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一大山人 2012-11-12

  1

  我家的“游戏时间”和“家庭日”

  女儿刚上小学那段时间,作业并不是很多,女儿很快就可以做完。所以,我们就和她商量好,每天晚上写完作业,都有一段“游戏时间”。所谓游戏,就是在女儿写完作业以后,爸爸、妈妈陪孩子玩的互动游戏。女儿上小学期间,我们一直保持着这个协定,游戏时间长的话,女儿最喜欢到楼下的健身场地荡秋千;时间短的话,我们就在家下五子棋、跳棋或者玩扑克牌。

  我和先生更喜欢跟女儿玩扑克牌。跟女儿一起玩牌,我们很少让着她,不会故意让她赢牌,目的就是要培养女儿“输得起”的品质。“失败乃成功之母”,“输得起”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在游戏中输得起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较量中也会输得起。孩子在将来的生活和事业中也会时时遇到较量,只有怀着输得起的心态,才能平和看待每件事,尽力而为,努力实现自己的那份精彩。此外,“游戏时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女儿在写作业时很专注,速度也很快,因为她知道作业写完后有好事情在等着她。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有一点我和先生的意见非常一致,即一定要让女儿快乐地成长。为了让女儿玩得尽兴,我们把周日规定为我家的“家庭日”,也就是说,这一天无论大人和小孩都不能安排其他事情,大家一起活动。女儿小学六年,我们“家庭日”的活动足迹很多:家门口的圆明园,四季风光迷人的植物园,科技馆的穹幕电影院……无不留下了我们一家的身影。和女儿在一起的日子里,我们不仅收获了快乐,而且亲子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我和先生也适时把我们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女儿的内心,让女儿懂得了很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

  女儿每个周末的轻松,让不少小朋友非常羡慕。有一次我在厨房里做饭,就听到跟女儿告别的两个小朋友在说:“李若辰真幸福!”“是啊!我好羡慕她呀!”我知道他们所羡慕的“幸福”,正是不用在周末去上各种课外补习班,而可以跟着爸爸妈妈到处去玩儿。

  多年的经历让我发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没有时间玩,而是家长并不愿意在周末和孩子一起活动,因为这需要家长付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既然我们为人父母,就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养育孩子好比种庄稼,在特定的生长阶段要给予特定的养分,才能保证孩子健康地成长。一些机会错失之后就永远无法弥补了,因为孩子成长的每个敏感期稍纵即逝。我和先生很庆幸,抓住了孩子上小学的宝贵时间,陪孩子快乐地度过了小学六年。

  小学生还是“顽童”,应该让孩子有玩的机会,毕竟处处留心皆学问,走出课本、走出家门,孩子其实也在学习,而且是在轻松地学习。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

  女儿上小学期间,在我们家的“家庭日”里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爬山。之所以喜欢爬山,是觉得到了山里才能跟大自然亲密接触,城里那些人工雕饰的公园根本没法比。此外,爬山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每次女儿和我们一起爬到山顶,她都非常兴奋,为自己的成功登顶而喜悦。所以,我们便一次一次地满足她渴望成功的愿望。

  其实,爬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有一年的秋天,我和女儿去爬凤凰岭。爬到半山腰,女儿停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嘴边做了个“嘘”的动作,就蹲在地上低头观察起来。原来,地上有三只蚂蚱,其中两只正在打架,双方一会儿用嘴咬,一会儿用带有锯刺的腿互相蹬。而另外一只蚂蚱则“隔山观虎斗”,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最后,战斗的两只蚂蚱中的一只被打败,灰溜溜地爬走了。这时,胜利的那一只爬到一动不动的那只蚂蚱身上,当着我们的面开始交尾。哦,原来是两只雄性蚂蚱为了一只雌性蚂蚱决斗。

  整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小时,不到7岁的女儿非常专注,时不时地小声问我一些问题,我便尽自己所能给她讲述关于昆虫的知识。同时,在昆虫交尾的时候,我也简洁地给她讲了讲平时难以启齿的关于男女之间性的问题。

  在这半个小时里,女儿上了一堂精彩的自然课,而且我相信,比起老师在学校里讲的课程,这堂课会给她留下更深的印象。

  还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去爬山。当我们快爬到山顶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一阵风刮过,雪花飘舞,落英缤纷。恍惚间,凉的风、润的雪、香的花,天地顷刻间融为一体,我们不禁被这奇妙的变化所震撼。三月飞雪很常见,但是体验如此美妙的“桃花飞雪”,我和先生也是第一次。那次的感受非常奇特,仿佛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女儿幼小的心灵也被涤荡得异常澄明。

  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与瑰丽奇绝的美永远在那里静默着,只有让孩子亲身去体验、去感悟,感受才会深切。也只有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而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女儿不仅在周末时去爬山、逛公园,假期的时候也常到各地去旅游,所以女儿的作文里从来不缺素材,而且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的生花妙笔,应该来源于生活啊!

 
 

  2

  养殖与种植:体验生命的神奇

  女儿小的时候,我家曾经有一个被女儿称作“水族箱”的鱼缸,总会有不同的水族动物在里面生活。这个水族箱最兴旺的时候,曾经共生着鱼、虾还有螺蛳,小生灵们虽然生活方式不同,却能够和平相处。

  女儿在和这些小生灵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生命的神奇,从小树立了敬畏生命、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在悉心照顾这些小动物的过程中,女儿的爱心和责任心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起来。这些素养,需要父母的悉心引导和支持才能逐渐养成。

  重要的是,孩子有某些喜好的时候,父母能小心呵护并陪伴在孩子身边。我非常庆幸在女儿有这些在别人看来稀奇古怪的爱好时,我和先生没有扼杀女儿的好奇心,而是给她提供了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环境,支持她并培养她的爱好。

  女儿小时候,我们除了满足她的好奇心,陪着她养小动物外,也会和她一起在家里种一些植物,让她了解植物的习性。

  有一次,我和女儿把几粒绿豆和几粒牵牛花的种子种在一个一次性杯子里,放在女儿卧室的窗台上。女儿每天勤快地浇水、松土,期盼这些种子发芽。几天后,几棵小芽破土而出。每棵都有两个叶瓣,根本看不出是牵牛花的苗还是绿豆苗。又过几天,小小的叶子长出来了,然而所有的叶子都是心形的,依然分不清是牵牛花苗还是绿豆苗。

  又过了两天,叶子长大了,我才从颜色和叶片上的茸毛中,分辨出绿豆苗和牵牛花,并把如何分辨的方法告诉了女儿。为了让绿豆苗和牵牛花都能长得茁壮一点,我建议各留一株。于是,女儿把那些比较弱小的苗拔掉了。

  一天早晨,我去叫女儿起床的时候,看到牵牛花和绿豆苗同时开花了。看着淡紫色的牵牛花和黄绿色的绿豆花在小小的杯子里同时开放,女儿既惊讶又兴奋,赶紧让爸爸用相机把这个情景拍了下来。

  天下的植物莫不如此。只要是一粒种子,即使看起来再微小脆弱,也有足够的能量长大,也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最终成长为独特的样子。

  而我最想说的是,孩子也像植物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需要做的是,用我们深深的爱“浇水”、“施肥”,给足孩子心理营养,并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长大。

  在种植与养殖体验中成长的孩子,或许更明白生命的神奇,更了解稼穑之事。只是孩子不同,爱好不同,他们所体验的东西和擅长的方向也可能不同。

  女儿小的时候,我一直努力实践:尊重女儿的独特性,希望她按照自己的品性去成长。我相信,在父母的爱护之下,每个孩子都会成为不一样的人才。

  为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

  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寻找模仿的对象,作为接触最多的、也是最亲近的人,父母便成了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

  女儿小时候,我和先生都非常忙,但当闲下来时,我们都喜欢读书。女儿看到我们都在读书,便依样学样,作业做完以后,也捧本书来读。

  对孩子来说,家庭的氛围非常关键。父母为他营造的是阅读的氛围,他就可能喜欢上阅读;父母为他营造的是看电视的氛围,他就可能喜欢看电视。如果养成了好习惯,孩子终生受益,而养成了不好的习惯,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即使花费很大的力气也不一定有效。

  要创建学习型家庭,我觉得首先应该创建阅读型家庭。如果家长引导孩子一星期读一本书的话,孩子一年就可以读50多本书。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如果他所读的书是平均每本一万字的话,那他每年的阅读量就有50多万字。如果孩子阅读的书籍包罗万象,那么这个孩子的知识想不渊博都难,写作文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太困难。

  如果爸爸在单位忙工作,妈妈在家里做家务,那又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虽然大家都没看书,但孩子感觉爸爸妈妈是积极向上的,都在努力做自己的事情。那种精神力量,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鼓舞,孩子也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事实上,我家许多时候都是这个样子,但是当我们都有空的时候,更愿意为孩子做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家里能有读书的氛围固然非常好,但许多家庭可能没有条件,更多的是父母没有培养孩子阅读的意识。

  据统计,我国每年人均阅读量仅4.5本书。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人读书最多,年均每人读书64本;俄罗斯第二,年均每人读书55本;美国也正在实施年均每人读书50本的计划。中国年均每人阅读量这么低,应该也跟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有关吧。

  现在的考试不像前些年只考课本内容,而是要求越来越宽的知识面和越来越活的思路,而阅读量相对少的孩子显然就不占优势了。让人更加担忧的是,因为阅读贫乏导致的知识贫乏,影响的是整个国民的素质。

  希望所有家长无论身处何地,也无论条件如何,都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做爱读书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读好书,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3

  被翻烂的“百科全书”

  我们之所以喜欢这本百科全书,是因为女儿每天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有时候问得我俩哑口无言。《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买回来之后,我和先生如获至宝,只要女儿问到我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就去翻阅。这本书分为地球万象、世界风貌、动物世界、植物世界等十几个部分,覆盖面很广,基本能满足女儿的需求。慢慢地,当我们不能回答女儿的时候,她便提醒我们:“你们不能翻翻书吗?”

  上了小学以后,女儿开始识字,遇到问题她会主动去《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里找答案。

  女儿上二年级时的一天,我们一家去爬山,在路上看到许多“漏斗”样的小土坑,女儿很好奇,就蹲下来观察,还问这是什么东西。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见过这东西。这是一种虫子,它会用自己的嘴把土磨细,在土地上造一个形似漏斗的窝,然后躲在漏斗的底部。我小时候经常会连窝带虫一起挖出来,放在自己的手心,感觉小虫子在手心的土里爬来爬去,痒痒的,非常有意思。因为虫子造窝的时候是倒着行进的,所以我们便给这种虫子起名叫“老妹倒倒”,常常一帮小朋友围在一起嘴里喊着“老妹倒倒”,看小虫子筑窝。

  女儿听我讲得不亦乐乎,感到非常新奇,就要带一只回家仔细观察,并且想弄明白这虫子叫什么,有什么习性。于是我们把小虫子连同它的窝一起放入一只空的矿泉水瓶里,带回了家。一回家,女儿就急忙翻看她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在“动物世界”部分,她几乎一页一页地找,终于在“土中的生物”一节中,通过一张小小的图片和图下的文字知道了这虫子叫蚁狮,是蚁蛉的幼虫。由于这本书的信息非常有限,女儿找出了《辞海》,终于把蚁狮这种小动物弄了个明明白白。原来蚁狮以蚂蚁为食,它所造的漏斗形的窝,就是一个捕捉蚂蚁的陷阱。当蚂蚁爬到窝边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到漏斗的底部,这时藏在土里的蚁狮就会捉住蚂蚁,美餐一顿。蚁狮在土里变成蛹,最后羽化成蚁蛉。

  弄明白这些后,女儿每天放学就去捉蚂蚁,开始饲养这个蚁狮,直到蚁狮变成了蚁蛉。同时,她还写了观察日记。蚁狮事件之后,女儿更加喜欢她的这本百科书,在外面看到不认识的东西,回来就要查个究竟,就算没有遇到问题,她也喜欢时不时翻看百科全书,从中学到不少科普知识。在女儿还没有小学毕业,那本百科全书就被翻得书皮掉了下来,书页也有脱落的现象。

  女儿小时候,我和先生曾戏称她是我家的“十万个为什么”。孩子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且天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小脑袋里始终装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求知欲无比旺盛的孩子,做家长的知识再渊博,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不可能回答孩子所有的问题。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为孩子准备几本工具书,以便在孩子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时,能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孩子通过刨根问底的探究,好奇心被满足了,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同时,成就感也被满足了。而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好奇心和成就感的满足,正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法宝。

  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有书读

  那是我们初到北京的时候,手头特别拮据,但大家都有读书的愿望,尤其是孩子,每天吵着要妈妈讲故事给她听。但是书店里的新书太贵了,我们每个月的收入支付完房租、孩子的入托费再加上一家人的生活费之后,根本就没有节余,哪里还谈得上买书?为了克服家里没书的困难,我们会带女儿在图书城的书店里度过周末。那时候我们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冬天时,蜂窝煤炉子拼命烧也无法把四壁透风的小屋子烧热,我们在家里还要穿着棉袄御寒。夏天则因为只有一个窗户不能很好地通风,屋子里就跟蒸笼似的。因此,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在书店看书的好处就是冬暖夏凉,学到知识的同时还享受了生活。

  虽然周末在书店里可以看不少书,但求知欲极强的女儿回到家里也闹着要看书,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能面对昂贵的书价望洋兴叹。

  孩子一生下来就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借助书籍让孩子找到答案,是非常好的解决办法。对于条件差一点的家庭来说,要想帮助孩子读书,在旧书摊买便宜的二手书,无疑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

  女儿小时候能读到许多书,还得益于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来北京后,我进了一家教育软件公司做编辑。公司有个小型的资料室,除了专业的教育理论图书外,还有许多少儿图书,员工可以随时借阅这些图书。公司的少儿图书都是同事们到各大书店精心挑选的,多是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铜版纸图书,每一本都很贵。我每次向资料室的老师借阅时,都跟她保证一定会好好爱护。每次把这些书借回家,我也会向女儿郑重说明,要好好爱护这些书。女儿很听话,也很小心地爱护这些书。

  想让孩子读书,条件不好没有关系,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像我家那样买旧书是一个选择,到图书馆借书也是一个选择,当然还会有更多的选择,只要大家愿意去找,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4

  寻找让孩子喜欢上学的“吸铁石”

  我总觉得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并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地成长进步。所以,女儿上小学的六年中,我们并没有刻意在她的学习上花太多的心思,而是想办法让她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让孩子渴望和小伙伴交往

  上了小学以后,我们利用接送女儿的机会,跟家长聊天,寻找能和女儿玩得来的同学,如果家长允许,放学以后就在学校操场玩一会儿再回家。过了没多久,女儿就有了两三个经常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在学校的课间,他们会在一起做游戏;放学后,他们会在学校教室或者操场玩一会儿再回家;节假日,我们家长也会组织孩子们一起去郊游或者参观博物馆等。小学时,在同班同学中有几个这样的好朋友,就如同有了几块孩子上学的“吸铁石”,让孩子每天都渴望去学校见到这些同学。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喜欢上学的第一步便完成了。

  让孩子期盼和老师见面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能让孩子喜欢上老师,那么他就愿意学习老师教授的东西,并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所以,从女儿上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想办法让她喜欢每一位老师。我观察每位老师的特点,把这些特点转换成优点,并在孩子面前评论老师。就算再有缺点的老师,也是有优点的,家长不妨多找找老师的优点,并让孩子也看到老师的这些优点,从内心崇敬老师,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爱上这位老师的课程,并努力学习。

  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呵护

  一上小学,女儿就对自然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无论老师讲植物还是动物,她都很好奇,一定要探个究竟,并乐意在课后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无论是观察还是做实验,她都乐此不疲。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女儿学习了叶子的形状,我便特意在周末带她去了趟植物园,观察各种树木的叶子,并将每种形状的叶子采摘了几片。回家后,我们一起把采集来的叶子贴在自然作业本上。周一到学校后,女儿的作业是最漂亮的,得到了老师的夸奖。更重要的是,女儿采摘叶子的时候,轻轻松松地就对叶子的形状有了充分的了解。这让刚刚上小学的女儿觉得原来学习是充满乐趣的。

  有些家长习惯把自然、历史等科目叫做副科,不太重视。但我觉得正是这些副科激发了女儿的学习动力,让女儿觉得学习是生动有趣的,从而爱上了学习。

  让孩子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小孩子都喜欢被夸奖和鼓励。女儿小时候,只要她取得一点成绩,我和先生都会及时地夸奖她,并送上我们的鼓励,让女儿时时感受到爸爸妈妈的认同和肯定。在我们不断的夸奖和鼓励下,女儿觉得学习很有成就感。在这种成就感的不断满足下,孩子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而自信正是孩子做事情成功的基础。如何让孩子保有这份期盼,让孩子持续地喜欢上学呢?这就需要家长调动自己的智慧,用心而又不留痕迹地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相处中收获快乐,在好奇心和成就感的满足中收获成长。

  警惕孩子偏科

  女儿上学以后,在语文学习上花的工夫最少,却学得很好。起初,我以为女儿在语言学习方面是有天分的,因为她的英语学习也非常省力气,且成绩也一直不错。相比而言,数理化就让人头痛得多,无论怎么努力学习,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

  我明白多元智能理论,觉得女儿的智能优势可能在语言方面。不过,我反思了对女儿的教育过程,其实女儿的语文和英语优势并不见得全是天分使然,也是我们开发的结果。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每天读儿歌给她听,也给她讲故事,并让她跟着我读或者复述我讲过的故事内容,这些都锻炼了她的语言能力。孩子天生在智能方面就有差异,会在不同的学科上表现出他的优势和劣势。我认为孩子最终在学习上的偏科,还是跟早期的智能开发不平衡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能早一点察觉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在算术、数字、逻辑推理等方面多多引导女儿的话,就不会出现高中以后,还在为了高考拼命“纠偏”的现象了。

  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及早发现孩子的潜在优势和弱势。在发挥孩子优势的同时,也要时刻看到孩子在弱势科目上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夸奖和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发现孩子某科偏弱,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辅导。比如我的女儿数学比较弱,我们当时就应该跟孩子多做一些数学活动,比如玩玩计算游戏,进行一些逻辑推理等。如果孩子课业不是特别重,也可以考虑参加课外辅导。

  主动跟老师沟通,让老师帮助激发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总而言之,偏科并非天注定,而是可以通过全面开发孩子的智能来避免的。即使在日后的学习中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也不是无药可医,但切忌拆东墙补西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优势科目落后。偏科并不可怕,但却万万不可轻视。

 
 
  5
  孝敬需要家长以身作则

  其实,作为家长,我生孩子并不是为了老有所养,也并不指望在我将来老年的时候,女儿能为我做多少事。但在骨子里,我还是希望女儿能够尊重我、孝敬我。而且我认为,作为子女,对父母最起码的责任感还是应该有的。只是这样的责任感不会不请自来,孩子也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学习,而且教授这一课程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

  女儿小学的时候有一个男同学,因为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耍,我跟男孩的父母都很熟,也了解到他们家的一些情况。他从小就跟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而姥爷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生病了,生活不能自理。男孩的爸爸妈妈非常孝顺,尤其对姥爷,照顾得无微不至,尽管他们俩的工作都非常忙。男孩的妈妈经常出差,她一走,照顾老人的任务就落在了男孩的爸爸身上。就这样多少年如一日,在看着爸爸妈妈悉心照顾姥爷的日子里,男孩子长大了。2011年高中毕业后,男孩子以非常优秀的成绩,被美国排名非常靠前的一所大学录取,立志做一名化学家。

  我记得,那时候孩子们在一起玩,这个小男孩就显得比别的小男孩稳重、懂事,在妈妈面前,也没有别的小孩子那么矫情。小男孩在家里有时会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姥爷。令人惊奇的一个现象是,这个孩子从小到大从不顶撞父母,就算在青春期的那几年,跟爸爸妈妈的关系说不上亲密,但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凡事总是跟父母商量着处理,这在如今的青少年中是非常少见的。

  女儿曾经在奶奶来北京看病的时候,对我们全力照顾奶奶而忽略她的行为非常有意见,我们给她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后,她才明白道理,接受了奶奶在家里的事实。这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和她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没有起到孝敬父母的示范作用,而导致孩子自私。

  “孝敬父母”我们也许时常挂在嘴上,但对小孩子来说却很空洞,看不到大人如何做,单靠听大人讲,他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

  要想让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孝顺的人,家长只需自己做到孝顺就可以了。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把父母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逐渐内化成日后自己的行为。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收获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只认识简单的几十个汉字,算术也只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上了二年级,她就已经能够读书看报了,也开始用数学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上了四五年级,女儿就写出了非常精彩且思想深刻的文章,还可以用英文流利地跟外国人交谈……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这每一个过程都让我们觉得孩子的力量非常强大,只要给她机会,她就会自然而然地成长,并且这种成长不可阻挡。

  我们深感女儿的小学老师们非常了不起,并十分感激他们。在他们的引导下,女儿从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丫头,成长为到小学毕业时几乎满腹经纶的“小才女”了。

  应该说,在小学获得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奠定了她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我相信她大学的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也将会得益于此。

  因为对孩子的这些成长和进步抱着欣赏的态度,因为我们从来都觉得孩子的收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女儿的整个小学阶段,我们都没有太多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

  当然,我们也会配合学校和老师帮助女儿学习,一般是在女儿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就会给予她夸奖和鼓励。如果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就要注重“过程管理”。一是我们要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孩子解决,比如前文说到的那个爸爸发现孩子对“单位”不重视,便及时想办法解决;二是我们要捕捉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说出来鼓励孩子,比如我的先生就从女儿作业全对这件事上做文章。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帮助还是夸奖孩子,都要具体描述整个事件,让孩子明白地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存在问题,并有的放矢地解决;什么地方做得已经很好,应该坚持下去;什么地方仍有欠缺,还可以做得更好。我觉得这比平时不管孩子学得如何,等考试的时候盯着分数看要好得多,因为孩子的收获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只有平时把该学的都学到了,考试成绩才会自然而然地提升。

  话又说回来,就算孩子的学习成绩真的不好,那又怎么样呢?

  我曾经见过一个小男孩的妈妈,就因为孩子考得不好,接孩子的时候,还没有走出学校的大门,就迫不及待地对小男孩拳打脚踢。小男孩惊恐地抱着脑袋左躲右闪,委屈得直掉眼泪,经过他们母子身边的小朋友都惊恐地看着小男孩和他的妈妈。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就算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他在学习上肯定也收获了许多。这一点从我们自己或者朋友那里就可以得到证明。我小时候身边有些同学,虽然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或是计算、或是写文章,其实都是很棒的,长大以后有的事业非常成功,无论为官还是做企业都做得很出色。说白了,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与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6

  清晨等在门口的小男孩

  女儿六年级的那个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女儿在吃早餐。我收拾了家里的垃圾准备放到门外。我打开门,猛然看到防盗门外站着一个小男孩,原来是女儿班里一个叫小凡的男孩。

  女儿是个热情的小姑娘,一般同学来家时,她都会高兴得又说又笑,那天却很反常,对那个小男孩几乎没有说几句话。女儿吃完早饭,两个人便一起出门去往学校。

  我猜想两人之间肯定是闹了什么别扭或者有什么故事。果然,后来女儿告诉我,那个小男孩在学校里每天都追着她,说他喜欢她。她一直躲着,没想到他竟追到家里来了。我心里觉得挺好笑的,却假装镇定地教育女儿,如果不喜欢人家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人家,让人家死了那条心。女儿说她早已经拒绝过了,可他就是不听。我就告诉女儿,有人喜欢她说明她很可爱,如果自己不喜欢对方并表示拒绝,对方过一阵子就会明白并转移目标的。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女儿就告诉我,那个小男孩不再追她,而去追班里另外一个女生去了。

  无论如何,小学生互相之间的吸引,压根就不能叫做“恋爱”,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好感而已。到了高年级,性别意识开始觉醒,孩子对异性开始有一种好奇,因此开始渴望了解异性、接近异性。但是,他们对恋爱的意义并不十分清楚,更多的时候,他们的行为是受大众媒介的影响,从电视、电影、网络上学来的,大多时候只是表面的模仿。

  从女儿和她周围的孩子们身上,我总感觉小学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非常正常,家长也没有必要紧张,这种“爱”往往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过去。

  不过,如今大众媒介的影响非常大,无论电影、电视、杂志还是网络,都会有许多关于“爱”的镜头,这对孩子就是一种强烈的诱导。受这些媒介的影响,孩子们往往就去模仿,有些便因为模仿过头而出现问题。所以,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界限,让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的交友观念。

  科学引导,健康上网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在一家教育网站做编辑,先生则自己经营着一个网站,网络是我们俩的工作平台,偶尔我俩也会把工作带回家做,在当时可以说是两个“网虫”了,女儿小小年纪便也学会了上网。

  现在网络成瘾已经成了中小学生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令许多家长头疼不堪,所以,要想让孩子科学上网而不至于迷恋网络,我们家长在引导孩子上网方面要做一些工作。

  我感觉女儿一直没有那么痴迷网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女儿用大量的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因为女儿从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而且家里到处放的是书,她更方便接触的是书,所以有空她就会看书,而且网络里的那些游戏或者信息毕竟没法跟书相比。我相信,喜欢阅读的孩子,就算上网,也绝对不会成瘾的,顶多会把网络变成生活的调味品。

  第二,学习之余,我们给女儿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比如周末带她去郊游去博物馆、长假去旅游,就算平时也会在晚上她写完作业的时候,鼓励她约上小朋友去运动等,这些健康快乐的活动把她的时间占得很满,她无暇顾及网络。

  第三,满足孩子的内心渴望。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爱、接纳、肯定、赞赏、尊重,如果这些渴望能被满足,他们的言行就会比较正常,否则就会出现偏差。

  第四,我和先生都不玩游戏。虽然我和先生当时都在网络公司上班,但我们都是利用网络来工作,从不玩网络游戏。我想这便是父母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我和先生不玩游戏,女儿便没有机会了解游戏,也就不怎么去玩了。

  第五,不把电脑放在孩子的屋子里。我在女儿上高中前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我家的电脑从书房搬到了客厅。这么做是防止女儿上网的时候浏览不健康的信息,或者单独在一个屋子里上网,不能控制时间。虽然女儿并不迷恋网络,我还是做了预防工作,感觉还是有效的。 

  我们在这里讨论上网和玩游戏的问题,并不是说网络和游戏有什么不好。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孩子们生长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不可能不去接触网络。  

  孩子上网没有问题,但如果花太多时间上网而耽误学习和生活就有问题了。所以,为了避免孩子在网络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首先,我觉得我家的那些预防性质的工作,大家不妨借鉴一下,重点就是让孩子的内心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就得到满足,而不需要去网络上寻找,而且,预防的目的是尽早养成好的习惯,而不必等着坏习惯养成了才去纠正。

  其次,给孩子规定上网时间的方法也非常可行。这个规矩要尽早立,在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这一点,非常考验家长的恒心。也就是说规定了时间就一定要执行,而且坚持不懈地执行,不要对孩子有恻隐之心,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习惯,时间一到,就算家长不在跟前孩子也会主动关电脑。而且,习惯一旦养成,孩子也会自觉遵守。

 
 
        7
  我家的“邮筒”和BBS

  女儿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她的奶奶来北京看病。我和先生突然一下子忙了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就都顾不上女儿了。

  一天晚上,先生很晚才从外面回来,看到床头柜上放着女儿给他的一封“信”。当时女儿已经入睡。先生心疼地看了看可爱的女儿,赶紧写了一封回信,给她解释了爸爸和妈妈最近冷落她的原因,并对她表示了歉意。写好后,放在了她的写字桌上。从此,女儿有什么心思,又没有机会跟爸爸妈妈当面诉说的时候,就用这种传纸条的方式,我们也每次都认真写回信。后来,先生提议:我们不妨在家建立一个“邮局”,设三个“邮筒”,大家可以互相写信,写给谁的信就投到谁的“邮筒”里。

  很长一段时间,我家的“邮局”业务非常繁忙,起初,女儿因为用文字表达不到位,多半时候都用图画代替,那些可爱的小图片,到现在想起来都让我觉得温馨无比……

  几年下来,女儿写给我们的信从图画变成了文字,这些文字越写越长,有的分明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看样子,家长和孩子之间互相写信,不仅加强了亲子互动,也锻炼了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我家除了这个“邮筒”之外,还有一个不错的利用文字的沟通方式。女儿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并命名为“家庭日记本”,在这个日记本上,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写下家里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看法,别人也可以在后面写评论。这个本子好比我家的“BBS”,记下了当时家里发生的许多好人好事,也可以看到一些“大事”的讨论。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内心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要求家长也要跟着成长,变换自己和孩子互动的方式,否则便会引发新的冲突。所以说,家长这个岗位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如今,我的女儿上大学了,我还时常感觉:家庭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爸爸表达爱的独特方式

  有一个暑假,我带女儿出去旅游,回京的那天,先生他有事接不了我们娘儿俩,让我们自己回家。我和女儿打开门,看到一进门的地板上整整齐齐地摆着一大一小两双拖鞋,两双拖鞋前面,靠墙的白板上画着一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着几个大字:“欢迎宝贝们回家!”

  女儿看见爸爸摆的鞋子和画的画,哈哈大笑,说:“爸爸太好玩了!”我则感动得差点掉了眼泪……每个家庭里都有自己爱的语言,先生的这个欢迎仪式,在我看来就是最好的爱的语言。多年过去了,我和女儿谈起那次的场景,女儿还记得非常清楚。我想那应该已经刻在她记忆的深处了,因为那是爸爸一份特别的爱。

  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爸爸妈妈除了每天提供给孩子足够的吃、穿、用的东西之外,有时候确实需要一点小小的创新,给平淡的生活加点佐料。

  先生的小小创意非常多。其实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逗女儿玩,先生传达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爱女儿,而且做各种各样的努力,让女儿体验到爸爸的爱。 

  女儿五年级的秋天,班里组织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到郊区采摘。先生临时有事,跟女儿说他可能去不了了。女儿听到爸爸说不能陪她去采摘的时候,伤心地哭了起来。第二天,她在我们家的“BBS”上写了一段话。

  先生看到后,被女儿的祈求深深感染,他真的把周末的活动推掉了,和我一起陪女儿一起参加了他们班里的采摘活动。正如先生说的,家长肯花时间陪自己的孩子,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在我眼里,你是最重要的!”“爸爸是非常爱你的!”而对孩子来说,只有感受到爸爸、妈妈的重视和爱,才能学会重视并爱惜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