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 大云山汉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大云山汉墓,位于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于2009年底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现已确认大云山顶部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示周边曾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经过鉴定,这是一处西汉早期的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墓主人是江都王刘非。

大云山汉墓
大云山汉墓,位于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上有个水塘,当地人称之为“龙塘”。就在这龙 大云山汉墓1号墓室塘下数十米处埋藏着一位古代重要人物。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底开始经过近1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原来这是一处极为壮观的陵园式诸侯王级别的西汉古墓群,墓园内发现有大墓3座,武器坑2座,车马坑1座,各种等级的陪葬墓13座。大云山汉墓正南方2公里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东阳城遗址”,它与小云山、青墩山三山相连,山顶海拔73.6米,是洪泽湖东部地区的唯一山地。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此发现很多汉墓并出土大量珍贵文物。2009年初,一伙盗墓贼在大云山顶部挖掘古墓,连丧四条人命,惊动了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和盱眙县人民政府投入巨资,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对大云山汉墓进行抢救性挖掘。经过一年多的钻探、发掘,现已确认大云山顶部原来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示周边曾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已发现南北走向的三座大墓,还有13座陪葬墓,以及武器坑和车马坑。从墓葬规模、形制及出土文物来看,这是一处西汉早期的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自2010年7月中旬起,考古现场连续三次对外开放,包括央视、江苏卫视在内的全国数十家媒体聚焦大云山,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连续报道,在社会上掀起了游览大云山的热潮,一股股人流涌入尚在考古发掘中的大云山,特别是大云山汉墓的墓主身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


鹿灯一组两件

鎏金鹿灯 汉代
鹿灯一组两件,大小形制相同,通体鎏金。灯通高45厘米,全器从上至下由灯盘、支架、鹿座三部分组成,鹿昂首,口中衔支架,上承盘。灯盘为环状凹槽,盘径22.2厘米,盘深2.1厘米,盘内置三只圆锥状烛钎。支架为灵芝造型,呈横S状,上有柿蒂纹花瓣和花苞。鹿座通高30厘米,长24.5厘米,鹿作向后蹲踞状,昂首向上,鹿角单独铸造,可自由拆卸,鹿尾贴地成为除足之外的另一支撑点,增加了整个灯的稳定性。该灯造型优美,铸造精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为汉代灯具中罕见精品。








编钟 汉代


编钟架 汉代





错金银铜质俳优俑 汉代
一组四件,均为合范铸成,大小几乎相同。俑高7.6厘米,底径4.8乘4.6厘米。俑形态逼真,造型生动,外表错金银装饰。戏剧性的说唱表演场面是汉代铸造雕塑作品中难得的珍品。
这四件说唱铜镇,把当时的说唱人物的生动形象真实的表现出来,是边说唱边表演的一刹那情景。说唱俑又称百戏俑,古代把说唱表演与乐舞、杂耍称之为“百戏”,在汉代非常繁荣,并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该组铜镇出土于一号墓南回廊上层东部车厢内。




错金银镶嵌宝石铜镇 汉代
镇,《广雅·释诂》解释为:“镇,重也”,就是用重物安定物件。汉代人是席地而坐,席作为坐具,在人们起身落座时,常会移动,席又容易卷角,席镇的功用,就是在四角将席压住,使其服帖,席镇通常四件一组成套使用。大云山汉墓共出土错金银嵌宝石虎噬熊铜镇一组、错金银说唱俑铜镇一组、错金银虎镇一组(残存3件)、错金银虎铜镇一组(仅存1件)。
四组铜镇工艺精湛,均以错金银为主体装饰工艺,十分罕见。尤其是这组错金银嵌宝石虎噬熊铜镇,每件铜镇器身均嵌有约50颗色彩各异的宝石,包括玛瑙、玉石、绿松石等不同材质的宝石,极其奢华。


错金铜虎 汉代



五枝灯 汉代
五枝灯一组两件,两件大小相同,唯蟾蜍底座造型似有一雄一雌之分。灯通高60.8厘米,最宽处97厘米,由灯盏、灯柱、灯座三部分组成。灯盏呈碗形,直径9.8厘米,深2.7厘米,盏底有一方锥形支钉,插入灯柱的接口中。灯柱主干两侧各伸出两条枝干,上饰竹节纹。每支顶端托一灯盏,下层枝干与底座处于同一水平面,增加了灯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蟾蜍底座为趴伏状,长18.7厘米,最宽处18.7厘米,背部向上伸出高6.8厘米的銎,上接灯柱。
整灯造型简洁,错落有致,古朴美观,是一件罕见的灯具珍品。西汉时期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当时人们相信蟾蜍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







羊角纹金饰片 汉代
汉代金银器是中国古代金银加工工艺的又一个高峰期,尤以掐丝和焊缀金珠工艺最为成熟。掐丝工艺,是将捶打成极薄的金银片剪成细条,慢慢扭搓成丝。焊缀金珠工艺是将金片切碎后加热熔聚成粒,使其凝结在金银丝一端备用。
掐丝工艺和金银珠工艺通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许多器物即是掐丝工艺的精品,又是金银珠工艺的杰作。大云山汉墓出土的小金花泡,形状如纽扣,直径仅1厘米左右,用薄金片锤出半球形,周围有用金丝捻成的两重边饰,顶面也有金丝捻成的花瓣和焊缀得极为细小的金珠,工艺极其精湛。而羊角纹金饰片也是汉代金银加工工艺的代表作,由于在满城中山王墓和广州南越王墓中均出土过同类物品,一般认为此类羊角纹金饰片的使用规格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