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高必自2012-11-9

 wak47 2012-11-09

登高必自

 

 
 
 

 

 
 
 

 
 

泰山上有一个“登高必自”碑。这是我现在才知晓的。虽然去年去了一趟泰山。如果问泰山给我留下什么感觉,很惭愧——缆车上缆车下,走马观花,印象不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戴这么大的帽子景点仅没有感动我,几乎没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登山都是这样。行者式,孙行者“到此一游”式,除了一身疲惫,收获甚微。当现在知道了泰山上林立的石碑中有这样一块“登高必自”碑,着实让我感慨。“登高必自”,浅显地说就是登山要靠两条腿,上下缆车游兴大减不说,所见所闻也是大打折扣。而深处的说,这话可有学问——出于《大学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而自迩,登高而自卑。”迩是近的意思,卑是底的意思,与“远”“高”对应。意思是凡事由近而远,由底而高,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不可一蹴而就,不能一飞冲天。总的来说这话是老祖宗劝学的谆谆教诲。明白了这话,或说学到这话,人就长了见识,有了收获,若能体悟践行,更是弥足珍贵。

而更深的涵义还不至于此,就象于丹说庄子里的话——前山一路的石刻碑文象卷大书,教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读书人的理想,而后山,山林葱笼,山花烂漫,肆意生长不计成本。令其顷刻间体悟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前山是儒后山是道,儒家授人以使命,道家教人以超越,儒家让人承担责任,道家让人心灵遨游,举重若轻。讲的多好!山水之间,有此感悟,令人倾心甚至嫉妒。到这里,登山不仅只是长长见识,而是激荡胸襟,陶冶情操,滋养心灵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来我以为出于对仗之必要,以读书对应行路。其实不然,读书与行路向来不可分。如果不读书,我想“登山必自”对我们来说也不过是块石头,而不行路,读书恐怕也就是死记硬背。诚如“道理”二字,不假以实践与教训,永远都是“道理”(这时“道理”在某种意义上偏于“理”),等我们犯错了栽跟头了才记得,这还真是“道理”(这时“道理”在某种意义上偏于“道”)。“道”与“理”,我想就是“行路”与“读书”二合为一的本义吧?而“道可道,非常道”也不凡解成“道理呀是可以知道的,但并不可仅限于平常知道而已”。(当然,见诸于出版物的学者专家正常解为“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恒常之道”。但对我这种老子五千言庄子三十三篇翻来翻去永远是《第一章》和《逍遥游》、永远是不得门而入的人来说,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若水三千,取一瓢饮”,我呢,顶多伸一舌头,还不一定沾上。)

我常常感叹自己读书太少,也常常给自己一口气列了一大堆书单,但每每是狼吞虎咽,不求甚解,不仅搞得自己很累,最终也无所收获。也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大凡亦行程匆匆,留影即至,归去来兮,乘兴而往,扫兴而返。贾平凹有部小说《浮躁》,我想我不管读书还是行路都患上浮躁的病,而且病得不浅。我记起以前有位朋友这样告诉我,游山玩水跟交朋友一样,要有耐心,耐心与其沟通,与其对话,以心交心,推心置腹,才能得山水之灵性,得心灵之所获。想这话一直以来对我也仅仅是“理”而非“道”之“道理”呀。

    这些,都是由“登山必自”想到的。这四个字,我想这段时间真得把它当成一剂中草药,熬上几大疗程,治治浮躁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