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血王国赫梯的都城

 咖啡与烟 2012-11-10
 
铁血王国赫梯的都城
 
 
        1、安纳托利亚古代文明
 
        哈图莎(赫梯城)废墟遗址位于土耳其乔鲁姆省的博兹柯伊村,城内有赫梯国王的王宫。古城附近的阿拉加霍于克,是赫梯人最早的居住地,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东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摇篮,土耳其是中东古文明的摇篮之一,也被人们称为连接古今文明的纽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把人类6000年文明划分为26个,其中巴比伦、古埃及、赫梯、拜占庭、古希腊、基督教、东正教、阿拉伯、波斯和奥斯曼等文明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印迹,不同时期文明的古迹遍布土耳其。
        古代的小亚细亚,也称安纳托利亚,就是现在土耳其的亚洲部分。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之间,安纳托利亚人已经开始种植原始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等动物。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部落遗址就是在安纳托利亚南部的恰塔尔霍尤克,历史上最早的风景画现存于该遗址的古屋墙上。
        考古学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占地13公顷的恰塔尔霍尤克大约有6000人居住,那时的人们不仅能熟练的耕作,还用从附近两座火山上采集来的黑曜石制成匕首和镜子,并用黑曜石来换取贝壳和燧石等货物。他们还掌握了冶炼金属的技术,用铜和铅制成了所需的物品。古代的安纳托利亚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的人,时间可能在公元前5000年。
        在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有两个在安纳托利亚:伊兹密尔埃菲古城的月亮女神神庙和位于哈力卡尼斯的卡里亚王陵。
        安纳托利亚相传也是最早的基督教圣地,圣经中的伊甸园灌溉水据说源于一条大河,河水流出伊甸园后分成了四条河流,其中两条分别是发源于土耳其东部山区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安纳托利亚的亚拉腊山,据说是诺亚方舟的停靠地。
        在圣保罗一生中,大部分出使之行都是在安纳托利亚,并在此地写下了《圣经》中的大部分内容。相传出生在耶路撒冷的圣母马利亚失去爱子基督后,离开家乡北上,就是在这里逝世的。而基督教七个天启教堂都建于安纳托利亚,它们位于埃弗斯、士麦那、佩尔默姆、锡亚蒂拉、萨尔迪斯、费拉德尔菲亚和拉奥迪申。
        无论从地理、种族还是历史方面来说,安纳托利亚都是一个极具多样性的地区,这种地形上的生态环境,使安纳托利亚成为不同文化的万花筒,来自亚洲和中东的许多民族接连不断地在这些山地、平原和河谷相遇,进行无止无休的贸易和征战。
        在这片土地上,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文明当属赫梯文明。目前史书记载的关于安纳托利亚的历史,几乎都与赫梯人有关。赫梯文明诞生于公元前2000年初叶,发祥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历时500余年的繁盛,是古代近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赫梯文明虽然属于人类文明史中相对独立的一支,但是它受到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据考证,《旧约全书》中所载赫人即是赫梯人的祖先。不过,直到19世纪后半叶,赫梯人的历史虽然在安纳托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的考古发现中得到浮雕、象形文、楔形泥板文书和其他雕刻品的佐证,但它仍然仅限于《圣经》的提示而难以取得突破,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
        那么,这个神秘的古代帝国究竟位于何处,它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2、发现哈图莎城
 
        1834年,有个法国建筑师兼文物古董商来到了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此人名叫查里·特克思尔,他想看看能否找到希腊和罗马人留下的一些文物。在安纳托利亚北部一个叫博兹柯伊的小山村,当地村民们告诉他说,村后边的山中有个要塞,那里就有一处古代遗址的废墟。他半信半疑地让村民带他去看看。让他惊讶的是,原来,这里的要塞是个天然堡垒,它雄踞于陡峭的山脊上,俯瞰着北部一片肥沃的山谷,背后有荒山护持着。事实上,特克思尔至死也未想到,他在这一荒僻地点偶然发现的是一个伟大的帝国——赫梯王国,而这个遗址正是他们壮丽的首都哈图莎。
        哈图莎废墟占地162公顷,充满着狰狞的峭壁和崎岖的山坡。古城所在的地方有很多溪流从山坡上潺潺流下。赫梯人将坚固的巨石雕刻成蓄水池(水箱)蓄水。看得出来,当年建造这座古城的建筑师并没有将街道排列成有规律的格子形式,而是因地制宜,利用了每一块可以利用的土地。甚至,为了在崎岖的山坡上铺出平坦的地面,他们竟然将山坡改造成梯田形状。
        令人惊讶的是,现代人看到的哈图莎古城依然气势磅礴,环绕着古城的是长达6公里的高墙,围墙底部是防御墙(屏障),上面垒着坚固的石墙。垒墙的巨石中有的非常厚重,以至于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敢相信这是3000多年前的赫梯人所建,而宁愿相信这是“巨人”所建。城墙下面是一条长而隐蔽的隧道,表明防守者随时可以向敢于来犯的敌人进行反攻。城门两旁有塔楼护卫,现在游客们所看到的、保存最好的是靠近山顶的南门。城门上都装饰着雕刻在巨石上的雕塑。守卫着斯芬克斯门的是两座狮身人面兽雕塑,而守卫着狮门的是一对仰天咆哮的石狮。
        看到这样的古城遗址,特克思尔兴奋不已。村民们又对他说,附近还有一处更大的废墟遗址,并且领他沿着一条山道朝东北方向走去。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特克思尔望见前方高大的石灰岩山头上出现深深的天然裂缝,沿着这些裂缝进去,66座气势雄伟的雕像沿着两排显然是天然的柱廊,在列队阔步前进——有的身携巨大的弯剑,头戴锥形冠;有的身着松垂的长袍。近前审视,他辨认出大量的以前从未见过的象形文字。当地人通常把此地称为画窟,意为“刻有铭文的岩石”。特克思尔试图弄明白刻在岩石上的人物是谁,但他又实在琢磨不定。他一直以为这个废墟遗址可能是古代历史学家赫诺和塔斯曾经提到的安纳托利亚古城浦特利亚。根据赫诺和塔斯的说法,浦特利亚在公元前547年毁于战火之中。特克思尔在安纳托利亚的这次偶然发现后来轰动世界,无意中打开了古赫梯文明的大门,并探寻到一个在3000年前就已消失的帝国。
 
        3、打开古赫梯文明的大门
 
 
        自从特克思尔于1834年发现博兹柯伊之后,引来了更多的人来到这一地区考察、发掘。1869年的最后一天,铁路工程师约翰·伍德手下的发掘队在以弗所发现了大神庙,他们在地表之下近10英尺处掘出了神庙的大理石铺面。同时,德国人施里曼1870年发现了特洛伊遗址,那些被发现的文物属于青铜时代早期。1893年在博兹柯伊出土了首批泥板文(总共数千块),上面刻有某种形式的楔形文字。对这些泥板文的研究最终揭示,安纳托利亚的历史比古希腊、罗马时期要早许多。
        1872年,一位名叫威廉·莱特的爱尔兰传教士得到了5块从叙利亚城哈马斯采取的带有雕刻的石头,虽然莱特本人看不懂这些石块上的符号,但作为传教士,莱特对《旧约》非常熟悉。《旧约》中曾几次简单地提及过赫梯人,以色列人来到应许之地时发现居住在巴勒斯坦的几个民族中就有赫梯人;还有,亚伯拉罕从“赫梯人以弗仑”手中买来埋葬其妻撒拉的岩洞;同样,无名的“赫梯国王”从所罗门那里买马,所罗门的众多妻妾中也有赫梯人。同时,还提到叙利亚国王如何集合一支大军包围以色列王国的都城,一段时间过后城中粮尽,人们只能以驴头和鸽粪为食。正当被围困的人们要放弃希望时,奇迹出现了:上帝“使叙利亚军队听见战车和战马的声音——一支大军发出的声音”。叙利亚人以为以色列国王召来了赫梯和埃及联军来保驾,遂惊惶而逃。
        根据这些记叙,莱特认为,如果《圣经》中把这支军队给予和埃及军队同等的地位,这显然不是个沙漠游牧部落。于是他推测,赫梯人曾经威风凛凛,他们很可能曾在哈马斯的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历史,那么,这些石块上的铭文可能就是赫梯人留下的。
        莱特把这5块石头交给了大英博物馆的专家,希望他们能破译石块上刻下的符号。
        1879年,一位名叫阿其波尔德·舍斯的英国学者把特克思尔曾经在博兹柯伊和亚塞尼亚卡拍下的照片和哈马斯石头的照片做了比较,舍斯发现两处照片上的符号有相同之处。于是,他想到,这是否意味着同一文明从安纳托利亚中北部迁移到了位于几百英里以南的叙利亚。舍斯认为这可能就是《圣经》里提到的赫梯人,并进一步推断说他们可能就是在博兹柯伊附近修建山顶城堡的民族。
        在1880年伦敦举行的《圣经》考古学会大会上,舍斯再次宣布了爱尔兰人威廉·莱特6年前写下的断言:哈马斯铭文是赫梯人的作品。
        莱特也出版了一本关于这个久被遗忘的民族的第一本书:《赫梯人的帝国》。它为全新的赫梯学研究开辟了道路,永远改变了史学家对古代世界的看法,可以说,赫梯人通过其尚无法破译的文字,终于开始要求恢复他们在历史中应得的地位。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研究亚述和埃及文明的科学家也从文献中找到了一些有关赫梯人文明的线索。
        最终,打开赫梯人秘密大门的钥匙不是在土耳其被找到,而是在千里迢迢之外的埃及被发现。1887年,在开罗南部200英里处,尼罗河畔的泰勒·阿玛尔纳村附近发现了一批密藏泥板。这些刻有数行整齐的楔形文字的泥板,原来是埃及法老埃赫那吞的外交和行政信函,这位法老以古埃及历史上的宗教改革而闻名。公元前14世纪,他另建新都埃赫塔吞,埃赫塔吞的意思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埃及法老埃赫那吞与其第二个夫人所生下的儿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图坦卡蒙,图坦卡蒙不到20岁神秘死亡,原因至今不明)。其中许多泥板文提到一位杰出的赫梯君主并详细描述了其军队的动向。有一泥板文是赫梯君主苏比鲁利乌玛以宫廷方式,祝贺年轻的埃赫那吞登上埃及王位的书信。大多数书信是用巴比伦阿卡得语当时的外交通用语写就。
        然而有两块泥板却与众不同,它们是用一种没人知道的文字所写成,那么,这两块泥板上面写的到底是什么呢?
        1893年,一位法国人类学家在安纳托利亚的博兹柯伊挖掘出两块泥板。他心细地发现,这两块泥板上刻的楔形文字,和埃及阿玛尔纳村那两块泥板上无法破译的楔形文字相同,这一意外的发现将古埃及文明和赫梯文明联系起来了。
        1905年,写有这种楔形文字的一块博兹柯伊泥板到了德国亚述学家胡戈·温克勒手中。温克勒和一组助手于10月下到博兹柯伊的发掘坑内,发掘出34块泥板,其中大多数是用这种无法翻译的楔形文字写的。
        这些泥板文及博兹柯伊巨大的遗迹范围似乎显示,这一遗址乃是赫梯人一座重要城市,而这种楔形文字可能就是赫梯人的文字。
 
 
        为查明这一点,他决定次年再度对其进行发掘。这一次,温克勒和他手下的人早早来到这里,他们在通常被称为大城堡的附近,很快挖出了排列整齐、保存完好的泥板文。温克勒意识到,这个地方显然不是普通的居民点,他猜测“很可能,博兹柯伊是一个重要的中心”。让他疑惑的是,这处遗址与赫梯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看来,要想揭开这个谜,只有耐下心来继续向下挖掘,第20天后,一位挖掘工人给温克勒带来一块保存得非常好的阿卡得语泥板文。温克勒回忆道:“看它一眼使我以前的所有经历都相形见绌。”他看到了什么呢?
 
        4、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条约
 
        1906年8月20日这一天,令德国人温克勒终生难忘。有个挖掘工人交给他一块刻有阿卡得楔形文字的泥板。这块泥板,就是后来轰动世界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战争和约——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国王哈图施利三世于公元前1270年签署的一项和平协议!原来,这些泥板是赫梯人的编年史,上面记载历史上著名的卡迭什战役,这也是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第一场重要战争,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人之间的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于公元前1312年,它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缔结和约的方式宣告结束的战争。
        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疆域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谷地,并一直扩展到西亚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当时埃及的法老时代已经历了1500多年,正处于第19王朝统治之下。
        赫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于安纳托利亚,他们最先发明了铁制的武器,常常攻掠周边国家和民族。公元前16世纪,他们打垮了强大的巴比伦帝国,攻陷了其首都巴比伦。公元前15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占领了腓尼基并侵入叙利亚、巴勒斯坦。为了建立在西亚的霸权,赫梯人步步逼近,与驻扎在西亚的埃及军队关系极为紧张,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4~前1237在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他看到赫梯的势力严重地威胁着埃及利益,双方迟早必有一战。经过五年的整顿内政,积蓄财力军力,他集结了四万铁骑,准备讨伐赫梯。
        赫梯安插在埃及的谍报人员得知这一消息十分吃惊,连夜用木棒在泥板上以楔形文字刻下秘密情报,派人带回赫梯帝国的都城哈图莎,呈给国王穆瓦塔利。国王连忙召集部下商议。他们赶到赫梯帝国南部的要隘卡迭什城,只见山脚下左边是一条通向大海的大道,右边是深不可测的茫茫山谷,其中有条水势湍急的河流,名叫奥伦特河。国王仔细观察了一番地形,当即下令手下将领如此这般,分头准备。
        这时,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正率领着他那威震四方的阿蒙神军团、拉神军团、普塔军团、苏太哈军团,浩浩荡荡向北挺进。大军接近卡迭什高地,法老见前方山路曲折,便下令部队暂停前进,布下岗哨,就地安歇。半夜,埃及哨兵发现灌木丛里有两个人影在探头探脑,便立即冲上前去,把这两人抓了起来。法老亲自审问,得知是没来得及撤退的赫梯士兵。他们招供道:“赫梯国王为了躲避贵国的军队,已命令卡迭什驻军撤退到远处去了。”
        法老感到机不可失,不等天亮,就率领身边的阿蒙神军团渡过奥伦特河,向卡迭什冲去。当时埃及军队大部分还未赶到,法老派人通知后续的拉神军团火速进军,到卡迭什城堡会师。
        谁知他们抓到的那两个赫梯士兵是奉命来提供假情报的。赫梯国王穆瓦塔利见埃及人已经上当,便调拨2500辆战车,包抄到法老后面,突击正在行进中的埃及拉神军团。拉神军团猝不及防,很快就被赫梯人击溃。随后,赫梯战车部队调转车头,包抄了法老所带领的阿蒙神军团的后路。这时拉美西斯二世正在和部下商议如何攻城,万万没想到赫梯军队从后面杀来,顿时乱了阵脚。赫梯大军向埃及人发起猛攻,潮水般冲进了埃及军营。
        赫梯国王下令发动进攻,他把所有的战车和士兵全部派了上去。眼看着赫梯人胜利在即,突然他们的军阵背后开始骚乱。原来是埃及的普塔军团、苏太哈军团闻讯赶来。被围的法老和埃及士兵见援军到了,顿时勇气倍增,一阵内外夹击,终于杀出重围。赫梯军队也无力再战,只好收兵退入卡迭什城堡。卡迭什恶战使双方都遭到惨重损失,只好各自罢兵,但是双方都心有不甘。
        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双方展开了拉锯战。你攻我守,我打你防,互有胜负,又都不肯罢休。连年战火,使赫梯大伤元气,埃及也被战争拖累得疲惫不堪。
        公元前1273年穆瓦塔利去世。赫梯首都哈图莎再次发生政变。穆瓦塔利之弟哈图施利三世篡夺了侄子的王位,并将他的侄子放逐。然而,这位篡权的国王却在历史上青史留名,这不是因为他的劣迹,而是因为他的权术和作为政治家远大的谋略。在卡迭什之战过后16年的公元前1259年,哈图施利三世派使者带着一块银制的字板去了埃及。
        此时,满头白发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正准备向赫梯发动第28次进攻。士兵们向他报告“赫梯人来了”。当法老远远看见赫梯使者手里捧着闪闪发光像磨盘一样的东西时,马上想到:“难道赫梯人又造出了什么新的武器?”
        等赫梯人向法老恭敬地敬礼,递上那块字板时,法老惊讶了。原来这是赫梯人刻在银板上的战争和约,开头刻有“伟大而勇敢的赫梯人领袖哈图施利”、“伟大而勇敢的埃及统治者拉美西斯”的字样,下面刻着两国之间的和约:确立两国间的和平,互相信任,永不交战;一国若受到其他国家的欺凌,另一国应出兵支援;还规定,任何一方都不许接纳对方的逃亡者,彼此保证互有引渡逃亡者的义务等18条。埃及法老深受感动地接过了这块银制字板,表示接受赫梯人提出的和平条约。
 
 
        考古学家在博兹柯伊发现了45封与此条约相关的信函。哈图施利三世是位高明的政治家,他后来又让自己的两位公主嫁给了拉美西斯。拉美西斯随后在埃及的神庙里以浮雕形式纪念这一联姻。尽管浮雕已受到严重侵蚀,但可以看得出身着高雅服装的哈图施利三世和他的女儿,向宝座上的法老走来,举着双手表示敬意。
 
        埃及——赫梯联盟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埃及人也把卡迭什之战的记载与和约全文刻在了卡尔纳克神庙和底比斯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的墙壁上,至今这些文字还保留着。
        作为一个优秀的考古学家,温克勒对此当然不会陌生。而他的助手此时拿给他的泥板,正是用阿卡得语写成的、关于这次战役与双方和约的赫梯人一方的版本!看到这个文件,温克勒怎能不激动,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在《旧约》和古埃及神庙中提到的赫梯人和他们创造的帝国,认识到博兹柯伊就是考古学家们长期寻找的赫梯人的首都。至此,赫梯人那不易捉摸的历史最终被确定下来——他们原来就在土耳其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直到1912年温克勒逝世之前,他一直在博兹柯伊废墟遗址上从事挖掘,一共发现了一万块泥板或它们的碎片。遗憾的是,尽管他根据许多写有阿卡得语的泥板文能够确定零零散散的赫梯君主的姓名和业绩,为最终重新描述赫梯历史奠定了基础,但即使如此,大多数的泥板文却仍然倔强地保持着沉默。温克勒未能如愿地破译赫梯人的语言,他只能从古巴比伦人所用的阿卡得语泥板中,来窥测赫梯人的历史。有许多情况仍然无法弄明白。这对他来说是终生的遗憾。
        那么,赫梯语又是如何破解的呢?
 
        5、捷克学者赫罗兹尼破解赫梯文字
 
        破译赫梯人语言这一荣耀最终归属于捷克亚述学教授贝得里希·赫罗兹尼。这位天才的学者终于让那些写在泥板上的赫梯楔形文字吐露了一部分它们保持了3000多年的秘密。1915年,赫罗兹尼对楔形文字赫梯语释读成功,并将泥板文书翻译出来。
        赫罗兹尼是古代闪族语语言专家,他并不能理解赫梯语本身,却能熟练地读懂楔子形状的字体。他从语音方面进行研究,挑出仿佛是专有名称的那些词,然后再鉴定出直接从巴比伦楔形文字中借用过来的表意词,也就是图形字,赫梯人从这种文字发展出自己的书写传统。
        他宣布,赫梯语不是中东语言的一支,而是与起源于欧洲和印度的亚欧语系相连的印欧语言。其结论是根据名词和动词的词形变化作出的。如,名词主格以-s结尾、宾格以-n结尾;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用-ti,复数用-nti等等,这些特征都充分证明它们出于印欧语源。
        直到此时,人们才知道,印欧语系的安纳托利亚诸语言包括赫梯语、巴莱语、卢维语、象形文字卢维语、吕底亚语、吕西亚语。前三种是1905年以来在博兹柯伊——哈图莎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文献中发现的,其时间约为公元前2000年。象形文字卢维语主要是安纳托利亚南部和叙利亚北部的碑铭、印记等,约可溯至公元前1200~前700年。用字母文字书写的吕西亚语和吕底亚语,可溯源到公元前600~前200年。
        在赫梯语出现之前的哈梯语,在楔形文字赫梯语文献中写做:“attili”,常被误认为赫梯原始母语,实际却是底层语言,与赫梯语及其姊妹语言无关,也与同样通行于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胡里语、乌拉尔图语无关。很难断定哈梯人在安纳托利亚有多长时间,但是可以肯定,在赫梯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400~前1190年),哈梯语已经死亡。
        在赫罗兹尼的研究基础上,到了本世纪40年代中期,学者们对赫梯人文字的所有形式都有了相当的了解和把握,并逐渐了解到,赫梯语的发展,根据赫梯王国的历史,可分为:古赫梯语,相当于古王国时期(公元前1700~前1500年);中赫梯语,相当于“黑暗时期”(公元前1500~前1400年);新赫梯语,相当于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400~前1190年)及赫梯新国家时期(公元前1190~约前700年)。
        20世纪初,另一支德国的考古队也在博兹柯伊开始考古挖掘,他们的挖掘重点主要放在测量绘制赫梯人的古城的城墙、庙宇和宫殿上。这项工作,后来因两次世界大战而中断,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博兹柯伊地区的考古工作得以恢复。至今,考古人员在此地发现泥板的总数达25000块,这其中包括了德国考古学家彼德·涅夫于1990年至1991年间在一个赫梯皇室档案馆发现的3000多块。
        通过世界各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终于了解到,安纳托利亚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之前的几千年,这高地上的废墟遗址是世界上已知的远古文明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甚至更早。在赫梯文明出现之前,安纳托利亚高地上就有人定居过。赫梯人在这里建立了辉煌的帝国,然后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们的活动,构成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壮丽的一页。
        如今,这一切的遗迹已被收藏在安纳托利亚的赫梯文明博物馆中。走进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这一地域文明的兴衰,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脚步。
 
        6、走进赫梯文明博物馆
 
 
        安纳托利亚博物馆(也称赫梯文明博物馆)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博物馆,这里展示了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巴比伦文明的一个部分——赫梯文明和亚述文明。
        这个博物馆坐落在安卡拉市一座仅存残垣的古堡内,这所立柱支撑圆形拱顶的建筑始建于1464年(也有建于12世纪之说),曾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商业客栈,后因火灾废弃。1921年土耳其政府奠基为博物馆,并于1967年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的展品陈列大体是按照年代排列的,它展示了赫梯文明的发祥、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过程,表现了赫梯文化承袭哈梯文化,吸收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帕莱克文化,迦南文化以及古埃及文化影响的痕迹。这些影响体现在赫梯人的政治、经济、语言、楔形文字泥板、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石雕、浮雕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同时,赫梯人建立的法典更堪称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成就。
 
        博物馆的展览分4个部分:
        第一部分展览是从公元前7500年到公元前5500年的石器时代。当时的安纳托利亚,住着一批今天已不存在的部落,这些部落的先民尽管尚处于穴居社会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早期农业社会,但从展出的从山洞中取下的岩画看,其生活的内容已经多姿多彩。岩画上描绘有各种色彩,有人,有各种动物,有打猎的情景,并且已经有用火成岩砸制的工具。
        第二部分是从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的铜器时代。这时小亚细亚人已经会冶炼青铜。青铜技术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它总是与强劲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曾经有一点令考古学家疑惑不解,因为他们没有发现一个主要的锡矿源或用来熔化锡矿石的火炉的证据,这个谜到20世纪仍未揭开。安纳托利亚又一次为此提供了答案。原来,人们在安纳托利亚南部城市塔尔苏斯以北60英里处,发现了一座锡矿,还发现了大量的锡矿石残留物,和数以万计的小型陶瓷熔化锅,其中最大的有饭锅那么大。这一切表明,大约从公元前3290年至公元前1840年,这里曾是青铜冶炼中心。
        第三部分是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小亚细亚人已经到了后铜器时代,当时就有了“”字符的铜器装饰物,尤其是到了公元前2300年左右,各种铜制用品和武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装饰品如出土的铜鹿、铜羊已浇铸得十分精致。
        第四部分是从公元前1950年到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9世纪中叶印欧人种的赫梯人进入小亚细亚,博兹柯伊废墟遗址上就已经矗立起城堡和定居点了。最初的居民称之为汉梯息,意为汉梯人的土地。公元前18世纪晚期,汉梯人和另一支迁徙而来的好战部落之间发生了战争,汉梯息在战火中被毁灭。现代考古学家仍然不大清楚新的民族从何处而来,也不知道他们是突然大举迁徙而来,还是一批一批、积少成多的。反正他们中的一支突然向汉梯人发难,将汉梯息夷为平地。新来民族中的一支就重建了汉梯息,并重新命名为哈图莎,使它成为自己的首府。这个部落的领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哈图施利,意为“哈图莎人的国王”,由此建立了一个王朝,这就是赫梯王国的开始。他的臣民被称为赫梯人。
 
        7、哈图莎的兴盛与衰落
 
 
        与最初的汉梯人不同,赫梯人喜爱征战,他们很快将自己的王国扩展到了安纳托利亚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现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他们留下的废墟遗址。赫梯人的军事扩张行动远不止于这一地区。
        哈图莎的心脏是一个建于山丘上的城堡,由于两面有陡峭的悬崖保护,极为易守难攻。赫梯人在城堡的另外两面修筑了又厚又高的斜墙来防范可能侵犯的敌人。
        从安卡拉东行约150公里,便可到达乔鲁姆省的博兹柯伊村,这里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赫梯帝国首府哈图莎古城。现在的遗迹还有城墙、塔楼、城门等建筑,以及近年来发掘出的卫城、5座神庙和数以万计的楔形文字泥板文书。这些泥板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赫梯语、巴比伦语和阿卡得语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
        赫梯人在泥板上曾记载其历史的三个时期,并提到赫梯国王哈图施利一世统治期间在哈图莎建造了繁华的都城。其孙穆尔西利又击败胡里人,摧毁阿勒颇,并乘胜攻占了巴比伦城而归。
        至今,据说是当年的穆尔西利的头骨仍在安纳托利亚博物馆中陈列着。
        为了保卫安纳托利亚的家园和对外进行扩张,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等武器。赫梯人在冶铁方面颇具名气,据说他们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人。哈图莎城堡里出土过高质量的铁制工具、武器和盔甲。然而赫梯人打击敌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战车,在战场上,他们驱赶披着铁甲的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使来敌闻风丧胆。
        赫梯人的社会被严格地分成了几个等级:最上层的自然是国王和王后了,王室之下是贵族阶层;这一阶层下面是将军和朝廷的官吏;再往下则是商人和手工艺者,诸如铁匠和陶匠;他们之下则是那些耕种小麦、大麦、经营蜂蜜和果树、为城堡提供食粮的农民;处于最下层的是奴隶。所有这一切都由一个已形成文字,又极为详尽的法律条文来约束,该条文对谋杀、强奸、叛国和其他罪行的惩罚做了详细的规定。
        如果说赫梯人的法律相当严厉,那它也非常公正,反映了社会间的一种平衡。诸如酷刑一类的野蛮惩罚为法律所不容,取而代之的是让大多数的罪犯向他们的受害人提供某种形式的赔偿。例如,一个谋杀犯必须向受害者家属提供巨额赔偿。与那一时期出现的其他文明一样,赫梯人也用奴隶,通常都是捕获来的战俘。但是在赫梯社会里,奴隶也享有某些权利,他们被允许拥有财产和赎买自身的自由。
        赫梯人信奉神,但与历史上其他文明不同的是他们也容忍别的宗教信仰。他们被称之为“万神的民众”。考古学家在哈图沙废墟遗址上找到过31座神庙的遗址,其中最宏大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被称之为大殿。它占地5英亩左右,是一座建筑复杂、四通八达的庙宇,可能曾经拥有200多名僧侣、神职人员、乐师以及其他供奉神的人。考古学家们曾于1962年在大殿的一间贮藏室里发现一块泥板,其文字显示此庙宇是为供奉风雨雷电之神和太阳女神而修建的,他们是赫梯人供奉的最高神明。在赫梯王国最后的几个世纪里,赫梯的国王也被认可为众神之一。
        赫梯文明繁荣了5个多世纪,但到了公元前1200年,灾难降临了。科学家们已找到证据证明大约在不长的几年时间内,哈图莎和其他许多赫梯城市就被夷为平地。在他们那繁华的首都哈图莎,到处是被烧毁的遗物碎片和烧焦的瓦砾,尽管考古学家目前尚不清楚毁灭哈图莎的那神秘的敌人到底是谁,但从遗迹可以看得出来,哈图莎的敌人是以冲天大火烧毁了这座城市,从火焰熏黑的城墙内壁上仍可看出他们所放的火势之烈,整座哈图莎竟没有一座建筑物依然耸立。
        考古发现,同时,灾难不仅仅是赫梯人的首都哈图莎,在目前已辨认出的零零散散的其他赫梯城市,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那些城市也遭受了类似的破坏。1993年德国考古学家在赫梯首都之东125英里的库萨克里,挖出了一座土砖墙壁也已被大火烧毁的巨大的建筑群,在该建筑物的54个房间里到处都是散落的巨大的赫梯陶器堆,其中有些陶器因受烧毁建筑物的大火的高温烘烤而熔化。总之,赫梯人遭到了灭顶之灾,所有的赫梯城镇被毁为废墟。
        虽然赫梯王朝的覆灭来得迅猛而突然,但致使它遭此灭亡的各种条件因素却已孕育了好几十年。尽管考古学家对造成赫梯王国在极短的时间突然消亡的原因看法不一,但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种:
        有人认为是长达一个世纪,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的干旱和庄稼歉收,严重地削弱了赫梯王国的实力。民众开始迁徙,寻找好一些的生活环境。于是,由于自身臣民的不稳定,再加上北部迁徙而来的掳掠性游牧部落和西部入侵民族的合力,把赫梯王国推向了覆灭的深渊。
        有人认为是来自“海上民族”对中东的侵略。考古学家发现,在拉美西斯三世于公元前1180年左右写的一份文本中有这样的记录:“这些外国在它们的岛国本土密谋策划,没有一个国家能挡其锋,赫梯首当其冲……他们继续前行……来到埃及。”但也有许多的史学家很难接受赫梯帝国独毁于航海者之手这一观点,他们倾向于认为其他劫掠者也卷入了,并且国内的敌人也起了作用。
        总之,到了公元前1150年,赫梯王国已经彻底地不复存在。那些在城市毁灭时幸存的赫梯人四散奔逃,在许多年之后最终为别的民族所同化,然而赫梯文化在历史上却留下了自己的一页。在赫梯王国覆灭200年以后,在安纳托利亚东部和叙利亚北部又崛起15个小王国。考古学家们相信这些王国的人民不会是赫梯人的后裔,但是他们却选择了赫梯人的语言,承接了赫梯人的一些宗教和风俗习惯。学者们把这些王国称之为新赫梯人。
        在叙利亚,新赫梯人建立起了城邦,并持续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正是这些叙利亚的新赫梯人雕刻了后来在哈马斯找到的石头;而《圣经》里提到的也正是这些新赫梯人。哈马斯石头和《圣经》上得到的零散信息仅是第一手线索中的一部分,这些线索帮助现代学者解开了赫梯文明之谜。
 
        8、印欧语言到底起源于何处?
 
        自从赫梯楔形文字的神秘密码被解开之后,赫梯人才开始抖落那3000多年来,埋没在它们身上的尘土,他们那神秘的面容逐渐清晰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哈图莎(博兹柯伊)的发掘及其楔形文字的释读成功,奠定了一门新的学科——赫梯学的基础。赫梯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从远古到公元前1千年代中叶小亚细亚(即土耳其亚洲部分)居民的历史、文化和语言。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1915年,捷克学者赫罗兹尼对楔形文字赫梯语释读成功,他宣布,赫梯语不是中东语言的一支,而是与起源于欧洲和印度的亚欧语系相连的印欧语言。从那时起,现代人才真正认识了赫梯文化,也认识了赫梯人的首都哈图莎城(博兹柯伊)。
        然而,赫梯历史仍有一小部分无法了解:其中包括一样用赫梯象形文字写就的文本。19世纪80年代末,一位名叫阿切贝尔德·赛斯的学者破译了6个象形符号。其中一些是当他发现了一枚所谓的双语制银质印章时破译的,印章上用赫梯象形文字和一种已知的胡利安方言写的楔形文字的双语铭文。1946年,这一不解之谜有了新的突破,在土耳其南部的一座新赫梯要塞遗址,伊斯坦布尔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两座相同的门之两侧发现了刻行文字的平板。每座门右侧的饰板上刻的都是赫梯象形文字,左侧饰板上是用可读懂的闪族语文字写的腓尼基语。由于各块饰板上的内容几乎相同且文本很长,所以,学者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长长的铭文,编写赫梯象形文字的释义用词和语法。这样,史学家终于有了进入赫梯王国的钥匙。
        在如何能读懂赫梯语言这一多年困惑了无数语言学家的难题之后,又一个不解之谜随之而来。即如果赫梯人确实讲的印欧语言,而印欧语言并非源自安纳托利亚高原本地,那么,印欧语言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语言到底起源于何处?起源于何时?接着而来的是,赫梯人的族源到底来自哪里?他们来自何处?他们迁徙的路线?他们又是什么年代来的呢?
        这些令考古界长期迷惑的问题,却至今也没有定论。
        关于赫梯民族的起源,有的人认为他们来自黑海西部,也有人认为他们原来就居住在安纳托利亚东北方。
        关于印欧语言,有人认为印欧语系发源于从大西洋到中国的西域。但有人持否定观点,认为这样定位史前时期的语言实在过于宽泛,它大大超过了任何单个语言可以保持的地区范围。
        有人认为,印欧语系语言的发源地位于从南极到北极、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之间的地域。
        日前正在讨论中的印欧语系的起源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种解释认为,原始印欧语可能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以前,大概在旧石器时代或者中石器时代,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但另一些人认为,这是最不能接受的模式,因为它没有解释那些我们从推测中的原始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共同词汇,更准确地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词汇。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印欧语系语言是随着农业的传播而扩展。也就是说,印欧语系语言是随着新式的、生产力更高的经济向外扩展的。讲印欧语言的农民逐渐地占据了欧洲,取代了那些早期以打猎采集为生的人。提出这些模式的专家认为最早的印欧语系语言就是在安纳托利亚的博兹柯伊一带。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大多数欧洲人与西亚人所讲的语言曾发生过重要的变化。按照这种理论推断,专家一般认为,最早的印欧语系语言产生于黑海与里海以北的草原与森林草原地带,而这些语言的扩展,是由半游牧或至少骑马驾车到处流动的民族来完成的。由于他们死后大都葬于一种俄语里叫做“库尔干”的土墩之下,所以这种理论经常被称做“库尔干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流动人口开始离开草原迁到中欧东南部,逐渐同化了当地的民族,使他们也接受了印欧语系语言。
        那么,到底印欧语言起源于何处、又起源于何时呢?尽管目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通过赫梯人的首都哈图莎的发现,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问题也是可以通过考古研究追寻到根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