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宗书院

 文山书院 2012-11-10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萌芽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大学雏形。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书院――唐代“九宗书院”,便是建在遂宁这个千年古郡的红土地上,成为遂宁历史上眩目的文化亮点。

九宗书院:鸿儒名臣蝉联辈出

遂宁的“九宗书院”建于唐贞观九年(635年),距今有1370多年的历史。据志书记载,岳麓书院创办于公元976年,距今1030多年。世界建立最早的大学是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创办于公元983年,比岳麓书院创立晚了7年。而“九宗书院”比著名的岳麓书院早创建300多年。九宗书院的创建,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中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的诞生(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和《人民日报》 2002年9月25日报道)。

书院这个名称始于唐代,既有官办也有私办。开元六年(718)设立官办的丽正书院,13年后改称集贤书院。《全唐诗》中提到书院11所,见于地方志的有17所,据记载,九宗书院“在(四川)遂宁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建”,比官办的集贤书院早90多年。

张九宗,生卒年不祥,遂宁人,自幼聪颖好学,文思过人,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出任戎州(今四川宜宾)刺史,注意民风,着重教化,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后历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等地)、华州(今陕西华县)、普州(今四川安岳)、遂州(今四川遂宁)、邛州(今四川邛崃)等五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后持节封侯,归曲乡郡。(资料来自遂宁市档案局《遂宁县志》)。

张九宗在任遂州刺史时,见遂宁学宫废祀,便致力恢复,在遂宁城南原废祀学宫就基建书院,讲学其中,亲植柏樟,成为众学子向往的求学之地。《通志》称:“遂宁文学,自九宗倡焉。”

唐朝末年,群雄并起,中国历史进入有名的“五代十国”时期。唐天成四年(929),东川节度使董璋、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于蜀中叛乱。遂宁设武信节度使,名将夏鲁奇坐镇,节制遂、昌、合、渝、泸五州(当时遂宁级别真高)。长兴元年(930)十月,孟知祥、董璋起精兵三万围攻遂州,夏鲁奇率军民守城奋战。 “二年(931)正月,援兵不到,城中断粮,城陷。”最后时刻,夏鲁奇将妻、子沉于衙署后井,后自刎殉城,时年49岁。九宗书院也毁于这场惨烈的兵祸。

此后,“九宗书院”随沧海桑田而变迁:宋庆历四年(1044)太守廖询复建九宗书院于郡城东,后被江水冲毁。嘉泰二年(1202)转运史王勋、知州赵善宣迁建于书台山麓,易名“书台”。嘉定间书台山附近有二雁塔,刻录唐、宋以来科甲名士。殿廊有石刻《考经》,传为宗徽宗亲书。有宋一代,培养弟子约800 余名。唐、 宋迄元,擢第者为蜀书院之冠。明洪武四年(1371)松江儒士钱恕知遂宁,与州同陈善授捐俸重修。“新绘七十二贤及历代道学宗儒”奉祀其中。嘉靖九年(1530)知县郑重威重建,二十一年扩大规模。崇祯末毁于兵火。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举人席有源,李晋阳集资呈准知府汪世椿,仍于书台山旧址重建。讲堂名“撷秀”,厅堂匾“学生” ,书斋7间东名“明志”,西为“致远”。嘉庆、道光年间三次重修、补修,院内“岚光翠柏,蔚然深秀”“历代鸿儒各臣,蝉联辈出”。清末改为天台寺初级小学。

九宗遗迹:梵云春晓文余吐凤  

在遂宁市区城南开善路,凡50岁以上的男女都知道:开善河畔山上曾有一座有5个天井、40多间房的大型庙宇――开善寺,介绍说开善寺是广德寺的山门,山上古树参天,三四个人牵手都不能合抱树身。过去开善寺叫滴油寺,最早是叫碧游寺。

这座位于船山乡开善寺村山叫梵云山,1300年前,千年皇家禅林广德寺的道圆大师(为克幽禅师衣钵弟子,克幽圆寂,道圆即法席住持广德寺)来到此处“九思山房”做客,见山绿水清仙气缭绕,异鸟珍禽飞翔林间、九思山房书声朗朗,不禁合掌礼佛,在九思山房前结庐建寺,命名为“碧游寺”。而九思山房的主人,就是我国创建书院的第一人:唐初进士张九宗。

张九宗在梵云山遍植佳木奇花异草畜养鸟兽,取山庄名“九思山房”。“九思”取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含义是:勤于思考,时时思考,每事思考。另外, “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表示“最大”的含义,“九思”也可理解为“思考到极限”。而这,孕育着中国书院作为聚徒讲学的教学机构特质:以私人讲学为主,学子读书求学,自由研究学问,传播学术主张及思想观点。

九思山房大门楹联:“欲藉水山来养性,更凭花鸟去偷春。”张九宗的《荣禄诗》:“牛羊衔草窥环佩,鸟雀离花听管弦。”可看出山房的景致与诗人的另一种闲情逸韵。诗人吟诗:“梵云春晓画图间。”自此,“梵云春晓”成为遂宁十二大名胜景观之一。

九宗书院历经沧桑变迁,最后落址在与梵云山相邻的书台山下,但天生丽质的梵云山一直翰墨留香,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乡试解元、后曾任兴平县令的章评,建“梵云山书院”并在此讲学。清一代名臣张鹏翮曾站在梵云山上迎风吟诵:“浪暖桃花照紫袍,春风两两送轻舠(dāo小船:“白波若卷雪,侧石不容舠。”古书上说的一种大酒杯。)。酒醒画栋珠帘卷,月满清溪夜笛高。树尚栖鸾思往事,文余吐凤忆鸣皋。雨香云淡无寻处,林下琴书雅自操。”

现在,梵云山上却不留书院一丝痕迹,但道圆大师建的碧游寺(即开善寺),晨钟暮鼓、僧侣颂经却延续至遂宁破 “四旧”时方寂灭无声。

为能使九宗书院能从显人们眼前,我市市委书记等市级领导亲临皇家禅林广德寺景区现场指导规划工作

从九宗书院到滴油寺

开善寺,繁华的城乡结合部

开善寺在遂宁城西南,唐贞观九年(635年),遂宁张九宗的“九宗书院”就建在那里,最早名为“九思山房”。

张九宗是遂宁人。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刺史乔琳建立学宫,九宗入学读书,成绩优异,深得乔琳赏识。贞元十一年(795)九宗中进士。出任戎州(今四川宜宾)刺史,注意民风,着重教化,治理有方,政绩显着。后历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等地)、华州(今陕西华县)、普州(今四川安岳)、遂州(今四川遂宁)、邛州(今四川邛崃)等五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后持节封侯,归典乡郡。在任遂州刺史时,见遂宁学宫废圯,于是致力恢复,亲自主讲,大力提倡教育,为兴建学校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遂宁文风日盛,奠定文化发展的基础。《通志》赞他:“遂宁文学,自九宗倡焉。”后世的遂宁县学,即九宗书院遗址。

一日,广德寺主持圆觉大师来到九思山房,听见里面书声朗朗,见房外林荫浓郁,鸟语花香,分明是一片世外净地,便与九宗亲近起来,二人习气相投,志同道合,相互研究诗文,并将寺内香火功德在山房旁接庐建寺,名为“滴油寺”。那滴油寺说也奇怪,从岩壁缝穴中不断渗出香油,又从崖顶滴入寺庙缸中,终年不绝。圆觉大师除了用香油点佛灯外,其余都施舍给民间穷人。至此,滴油寺香火不断。

九宗书院历经沧桑变迁,最后落址在与梵云山相邻的书台山下,但天生丽质的梵云山一直翰墨留香,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乡试解元、后曾任兴平县令的章评,建“梵云山书院”并在此讲学。清一代名臣张鹏翮曾站在梵云山上迎风吟诵:“浪暖桃花照紫袍,春风两两送轻舟刀。酒醒画栋珠帘卷,月满清溪夜笛高。树尚栖鸾思往事,文余吐凤忆鸣皋。雨香云淡无寻处,林下琴书雅自操。”

现在,梵云山上却不留书院一丝痕迹,但道圆大师建的碧游寺已经改名开善寺,晨钟暮鼓、僧侣颂经却延续至遂宁文革破 “四旧”时方寂灭无声。开善寺山下,仍然流水潺潺,风景秀丽,呈现一座人工湖,是遂宁人休闲的好去处。

距离山麓100米,一座新建50米大桥跨过渠河,宽广的公路从开善寺直通广德寺和新建的遂宁会龙飞机场。毗邻开善寺的中国西部物流港延伸坐落在那里,吸引了众多外地商家前来投资。正由于曾经的九宗书院在那里发祥,在遂宁市河东新区,命名了一条“九宗路”,在遂宁中学东校区附近。九宗书院精神正在遂宁发扬光大。(记者 张帆)

据考证,距今已有1360年历史,始建于唐贞观九年的遂宁张九宗书院是我国民间最早的书院,有“中国最早的大学”之称。书院创建者张九宗系唐初进士,在其任遂州刺史时,见遂宁学宫废圮,于是致力于恢复,亲自主讲,大力提倡教育,使遂宁文风日盛,从而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书院——九宗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组织教育形式,萌芽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大学雏形。张九宗书院比志书记载的岳麓书院还早了近20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