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家乡~美丽的宝鸡

 美味飘香 2012-11-05

 
我的家乡~美丽的宝鸡

 

~历史上的宝鸡~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历史上的宝鸡,既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也是我国城市兴起最早而又十分发达的地区之一。 

  宝鸡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地方,早在距今7000—5000年的时候,千(河)渭(河)流域已有先民村落700多个, 市区成为部落活动的中心。位于市区金陵河西岸台地上的北首岭遗址,是我国黄河中上游原始社会仰韶文化遗存,距今已有7100多年历史,比西安半坡遗址早400多年。 北首岭遗址分布着居住区、墓葬区、窑场三部分,居住区中间有集体活动的广场,形成了城市的雏形,凝结了规划的意识。半地穴的房屋,则反映了先民们由“穴居野处”向筑屋室居的历史过渡,开启了人类建设事业的先河。  
 
  原始社会后期,炎帝落部在宝鸡区的清姜河畔兴起。炎帝在这里制作农具,教民稼穑,刀耕火种,完成了由游牧文化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炎帝在姜氏城创建了古代最早的集市,约定“日中为市”。因此,宝鸡也是中国集镇的发源地。

  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宜于农耕的周原成为宝鸡地区的中心。位于宝鸡市辖区的扶风、岐山县北部交界处的周原遗址,是我国西周王朝定都立国之地,也是宝鸡地区最早产生的城市。周人在这里历经三世,发展壮大,东进灭商,成就霸业。周原考古的发现,不仅使宝鸡成为世人瞩目的“青铜器之乡”,而且填补了我国古代建筑史的空白:西周庞大的宫室(宗庙)建筑群基址的发现,改写了史学界关于中国古代群体建筑起源于秦汉的论断,将宫殿建筑的历史提前了千年之久;周瓦的发现,突破了“秦砖汉瓦”的框框,把我国建筑用瓦的历史提早至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时代。先民们创造的光辉业绩,充分证明宝鸡是中国建筑文化重要的历史源头。

  到了春秋时期,先秦部落从甘肃天水一带移居宝鸡地区,先后在千渭流域建筑城邑达393年, 使宝鸡的城市建设迈入了第二个重要时期。位于今凤翔县城南的秦国都城--雍城遗址,南北长3.2km,东西宽3.3km,总面积11km2,相当于现在西安城墙内的面积, 超过了当时东周的洛阳王城。 从秦德公至秦孝公, 秦人在凤翔建都长达294年,历程19个国君,建造了4处较大的宫室,体现了较高的建筑水平。唐代以后,历代均在凤翔设府,作为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宝鸡取代凤翔作为关中西部这一地区中心城市的标志是,1941年民国政府将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凤翔迁入宝鸡。 宝鸡古称陈仓,因秦置陈仓县而得名,唐至德二年改名宝鸡。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就发生这里。据史籍记载,公元前747 年秦文公建陈仓城,距今已的2700多年历史。旧志载:陈仓故城在宝鸡县东二十里,即今市区代家湾北部。三国时期,魏将郝昭修建了坚固的陈仓下城,位于今市区斗鸡台,背靠台塬,南临渭水,易守难攻。诸蔼亮率数万之众,未能攻克。

  位于宝鸡老城区中山西路一带的留谷城,是北周武帝为军事需要(公元566年)所筑。周长2600米,高8.25米,顶宽5米。有城门3个:东门在今曙光照像馆附近,名曰:“迎恩”;西门在今制药厂附近,名曰“未远”;南门在今南关路立交桥北,名曰:“鲜阜”。城墙上有1200多个垛口。公元614年(隋大业十年), 陈仓县城迁入留谷城。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以陈仓山有“鸡鸣之瑞”, 改陈仓为宝鸡。历代对宝鸡旧城虽多次整修。但城市规模与布局基本未变。对旧城的位置与景色,旧志如下记载:“前渭水,后陵原,左金陵,右玉涧”,“前后左右,面波千顷,目秀万峰”。
  宝鸡由一座县城迈向西北工业城市、交通枢纽的历史,是以陇海铁路的修通和抗日战争的爆发为起点的。1937年3月1日,陇海铁路宝鸡至西安段正式运营。随后又修通了宝鸡至西安、宝鸡至汉中、宝鸡至甘肃平凉的公路,使宝鸡成为抗日战争的交通枢纽和战略后方。东南沿海工厂和河南等地难民沿陇海铁路西迁宝鸡,促进了城市发展。在旧城以南渭河滩地形成新街区。形成了十里铺工业区,当时市区有17家银行、20余家行业公会、48家运载行、2400多家商店货栈,异常繁荣。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城市人口已由30年代初的6000--7000人增加到7万余人,建城区面积达到6.7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市政设施有了较快发展。先后拓建了经一路、经二路、汉中路、建国路等街道,至1949年末,城市道路总长7.4公里,道路面积60.2平方米,行道树300余株;1937 年开始安装道路照明设施,1940年城区共有路灯 80 盏,照明线路3950米,用一台33.6千瓦的柴油机发电;1939年引北坡天然泉水至城内,设3个供水站。

 

 

 今 日 宝 鸡 

   宝鸡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古称“陈仓”,全市辖三区九县,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新兴的工贸城市 ,也是全国卫生城市、绿化城市,2000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宝鸡市现辖九县三区,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是陕西省第二大工业城市。在中国102个中等城市中,综合实力排名第30位,在西北五省区大中城市中排列第4位。

  陆路交通发达 宝鸡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东接西安,南联成都,西去兰州,北达银川。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南北纵深与各大铁路网相联,是亚欧大陆桥--陇海线上第三个大"十字";310国道、川陕路、宝平路、西宝高速公路,以及110条支线公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资源调配十分便利。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广泛开展,使其成为陕西西部重要的商贸中心。

  自然资源丰富 宝鸡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在7--13摄氏度之间,降水量在600到700毫米之间,平均无霜期214天。适宜的气候,为动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这里是陕西重要的粮油和副食品生产基地,林副土特产品也是丰富多样,有苹果、辣椒、核桃、花椒、生漆等。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更是一座神奇的动植物宝库,有植物2000多种,药材500余种,野生动物560种,其中,猕猴桃、五味子、板栗、沙棘果、天麻、黄芪、党参、柴胡等闻名全国,金丝猴、大熊猫、秦岭虎、大鲵(娃娃鱼)属稀世珍宝。境内的秦岭山脉是陕西重要木材产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铅、锌、铜、铝、金、银、煤等30余种,其中铅锌矿品位高,储量达500万吨。太白县、凤县还是金矿富集区,年产3万两的太白金矿,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之一。

  工业基础雄厚 "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宝鸡布设了一批技术设备先进的大中型国防企业,奠定了宝鸡工业经济的雄厚基础,经多年发展,现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全市形成了机械、电子、食品、有色金属加工四大优势产业和以68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钛产量居全国第一,钢桥梁、铁路道岔居全国第二,灯泡居全国第三;通讯及导航设备、精密机床在国内也占有重要地位。陕西的许多全国名牌多数在宝鸡,如西凤酒、猴王香烟、宝鸡啤酒、长岭冰箱等。工业增加值在西北五省区大中城市排名第三,仅次于西安、兰州

 

 

 

 

美呀~~
这就是真实的宝鸡~
宝鸡是全国园林卫生城市这都不是盖的~~
朋友们 没事来宝鸡转转呀~
那个空气好呀
有山有水的
山就是——秦岭 
水就是——渭河 
再怎么说也算是依山傍水呀~
哈哈~怎么感觉我都是宝鸡的宣传大使了呀~哈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