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新解(5):郑人的智慧
力瑾
一、《郑人买履》的出处及原文。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原文翻译。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他准备去集市时,忘记了拿量好的尺寸。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你的脚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重新解读。
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陈规,要懂得变通。现在常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懂变通,死板恪守的人。比喻遇到问题,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灵活变通的人。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在我们的课堂上,对这郑人的评价都是负面的,都是贬义的。我们的成年人告诉孩子们: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对这郑人,大家似乎都在看他的笑话,都在看他的愚蠢,每一个国人似乎都是一副自己真理在握的样子。事实真的如此吗?这郑人,真的是一无是处,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没有吗?大家已经看到了,我对这则寓言的重新解读的题目是《郑人的智慧》,而不是郑人的愚蠢。从中读者
【1】办事认真的郑人。
对于买鞋子这样的小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没有人将之当一回事来看的,更没有人会为买鞋子而事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大小的。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走到鞋店或鞋摊,直接用脚去试一下鞋的大小便了事了。但这郑人却与众不同,在他的心目中,买鞋子肯定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不然他何以要如此郑重其事地要事先量好脚的尺寸大小呢?他这样做,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没有将买鞋子这样的事,当做无足轻重的小事,他是将之当做大来办的。因此,他为了要将事情办好,不至于将事搞砸,他事先就为之作了充分的准备,很严谨地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大小,将尺码放在座位上,以便于去买鞋时将之带走。
买鞋事先就量好脚的尺寸大小,这足以看出这郑人办事的认真来。当他到了集市买鞋发现自己竟然忘了带尺码时,他立马掉转头回家去拿尺码。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出他的办事认真来。换做另一个人,完全可以不去拿量好的尺码,完全可以直接用脚去试。可这郑人不愿意自己将之前的努力白白浪费掉,也不愿意就这么用脚临时去试鞋的大小,而是选择要按计划来办事,按事先设计好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来解决问题。这难道不是办事认真的最有力证据吗?他所有的不幸,不在于回去拿尺码,不在于对尺码的信任,而在于自己的健忘,如果不健忘,千年以下,谁还会嘲笑讽刺这郑人办事认真的态度呢?
【2】郑人的智慧。
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的,不仅仅是郑人的办事认真,更有郑人的超人智慧。以前的国人,只看到郑人的死板,不懂变通,以及教条主义,对郑人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岂不知这只是以前的国人的自以为是罢了,只是以前的国人的自作小聪明而已。以前的国人,只见到临时用脚试鞋大小的机动灵活,岂不知这所谓的机动灵活,只是中国人的耍小聪明,而不是真智慧。只有智慧才称得上是大智慧,而聪明永远只能是小聪明。
郑人的智慧,体现在两个地方:
①办事计划于前,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式的试图凭运气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是事先有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办来得认真效率高,还是临时抱佛脚式的临场发挥来得认真效率高?我想答案不用我说,各位也是清楚的吧。当然啦,在买鞋子这样的小事上,其效率可能不明显,你临时用脚去试鞋的大小也能解决问题,但如果是比买鞋子大得多的大事呢?那肯定是郑人这样做来得认真效率高了。《礼记·中庸》告诉我们:“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说的就是事先计划事先谋划的极端重要性。军事上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是这个意思。
②一切按计划进行,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事先有了很好的计划,但如果在实践中,不按计划进行,各人各顾各,行的都是自己认为对认为正确的那一套,事情还能顺利地办成吗?那也就失去了计划的意义。郑人的回去拿尺码这一举动,看似愚不可及,其实体现的正是他的高超智慧,体现的正是他的强烈的规则意识。像买鞋子这样的简单的事,你可以不按事先设计好的计划来,可以想当然地临时用脚去试鞋的尺寸大小,但比这大得多的事情,像治理国家之类的大事,你不按一定的计划(规章)办事,没有规则意识,还能将事办好吗?那岂不要乱套?!
【3】嘲笑讽刺郑人的严重后果。
嘲笑讽刺一下郑人,是容易的(谁不会假装真理在握地高高在上一回),是谁都能够做到的,但嘲笑讽刺郑人的后果有多严重,我们清楚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果很严重,严重到影响到我们国运的盛衰。我这样说,是不是过于夸张了点?告诉你,我这样说一点也没有夸张的成分在,我这完全是实事求是的实话实说。
①我们先人对郑人的嘲笑讽刺,直接导致了我们国人的办事不认真,缺乏求真意识。本来郑人对买履这事情,办得挺认真的,可以说是一丝不苟,可我们的先人,对这样办事认真的人,不但不欣赏,不但不加以赞扬鼓励支持,反而行极端讽刺挖苦之能事,你叫办事认真的人,情何以堪啊。他们也是人啊,办事认真不但得不到表扬,反而被人家奚落,谁还会认真办事?既然认真受人嘲笑,不认真反而受人称赞,那么,接下去聪明的中国人都选择办事不认真,那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了。
我上面说到我们嘲笑讽刺郑人,“后果很严重,严重到影响到我们国运的盛衰”,在这里我不妨举一个实例,看看我说的话,是不是真的是实话实说。那是有关甲午海战的一件事情。
众所周知,北洋舰队是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战斗力极强的舰队,显然这严重威胁到了日本联合舰队对朝鲜及中国东北地区海洋的控制权。日本当然想伺机歼灭这只舰队,但是谈何容易呢?论装备,日本舰队根本无法与由英、法、德、俄等列强制造的北洋舰队抗衡,尤其是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这两艘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顶级战斗力的军舰几乎可以让日海军官兵闻风丧胆。可是当东乡平八郎参观北洋舰队时,发现军舰大炮沾满灰尘,而中国官兵在甲板上随意晾晒衣服,使他“口出狂言”:“这支舰队不是不能击败的。”(《黄海海战侧记》http://hi.baidu.com/272742590/item/14109a1744620e5ff0090ea5)
甲午海战的失败,直接关系到当时清廷的国运,而此战失败的最初缘由,仅仅是日本人发现了我军“军舰大炮沾满灰尘”和“官兵在甲板上随意晾晒衣服”。从中难道看不出日本人的办事认真和我国人的办事马虎么?
②我们先人对郑人的嘲笑讽刺,直接导致了我们国人的无规则意识,视规则为无物。我们今日的法治意识淡薄,执法者明知故犯的层出不穷,就是我们的先人当初对郑人的嘲笑讽刺种下的恶因所结的恶果。前不久,引起我们国人讨论的“中国式陋习”“中国式过马路”,亦是这种规则意识缺乏的最好例子。
办事规则,就是法律,就是规章制度,就是郑人买履寓言中的尺码(度)。郑人“宁信度”的精神,就是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的强烈的规则意识。事先制定的“度”,就是用来“信”的,就是用来规范行为的。没有了“宁信度”的勇气与精神,又哪来的规则,哪来的法治呢?在当时谁又能知道,郑人这看似愚蠢的“宁信度”,恰恰是今日的现代文明现代社会最最需要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呢?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对这位买履的郑人,行以最高的敬礼,尊敬他而不是嘲笑他,向他学习而不是挖苦他。如此,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有希望重新获得大智慧,拥有办事认真严谨的好习惯,拥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