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岛热评]20年后海南还有谁种粮食

 管理@文章目录 2012-11-10
楼主
  前天回趟文昌老家做十五,傍晚在老屋吃饭,闲着没事在村里走走,路过村里水田,大概六点多了,做农人吃饭晚,地里还有不少人在忙农活。走了一路,顺口跟乡亲打个招呼,和几个熟悉的聊了一小会。回家路上发现了一个问题,这里提出来大家讨论下,兴许这个问题只是我市我村一例,其他地方可能没有。

  一路上在水田里碰到的还在水田里忙活的乡亲一共23人,18个女的,5个男的。每个乡亲我都问了下年纪做个小统计,统计如下:23人中,50岁以下的仅3人,没有40岁以下的,所有人当中最年轻的46岁,岁数最大的76岁,平均年龄近60岁,5个男的都在60岁以上。回家吃饭的时候,找在村里住的叔尾(最小的叔叔)问了下,我村大概有六十户人,种稻子的户,不足三成,只种稻子不种其他作物的几乎没有,村里还在常年下地干农活的不超过30人,除了几个已经回家烧纸做饭的,就剩下我在水田一路碰见的这23人。平时在村里常住的15岁到40岁的人,屈指可数,不会超过15人。

  综上所述,我得到的结论是,海南谁在做农活?是老年人在做农活,准确地说,是50岁以上以老太太为主,还有老头为主要劳动力在做农活。稻子不是做农人主要收入来源,我村还在务农的户里,一年务农收入,最主要的收入不是稻子,而是年底和年初几个月的卖菜椒收入,柴米油盐酱醋茶,小孩子学费等等等支出就指望卖菜椒收入,几乎所有的农户都没有米卖到市场,基本上只能满足家庭食粮,近四成的家庭种稻不够吃,要需要买米来吃。回到题目的问题,20年之后呢,现在种稻子的这些人,就算还活着还能种得动稻子吗?20年之后,谁来种海南的稻子?

  现在我村全村用来种水稻的亩数按照估计,还不足上世纪80年代的四分之一,其余的种熟的田抛荒了,或者租给人家种经济作物。路上遇到的老人都提到一个问题,家里有田地种,可是一年种得比一年少,一是干不动了,二是种稻子国家的确有补贴,可是化肥贵种子贵什么都贵,一年下来,赚不到几个钱,除非自己吃。

  有土地没人种,那人都去哪里了,15岁到20岁的青年人,一般都在上学,如今并镇并学校,学校一般都离家不近,都住校,这部分人没办法种粮食,就算辍学的,要么去海口去广州深圳东莞打工,要么就在镇上当个茶餐厅服务员,或者摆个水果摊,没人愿意干太阳晒流热汗的农活。20岁到40岁的这部分人一早就离开家乡打工,如今在外面发财的大有人在,实在不济做个小生意一个月也小两千块钱,大部分人全家都住城市了,只会在过年过节,初一十五才回趟家,这些人尽管户口还在村里,但是根本不生产了。这些人以后会回来种地吗?答案是,不会,以我堂妹为例,初中毕业就到那大打工了,去年春节回趟老家,帮家里摘菜椒,就一个上午,下午说什么也不去了,说是腰疼,干不了。其实不是腰疼,而是这部分人早就已经不再习惯务农了,他们名义上叫做进城务工人员,叫农民工,实际上已经跟城市人没多大区别了,熬不了风吹日晒,弯腰干活的苦。

  有人一定会说,海南没人种地有什么关系,进口粮食呗,从大陆拉,从越南进。菜市场上大米的确多得是,泰国米,江苏米,越南米,东北米到处都是米,唯独我们海南的新米不好找,我家老头老太太就吃海南新米,每次我都得开车到东营那边去才能买得到。谁知道20年以后会怎么样,泰国还能有米卖吗,还有越南,江苏,东北,全国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这些地方怎么能保证就不会出现海南这种老头老太太种地的情况?到那个时候,该怎么办?

  60年代大饥荒的记忆随着当年经历者的死去老去而慢慢淡化了,饿肚子饿到吃草根啃椰子皮什么感觉,对于现在人来说好像外星世界一样不能想象了。可是别忘了,当年不是我海南一城一地缺粮食,而是全国都缺粮食,到处饿死人。

  说句题外话,早些年有位大人姓王,王大人让老百姓搞热带高效农业,搞来搞去,菜椒,椰子,豇豆,芒果都卖得不错。王大人走了以后,来了魏大人,魏大人又让大小官员搞什么国际旅游岛,圈地盖酒店,卖房子,地是一大片一大片没了。魏大人,如今逍遥去了,来了洛大人,洛大人又让搞工业化,大人们来了走,走了来,一会一个方针一会一个政策,好还是不好,你我心里都有数,但是不管是哪位大人,你都得管老百姓的粮袋子,民以食为天,没人种粮食,和谐社会能和谐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