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表的历史——Tufte对Bar?Chart的再设计

 看见就非常 2012-11-10

作为一个PPT爱好者,也许你也听说过Edward Tufte这个人,在大部分人眼中他是一名数据可视化专家。其实他的专业既涉及到统计学,也涉及政治经济学、公共事务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等。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后又到耶鲁,现在是耶鲁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

其他方面无需多言,在数据可视化方面,他是一个公认的专家,他的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mation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正因为对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他与我们常用的PowerPoint产生了一些瓜葛,直截了当的说,他是反PPT的最极端的代表。在PowerPoint Is Evil一文中,他把PPT批的体无完肤。

为什么提到此人?他的一些观点很极端,但对我个人来说,这也正是我很欣赏他的地方,我一向认为,对于一个严谨的学者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必要的素质。但从图表设计的角度来说,他的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思路。今天就说说他对于Bar Chart的再设计思路。

谈这个问题之前,先要说说他的Data-ink理论。Data-ink是什么意思呢?上网查了一下,没发现比较好的翻译,基本是字面直译,“数据墨水”或“数据笔墨”,所以这里就不翻译了。

设想一张图表,其可能包括文字、包括用来代表数据的点线面、包括坐标轴、包括边框……总之,某些要素是跟数据直接相关的,少了它们图表就改变了意义;而另一些要素是与数据本身无关的,大都可有可无。

Data-ink是指一张图表中用来代表数据的无法擦除的核心部分所使用的墨水。当然,“墨水”是从纸质印刷的角度来说的,却也不妨碍我们将此概念推广至电子屏幕显示等其他领域。

Tufte认为一张图表中的绝大部分笔墨都要用来展示核心数据信息,其他无关信息或冗余信息都应尽量减少,从而降低对读取核心数据信息的干扰。因此他引入了Data-ink的概念,进而又提出Data-ink Ratio的概念,即“数据笔墨率”,用来表示Data-ink在印制一张图表所用墨水中所占的比率。

很显然,要精确测量Data-ink Ratio的数值难度较大,这个理论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一种尽量精简图表、突出核心数据信息的理念。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Tufte重新设计了多种类型的图表,其中就包括Bar Chart。下面看看他的设计思路。

      这是一张很常见的柱形图:
图表的历史鈥斺擳ufte对Bar <wbr>Chart的再设计
    如何提高Data-ink Ratio或者说如何精简这张图表呢?首先,外边框是可以去掉的,就成了如下图所示:
图表的历史鈥斺擳ufte对Bar <wbr>Chart的再设计
      接下来是坐标轴,纵坐标轴可以去掉,仅保留刻度线:
图表的历史鈥斺擳ufte对Bar <wbr>Chart的再设计
      然后将各柱形图都擦除一部分,形成几条白线(这个地方比较有意思,一方面可以看做“擦除”了一些,另一方面也可看做“添加”了几条白线)。这样一来,可以更精确的显示每个柱形图的相对于刻度的长度。
图表的历史鈥斺擳ufte对Bar <wbr>Chart的再设计
      刻度线也可以去掉,然后把坐标轴标签靠近白线:
图表的历史鈥斺擳ufte对Bar <wbr>Chart的再设计
      最后去掉下面的坐标轴线条,因为在Tufte看来,柱形图跟横轴线条交叉的地方会造成光学错觉,让人感觉交点处有一些小圆点……
图表的历史鈥斺擳ufte对Bar <wbr>Chart的再设计
      至此基本结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不完全是一步接一步的,更多的是对一张图表各个部分的探讨。比如最后一张图,其实还应该有坐标轴标签在的,否则我们就不知道柱形图到底是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