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暴露出了传统战列巡洋舰在设计和战术上的弱点,这时的战巡在性能上高不成低不就,大口径火炮可以对抗战列舰,装甲却不堪一击,而又被编在队中参与舰队大战---然后损失惨重.战后由于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羽翼渐丰的德国误打误撞开了一片先河,实际也是条约限制的结果,但德国人绝对没想到,自己看似平常的举动引起了全新领域的军备竞赛…… 条约刚刚尘埃落定,地中海的两个对头就开始了造舰比赛,法国虽然跟英国穿了一条裤子少了这个最大的对手,却面对保护海外殖民地和对抗意大利这两大挑战.条约中法意海军力量大致相当,所以法国人难免有点分不开身,尤其郁闷的是自己的重巡似乎永远造不过意大利,于是想追求绝对优势,来个一了百了,加上受了德意志级的刺激---真正的目的明确,设计精良的巡洋舰杀手问世! 敦刻尔克级,是当时欧洲唯一能全面压倒德意志级和沙恩霍斯特级的新型军舰,虐杀条约重巡更不在话下,还可以对抗意大利的老式战列舰,但德国人造那两型战舰的目的却不太一样.超长的航程表明了用途---想一战中那样当海盗打游击.意大利觉得保卫地中海新型重巡洋舰和加富尔维内托就够了,德国可不存在什么幻想,实际也无力与老牌的HMS正面对抗,但……作为袭击舰德意志级和沙恩霍斯特级未免太过强悍,让人怀疑是要攻击运输船还是重巡战队.没有合适的高平两用副炮依然是一大软肋,我一直奇怪,德国有128mm双管高炮,不能高平两用吗? 意大利听说了敦刻尔克级,犹豫了一下然后……把老加富尔的305mm炮膛加工了一下扩大了点口径以对抗之,放弃了战列巡洋舰计划,用七万吨的主力舰份额造战列舰--新锐的维内托级,这型战舰的主要作用是为德国新型制导炸弹当了回靶子…… 轮到苏联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苏联级战列舰和喀琅施塔得级大型巡洋舰,后一种完美地体现了苏联风格,这种大型巡洋舰在设计中经历数次修改,最终排水量达三万六千多吨--超过了当时一般的战列舰,还计划安装德制双联381mm主炮,交货日期在四一年……战争爆发时没一艘完工. 还有雄心勃勃的荷兰海军,假想敌是日本,目的也很明确--干掉理论上会来进攻的小日本重巡.当然,荷兰人设想日军只会派重巡洋舰,而这时荷兰海军最大的是“德·鲁伊特”号轻巡洋舰.于是荷兰设计了1047型战巡,也想配备德制火炮(沙恩霍斯特的三联281mm),但对荷兰人的现实比苏联的还骨感,建大型战舰的经验极其缺乏,最后选择与德国技术合作,总算是设计成功--不久后德国入侵荷兰,1047就此泡汤.从纸面上看,它不失为一款性能优异的战列巡洋舰.总体上和沙恩霍斯特非常相似,在防空火力和水下防护等一些细节上还好于前者,如果建造成功会对日军产生不小的威慑作用,可惜…… 美国海军一惯的四平八稳,也赶了个时髦,真没什么好多说的,从设计定型到生产建造一路顺风顺水,有趣的是在命名的问题上纠结了一下,战列舰以州命名,巡洋舰以城市命名,那战列巡洋舰呢?最终决定用美国海外领土命名,但美国属新兴国家殖民地几乎为零,结果前三艘命名为“阿拉斯加”“夏威夷”和“关岛”,连关岛这弹丸之地都拉来给主力舰取名,美国人真是逼急了,要是造第四艘好像就叫菲律宾了……其实阿拉斯加级比没造出来的1047型更可惜,它是慢了半拍,没赶上战争刚开始的海战,那时的战斗重巡洋舰出镜率更高,而在这方面日军明显占优势,如果美军在战争之初有了这样一艘重巡杀手,一定会让日军有所忌惮,而不只是在战争后期沦为防空岸轰火力基地. 仔细想想,巡洋舰杀手的设计和作战理论似乎完美,但实际一分析它起到的作用却无非是威慑,一旦敌军获知其出动,肯定不会让自己的重巡去受虐,而更改作战计划派出更大型战舰迎战,这时巡洋舰杀手也就失去了战术价值.反观整场战争,好象根本就没有按设想发挥作用的案例,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本来就是海上袭击舰,敦刻尔克随法国海军投降,阿拉斯加变成航母护卫战后进入“樟脑丸舰队”.巡洋舰杀手们就这样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完美的作战理论和设计,存在于战争年代却没有起到作用,它们是最失落的一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