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STAWE参数详解
2012-11-06 | 阅:  转:  |  分享 
  
1遵循的依据和规范

(l)《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一2001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2002

以上规范、规程文中分别简称为《荷规》、

《硅规》、《抗规》、《高规》。





2.1总信息

(l)水平力与整体坐标角:一般情况下取O

度,平面复杂(如L型、三角型)或抗侧力结构非

正交时,应分别按各抗侧力构件方向角算一次;

当给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时,可按该方向角

输入计算,配筋取三者的大值。

根据抗震规范5.1.1一2规定,当结构存在相

交角大于巧度的抗侧力构件时,应分别计算各

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若程序提供

多方向地震作用功能时,应选用此功能。

(2)硷容重:钢筋硅计算重度,考虑饰面的

影响应取稍大于25。

(3)钢材容重:一般取78,如果考虑饰面设

计者可以适量增加。

(4)裙房层数:层数是计算层数。高规第

4.8.6条规定: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

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

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措施;因此该

数必须给定。

(5)转换层所在层号:层号为计算层号,同

时还应当注意,当转换层号大于等于三层时,程

序自动对落地剪力墙、框支柱抗震等级增加一

级,对转换层梁、柱及该层的弹性板定义仍要人

工指定。

(6)地下室层数:程序据此信息决定底部加

强区范围和内力调整,当地下室局部层数不同

时,以主楼地下室层数输人。

(7)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可取1一5之间

的数值,一般取2就可满足计算要求

(8)墙元侧向节点信息:内部节点:一般选

择内部节点,当有转换层时,需提高计算精度是

时,可以选取外部节点。

(9)恒活荷载计算信息:一次性加载计算:

主要用于多层结构,而且多层结构最好采用这

种加载计算法。用于高层结构计算时,在进行上

部结构计算采用”模拟施工方法1;在基础计算

时,用“模拟施工方法2”的计算结果,这样得出

的基础结果比较合理。

(10)结构体系:宜在给出的多种体系中选

最接近实际的一种。

2.2风荷载信息

(l)地面粗糙度类别:分为A一D4类,详见

《荷规》7.2.1条。

(2)修正后的基本风压:详见《荷规》7.1条。

(3)结构的基本周期:宜取程序默认值(按

《高规》附录B公式B.0.2),同时建议按结构近

似周期计算公式再计算一次,然后将所得值与

程序默认相比较。

(4)体型系数:体型无变化时取1。体型系数

取值详见《荷规》7.3.1和《高规))a.2.5。

2.3地震信息

(l)结构规则性信息:根据结构的规则性选取。

(2)扭转藕联信息:建议总是采用,非藕联



可作为补充验算。

(3)偶然偏心:单向地震力计算时选“是”,

多层规则结构可不考虑,详见《高规》3.3.3条,计

算单向地震力,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5%的

偶然偏心,“是”从施工角度考虑的。

(4)计算振型个数:详见《抗规》5.2.2条、

5.2.3条;《高规))5.1.13条。

2.4活荷信息

(l)柱、墙设计时活荷载:PM和基础计算模

块中只能折减一次,此处建议不折减。相关规定

详见《荷规》4.1.2条。

(2)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多层应取全

部楼层,高层宜取全部楼层。详见《高规》5.1.8条。

2.4调整信息

(l)梁刚度增大系数:装配式楼板取1.0;现

浇楼板取值1.3一2.0,一般取2.0。详见《高规》

5.2.2条。

(2)梁端弯矩调幅系数:现浇框架梁0.8-

0.9;装配整体式框架梁0.7一0.8。详见《高规》

5.2.3条。

(3)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放大梁跨中弯

矩,取值1.0一1.3;已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宜

取1.0。

(4)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一般工程取0.7,位

移由风载控制时取)0.8。详见《抗规》6.2.13条,

《高规》5.2.1条。

(5)梁扭矩折减系数:现浇楼板(刚性假定)

取值0.4一1.0,一般取0.4;

现浇楼板(弹性楼板)取1.0;详见《高规》

5.2.4条。

(6)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用于调整抗震安

全度,取值0.85一1.50,一般取1.0

(7)0.2Q。调整起始层号:用于框剪(抗震设

计时),纯框填。。详见《抗规》6.2.13条1款;《高

规》8.1.4条。

(8)0.2Q。调整终止层号:用于框剪(抗震设

计时),纯框填0;详见《抗规》6.2.13条l款;((高

规》8.1.4条。

(9)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按突出屋面

部分最低层号填写,无顶塔楼填0

(ro)顶塔楼内力放大:计算振型数为9一巧

及以上时,宜取1.0(不调整);计算振型数为3

时,取l·5。

(11)九度结构及一级框架梁柱超配筋系

数:取1.15,详见《抗规》6.2.4条。

(12)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

力:用于调整剪重比,详见《抗规》5.2.5条。

(13)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一

般不调整,详见《高规》10.2.7条。

(14)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详见《抗规》

6.1.ro条;《高规》7.1.9条

(15)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强制指定时

选用,否则填0,详见《抗规》5.5.2条,《高规》

4.6.4条。

2.5设计信息

(1)结构重要性系数:详见《硷规》3.2.1条,

3.2.2条。

(2)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一般按有侧移来

计算。

(3)梁柱重叠部分简化:详见《高规》5.3.4条。

(4)是否考虑P一Delt效应:据有关分析结

果,7度以上抗震设防的建筑,风荷载起位移控

制作用,可不考虑P一Delt效应。

(5)是否按硷规范(7.3.11一3)计算硷柱计算

长度系数:一般工程选〔是」,详见《硷规》7.3.11

条3款。

2.6配筋信息

此项标签内的选项所参考的规范比较集

中,详见《硷规》4.2.1条,4.2.3条及表4么3一1。



献花(0)
+1
(本文系QQQ122222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