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植物学习 尊敬回馈自然

 向春阁 2012-11-10
向植物学习 尊敬回馈自然


日期:2012-10-19 作者: 来源:文汇报
  • 图片作者:叶辰亮
  • 图片说明:①胡永红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叶辰亮

  • 图片作者:叶辰亮
  • 图片说明:②陈晓亚

  • 图片作者:叶辰亮
  • 图片说明:③胡永红为讲座前期的微博活动——“种子大放送”获奖代表颁奖,奖品为爱情草盆景;陈晓亚为获奖者颁发的奖品为桔梗种子。


  • 植物正以各种形式报复人类,胡永红倡导—— 向植物学习 尊敬回馈自然

      10月13日下午,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做客第57期文汇讲堂,主讲《植物会和人类反目成仇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受邀出任对话嘉宾。

      

      今天的主题是《植物会和人类反目成仇吗?》,大家可能会想,植物不会动、不会走,怎么会和人类反目成仇呢?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估测,在过去4亿年间,每27年才有一种植物灭绝,但目前每天有1个物种消失,是其自然消亡速度的1000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植物的快速消失。植物也有生命,和人类一样有自己生存的权利,也有自己容忍的极限。如果遭到过分破坏,植物也会奋起反抗。但可怕的不是植物的报复,而是人类能否吸取教训,向植物学习,学会尊敬反馈自然。

      

    严峻现实:植物以各种形式报复人类

      植物是人类的福音,人类必须依赖植物而生存,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由于人类过度地利用和不善待植物,植物曾以各种形式报复人类,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植物报复人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马铃薯:爱尔兰大饥荒的“凶手”,夺去100万人口

      马铃薯既是蔬菜,也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17世纪,它从原产地南美传到欧洲。其一开始被认为有毒,经过多年推广才上餐桌。由于种植简单、产量高,当地农业和食物对马铃薯达到了相当程度的依赖。19世纪早期,爱尔兰人开始大面积地单一种植马铃薯品种“卢姆伯”,爱尔兰人口因此大规模增长,人口增长近一倍。

      1845年,枯萎病菌侵袭爱尔兰,使土豆变黑,在地底下枯死。而“卢姆伯”没有抵抗病菌的基因,病菌很快肆虐全国,导致马铃薯枯萎病大面积爆发,给依靠土豆为生的爱尔兰人致命一击,造成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非正常死亡人口达100多万,150万人移民海外。1851年爱尔兰人口仅为650万,10年内锐减20%。

      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单一种植,我们现在的粮食作物栽培中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我们准备好如何应对了吗?

      沙尘暴:被过度利用的草原发起报复,年发作23次。

      沙尘暴源自内蒙古,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掠夺式开发利用破坏了绿色植被,造成沙尘源大面积增加。草原土层稀薄,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土地沙化造成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草原变成了如今的风沙源;而在首都北京,每年春天都要承受数次沙暴肆虐,据说现在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只有50多公里。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7.3%,荒漠化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上世纪50年代,中国遭受到的沙尘暴天气为每年5次,上世纪90年代至今,增加到每年23次。肆虐的沙尘暴,是草原向人类发起的猛烈报复。

      滇池污染:蓝藻毁了“人间瑶池”,修复资金达数百亿。

      滇池曾被誉为“人间瑶池”,《史记》记载,“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沃数千里。”然而,随着人类将大量污水、工业废气等排入滇池,导致环境污染,蓝藻水患连年爆发,滇池已没有自净能力,变得臭不可闻,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蓝藻死亡后释放的毒素不但使水中生物绝迹,还通过食物链影响着人类健康。

      入侵植物:引进不控也成灾,年捞水葫芦耗资3000万。

      如果引进植物而不加以科学控制,很可能会演变成生态灾难,带来巨大损失。1901年引进我国的水葫芦,起初作为猪饲料,后来被废弃在水体中。由于水体污染造成富氧化,水葫芦的生长目前难以控制,现在上海每年要花3000多万元去打捞处置。上海常见的喜旱莲子草在水湿地都能生长,这类铲不尽、杀不死的植物也正侵蚀着农田和菜园。

      植物对人的报复远远不止这些,而恢复自然的代价远大于破坏,现在年投入修复滇池的费用达200到300亿元,但见效甚微;风沙治理一期投入逾300亿元,二期逾800亿元。所以追求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平衡和环境的关系。

      地球上出现生命至今是30多亿年,人类历史是非常短暂的过程,物种的灭绝原本是一个极其自然的过程,但人类的破坏加剧了这种过程,并将人类自己往终点加速推进。没有人希望这样的结果,所以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到: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人类的生存发展稳定均依赖植物

      人类之所以害怕植物的报复,源于人类社会对植物的极度依赖,人的衣食住行皆离不开植物。几千年来,人类与植物同呼吸、共命运,人类因植物而发展,也因它而稳定。植物利用自然,并友好地回馈自然;人类利用植物等各种自然资源,但给植物以及自然的回馈却很少。

      

    棉花:提高生活品质

      棉花是织布的四大天然原料之一,棉纤既柔和又坚韧,具有吸湿、保温、透气性能好等优点,棉织物坚牢耐磨,穿着舒适,因此,棉花是一种价廉质优的纺织品原料,德国人以“Baumwolle”一词来表示棉花,意为“树上的羊毛”。我们以棉纤维为基本衣料,才可以体面地进行社交活动。近年来,彩棉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它是利用现代生物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棉花吐絮时可直接形成红、棕、绿等多种颜色的纤维,可以减少纺织过程中的印染工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玉米:改变人口数量

      玉米营养丰富,是农作物中热值最高的粮食,人称“饲料作物之王”。现今,全世界约70%的玉米用以发展畜牧业,以换取肉、奶、蛋,学者把人均玉米数量视为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是玉米主要生产国之一,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明末清初时玉米传入中国,许多无法种植小麦的干旱、贫瘠之地也可开垦种植玉米,且产量比小麦高。一时间,失地农民在无主的丘陵、山坡上种植玉米。明末清初中国人口从1亿增至4亿,玉米功不可没。

      

    橡胶:缩小空间距离

      橡胶树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天然橡胶可做胶鞋,后来和工业结合,是制造飞机、汽车、医疗器械等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橡胶轮胎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全世界的空间距离。1735年橡胶传到欧洲并被用作战争中的靴子。后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把7000颗种子送给新加坡植物园园长,此人用毕生精力推广,橡胶才在印尼和马来西亚一带传播开来。解放初期,西方人对中国进行战略封锁,不对中国出口橡胶。中国为建立自己的橡胶基地和橡胶产业而奋斗了几代人。

      

    能源植物:改变能源结构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会枯竭的,因此寻找生物能源等新能源成为全世界的共同目标。能源植物种类丰富,代表物种有蒲苇、小桐子、文冠果等。麻疯树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世界公认的生物能源树,其种子含油量高,是国际上研究最多的能生产生物柴油的能源植物之一。现在甘薯、甘蔗、木薯等常见作物也能用作上海能源植物,比如木薯在中国南方种植,用作变性淀粉材料,可提取乙醇。

      

    药用植物:延长人类寿命

      目前已知我国有药用植物1.1万多种,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各个类群。名贵药材如人参,有安神增智、调气养血、滋补强身的功效;红豆杉中提取出的三尖杉酯类生物碱对治疗白血病有很好效果;蛇足石杉中提取物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特效药;野生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未来十年的市场需求量是15亿美元。药用植物在医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来自植物多样性的智慧启迪人类

      目前已知地球上被子植物有30多万种,中国有3万多种,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排名世界第三。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其对环境的适应,是组成稳定生态系统的关键,它们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其它生命的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不断增加,人类社会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等5大危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归根到底都与生物多样性相关。

      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不断调节自身的生存状态,其形态特征和生理机制逐渐适应进化并遗传下来,形成了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这些植物智慧很值得人类不断学习。王莲是水上叶片最大的植物,直径可达3米,30公斤以内的儿童可安稳地站立其上。上海辰山植物园也有。其叶片的结构被应用于建筑学,包括英国的水晶宫、现代大型体育馆等建筑。百岁兰原产于纳米比亚,根深入地下达80米,寿命在3000到4000年,据说它是金矿的指示植物。千奇百怪的植物很多,也许深入研究后会给我们更多启迪。

      植物具有非常显著的改善环境的效应。植物会吸收CO2、释放O2,还可调节气候,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PM2.5,植物能对其起极大的调节作用。植物多样性是保证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任重道远,这样才可能到达《庄子》所言的“我欣欣然”的环境。

      

    共生共建:人要像植物反馈自然一样尊重植物

      事实证明,我们一天也无法离开植物,而人们应该如何对待植物?

      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农业发展有三个要素:产量高、品种好、生长快。人口数量多,需要食物,需要发展,这无可厚非,但因人性贪婪,人类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改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何补偿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犯下的错误,挽救即将消失的珍稀植物资源和曾经美好的生境,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

      

    尊重植物,日本美国知错就改,立法在先,举国重视值得借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工业化取得最大成就的时期,也是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代。196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学者蕾切尔·卡尔逊(Rachel Carson)在《寂静的春天》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鸟叫没有生机的死寂的春天,这本书的出版使美国人民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对人类构成的威胁,从而引发一场关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空前大讨论,这场讨论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每年4月22日地球日的诞生。当时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法,美国环保署也随之建立。与此同时,美国逐渐向高技术含量、低消耗资源、低污染产业转移,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改善环境,对被污染的土地进行长期的生态修复。社区居民也积极参与环保工作,几乎人人都是志愿者。

      在日本,森林覆盖率高达67%,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名列世界第一,这与优良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城市建在绿地中,居民住在花园里”,这是日本人的观念。然而,这种绿环境却是用沉痛教训和巨大代价换来的。日本的天然森林覆盖率曾经高达95%,但工业革命后,城市、工矿等急剧扩张,能源消耗量大增,森林植被遭到极大破坏,以致“三大公害病”出现,这才使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后,日本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开始提倡和强调恢复与重建森林植被,使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在1980年代初达到现在的程度。

      

    保护植物国家建种子库、城市控人口、个人“不浪费、多运动”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不断扩大活动范围,植物生存的空间不断缩小,导致很多物种濒危灭绝。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今年5月22日已是第19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在国家层面上,正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植物园、树木园(迁地保护)以及资源库等措施保护正在锐减的生物多样性。

      目前,全世界已建立1750座种子库,科学家们希望,万一摧毁所有农作物的“世界末日”真的降临,人类至少还有备份种子能够重新开始耕种。

      就城市而言,首先,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适当控制人口;其次,城市应逐步减少利用化石能源,稳步推进再生能源系统的建设;同时,城市应强化发展公共交通及相关设施;而通过立法来保证环境改善,尤其保证绿化的规划与实施也尤为重要。

      就个人而言,善待植物应从我做起。“低碳生活”的理念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植物园:物种的诺亚方舟,人类的心灵港湾

      植物园是植物暂时的诺亚方舟,使植物能够在其中回复元气,并回到自然之中;而这个城市中最优雅的植物聚集地也可作为现代生活的缓冲剂,使长久远离自然的城市人获得片刻的心灵安宁。

      植物园是战略植物资源的种质库。人类认识植物的目的很重要一点就是利用植物。植物园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成为研究和发现新的、有价值的植物的地方。

      植物园是迁地保护物种的诺亚方舟。上世纪80年代,以雷文为首的科学家估计“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在未来一代人的时间内将会有6万种植物(全世界1/4的植物物种)将要灭绝”,人类终将遭受灭顶之灾。从此,植物园因被誉为保护植物的“诺亚方舟”而受到重视。世界上现有2600多个植物园,保育了108万种活植物种质资源、600余万份材料。

      植物园面向公众的重要功能是,以丰富的植物为载体,向人们展示和交流知识、艺术和文明。植物园的科普提倡创新,将环境教育、游戏和知识交流结合起来,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

      植物园当然也是城市植物环境建设的导向和创新者。

      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环境压力的增大,植物的报复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面对未来的压力,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提高,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改善栖身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唤醒全民的环保意识。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智者,人类文明发展的荣光,不应建立在牺牲其他物种生存权利的基础上,而应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找到天人合一的大智慧。让我们一起努力,尊重自然,善待植物,同时和自然和平相处,让植物与人类永不反目成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