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让主体更主动 02

 城市行者 2012-11-06

创新,让主体更主动

——访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教授

2012年11月6日   02:02-要闻     作者:章迪思

  本报记者  章迪思

    在日前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上,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教授发表了演讲。论坛间隙,他就“李约瑟难题”,以及中国的创新机制体制瓶颈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李约瑟是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许多中国人知道他,是因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即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水平相当长时间内领先于欧洲,但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中国;欧洲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许多典籍被毁灭,却反而成为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发源地。对此,古克礼说,李约瑟先生是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这个问题的,但在随后50余年时间里并没有形成系统性观点,各国科学史专家对此也有不同论述。古克礼认为,欧洲的科学技术能在近现代赶超中国,关键在于有成熟的工商业体系,出现了大量城市手工业者和新兴资产阶级。他们做生意,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自然要求助于技术和产品的持续更新。这种来自市场的需求,反过来又促使基础科学领域不断突破。相反,在古代中国传统价值观中,聪明人是要去做官的,即“学而优则仕”,追逐利润的商贾是被鄙视的。这样也许就失去了探索、创新的原动力。

    古克礼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认同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这是好事,不过有些地方还需要在思路和方法上略作调整。“这次浦江创新论坛上有两个报告对比非常强烈,让我印象深刻。”古克礼说,一个是中国某地方政府官员的发言,他介绍了许多规划、许多项目,愿意为帮助企业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另一个是美国的市长,他介绍的主要就是建立一个园区,培养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留在那里。由此,古克礼担心,中国有些地方的政府,是不是做得太多了?那样的话,企业的主动性可能反而被削弱了,“关键还是要让政府和企业各归其位、各司其职”。

    目前,在世界财富500强榜单上,也开始出现中国企业的名字。对此古克礼认为,中国有些大企业的销售业绩可以直追日本、韩国的著名企业,但如果比较其利润,会发现中国企业远远少于日韩企业。原因很简单,他们要么不愿意在科学研究和试验上多花钱,要么钱花得不到位。没有研究,就没有新发现,产品的附加值也无从谈起。

    关于创新体系建设,古克礼提出了一些“通用原则”,即关键问题是,谁来进行科学项目中的资源分配。如果科学家能获得更多决定权,那么在此环境中就更易萌生创新和创意。他认为,科学创新是一种渐进演进的过程,它可以是一种线性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但不应该被任何外来的东西过度“引导”,应该让科学家和企业在各种可能性的尝试之间逐渐摸索。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相信就能看到可喜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