定位和引领作用日趋明显。”中小城市发展指数课题组副组长、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学峰说,“从中小城市三项发展指数看:2010年科学发展指数为64.8,2011年为67,同比提高2.2;2012年为68.1,同比提高1.1。2010年两型指数为57.1,2011年为57.7,同比提高0.6;2012年为58.2,同比提高0.5。2010年投资潜力指数为79.2,2011年为79.5,2012年为79.8,年均提高0.3。这些指数的变化情况表明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水平平稳提升,从另一个角度也证实了这套指数对中小城科学发展的实际引导作用。”
    基于几年来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中小城市发展主要体现出‘四个转变’:
    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摒弃单纯追求GDP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是中小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2011年,百强中小城市平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26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15.35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0.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和16.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9.73%,同比增长2.39%;昆山、开原等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接近30%;庄河、郫县等城市的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以上。海城、双流等城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其中海城市达到46.2%。
    发展重心由重城市向城乡一体转变。近年来,中小城市围绕***城乡二元结构,大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取得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突破。2011年,百强中小城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65亿元,共实施城乡交通、电力、通讯、供水、供气、水利等重大项目3700余个。境内平均拥有公路总里程 1650多公里,乡镇天然气覆盖率达到区域的60%以上,建设新农村示范村近2000余个,建成新型农民社区3100多个。双流县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成功探索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双流模式”;海城市大力推进六大主导产业集群、新城新市镇和园区农业、设施农业互动发展,形成了“三化并举”的海城模式。
    发展取向由重增长向惠民生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完善就业、医疗、社保、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近年来中小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和共同取向。2011年,百强中小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92.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465.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35%和15.64%;城镇居民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为93.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8.89%,同比分别增长2.17%和1.16%。2011年,昆山市新增就业人员36.7万人;准格尔旗财政投入民生领域56.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7%;厦门海沧区大力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被评为全国首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
    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近年来,中小城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通过节约集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11年,百强中小城市平均万元GDP能耗 为1.1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3.4%;万元GDP用水量62.10立方米,同比下降40.3%;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5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81%,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9.54%,分别比上年提高0.1%、2.3%和0.22%。长沙县抓住长珠潭城市群获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率先建设两型社会,连续三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宁国市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全面构建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五大生态体系,全力打造“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的城市名片;迁安市大力推进资源型城转型发展,初步形成铁矿采选—钢铁冶炼—精品型材—装备制造、焦化—煤化工、焦化—玻璃建材、精制淀粉—制糖—制药等几大循环经济产业链。
    指数研究工作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规范
    “中小城市指数研究迄今已进行了三年。这期间,课题组在指数研究立项、指数框架的搭建、研究方法的形成、数据采集分析、指数的应用和调整完善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杨中川说,“这套指数从理论上讲,总体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从实践上看,也基本符合中小城市的实际和特点。但其作为一个研究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科学发展是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对中小城市来说,可能更长一些。因此,指数研究也将是一个动态的调整和规范过程,使之更加完整、科学,更有指导价值。”
    杨中川告诉记者,中小城市指数课题组在开展城市数据收集整理等日常工作的同时,几年来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深入城市开展调研。课题组每年选择一些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城市,深入下去开展调研,实地了解城市的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群众生活、资源环境等情况,与当地党委和政府进行座谈,掌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设立调研基地。为配合指数研究工作,课题组于2010年开始,开展了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建设工作。在全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先后设立了昆山、长沙、双流、海城等二十二个调研基地。这些调研基地城市都是本地区乃到全国的中小城市科学发展典型,课题组把他们的发展数据作为指数标本,进行定点采集并建立了数据库,对指数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建立指数研究年度立会制度。课题组每年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有关高校和国家相关部委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中小城市代表,召开一次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评审会,通报指数研究的进展情况,听取各方面对指数研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今年又建立了调研基地城市轮值会议制度,即每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在调研基地城市分别召开由调研基地城市领导参加的调研基地城市峰会,研究包括城市指数在内的有关城市发展问题。
    组建中小城市指数研究所。为加强中小城市指数研究工作,日前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会同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专门成立了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中小城市指数研究所。研究所的成立将使中小城市指数研究工作更加趋于专业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总的看,指数研究从启动至今,各项工作都是富有成效的。几年来,我们共调整了1个一级指数指标、13个二级指数指标。应当说,现行的指数体系较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操作层面,都比以前更加规范和实用了。”李学峰说,“课题组将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科学发展指数、两型社会发展指数、投资潜力指数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城市发展的需要,适当拓宽指数研究范围,重点启动中小城市产业发展指数、城乡一体化指数、民生建设指数等研究工作,不断健全指数研究体系,更好地发挥指数研究为中小城市服务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