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象棋棋王雅号趣谈

 兰黛公主 2012-11-11

    水浒108将,各有其号。15位象棋全国冠军,亦棋艺高超之棋王。棋迷根据其棋风特点或性格特征,一一赠与雅号,颇多情趣。容在下婉婉到来,以飨读者。
    杨官璘:魔叔

    50年代的老杨,技压群雄,无出其右者。着法深沉有力,变化莫测。棋迷称之为“魔叔”。

    光辉棋王杨官璘我国首批中国象棋特级大师。1925年生于鱼米之乡的广东省东莞县农村,六、七岁起学棋,六岁时即以善弈知名乡里,少年时致力于古谱研究。他是一个小商人之子,自幼就喜欢下棋,常和乡人对弈,年纪很轻,就获得了“东莞棋王”的称号。历任广东队教练、《象棋》月刊主编。精于中炮对屏风马的各种布局变化,残局功力尤深。

  杨官璘当过裁缝,23岁开始在广州游乐场打擂,并经常和南国名手卢辉、董文渊在一起切磋棋艺,研究古谱、残局,功力精深,从而为后来驰骋棋坛、南征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杨官璘精于中炮对屏风马的各种布局变化,擅长析解弃马陷车局。能攻善守,残局功力尤深,往往能用兵来制胜,劣势谋和。

  四十年代居广州,享誉广东,一度去香港,1950年回广州。杨官璘人称“混世魔王”,后辈尊称为“魔叔”,是因为他布局精致,棋风诡异,水滴石穿的残局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杨官璘以其内向的性格,执着的进取,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棋坪上勤奋耕耘,不断攀登,他足踏南洋,汗洒海外,棋友如云。为把中国象棋推向世界作出了很大贡献。

  就中国象棋的发展史而言,民国时期一直到1960年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时期,杨官璘则是这一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是旧时代成就的集大成者,对橘中秘梅花谱留下的历史底蕴和民国时期与各路高手争雄习来的新棋路都有较全面的体现,中残局功力深厚,对布局的研究也初具规模。另当一提的是1960年15岁的胡荣华首夺全国冠军,标志着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和新时期的开始,布局研究成为中国象棋的主旋律,有许多研究成果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延续近三十年的胡杨争霸,则成为中国象棋史上一段精彩故事。

  由于杨官璘在国际、国内象棋比赛中的优异成绩和对象棋界的杰出贡献,在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李义庭:小神童

    李义庭,湖北武汉人,素有“小神童”之誉,从小由其父指导学弈,后与罗天扬等交流,棋艺刚柔相济,精熟残局,善于运子取势,技术全面。先走擅长用用中炮巡河对屏风马和顺手炮横车等开局。李义庭生于1937年,12岁即开始学习棋艺,如疾风突起,进展神速,棋风亦如长江巨浪气势磅礴,广州棋坛高手曾益谦北上武汉,初见李义庭就曾预言“此子必将成国手无疑”。

  后来在著名棋手罗天扬的带动指点下,于1954年崭露头角于上海大新游乐场,曾与杨官璘对弈四局,以二

胜二负的成绩与之握手言和,当时的李义庭年仅17岁,所以这个被报界称为爆炸性的新闻使南国棋坛,人人震惊。

  1958年,20岁的李义庭夺得全国冠军,独步天下。他可以在残局争斗中战胜内功高深的杨官璘,也可以在激烈的对攻中战胜棋风刚猛的王嘉良。至于其他全国各地的“诸侯”们更是都对他招大力沉的棋艺风格有几分忌惮。当时,只要李义庭愿意杀,他能从异常平稳的局面中强行找出杀路,也能无车杀有车,一时间“李氏快刀”成了弈林中的头号利器,任你是铁布衫或十三太保横练,当者无不披靡,放眼棋国,也只有杨官璘数十年功力的金钟罩能与之匹敌。1962年,初获全国冠军的胡荣华在全国赛中碰上李义庭,结果在李义庭飘忽不定的剑锋下败北,如果不是胡荣华的恩师何顺安先生竭尽全力从李义庭手底下把一盘必输得棋下成巧和,拖了李义庭一分,最后的冠军就是李义庭的了。(那次全国赛胡荣华和杨官璘同分并列冠军,李义庭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三),可以说,文革前,李义庭在对胡荣华、何顺安、王嘉良、刘忆慈这些全国顶尖棋手的交锋中一直处于上风,即便是对杨官璘,他也毫不落下风。如果不是李义庭有偶尔输给名不见经传棋手的习惯,他的全国赛成绩还会更好。即便是这样,从1956年第一届全国塞到1965年文革前最后一届全国比赛,每届比赛李义庭都参加了,除1959年名列第九外,其他几届都在前六名之列。他的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胡荣华的十连霸除外)。1984年获“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

  文化革命之后,李义庭迫于形势退出棋坛,这不单是他本人的悲剧,也是中国象棋历史的悲剧。从此,一代棋杰就此被人遗忘。现在,说起历届全国冠军得主,大家都如数家珍,唯独对李义庭,大家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李义庭挂印封金后,从台前退到幕后,开始从事教练员工作,甘为人梯铺路。1974年全国象棋赛,身为主持人选工作的李义庭,力排众议,推荐柳大华代表湖北参赛,成就了湖北省的又一位特级大师.湖北省象棋事业所取得殊荣,李义庭功不可没,在中国象棋史上永远有他的胜绩和光彩。为我国的棋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胡荣华:胡司令

    胡荣华连夺10届全国冠军,霸气十足。文革时有出样板戏<《沙家浜》,其中有一位“胡传奎”胡司令。棋迷由此及彼,遂将“十连霸”戏之为“胡司令”。

    胡荣华(1945年-),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棋界人称“胡司令”。少年时代曾师事名手窦国柱、徐大庆。著有《反宫马专集》、《胡荣华象棋自战解说谱》、《胡荣华飞相百局》、《十连冠的棋艺精华》(与徐天利合著)。另有汇编他多年弈战对局的《胡荣华对局集》(上下册)、《旷代棋王胡荣华全集》(共三卷)两种。现任上海棋院院长;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亚象联第一副会长;象棋国家级教练员。

    胡荣华,1945年生于上海。级别:中象国际特级大师,1988年被亚州象棋联合会授予中国象棋国际特级大师称号。胡荣华15岁时首次参加全国赛即夺得冠军,1960年在杭州五省市邀请赛中获得冠军,跻身于全国一流棋手之列。同年代表上海首次参加全国大赛,夺得全国团体、个人两项冠军,创造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棋坛传奇。1962年至1979年间,他九次蝉联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在二十年间缔造了"十连霸"的伟业。1983、1985、1997、2000年又先后四次夺得全国个人赛冠军,2003年率领上海金外滩队夺得“千年银荔杯”首届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冠军。

    胡荣华棋艺造诣极深并长年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被誉为棋坛“常青树”,有棋坛“不死鸟”之美称,2006年7月,时年61岁胡荣华获得另外一项重要赛事--威凯房地产杯全国象棋排名赛冠军,得到他的弟子、上海象棋协会副主席、企业家李文壅巨奖人民币100万元。2006年宝刀未老的胡荣华获得在深圳举行的全国象棋个人赛第七名。

  胡荣华是中国象棋界的一代宗师,当代象棋学派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最杰出的象棋手之一。胡荣华称雄棋坛四十余年,至2000年底保持着四个第一:十五岁成为最小的全国冠军,唯一成为十连霸的棋手,唯一获得十四届全国个人冠军的棋手,唯一称雄棋坛四十余年的棋手。

  1999年胡荣华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杰"之一,2006年卸任上海棋院院长一职,现任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2006年起,胡荣华致力象棋改革,倡导的“后手胜得3分和棋各得1分”的赛制在当年的全国象棋个人赛中试点使用、2007年主导的“黑贴时竞叫和棋黑胜”的全新赛制在全国顶级团体赛事--全国象棋甲级联赛中正式实行,引起了广泛的、褒贬不一的争论。
    柳大华:东方电脑

    柳大华,擅长中局搏杀,招法凶狠,有“东方电脑”“棋王”之称。1980年从胡荣华手中夺过了全国象棋冠军,终止了胡荣华“十连霸”的势头,1995年在北京创下了1对19人的蒙目棋最高纪录。

    柳大华,中国象棋名手。特级大师。湖北黄陂人。1950年出生。十岁开始学棋。1963年入武汉体育馆训练班学习。1978年起任湖北象棋队教练兼运动员。1979年获第四届全运会中国象棋比赛亚军。1980年、1981年获中国象棋赛全国冠军。是第一、二届亚洲怀中国象棋比赛和第二届欧洲中国象棋锦标赛团体冠军中国队成员,并获个人冠军。

    2006年8月9日上午,“浪潮杯”首届中国象棋人机大战热身赛,即柳大华盲棋表演赛一对五的比赛,最终落下了最后一粒子,柳大华以三胜一平一负的成绩同时战胜了25名网络业余选手。比赛中,柳大华镇定自若,背对着棋盘和选手们,细心聆听裁判报出的各组走棋,他稍加思索后报出对每盘棋每一回合的应对招数。整个盲棋表演赛过程中,双方落子节奏似乎超出人们在赛前的想象,很快一组业余选手就败下阵来。柳大师始终面对观众,表情并不丰富,但显得信心十足。赛后,大师表示对比赛结果非常满意,他说,“这个结果比我自己赛前的预测还要好,毕竟一人对阵五组,对精力消耗会很大。”有意思的是,柳大华在赛后认出25名挑战者中,除了一些网络象棋爱好者以外,确实有一些国内中象的高手,甚至是他自己认识的朋友。

  在中国,盲棋有“四大高手”,柳大华被称为“四大盲棋之首”。(另外3个人是:胡荣华、徐天红、李来群)不过随着岁数日益增大,已经很少下盲棋了。
    李来群:小李飞刀

    李来群棋风细腻,80年代曾以士角炮局3战3胜!时古龙小说《边城风云》主人公李寻欢,人称“小李飞刀,例不虚发”。棋迷遂以“小李飞刀”相称。

    李来群,1959年生人。11岁开始学棋。他是在十年动乱中,在街头巷尾的群众性比赛中迷上象棋的。他蹲在街头下棋时,常常是啃着干馒头,一下就是一整天。工夫不负有心人,李来群就是在这样的风尘漫漫的战场上,成长起来的。

  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邯郸市电台技术员秦连元,当地著名的象棋高手,从此在秦连元的指导下,由随手下棋到潜心攻钻战术,棋艺大进,并成为市象棋队的培养选手。

  1976年在秦连元的引荐下,拜河北名将刘殿中为师。他虚心好学,尊师爱友,从不固步自封。这样,他的犀利的棋锋,敏捷的思路,精妙的计算,都在名师指点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棋艺获得了神速进展,后来竟然战胜他的老师而崭露头角。1982年首次登上全国个人冠军宝座,是解放以来男子象棋冠军第一次过黄河,结束了南方棋手独霸的局面。

    1984年、1987年、1991年又三次获得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是1983年、1985年、1997年、1998年全国团体赛冠军河北队主力队员,也是第二、三、五、七届亚洲杯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1984年获“五羊杯”冠军,1989年获“少林可乐杯”冠军,获得象棋棋圣称号。同年的棋王挑战赛成功,又获得棋王称号,1990年棋王赛卫冕成功,蝉联棋王。1991年第二届世界象棋锦标赛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之一,获个人亚军。1999年获“沈阳日报杯”世界象棋赛亚军。1993年经商。李来群棋风稳健细腻,绵里藏针,抽丝剥茧。擅长士角炮与后手屏风马过河炮等开局,尤精于运子谋兵取势,临危不乱,耐于久战,常能积小胜为大胜。  
    吕钦:羊城少帅

    吕钦,1962年出生,中国象棋国际特级大师、中国象棋队主力队员、广东象棋队主教练兼队员。他以棋风顽强、布局周密、反应敏捷、攻杀犀利而著名,有“快马飞刀”、“羊城少帅” 的美誉,先后16次获得全国象棋大赛个人赛冠军、6次亚洲象棋团体锦标赛冠军、1次亚洲象棋名手赛冠军、4次世界象棋锦标赛个人和团体冠军、4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以及2次获得广东省十佳运动员称号,被评为新中国50周年棋坛十大杰出人物。
    徐天红:笑面佛

    天红棋风稳健,性情温和,故称“笑面佛”。

    徐天红,江苏泰州人,1960年5月生。著有《象棋东南烽火》。棋风工稳精细,疏漏极少,在比赛中鲜有负局。先手善用五七炮进三兵,后手屏风马横车亦多新招。徐天红,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象棋特级国际大师。现任江苏棋牌管理中心副主任、江苏棋院副院长。与汪霞萍合著有《象棋东南峰火》、《江东俊秀徐天红专集》、《中国象棋实战技巧》等。

    徐天红经过多年的艰苦磨炼,开、中、残棋功夫比较全面,行棋风格稳健细巧,常能因势利导抓住对方微小弱点,积小胜为大胜。走逆风时他能沉着应战,伺隙反击,故棋界誉其为“弯不断的杨柳”。徐天红棋艺布局严谨,先手擅长中炮进三兵、仙人指路等局法,后手对屏风马、反宫马、顺手炮等颇有造诣。

  徐天红1977年开始接受象棋专业训练,是年获全国少年亚军,1978年正式入选江苏省棋队。从1981年起,徐天红成为江苏象棋队的主力队员,在1981至1984年、1988至1990年的全国团体赛中,他为江苏队进入全国六强做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取得全国个人赛第8名,进入象棋大师行列。之后成绩逐年上升,1985年获全国第4名,1986年获全国亚军。同年作为中国队主力队员参加第四届亚洲杯赛,获团体冠军。1987年获第三届亚洲城市名手赛亚军。1988年获全国第5名,1989年荣登全国冠军宝座,被授予象棋特级大师称号。1991年获全国第4名,同年被亚洲象棋联合会授予特级国际大师称号。1992年获全国亚军。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锦标赛中,以6胜3和的优异战绩摘取桂冠,成为继广东吕钦、黑龙江赵国荣之后的第3位世界冠军。1994年获第五届银荔杯全国冠军赛冠军,获国家体委授予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6年创下了1对100人象棋车轮大战的最高记录。2000年获全国亚军。2004年中国象棋冠军赛全国特级大师。
    赵国荣:小东北虎

    1961年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象棋特级国际大师。幼年得名手王嘉良指导,棋风与王相似并更为精密细腻、刚柔并济。布局多有创新,中局大刀阔斧,遇强愈勇,溶南北两派之长于一炉。有“新东北虎”之称。

  1974年开始参加全国比赛,1982年获全国第五名,1984年、1988年、1989年获全国第三名,1985年、1987年获全国亚军,1990年、1992年、1995年三次获全国冠军,第二届“高科技杯”冠军,1995年获得第一届“广洋杯”象棋大棋圣战冠军,1997年在首届象棋名人战中获得冠军,荣获名人称号,1998年、1999年获得“五羊杯”全国冠军赛冠军。是第三、四、五、六、九届亚洲杯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之一,第四届亚洲城市名手赛冠军,1991年获得第二届世界象棋锦标赛个人冠军,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之一,1993年第三届世界象棋锦标赛个人亚军,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之一。1999年获世界象棋冠军赛冠军。多次出访欧、美各国,为象棋推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赵国荣棋艺特点兼南北派之所长,既能强力攻杀,又细腻工稳,成绩十分稳定,从无大起大落,被国内外誉为“新东北虎”。赵国荣对各种流行布局颇有研究,先手擅长中炮过河车、五六炮、仙人指路、仕角炮等布局法,后手屏风马运用尤为精熟。他还注重实战总结和理论研究,著有《棋评精华录》等书。

    许银川:少年姜太公

    银川少年老成,极少输棋。恰好韩国围棋天才李昌镐称为“石佛”。棋迷就将小许誉为“少年姜太公”
    1975年,许银川出生于广东惠来县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在4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2。许银川自幼勒奋好学、刻苦向上。他一上学就直接读2年级,并且学习成绩全年级第一,还获得惠来县的书法、绘画、作文奖。

  许银川说,他4岁就开始学下棋,启蒙老师是曾多次取得县冠军的父亲,习棋不久,1985年就获得汕头市少年冠军。接着,他受到汕头市体校象棋教练章汉强的辅导。1986年在第7届广东省运动会象棋比赛中,这位小棋手一鸣惊人,夺得省少年冠军。

  随后,许银川跻身于广东省棋队。入省象棋队后,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便是象棋,十年如一日准时来到训练室,每天训练近6小时。在省队训练,许银川的棋艺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许银川进步神速,水平稳定,棋风灵活多变,基本功扎实,技术日臻全面。许银川以绵密、细腻的棋风,胸有成竹的心态,在强手如林的全国象棋大赛中,崭露头角,被称为“少年姜太公”。他是继杨官麟、吕钦之后,在南粤升起的又一颗棋星。

  1993年“青岛隆泰长青杯”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上,才18岁的许银川以8胜4和1负积10分的成绩荣登全国冠军宝座,是继胡荣华之后30年中最年轻的男子全国冠军和特级大师,成为中国象棋史上的第9位全国冠军。

  许银川说,那次夺冠后自己才觉得挤身于一流的象棋大师行列。“我和吕钦,各有所长,下棋也互有输赢。”许银川认为,自己跟吕钦的关系是良师益友。以前经常跟吕钦下棋,得到指点,受益匪浅。而在生活中,俩人有共同爱好,虽然年纪相差较大,但却是忘年交。

  1988年许银川获全国少年冠军,1989、1993、1999、2000年广东省队获全国团体冠军主力队员。广东队获2000年全国体育大会象棋团体赛冠军,许银川是主力队员之一。

  1991、1997年许银川获全国个人赛第三名,1993年、1996年、1998年、2001年、2006年、2009年六次获全国冠军,1995、2000,2011年获全国亚军,是1989、1993、1999、2000、2001、2002年六届全国团体冠军广东队及2004年“将军杯”、2006年“启新高尔夫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冠军广东队主力,2003年首届象甲联赛中许银川获得最高胜率奖。许银川三次获得“五羊杯”冠军, 2007年1月许银川再获第27届五羊杯冠军。1994年首届“高科技杯”冠军,1995年第六届“银荔杯”全国象棋冠军赛获得冠军、第一、二届“嘉丰房地产杯”王位赛冠军,同年许银川在“阿信杯”第五届棋王挑战赛中夺魁,获得挑战权。许银川是第七、八、九届亚洲杯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1995年第七届亚洲名手赛冠军,1999年和2003年分别获得第六届、第八届世界象棋锦标赛个人冠军,2001年获得BGN世界象棋挑战赛冠军。2005年获得威凯房地产杯全国象棋排名赛冠军、世界象棋大师赛冠军。2007年11月,许银川又获得第10届世界象棋锦标赛冠军、第2届亚洲室内运动会象棋个人赛冠军。

  2007年12月,当选第六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许银川是继赵国荣、吕钦之后第三位集世界、亚洲、全国冠军于一身的“全冠王”。许银川有“少年姜太公”之称谓。2010年1月在上海卢湾体育馆以2比1的总比分击败洪智,夺得2009年九城置业杯中国象棋年终总决赛冠军,独揽50万人民币大奖!

    陶汉明:草根英雄

    汉明出身业余。94年全国赛一飞冲天,荣登榜首。故为“草根英雄”。
    陶汉明,1966年出生,辽宁海城人。1987年起代表大连参加全国比赛,1989年获全国个人赛第五名。1991年后应邀任吉林棋院象棋部主任兼象棋教练,代表吉林参加全国比赛。1994年获全国个人赛冠军。1995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象棋锦标赛,为男子团体冠军中国队成员,并获个人第三名。2001年获得“五羊杯”赛、“银荔杯”赛、BGN世界象棋挑战赛亚军。2002年获全国个人赛亚军。陶汉明是第一个获得全国冠军的业余棋手。

    陶汉明在人才济济的辽沈棋坛上初露头角,皆因为在省赛中有成绩,由此他进入了鞍山市少年体校象棋班。鞍山市体委特意为他安排了工作,挂名在海城化工厂,不去上班,每月照样领取工资,这更促使他一心扑在了象棋上。

  此时,象棋对陶汉明来说,意味着什么?是生命,是思想和感情的寄托,是灵魂之所系。在鞍山市少年体校棋班,没有专职教练,只有一位喜欢下围棋的教练,象棋班的孩子没人教,全凭自学,同学之间互相研究。陶汉明家距鞍山市三十公里,他买了通勤票,每天坐火车去棋班学棋,晚上再坐火车赶回家,每天如此,每月如此,年年如此,风雨不误。

  无穷的魅力,使得象棋那么迷人。迷人的事业总是艰辛的,正因为它无比艰辛,才格外迷人。陶汉明要用自己的艰辛,让象棋闪烁出绚丽的光彩。

  在勤学苦练的日子里,陶汉明的每条神经几乎都在被象棋而拨动。他深深感到,在棋班光靠自己勤学苦练和与同学们研究,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得空便到外面的茶馆、棋摊找高手对弈。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与鞍山市的高手几乎普遍进行过棋艺切磋,棋艺水平又有明显的提高。谈到这些,陶汉明体会颇多,他说:“那时,鞍山的棋风颇盛,棋艺水平也高,每个茶馆几乎天天爆满。我每次去茶馆,基本上都能遇上高手,省冠军也还遇得上呢。跟他们一起,使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如果说我的棋路野,冷着多,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说陶汉明的棋“野味”浓,大概就是因青少年时代常年泡茶馆,蹲棋摊所受的熏陶。

  一个时期里,陶汉明对象棋确实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每天去茶馆对弈的棋局,晚上返回家的火车上,他总是反复摆来摆去。回到家往往要十点多,他匆忙吃完饭,接着继续摆棋。在鞍山市少年体校棋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天天如此,从没间断。勤能补拙,学可移质,在陶汉明这一年龄的棋手,论聪明和才智,他算不了“上上之选”,后来他为什么能超越他人而登上玉皇顶,关键在于刻苦用功,勤奋好学。

  在鞍山市少年体校棋班二年多时间的锤炼,使陶汉明的棋艺水平又达到了新的境界,在几次省比赛中,皆取得了名次。陶汉明成才了,在辽沈棋坛上跻身于高水平棋手的行列。

  棋艺的不断提高,终于使陶汉明有了一点吃“专业饭”的机会。1984年10月间,为迎接全军运动会的召开,各大军区皆到地方上招运动员,东三省的一些象棋高手,除专业棋手外,都相继去了各军区和各兵种。陶汉明去了辽宁省军区当了一名专门下棋的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参加了沈阳区举办的象棋比赛,以八胜一负四和的成绩摘取冠军。陶汉明成了沈阳军区的尖子棋手。

  然而,好景不长。正当陶汉明憋足了劲要向更高的台阶奋进的时候,全军运动会因故停办,所组建的一些运动队解散,对每一个运动员来说,说存在着“去”与“留”的问题。

  若留在部队上,虽然可以有比较优越的工作,但却要改行不能下棋了。陶汉明毅然做出决定,找地方下棋继续深造。

  “我一心想的就是下棋,别的工作条件再好,待遇优厚,对我也没有多大的诱惑力。”

  谈到这里,陶汉明话锋一转,续道:“那时候要想参加全国比赛是多么难啊!不像现在有诸多的渠道。说起来还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大连市成为首批单列城市,可以组队参加比赛。这是个好机会,经联络,我如愿以偿,于1986年5月31日正式到大连报到。”

  当时的大连市象棋队属半专业性质,主要队员有孟立国、陶汉明、李丛德等,不但有成年队,还有少年队。不久,他们参加了辽宁省运动会象棋比赛,获得冠军,成为辽沈棋坛上的劲旅。

  棋艺水平的步步攀升,终于把陶汉明推上了全国象棋大赛的赛场。

  1987年全国象棋个人赛6-7月间在安徽蚌埠举行,大连象棋队奔赴赛场前夕的一天,陶汉明独自一人来到海边。

  这位身躯伟岸的青年人,如玉树临风站立在海岸边的一块巨石上纵自远眺,壮丽的景观尽收眼底。壮阔的大海,烟波浩荡,巨浪滚滚。前呼后拥的巨浪一排排向岸边滚来。威猛地耸起,形成一道道暗绿色的拱墙,然后带着轰然巨响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扬起了高高的水花。

  大海总是那样精力充沛,那样激情洋溢,胸怀总是那样壮阔。海浪又总是那样兴奋,那样有韧性,那样顽强不屈和有毅力。

  正在心驰神往的陶汉明,不由得心中暗道:“作为一名棋手,就得要具有大海的胸怀,巨浪的勇气,经得起任何考验。”

  在这次比赛中,陶汉明亏两盘棋,位列第三十三名,成绩不太理想,但在他胸中并没有引起多大冲击波。不过,从这次比赛中,他发现自己中局扭杀力和残局的功夫与一些高手相比,并不怎么逊色,而布局可就与专业棋手有些差距了。他清楚,这是由于多年来靠自学,长期泡棋摊,“野战”味浓,对布局没有系统训练所造成的,决心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回到大连后,他们的象棋队已是连“半专业”的味道也没有了,组织上安排陶汉明教小孩。他一面教棋,一面对布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他的布局果然大有起色。

    于幼华:拚命三郎

    于的棋风刚烈,宁玉碎,不瓦全。人送外号“拚命三郎”。

    14岁时,于幼华初次参加浙江省少年赛便取得优异成绩。1976年,获得首届全国少年锦标赛冠军,成为我国第一位少年棋王,次年蝉联冠军。1978年,他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被选入浙江省队,开始他梦寐以求的职业棋手生涯。

  在专业队潜心修炼三年,棋艺进步飞快。1981年温州大阅兵,20岁的于幼华一路过关斩将,跻身前六名。在整个比赛中,于幼华没有一盘和棋,全部是胜负见分晓的。于是《羊城日报》记者李名良送他“拼命三郎”的绰号。1982年被授予首批国家象棋大师称号。紧接著“三角杯”技压群雄,“金菱杯”稳坐冠军宝座,“美乐杯”再次称王……1986年,他摘走第二届“七星杯”邀请赛的桂冠。1987年再度打进全国前六名。1990年他获得全国第五名。 1993年获第三名。他的道路可说是一帆风顺,然而后面的日子还会这样顺利吗?

  1990年,于幼华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件痛苦──专业队解散了,一时间于幼华何去何从难以定夺,最后转到火车头体协队,到杭州铁路分局工作。

  作为半专业棋手,于幼华仍然保持对象棋原有的激情,积极背战全国团体赛,1995年,他不负重望,坐镇一台,凭借深厚的棋力打败柳大华、赵国荣等众多好手,为火车头队再次捧杯立下了汗马功劳。1996年再度跻身前六名。1997年12月文莱举行的第八届亚洲城市名手赛,共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名棋手参加角逐,于幼华代表中国队出征,以5胜2和的绝对优势捧走冠军奖杯。1998年底特大门槛降低,于幼华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虽说从未打过冠军,而今被评为特级大师,也算是一种弥补吧。

  作为与赵国荣、吕钦、李来群同代的棋手,在棋场征战廿载的于幼华似乎已感到有些疲倦。随著年龄的增长,对胜负的淡漠,于幼华争强好胜的斗志在逐渐减弱。由于工作、家庭样样都得顾及,于幼华已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象棋当中。他曾坦言自己在年轻时没有赵国荣、吕钦等用功,如果允许重新来过,他还会选择象棋,会很用功,会把全部情感都放在他钟爱的象棋上。而现在虽然每年都有比赛,也只能在赛前抽出一段时间练棋,因为他还有工作。他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和执著的人,做什么事都会全情投入,争取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
    洪智,赵鑫鑫,蒋川,孙勇征。此4将目前似无恰当名号。如“蒋胖”,“孙大圣”之类,呼之不雅。请全国棋迷赠送他们一个响亮名号,当不为过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