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定河改造质疑

 昵称WugsQ 2012-11-05

永定河改造质疑

来自:科学探索  14小时前 | 阅读原文
如果站在莲石路与西六环的交叉点向南望去,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工人们正在河道中修建着水榭亭台和跌水景观。这一场景与10月16日北京市开始全面清查河道内违建的新闻似乎背道而驰。

 

科学探索 来源:中国科学报

 
 

永定河

 

 

永定河曾经干旱的河床。

 

 

改造后的永定河门城湖。

 

  当北风夹着严寒越过燕山席卷华北平原时,北京的河流也将进入休眠期。如果站在莲石路与西六环的交叉点向南望去,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工人们正在河道中修建着水榭亭台和跌水景观。这一场景与10月16日北京市开始全面清查河道内违建的新闻似乎背道而驰。

  其实,这个人工湖只是永定河14.2公里人造景观的一部分,从门头沟的麻峪直到丰台的卢沟桥,溪流像竹签一样串起了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这四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湖泊。

  这样做的目的据说是为了终结三十多年来的干旱,再造一个碧波荡漾、波涛奔涌的永定河。但这样是否就能改变永定河上游缺水、下游干涸的现状呢?

  人工湖无法改变永定河的干旱

  2009年,北京市政府决心整治已断流30年的永定河,其目标是使这条断流的河流重新有水,并在170公里北京段恢复流水,尤其在37公里城市段形成六大湖面和十大公园,再辅以河道内外园林生态绿化,使河流重新成为景观。

  目前,“四湖一线”已竣工,“四湖”即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和宛平湖,“一线”即一条循环工程管线。接下来,另外两个湖即大宁湖和稻田湖也将建设。

  但人工湖组成的城市段,并非永定河的全部,也无法改变全流域干旱的现状,因为永定河的干旱成因复杂。

  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子健看来,如今的永定河水少是全流域的问题,原因之一是气候的变化,凸显在降水量的减少。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地区年平均降雨量是800毫米,而最近几年年平均降雨量为400毫米,2009年北京市年降水量只有326毫米。而官厅水库上游2009年的降水同样只有136毫米。可以说过去北京地区处在地质历史上的干旱小气候周期。

  除气候因素外,兴修水库也是永定河干涸的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出于防洪的考虑,政府部门在永定河上游的山峡中修建了库容41.6亿立方米的官厅水库。之后几十年中,永定河上游山西、河北等地共修建大大小小的水库267座,然而这些举措却逐渐成为导致永定河干涸的原因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于持续干旱,上游来水减少,永定河河道断流,成为干河。不少河段逐步成了垃圾填埋场,干涸的河道也成为京西最大的风沙源。

  王子健认为,上游水库的增多和上游用水量逐年加大,以及大面积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发导致永定河水资源短缺。同时,地面植被被破坏,致使地面蒸腾作用强烈,雨云在北京地区留不住,很难形成降水。最终,永定河下游水量日益减少,并逐渐断流。

  然而,再造一条永定河却并非易事。因为库容41.6亿立方米的官厅水库如今只有7000万立方米的蓄水。如果要恢复永定河的奔流至少需要2亿立方米的水量,所以即使把官厅水库的水全部放到下游也不够。

  而北京市水务局曾表示,永定河治理工程所需水量主要来自再生水和部分雨水。

  人工干预无法再造自然生态

  既然无法改变全流域干旱的现状,是否有必要用人工手段干预自然生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国曾在2010年5月,沿河床或沿河公路分段考察了清水河全河段(斋堂镇至与永定河干流交汇处的青白口),以及永定河干流青白口至下游清水涧、王平村至嬉水湾、沿河城至向阳口、珠窝水库至青白口,考察河段总长度约90公里。

  在考察中,他发现除少部分河段因挖沙造成河床土层结构及生态结构破坏外,其余绝大部分依旧保留其自然河底的原始风貌,岸滩植被茂盛、景观优美。

  比如永定河干流自落坡岭水库大坝至三家店河段(全长约28公里,包括约1公里的水闸部分)的河道,除王平村附近因修建人工湿地治理生活污水形成的约1.4公里湿地、靠近沿河居民点的少量河段因发展旅游自发建坝形成的小段水面,以及部分因挖沙取土而自然状态受到破坏的河道外,其余均为虽然河床干涸但土层结构未受破坏、自然状态保留相对完好的自然河道。

  在朱建国看来,为了各河段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水面,工程中在河道上修建许多几十公分高的低矮拦水坝。虽然这样的措施达到了河道蓄水的功效,但却改变了原本应有的上下游连通的水文特征,实际并不符合“生态修复”的目标要求。

  然而,在目前生态状况保持良好的自然河段上,可以看到许多由河中砂石、卵石人工堆成的上下高差仅二三十公分的自然石坝。这种自然石坝不但可以降低上游河水流速,拦蓄水流形成开阔水面,而且还能保证上下游水流之间的连通。就算工程重要目标之一是为了更多地形成人工水面,也完全可以效仿这种经验,而没有必要一定修建那些阻断上下游水文联络的水泥石坝。

  河道生态修复另一目标应当是河流水生植被和岸滩自然植被的恢复。自然条件下植被的发生与发育应当属于一种自然演替,只要能够通过人工手段为自然植被的生长营造出适宜的外部土壤和水湿环境,河流植被、河滩植被完全可以自然恢复,应当没有必要进行人工干预,更无必要按照园林绿化方式去营造人工植物群落。

  对此,王子健也有相似的看法:“如果只是人为地营造出人工景观是可以的,但如果将永定河定位为自然河流就另当别论了。”

  用再生水灌满永定河河道,用防渗膜防止水流失,用水泵给水充氧,用水泵提水来使水循环,这些方法不可能恢复一条自然的河流。“世界上没有一条自然的河流铺设防渗膜,也没听说过哪条河用水泵来供水。”

  自然的原生态河流是几千年几万年的地质构造变化形成的,溪流与湿地也都是依托自然河流产生的。自然河流靠自身来进行水体循环和水质维护,周边的动植物也是在自然的水体中产生的,这是一种生态平衡。

  比如永定河故道经过的北京城南的龙潭湖,在上世纪70年代还是一片自然的水系,堤岸舒缓,三个湖之间有弯曲的水道相连。大湖中有草鱼、鲢鱼、鲤鱼、鲫鱼,旁边的湿地和连接的水道中有龟、鳖、蛤、虾,周围的小水泡中还有鱼虫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生物链。湖水通过雨水、地下水补充交换,在水草、水葫芦、芦苇等各种水生植物的帮助下保持水体的净化和活力。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龙潭湖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人工改造,如今水面积只有原来的1/3,水生物种类大量减少,湿地与小溪不复存在,湖水净化只能依靠水泵增氧。

  可以说人工只能恢复景观,却无法复制自然。

  人造景观在洪水面前不堪一击

  王子健还告诉记者,用再生水灌满永定河,恢复景观,这些都是建立在北京气候将一直干旱下去的理论基础上的。如果北京地区气候干旱期在未来几年或十几年结束,气候转为湿润,那么永定河将恢复它“暴躁”的本性,这条游荡型的河流很有可能又成为“无定河”。

  永定河今天的沉默,让人们忘记了它曾经的咆哮。从专业角度讲,永定河是一条游荡型河流。一年中的流量不平均,平常水少甚至没水,但到了夏季暴雨季节又会产生很大的洪水。河床很浅,河流走势经常横向摆动,河道经常变迁。

  “再造永定河应当综合分析各方面利弊,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从未来几十年的时间段来考虑问题。”王子健认为,为了解决北京水资源不足、河流较少的问题,可从恢复温榆河入手。温榆河自北向南流经北京东部昌平、顺义、通州,是一条天然河流,目前水流量也较多,流经地区人口较多。可以将河道堤岸自然化,增加帆船、戏水、垂钓等设施,让市民与河流互动、协调。

  永定河再造之争说到底是人与河流如何相处、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自然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而不断变化的。永定河的断流与泛滥一样,都是自然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