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2届中国新闻奖:精品意识 精益求精 精心打磨

 sunbolanda 2012-11-10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丁俊杰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已经评出,291件作品从600余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作为参与此次评奖的评委之一,我感到此届新闻奖与往届相比,选题更多样,水平更高,新闻引导性更强。

  此次新闻奖评选的作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新闻引领性强。比如上海广播电视台获得电视评论一等奖的作品《聚焦医患第三方》,反映的是医患关系这一社会敏感话题。报道没有单纯报道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而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法,并通过案例来说明。这种报道形式实现了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转变,是“新闻是生产力”的很好诠释。

  二是在“宏大叙事”(包括题材、角度、观点等)上有所突破。一般认为,只有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才能体现出宏大特点。但此次不少作品反映的事件虽并非宏大事件,却通过对一些热点、难点的解读,如对温州民间资本的报道,用表格、对比、政策解剖等方式将这一话题分析得很深入,让人产生宏大之感,使作品的立意得到提升。

  三是不少作品不再只是生硬的宣传,而是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和穿透力。重庆电视台获电视专题二等奖的作品《一个人的路》,讲述了一个被亲生父母遗弃、历经重重磨难的女孩儿的故事,情节非常感人,而且女孩儿身上所闪耀的乐观坚强的人性光芒给人极大的思想启迪。

  本届新闻奖也特别关注了“走转改”的作品,不少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的作品获得了评委一致的肯定。山西广播电视台获电视专题片一等奖的《右玉精神》就是体现“走转改”精神的一篇力作。电视片报道了山西右玉县十八任县委书记棒棒相传,带领全县人民60年植树造林,终使荒漠变绿洲的故事。作品通过大量的实地采访揭示了“右玉精神”所蕴涵的哲学思考,即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有正确的政绩观。

  中国新闻奖不仅仅只是一个奖项,也是一个平台和窗口,从各媒体报送的作品,既可以体现一个新闻单位的专业水平、精神风貌等,也是各媒体展现各自水平的大舞台。作为评委,我个人感觉要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还要在以下几方面更加注意:

  一、优秀的新闻作品一定要有精品意识。这其中的“精”有三层含义:一是“精炼”,即要少而精,不要大路货,要与众不同;二是“精采”,即要写得有文采,出类拔萃;三是“精当”,即要与环境、时间等关联因素相宜、契合。而“品”也是指一定要完整的作品,要靠作品说话,而不是通过背景解读等其他方式来说明。

  二、要精益求精,仅仅是独家不行,不要有硬伤。一些参选作品本身是不错的,但出现了一些事实或常识错误、错别字等,没有能评上;也有一些参选作品字数超长,不符合评奖的基本条件而遭到淘汰,不免有遗珠之憾。

  三、好新闻是需要精心打磨的,更需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新闻素养。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多注意积累和对素材的凝炼,厚积薄发才能写出好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