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是否会跌入“财政悬崖”?

 都市生活台 2012-11-12

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与本月4日至5日在墨西哥城举行,G20锁定欧美债务,呼吁各国完善金融防火墙。《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官员的话说,“财政悬崖”问题也将是本次G20会议上各方热烈讨论的一个焦点。美国财政部此前已再次发出警告说,美国联邦政府公共债务总额预计将在年底达到16.4万亿美元的上限,并敦促美国国会尽快采取提高上限的行动,以避免美国经济跌落“财政悬崖”。来自欧洲的一些官员希望美国“财政悬崖”问题同样能够引起与会者的普遍关注,因为大选结束后,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都要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很多经济学家担心,对于该事件产生的负面预期已经对美国经济复苏构成伤害,其外溢效应也开始显现。

 那么,美国是否会跌落“财政悬崖”?美国偿债能力是否已退化?美国学者约瑟夫·坤兰在一书中揭开了美国偿债能力的面纱。

 很多人总是忽视的另一个危险的标识是,美国人对于从别国人手中借钱和消费的那份自由自在的心态。在这种挥霍心理的作用下产生的结果是,这个国家的偿债能力也会随之退化。

20世纪的大多数时光里,美国是一个债权国,换句话说,国民拥有的国外资产远大于其国外负债。然而,事情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转折。这是自从美国成为世界权力的核心以来头一次出现的情况:1988年,国外拥有的美国资产超过了美国拥有世界其他国家资产的总额。我们这个国家欠外国人的债超过了它们欠我们的债。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成为了一个净负债的国家。也就是从那时起,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让美国再也无法回头,并且在一条不断举债的道路上越陷越深。2009年,美国总净负债达到了2.7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犹如一个庞大的金融包袱缠绕在美国的脖子上,因为美国给世界其他国家打下的欠条大约等于美国年总产出的20%。

 当任何一个国家花掉的钱总是超过它的存款,且消费总是多于它的产出时,它最终会发现自己已身处一个金融的黑洞之中。而且,它挖得越快,这个黑洞也就越深。美国使劲地挖了这么多年,直到2007年才收手。美国的经常性账户赤字(表示一个国家储蓄的缺口,或者说是一国储蓄与消费之差)从1990年的800亿美元攀升到2006年的8000亿美元。经常性账户赤字占总GDP的份额在2006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6%。从1999年到2007年中期,美国经常性账户赤字累计为4.6万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黑洞之一。

 一些微弱的声音此刻表达了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赤字膨胀的担忧,但是总体来说,压倒性的共识是赤字并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美国最高的政策制定者又恰是这种共识的拥簇者。华尔街在90年代对负债和伴随负债资本流入的限制措施,也反映了美国经济潜在的吸引力。国际互联网出现了,这又是一个“美国制造”的新事物。美国走在全球技术繁荣发展的前沿,使“新经济”成为人们的谈资。在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中,外国人更愿意把大把的钞票借给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这想来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断,正是这种判断推动美国借进更多的钱,并一直走在经常性账户赤字的道路上。

 这些使人安心的文字让美国对赤字爆炸的恐惧大为减弱。事实上也是如此,美国这个被称为向全球举债的强权国家,虽已债台高筑却还在持续不断地从海外借钱。同时,美国的利率始终保持着稳定。这使得投资者只能接受越来越低的美国政府债券收益率。美国十年期债权收益率从90年代的9%下降到2000年的6%,此后,再下降到2003年的4%。美国经常性账户赤字的膨胀在理论上至少导致了外国投资者为了更高的回报率而承担更大风险的事实。然而,从海外来的便宜的金融资产仍在不断地进入美国——外国投资者对美国赤字的担心甚微,因为有山姆大叔在背后的支持,他们认为投资在美国政府债券上是很安全的。结果,这些投资导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破灭。根据大量的学术研究,美国资产的国外购买利率长期保持在1%到1.5%的水平上,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

 由于这一时期货币价格低廉,借债和花钱变成了美国人最喜欢的消遣方式。国外资本的大潮在21世纪汹涌澎湃地扫荡美国,更低的利率和对资本利用更多的方式除点燃了人们大肆消费的激情之外,别无其他。资本的大量流入也使美国有足够的金钱享用美食和军火——支付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费用,并且减少赋税。尽管全世界许多国家并不喜欢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但是外国的投资者却通过将低成本的资本提供给战争机器,帮助美国支付了战争费用。事实上,在21世纪头10年里,年均净资本流入美国(外国购买的长期美国债券与美国购买国外的长期债券之差)的数额为7380亿美元,相比较而言,整个20世纪90年代年均净资本流入量仅为2000亿美元。

 直至2008金融海啸爆发之前,美国从没有背负过如此巨额的债务。常年使用便宜的资本、美国购房者不计后果的举债行为、储蓄的蒸发和公共部门持续不断的开支,导致美国为整个世界开出了一张数额庞大的欠条。

 美国的挥霍行为和外国人对美国放债的强烈意愿,使得当金融危机来临之时,国外对美国债券的持有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而当危机开始时,外国人拥有14%的美国股票,而在1982年这一份额仅为5.7%。在同一时期,国外拥有美国公司债券的份额从9.6%上升到2008年的25%。更有一种声音认为,2008年末外国投资者拥有接近一半的美国债券,这一数字在1982年仅为15.4%。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个问题:谁愿意把所有的资本都借给美国?

更多分析,请关注约瑟夫·坤兰新书

新书预告:

《八次危机》 (中国既绕不开工业化原始积累,那么中国人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中国如何才能爬出发展陷阱?)

《危机中的中国思考》 (有关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故事,有关二十一世纪中国未来改革的思考)

相关阅读:

(快速的发展使人们完全抛弃了“慢”创造出的美好状态,而“慢”是解决 

 当前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于美国对制造业的忽视,美国正处于丧失创新者和世界领导者地位的边缘。)

(中国对市场经济的细心呵护,成为富国只是早晚的问题。)

 (本书得出十五个重要结论,能让美国走出“最后的帝国”的阴影?)

 (到底气候的温暖化和寒冷化是如何推动人类文明向前演进的?)

(本书要证明:放弃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的非此即彼才能拯救世界)

(直戳中国软肋,指出中国通往强国路上的艰难险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