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lzszycx 2012-11-13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人群时期

 

 

距今年代

生产

生活

社会组织

元谋人

170万年(最早)

知道用火

群居生活

原始人群

北京人

70万年

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

山顶洞人

3万年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会人工取火

血缘氏族

氏族公社

 

2  原始的农耕生活(氏族社会)

 

氏族遗址

距今年代

生活地域

生产状况

生活状况

河姆渡遗址

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耒耜、水稻

干栏式房屋

半坡遗址

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磨制工具粟

半地穴式房屋、彩陶

 

3  华夏之祖

 

1、华夏族的形成: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涿鹿中原),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人文初祖”(贡献:制衣、挖井、舟车、养蚕缫丝、文字、乐谱)

3尧、舜、禹的传说

1) 生活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

2) 优秀的传统美德﹕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不畏艰辛,为民造福。

3) 禅让制---原始的民主政治。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4  夏、商、西周的兴亡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禹传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建都阳城。

2夏、商、西周政权的更替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暴君

名臣

备注

约前2070

阳城

——

——

约前1600

伊尹

殷朝

西周

约前1046

镐京

武王

幽王、厉王

姜尚

——

3、★★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5  灿烂的青铜文明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商周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铜文化的代表有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时“五谷”已齐备。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周时代灿烂的奴隶制文明——青铜文明

 

6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东周的历史分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二﹑春秋争霸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主要争霸战争

   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城濮之战----晋楚----退避三舍;

吴越争霸----卧薪尝胆

 3﹑争霸战争的影响

给人民带来灾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统一。

三﹑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主要兼并战争

桂陵之战---魏赵---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

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7  大变革的时代

 

一﹑经济上的大变革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高

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2都江堰                                                    

建造﹕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地理位置﹕长江支流岷江中游

作用﹕使水患不断的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启示﹕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

二﹑政治上的大变革——各国的变法运动

1﹑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2﹑目的︰为了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3、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4﹑★★典型——商鞅变法

1)时间和人物﹕前356  秦孝公和商鞅

2)主要内容﹕

内容

单项作用(★)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奖励耕战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打击了奴隶主的势力,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建立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意义(影响)﹕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成功原因:①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且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③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5)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改革者不但要有有勇气和魄力,还要有为改革而献身的精神。

 

8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也称“铭文”,金文比甲骨文规范。

时间

商周

西周晚期

战国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篆书

小篆

书写工具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帛

竹、帛

竹、帛

3、夏历: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4扁鹊和“四珍法”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叫“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扁鹊被看作是中医的鼻祖

5屈原和《离骚》: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他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体。他的代表作是《离骚》现今端午节的有关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9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的政治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对“仁”有很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他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都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成为以后统治者“民本”思想的基础。

2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名言

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以往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因材施教,创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的品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实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科学的方法),孔子的言论被其弟子整理成集,即《论语》。

3孔子的地位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思想家对许多社会问题展开辩论,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言论,出现了“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学派

代表人物

主 要 思 想 主 张

  

儒家

孔子

政治思想

“仁”是核心,“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创始人

教育贡献

创办私学,“因材施教”,诚实谦虚,温故知新,

文化成就

《论语》(弟子整理),编纂《春秋》

历史地位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维护生态平衡

 

道家

老子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而且能相互转化

创始人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主张“兼受”“非攻”

创始人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是秦国中央集权政治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子

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10  “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至221,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秦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央设“三公”丞相(掌管行政)太尉(主持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P.57

开创了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先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和度量衡P.59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使用小篆,推广隶书P.57

“焚书坑儒”(留下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

军事

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移民戍边,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开凿灵渠。P.59

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3、★★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①统一了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发动战争,扩大了秦朝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消极作用:①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②大兴土木,修筑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以及长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③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严酷的刑法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

 

11  “伐无道,诛暴秦”

 

陈胜、吴广起义一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1、原因一一秦的暴政:A繁重的赋税和徭役;B残酷的刑法;C秦二世的暴政。

2、概况:始于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政权:在建立张楚政权。

3、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他们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激励后人,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

 

12  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原因﹕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关心农桑,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表现﹕这段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权力。

②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提倡儒学,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

③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④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

⑤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开通丝绸之路。

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5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1)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决定反击匈奴。

2)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地方称为西域。

4)影响: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

1)路线(含义):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P83图)。

2)意义:①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②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③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3、★★《全品》P.5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其历史功过如下:

1)功:①政治上鼓励举荐人才,并亲自考察和录用有才之人,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回中央,发行五铢钱,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为以后反击匈奴创造了条件。重视兴修水利,治理黄河。③军事上: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和西域的交往,设立西域都护,使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⑤思想文化:提倡儒学,设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过: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迷信奢侈,重用酷吏。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暴动,但他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特别是他的敢于承认过失,知错即改的精神更为可贵。

 

16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西汉早期用麻做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2《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这部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3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还编制了一套医学体操,叫“五禽戏”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人尊称他为“医圣”

 

17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

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得道成仙。道家思想和《道德经》是道教的理论基础。

2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被后人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汉时期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8  三国鼎立

 

1、 官渡之战200

(1)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2)   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3)   概况:曹操用计火烧袁军粮草,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4)   结果和影响: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208

1)背景和原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继而想要统一南北。

2)交战双方: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

3)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成语:三顾茅庐

3、★★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

曹丕

洛阳

东汉结束

221

刘备

成都

 

222

孙权

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30年派卫温到达夷

 

19  江南地区的开发

 

 1淝水之战(383

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

2)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5)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2、★★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和条件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以来的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2)表现: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成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

 3)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0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五胡”的内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P.114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为改革创造了条件;P.115②北魏时期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各少数民族开始封建化,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目的: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P.115主要措施----核心内容是“汉化”:迁都城;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4)成功原因: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他是北魏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北魏实权;③坚决打击保守顽固势力;④改革措施得力,积极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

5)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鲜卑族融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容,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21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P.118祖冲之和圆周率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最突出的成就是利用前人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领先欧洲近一千年。

2P.119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著名农学家,他写《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P.120郦道元和《水经注》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22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P.122王羲之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2P.123---124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东晋的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P.124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  繁荣一时的隋朝

 

1、★★ P.2、南北重归统一

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灭陈,南北重归统一,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P.4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P4《隋朝大运河》图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大运河。

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四个河段:从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P.5五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3)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隋朝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我国的内河航运的发展;但另一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隋朝暴政的重要表现。

4)运河与家乡:淮安地处运河的邗沟段,淮安有漕运总督府,运河之都——淮安。

5)评价:“开凿大运河”

 

2  “贞观之治”

 

一、P.8---9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主要表现:

  政治清明: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革除弊政,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时名将、名相辈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经济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

文化昌盛: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广纳贤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民族关系和谐: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外交开放:唐政府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对外贸易,那时中外贸易活跃,交往频繁。

2、主要原因:

(1)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

(3)   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

(4)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P.9武则天的政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主要政绩为: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保持了唐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评价唐太宗

﹙总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1、政治经济上﹕

P.8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

P.8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

P.8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2、文化上

P.18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3、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

P.9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共同拥戴,北方各民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唐太宗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派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友好往来。

﹙总结﹚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对外交往更具开发性,社会出现了国家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关系友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时,他的统治也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3  “开元盛世”

 

一、★★P.15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二、★★原因和条件: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武则天时期的政策延续和稳定为开元盛世提供了保证;唐玄宗本人的励精图治。

三、★★表现:

1.政治清明:P.12任用贤能(姚崇、宋璟),整顿吏治。

2.经济繁荣:

(1)农耕技术提高和农业的发展P.13---14: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兴修水利,水稻种植采用育秧技术;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域蔬菜的传人;茶叶在江南地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

2)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发达,越州的青瓷和刑州的白瓷以及唐三彩世界闻名。(3)商业繁荣P.15(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四、地位:唐朝历史的全盛时期。

 

4 科举制度的创立

 

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 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隋朝:

P.17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于唐朝:

P.18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P.18武则天开设殿试,增设武举

P.18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P.89明朝时发展到鼎峰: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4)八上P.117鼎盛于明清: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3、科举制度的影响

1P.19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用人制度改革与创新,也是世界最早的考试制度它的诞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P.89明清时期的影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走向模式化和固定化,成为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许多读书人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忠实奴仆,同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5  和同为一家

 

P.23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6  对外友好往来

 

一、原因:唐代文明的先进与国力的强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唐政府具有博大的胸怀,外交的开放。

二、表现:

1P.29遣唐使及唐对日本的影响

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他们成为推动日本社会改革的核心力量。

唐对日本的影响:

①政治方面:日本仿照隋唐政治制度,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废除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仿照隋唐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定期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取赋税。

③文化方面: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唐诗在日本广为流传,中国书法深受日本的喜爱。

④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日本的建筑、饮食、茶道、钱币、重阳节登高等。

2P.30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并精心设计了日本的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3P.31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同天竺(古代印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千里迢迢,不畏艰难,矢志不移,辛勤讲学,回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三、意义: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中国人被世界称为“唐人”。

四、启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平交往。

 

7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1P.33赵州桥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类似的桥早七百多年。

2P.34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诗的繁荣

1)原因: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2)表现: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3P.35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成就

诗人

生活时代

代表作品

备注

李白

盛唐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仙

杜甫

唐朝由盛转衰

“三吏”“三别”

“诗史”“诗圣”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8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1P.38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

颜真卿的书法雄浑敦厚,人称“颜体”;柳公权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人称“柳体”。两人被后人合称“颜筋柳骨”。

2P.40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

阎立本的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画技高超,人称“画圣”,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3P.40敦煌莫高窟

隋唐时期开凿的莫高窟座落在今甘肃西部,是隋唐艺术成就的全面集中体现,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9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P.50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契丹族

10世纪初

阿保机

上京

澶渊之盟

北宋

汉族

960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女真族

12世纪初

阿骨打

会宁

 

南宋

汉族

1127

赵构

临安

 

2P.53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金军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组织了纪律严明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但权臣秦桧却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第10   经济重心的南移

 

1P56—59表现:宋代南方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1P.56农业方面:引进了越南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

2P.57手工业方面: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3P.58商业方面:宋代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①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基础;②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五代十国时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④南宋时,完成转移;元代时南方继续发展,形成北方倚重于南方的局面。

P.5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同时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③自然因素:宋代时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更适宜于农业生产,三国以来南方经济的开发,也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4、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②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③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等。

 

11  万象更新的宋代社会风貌

 

   1.宋代的衣食住行

P.61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政府对衣着有严格规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

P.62食:京城夜市小吃多,北宋羊肉多,南宋时南方人多吃鱼。

P.63住:百姓住房简陋,官贵宅第宏丽,贫富差距大。(“杜甫朱门……路有……”)

P.63行:普通百姓多用牛车、驴车,贵族出门乘轿,士大夫骑驴、骡

2.宋代的娱乐活动和民俗

P.63乐:东京城打破了唐朝城市的市、坊格局,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叫做“瓦子”(“蹴鞠”是足球运动的起源)

P.6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甚为隆重。

 

12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P.66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他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二、P.67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即汗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忽必烈的统治

1)政治:建立元朝;创立行省制度;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2)经济:重视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重修运河,开发海运,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3)外交: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3、行省制度的创立

1)主要原因:疆域的辽阔。元朝的疆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辽阔。

2)主要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3)基础:秦朝创立的郡县制。

4)主要内容: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其它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元政府还设立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5)影响:奠定了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的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特别是中央对台湾和西藏的统治。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便利了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4、★★★P.69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1P.69主要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许多民族在一个地区交错复杂的局面,这不仅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P.69主要表现:①元朝时,许多汉族人外迁,为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③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4)认识: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是民族融合。②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冲突是暂时的,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③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宋元时期。④民族融合的作用在于它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5)启示: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祖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构建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13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1P.72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州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2P.73---74指南针和火药

战国时人们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州,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14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1P.77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P.78---79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词人

生活时代

    

苏轼

北宋

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李清照

两宋之交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

辛弃疾

南宋

悲叹山河分裂

3P.80《清明上河图》

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5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

1P88---89改革行政机构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直属中央。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P.89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握禁卫、监视、侦查等,P.91明成祖时,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并增设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3P.89加强文化专制。沿袭前代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影响: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这种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也给明王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它是明政府政治高压的重要表现,表明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走向衰落。(明朝的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封建经济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表现。)

 

16  中外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

1P.93郑和远航的目的:宣扬明朝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2P.95概况: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纪。

3)成功的原因和条件:

①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富强。②明朝以前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④郑和个人具备相当的地理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客观影响

①积极影响:A显示了国力。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威望和国际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的一面;B伟大的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C友好往来的典范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使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D郑和下西洋也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②消极影响:A、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的交易,而是按政府的旨意,坚持的“厚往薄来”的原则,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巨大负担。B、郑和下西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强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从长远看来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5)郑和精神

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坚持不懈,和平友好等。

2P.96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的“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17  君主集权的强化

 

★★清朝强化君权的措施

一、P.100设军机处,雍正帝设立由亲信大臣组成的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命令交由各部执行。乾隆帝撤销原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P.101兴文字狱:

1、原因和条件:它是强化君权的需要,清朝建立之初,全国反清复明浪潮高涨,为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巩固满清统治贵族的统治地位,康、雍、乾三朝大兴文字狱。

2、含义:摘录知识分子的只言片语,蓄意歪曲文义,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冤案。

3、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认识:文字狱的兴起,其实质是清朝民族矛盾加深的结果,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重要表现。

 

18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P.103--104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进军台湾,1662年初,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P.104清朝设立台湾府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陆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P.105--106雅克萨之战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康熙帝时两次反击沙俄,中俄双方于1689年签定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中国领土,解决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19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P.109—110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达赖”和“班禅”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朝于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朝大大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二、★★P.111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1、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帝时,新疆维吾尔族“回部”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发动反清叛乱,企图分裂祖国,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乾隆帝  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2设置伊犁将军

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三、★★P.111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朝末年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后来,由于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历尽艰难,回到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也向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四、★★P.112清朝前期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20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P.118“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1、原因:①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统治者的妄自尊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与外界交流。③统治者担心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扩,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④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本身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

2、主要措施:①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内迁沿海居民,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③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3、主要影响:①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影响:A、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B、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理。C、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断了信息,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形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2、 结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有强盛的中国。

 

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1P.121北京故宫和明长城

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城中心的紫金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P.122明朝进一步完善秦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2明清古典科技巨著及作者

P.123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P.123②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科百科全书”。

 

22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四大文学名著

P.127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P.128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P.128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

P.128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历史分期、分类比较表

分类

   

         

科技教育与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

对外交往

先秦时期

1.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

2.夏朝开始的世袭制

3.西周的分封制

4.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5.商鞅变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1.夏朝的历法和商朝的甲骨文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3.法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4.扁鹊的“四诊法”;屈原的《离骚》;战国编钟

1.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乱和大变革,我国迎来了民族融合的第一个高潮期。

 

1.河姆渡遗址的水稻

2.半坡遗址的粟

3.商代“五谷”已齐备

4.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了我国奴隶制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的文化)

2.夏商周时期的瓷器也很发达

 

1.秦始皇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和度量衡

2.春秋战国时期盐铁业发达

秦汉时期

1.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西汉初期的分封制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关心农桑

1.在丝织业上使用提花机

2.冶铁业上使用水排

1.汉武帝统一货币使用五铢钱

2.两汉时期,东西二京有专门的商业区叫作“市”

1.统一文字,使用小篆,推广隶书

2.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提倡儒学,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

4.蔡伦发明造纸术;《九章算术》

5.张衡发明地动仪;

6.华佗的麻沸散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司马迁的《史记》

1.秦始皇派蒙恬出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征越族,统一岭南,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

2.西汉初年,汉朝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并张骞出使西域(今新疆)。

3.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4.东汉时期,昭君出塞嫁与匈奴单于,后来又派班超经营西域。

1.西汉时期,武帝派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东汉桓帝时期,大秦(古代罗马)派使者来汉通好,开辟了中西官方往来的先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1.祖冲之和圆周率

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郦道元的《水经注》

4.“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5.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6.佛教和石窟艺术

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加起来大陆同台湾的联系。

2.“五胡”内迁,长期与汉族杂居,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北方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3.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

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加起来大陆同台湾的联系。

2.“五胡”内迁,长期与汉族杂居,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北方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3.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唐太宗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2.农耕技术大发展,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

3.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4.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1.唐代的丝织业技术高超

2.制瓷业发达,越州的青瓷和刑州的白瓷以及唐三彩世界闻名

唐代商业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市内有“市”(商业区)、“坊”(住宅区)

1.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在唐朝发展和完善

4.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5.隋唐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有颜真卿和柳公权。

6.隋唐绘画艺术高超,如阎立本和“画圣” 吴道子。

7.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

2.唐蕃关系是唐朝民族关系的典范,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友好关系,后来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唐太宗册封了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唐政府还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在新疆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1.隋唐时期,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唐朝人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隋唐时期,朝鲜、日本有大批使节、学生和僧侣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明,中国文化对朝鲜、日本影响很深远。

3.唐政府也派使者外出学习,如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古代印度)求取佛经,并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和佛教,在日本建造了唐招提寺。

宋元时期

1.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冲突不断                                                                               

2.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3.忽必烈建立元朝,创立行省制度

1.引进了越南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水稻产量占粮食产量的首位

2.棉花种植得到推广,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

1.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2.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3.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4.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1.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2.宋代政府鼓励贸易,并设立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北宋的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5.流行于唐代的词在两宋时得到很大发展,著名词人有苏轼、李6.清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照和辛弃疾

 

1.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冲突不断,民族交往频繁。

2.元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最高潮时期,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许多汉族人外迁,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杂居融合,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元政府还设立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还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在中国十几年,后人根据他在对方的见闻,写成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清时期

1.明朝:加强专制主义,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引进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

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2.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1.明清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2.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出现机户,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1.明清时期我国科举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明朝采用八股取士,清朝实行“文字狱”。

2.明成祖修建了北京城,紫金城(今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还进一步完善秦长城

3.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科百科全书”。

5.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四大名著)。

1.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于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大大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乾隆帝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明朝戚继光抗倭。

3.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  者,收复台湾。

3.康熙帝两次反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4.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1  鸦片战争1840--1842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

这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有三条基本线索:(1)世界资本主义的侵华战争;(2)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3)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近代化道路。

 

一、背景: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清朝封建统治的日趋衰落。

二、原因

1P.2根本原因:19 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迫切要求开拓国外市场。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6.3---25  广州)

3、其它原因:①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②吸食鸦片可以使人上隐,鸦片贸易可以获取暴利。

3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6.3——25

1P.3原因: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削弱;官吏腐败;百姓家破人亡。

2P.3意义:183963日,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成为无愧的民族英雄。(淮安人关天培虎门抗敌)

三、★★P.4结果:清政府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如下(割地、赔款、开五口、协关税)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四、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五、★★P.5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转折和变化

变化的方面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社会性质

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和农民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主要革命任务

推翻封建统治

反封建反侵略

主要经济形式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2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856----1860)

 

一、P.7根本原因西方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二、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三、列强侵华罪行

1P.7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洗劫了中国许多珍贵文物(总值超过六百万英镑)。     (十二生肖铜兽头)

2P.8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40万平方千米

1860

1860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四、结果: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五、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六、P.10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由美国人华尔统领的“洋枪队”,太平军在青浦大败洋枪队,18629月在浙江慈溪击毙华尔。

 

3  收复新疆

 

一、新疆以前的历史

1(七上P.8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隶属中央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唐朝时在新疆设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3(七下P.111)清朝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包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P.12背景:阿古柏侵占新疆,西北塞防告急;俄英勾结阿古柏,共同破坏中国主权。

2P.13概况: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使新疆地区不再受外敌侵占,维护了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4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一、根本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起来,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道路。

二、P.16导火线:日本侵占朝鲜

三、主要战役: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辽东半岛战役。

四、P.16典型事例: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18949月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沉着指挥,在船身严重倾斜的情况下,勇撞日舰“吉野”,以身殉舰。

五、★★结果: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P.17内容: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款白银二亿两;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D、增开通商口岸。

    六、失败的根本原因:中日社会制度的差距和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七、P.17甲午战争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背景:①根本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

②导火线: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二、P.20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8月中旬)

三、★★P.21---2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内容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长达半个多世纪)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主要内容

危害

赔偿白银4.5亿两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完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便于侵略者直接从大沽进入北京,对中国实行武装监督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进一步侵华的据点

2P.2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6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P.28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内外交困,中国的部分开明地主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在同外国资本主义的交往中,深刻感受到中西之间的经济和军事差距。

2、思想基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3P.28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4、★★P.28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5P.2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和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以创办民用工业主: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P.29另: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6P.28领导阶级及其代表人物:部分开明地主(洋务派)。

7、代表:奕、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P.30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9P.30性质: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0P.30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灭。

11、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

12、★★P.30洋务运动地位: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3、★★★P.30洋务运动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7  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一、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严复)

三、导火线: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开始----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各省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五、P.33领导力量及其人物、组织和刊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强学会;《万国公报》(又名《中外纪闻》)

六、★★P.33高潮:百日维新(18986---9)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七、P.33结果:18989月慈禧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运动失败。

八、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变法条件不成熟。(2)其它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阻挠;光绪帝没有实权;袁世凯的叛变;缺乏群众基础等。

九、性质: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十、★★戊戌变法的影响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提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②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提出救亡图存口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十一、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8课 辛亥革命

 

一、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邹容、陈天华、章炳麟)

三、领导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

四、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五、★★P.36准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

1905年,孙中山联合革命力量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其革命纲领是: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提出的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是《民报》

“三民主义”有新旧之分,旧“三民主义” 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六、★★P.37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P.37191110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攻占汉口和汉阳,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P.381912年元旦,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产生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选举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确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七、P.38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八、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其它原因:帝国主义的破坏;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九、★★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十、认识: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9  新文化运动

 

一、P.40背景: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②袁世凯复辟帝制,在中国掀起了“尊孔”、“复古”思潮。

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

三、领导力量:开明知识分子

四、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五、目的: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矛头直指封建尊孔复古逆流。

六、P.40开始:《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创办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七、P.41主要内容:前期: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八、P.40主要阵地:《新青年》

九、P.41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①陈独秀在《新清年》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②李大钊创办了《每周评论》,并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歌颂十月革命。③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④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⑤蔡元培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广泛吸纳新思想,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等。

十、P.42性质:思想大解放运动

十一、实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斗争

十二、★★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P.42地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P.42作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及影响

名称

时间

条约

内容

半殖民地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爱珲条约》

 

进一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

《辛丑条约》

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认识(启示、感悟):

1 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是中国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

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3.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屡次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时间

事迹

认识(启示、感悟)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

林则徐虎门销烟

关天培虎门抗英

1、    近代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2、体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涌现了不少民族英雄。3、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不能挽救民族命运,但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左宗棠收复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抗日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事件

口号

领导力量

主要人物

思想基础

背景

主要

内容

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自强求富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之洞

(地主阶级)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  夷”

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外交困

前期:军事工业

后期:民用工业(八下28-29

1、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诞生了一批中国近代企业;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

1898年)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康有为,梁启超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严复启蒙思想的宣传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言论,军事(八下33

1、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2、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参与政权。3、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民族觉醒。4、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

(1911)

民主共和

孙中山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新文

化运动

(1915)

民主科学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进步知识分子)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前期:“四提倡、四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八下41

1、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启示、感悟)

1.  近代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近代化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逐渐深入的特点,从学习先进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

3.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实践证明,中国近代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由于它们的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不能救中国。

4.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体现了中国人民勇于探索、顽强斗争的精神,在民族危难时刻,能勇于承担起民族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0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爱国运动

①背景: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P.46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P.46时间和地点:191954   北京

P.46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

P.47经过概况:五四运动以63日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主要是学生的罢课斗争;后期以上海为中心,以工人为主力,形成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P.47结果: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P.47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中国现代历史的开端。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二、★★P.4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7 .23  上海  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

1)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P.48主要内容:

  确定党纲和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P.4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1  北伐战争

 

    P.50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阶级矛盾的激化;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创立以及国民革命军的建立,为北伐准备了条件。

二、P.50黄埔军校的建立(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1924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P.51开始:1926年。

P.51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P.51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P.51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P.51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P.51先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铁军”)

P.51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4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四、胜利进军的原因:

1)根本原因: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其它原因: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民群众的支持;北伐军的浴血奋战等;

五、P.5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性质)

六、结果: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七、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12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一、★★P.54对城市革命道路探索的失败-----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白色恐怖。

2、经过:19278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八一建军节),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二、★★P.55对农村革命道路探索的成功----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秋收起义:1927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后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胜利的革命道路。

2、井冈山会师:19284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会师,并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3、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三、启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四、认识:(1)革命道路的选择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符合国情。(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

 

13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1934.10——1936.10

 

一、P.59原因 :根本原因是党内“左”倾思想的错误;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二、目的: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

三、主要经过:(开始)瑞金出发1934.10----被动挨打----遵义会议,伟大转折(1935.1----四渡赤水,乱敌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吴起镇会师,初步胜利(1935.10----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1936.10

四、★★P.60遵义会议

在长征途中,1935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左倾领导人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一次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变为成熟。

五、千难万险:险恶的自然环境;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艰苦的生活条件;复杂的民族关系。

六、★★P.62长征胜利

1)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2)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七、认识:

1)中国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需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2)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共产党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3)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4)要把民族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八、长征精神:

①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

②就是救国救民,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⑤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4   难忘九一八

 

一、P.70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背景:(1)国际背景:日本为了转嫁危机,发动对外侵略;英美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2)国内背景:国共内战,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P.70经过:19319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挑起九一八事变。

3P.70结果: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日本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州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相关资料:歌曲《松花江上》、蒋介石的密令)。

4P.70影响:中国面临严重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重要关头,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5、教训: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国共两党应尽弃前嫌,联合抗日。

二、★★西安事变(193612月)

1P.71背景: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民族危机加深;②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③蒋介石到西安督战。

2P.72经过:193612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3))P.72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P.72影响: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15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P.75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二十九军军长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

193777日,日军蓄意挑起战争,炮轰沈阳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史称卢沟桥事变,又叫七七事变,它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和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P.76南京大屠杀(1937.12)(三十万人以上)

1)注意相关图片资料。

2)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启示)

①不忘历史,铭记历史教训是我们奋起的动力。

②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不是靠祈祷来赢得和平的。只有提升综合国力,才能捍卫国家主权。

③“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随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④我们应努力学习,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准备报效祖国,只有国力强盛,才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

3)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日本右翼势力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事实。

南京大屠杀是法西斯暴行中的一个典型,它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残暴、野蛮罪行,每个中国人及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应记住它。②当今日本极右势力抬头,否认南京大屠杀,歪曲二战中日本侵华事实,这种抹杀侵略事实的行径,严重伤害中国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③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给世界人民带来重大灾难。④我们要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意识。

 

16  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

(P.79)1937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成功,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P.79)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P.80)1940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P.81---82中共七大1945.4  延安——中共指挥抗战的总后方)

1)背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日本失败已成定局。

2)主要内容:

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朱德的《关于解放区战场的报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延安精神: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坚定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延安是中共指挥抗战的总后方。

3抗战的胜利(1945.8)

(1)标志:19459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扭转了近代中国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洗涮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力支援了其它国家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原因: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其它原因有海外华侨、国际友人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等。

3)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团结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7  内战烽火

 

1、★★P88---89重庆谈判

1P.88背景:①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②美国支持蒋介石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P.89目的:国民党: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

3)时间:1945810月。

4)结果: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中共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5)影响:表明了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为中共赢得了民心;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的真面目,是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孤立。

6)启示: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民族大局和民族利益为重,只有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

2、★★P.90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背景: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战略反攻的时机已成熟。

2)概况: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区。

3)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18  战略大决战

 

1、★★P.92---94三大战役(19489月——19491月)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共歼敌

人数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47

解放了东北全境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55

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52

北平和平解放,解放了华北全境

2、★★P.95渡江战役(19454月)

1)概况:19494月,毛泽东和朱德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作战,423日解放南京,标志统治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2)相关资料:毛朱的命令,毛泽东的诗词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19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P.100实业家张謇

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P10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发展时期

主要原因

阶段特征

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运动的刺激

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

甲午战争后

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

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

辛亥革命的鼓舞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

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战后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萧条

抗战期间

日本的侵略和掠夺

大批民族工业破产

解放战争时期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民族工业的发展山穷水尽

3.旧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水平低;地区分布不均;行业发展不平衡。

20  社会生活的变化

 

1轮船、火车、电报、照相机和电影等在中国的出现

P.104我国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9世纪70年代)

(P.105)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有线电报。

P.79西方发明的照相机和电影在近代(1840年以后)传入我国。

P.106中国近代的最早的报纸—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P.106中国最早的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1897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2、★★P.106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变礼节、禁缠足(辛亥革命以后)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21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1侯德榜、詹天佑及其代表性成就

1P.112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1905年詹天佑,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设计出“人”字形轨道。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P.113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制成纯碱并撰写《制碱》一书,还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2、★★魏源的主要思想(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

1P.114主要思想主张:①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②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③抨击闭关锁国政策;④认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2P.114主要成就:编写《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P114图资料)

3、★★P.115严复的主要思想

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书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22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1、★★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与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

1P.117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初步尝试。

2)(P.117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废除了中国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2P.118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代表作

①鲁迅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白话文代表)

②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

③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中国现代历史概述(1919年————现在)

一. 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民革命(1919.5——1927.4

  1.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的开端。

  2.1921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

  3.1924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4.19245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1926年——19274月广东国民政府领导了北伐战争,打倒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派军阀。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国民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6.1927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二.国共十年内战(1927——1937

  1.1927年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192710月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19284月朱毛井冈山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

  4.1927——1933年中共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5.193410月——193610月红军长征,1935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

  6.19319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中国开始局部抗战。蒋介石按照“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7.193612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

  1.19377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全国性的抗战由此开始。

  2.193712月日本攻陷南京,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3.抗战中的重大战役:

   119379月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2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319408月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4.19454月中共延安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5.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八年抗战取得胜利,洗刷了百年耻辱,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1946——1949

  1.19458月——10月的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揭穿了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为中共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2.19466月蒋介石挑起内战,中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9月——19491月国共进行了战略决战,中共先后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一百五十多万人,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5.19494月渡江战役的胜利和南京解放,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垮台,退守台湾,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五.中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现在)

  1.新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向社会主义过度(1949——1956

  (1)1949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194910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2)新政权的巩固及其措施

  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统一祖国大陆;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解放了百万农奴。

  1950——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涌现出许多“最可爱的人”。

1950年——1952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特点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1953——1978

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的工业化起步。

219549月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主要任务。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4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盲目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是探索时期的严重失误。

5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动乱以及经济发展的停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挫折。

3.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重大成就(1978——现在)

11978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历史上的拨乱反正,成为改革开放的良好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和农村富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开始起步,深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的建立,吸引了外资,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累经验。

1985年起,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1992年以后逐步深化到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1992年党的十四大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3)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A、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与进步,加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祖国统一。B、为促进祖国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按照这一原则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并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实践基础。

国防和外交:A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B1966年住过组建战略导弹部队。C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D1979年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E2001年住过成功举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F200111月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科技:A、邓稼先和“两弹一星”。B、航空航天事业的巨大发展(“神一”、“神五”、“神六”和 “神七”以及“常娥一号”)。C、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D1986年我国实施了瞄准世界高新科技的863计划。

文化体育:A、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奠基工程。B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C1990年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2008年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

社会生活保障:A、改革开放后广大人民的衣食住行条件大大改善。B、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大大发展。C、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P.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主要内容(1949.9北平)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

③确定国旗、国歌、国都,并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注意碑文的含义)

2 P.3开国大典(1949.10.1)(国庆节):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 P.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

①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②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认识与启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选择。

二、P.4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1、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联系和管辖——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唐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玄宗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8世纪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2)元时,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清朝前期,清政府确立了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明: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1916麦克马洪线)

2、和平解放西藏,推进民主改革

1)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21959年西藏成功完成了民主改革,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明: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1916麦克马洪线)

 

2  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1950——1953

 

1. 背景:美国借口朝鲜内战,入侵朝鲜,威胁中国安全;中国应朝鲜政府邀请,派兵援朝。

2.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

3. 概况:

(P.9)195010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中国开始抗美援朝战争。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上甘岭战役中勇堵枪眼的黄继光和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 意义: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3  土地改革(1950——1952

 

1、背景:(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改,获得土地。

2、开始标志:(P.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3、主要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地主凭自己份地,自食其力。

4、完成: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5、★★P.13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  工业化的起步

 

一、P.18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我国的工业化的起步

1、基本任务: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过渡。

2、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中国第一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公路。

二、P.20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   三大改造1953——1956

 

1、★★P.24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

1956年,国家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等方式(其中赎买政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

行业

改造方式

时间

农业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

1953年春——1956

手工业

引导手工业者参加

1954年——1956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和赎买

1956

 

6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P.27中共八大(1956   北京)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它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

二、P.2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1.概况:中共八大后,党中央于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紧接着党中央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实质:P.2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的一次“左”的失误,导致左的错误在全国泛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模范人物:P29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被誉为“铁人”的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党的好儿子雷锋。“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焦裕禄精神:无私奉献的公仆精神;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  伟大的历史转折

 

1、★★P.38---3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P.38背景:①“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积累了许多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②党的“左”的指导思想,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③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P.39概况: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P.39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转折和变化

 

会议之前

会议之后

指导思想的变化

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工作重心的转移

以阶级斗争为纲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

外交政策的变化

闭关保守

积极地对外开放

文化政策的变化

轻视知识,践踏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经济体制的变化

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领导中国实现近现代历史三次社会巨变的三个重要人物

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毛泽东创建新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3)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领导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9  改革开放

 

一、★★P.42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包产到户”)

1)背景和原因:人民公社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尝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3)扩大:随后在党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含义:土地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经营,交够国家,留足集体的,余粮自主支配。

5)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和农村富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6)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及其影响:建过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扩大公有制程度,严重措施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次严重失误;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P.4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

1、重点:国有企业——(92年以后)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

2、主要措施: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92年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中小企业采取改组和合并。

3、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意义: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P.43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为我国经济发展引进了外资和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后来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P.45---5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P.48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

P.481979年,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P.48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P.481987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P.49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P.50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1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

1P.56背景和原因: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P.56、措施:(1)政策: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实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P.56成果:现在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4P.56意义: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2  香港和澳门回归

 

一、★★P.60“一国两制”

1)提出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

2P.60根本出发点: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

3P.60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实践成果:港澳回归

5P.60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2、理论基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P.61回归盛典:

19977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12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4、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13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七上P.106①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

②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此后,历代政府更是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七下P.68③元朝时,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七下P.104④明朝时,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七下P.104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立行省。

八上P.17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1945年,中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

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八上P.95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分开,(八下P.7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局面。

二、P.65中共三代领导人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和努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P.65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P.65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P.65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P66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P.6620003月,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

2004314日我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P.66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P.66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两会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P.67③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2008年底,大陆和台湾实现了“大三通”(通邮、通商、通航)。

四、目前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1)历史因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根本因素:海峡两岸同根同种,有着相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承;统一不仅是两岸人民,也是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3)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加大。

4)思想指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正确指导。

5)现实因素:两岸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

6)法律依据:《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中美联合公报以及其它中外建交公报都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五、目前影响中国统一的不利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尤其是美国经常违反《中美联合公报》,支持台独;(2岛内的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台湾民进党企图通过所谓的“公投”“扩大生存空间”。

六、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1)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和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2)统一是中国的内政,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决不允许任何力量干涉中国内政,阻挠统一。

3)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决不允许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行为,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4)祖国统一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放弃武力。

5)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加强对话和交流,政治上缩小分歧,经济上缩短差距,尽快实现祖国的早日统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14  钢铁长城

 

P.74  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我国导弹部队在几十年中不断发展壮大,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15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

P.77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6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P.8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10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P.80中美建交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三、P.83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  上海)

1)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2)重要文件:《上海共识》

3)实质:是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重要表现。

四、P.8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卡塔尔多哈  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会议)

五、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及其成就

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及其成就

发展阶段

外交侧重点

外交成果

建国初至20世纪50年代

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

1)建国第一年我国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3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0世纪70年代

改善外交关系,扩大国际影响。

1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日关系正常化。(31979年中美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21世纪初

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合作,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

1200110月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2200111月中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总结: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

(1)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   中国政府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3)   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全世界华人的支持。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17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P90--91“两弹一星”(邓稼先)

1964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10月我国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3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200510月“神舟六号”(载人)发射成功。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P.92“籼型杂交水稻”

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8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P.94一、863计划(1986.3

1、目标:瞄准世界最新科技

2、重点:涉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共七个领域。1996年以后又将海洋高科技第八大领域。

二、★★P.95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可在网上浏览新闻、查询信息、传递邮件、通知,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上课……,但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网络犯罪。

因此作为青少年要健康上网,文明上网,节制上网,维护网络安全,增强安全意识。

 

19  改革中的教育

 

P.98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我国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0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P.104)1990年中国成功举办亚运会20017月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21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P.112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衣:色彩丰富,品种多样

食:“吃饱”→“吃好”(改革开放后解决了吃饭问题)

住:面积扩大、装饰讲究

行:有了明显改善。

二、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1、 在社会就业方面,打破了“铁饭碗”,开拓人才市场。

2、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改革逐步深入,逐步改善人们的看病难和养老问题。

 

 

 

 

 

 

 

 

 

世界历史提纲(上)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1   人类的形成

 

一、  人类的出现

1、★P.2人类的起源:距今大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2P.2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3P.3“正在形成中的人”的四个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4、★P.3世界三大主要人种

1)出现时间:晚期智人时期

2)名称: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3)区分依据:人的体貌特征

4)形成主要原因: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1P.4母系氏族公社及其特点:

1)群婚制;(2)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3)妇女主导社会

2P.4父系族公社及其特点:

1)婚姻关系相对固定;(2)出现商品生产;(3)出现社会分工;(4)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5)男子主导社会。

 

2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埃及——金字塔的国度

1P.7地理位置: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2、★P.7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3、狮身人面像是埃及文明的标志之一。

二、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1P.9地理位置: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P.9汉谟拉比法典

1)制定者:汉谟拉比

2)目的: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3)地位: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石柱上的文字:楔形文字

5P.13“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P.10地理位置:亚洲南部的印度河、恒河流域。

2、★P.10种姓制度:

(1)   制定者:雅利安人

2P.11主要内容: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和官吏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3)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P.13东方文明的共同点:(1)发源于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2)位于北纬20°—北纬40°,气候适宜。

                      3)以农业文明为主。

 

3   西方文明之源

 

一、古代希腊——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1P.14发祥于克里特岛的爱琴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2、雅典:

1)前6世纪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2)★★P.14伯利克里改革(前5世纪后半期)

P.14背景: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进入全盛时期。

P.14--15主要内容:A扩大公民的权利(成年男子),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B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③影响: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被看作是现代民主政治源头

3P.19希腊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

4斯巴达崇尚武力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P.16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

2、★P.16--18古罗马历史发展线索:

8世纪(罗马城建立)→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元老院掌握实权)→前2世纪(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称霸地中海)→前27年(屋大维建立帝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东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西欧奴隶社会终结,比中国晚951年)。

 

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4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古代日本

1P.24统一:5世纪大和奴隶制国家统一了日本。

2、★★P.25大化改新(646年)

1)背景:①国际:中国隋唐的统一、繁荣和强盛;

②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2)主持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扩大开放,学习世界先进文明。

二、P.25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背景:半岛长期分裂,部落相互仇杀;人民渴望统一

2、★P.25--26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2622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并把它作为伊斯教兰教历元年

3630年重返麦加,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

4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5  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欧洲封建社会

1、★(P.28)5世纪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法兰克王国。

2P.28查理马特改革(8世纪前期)

1)主要内容:变无条件赏赐土地为有条件的分封土地。

2)影响:形成封建等级,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

3、★P.29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

1)以土地为基础和纽带。

2)权利对应义务,依次互为主从。

二、基督教会势力的膨胀及其表现

1)经济上:罗马教廷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2)政治上: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3)思想上: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垄断文化教育,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三、P.30--31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

1、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

2、城市内部的矛盾和斗争(12世纪琅城取得自治权斗争的胜利)

3P.31出现市民阶级,后来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四、★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P.31名称的由来:由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

2P.32灭亡: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6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前5世纪早期)

1P.36波斯帝国的形成: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

2、★P.36希波战争:

1)交战双方:希腊和波斯

2)结果:以波斯的失败而告终

3)实质:是东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碰撞

4)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5)链接:现代的马拉松长跑起源于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

二、★P.37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马其顿国的兴起(前4世纪,希腊北部)

2、东征路线: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印度

3、东征的结果:地跨三洲,定都巴比伦

4、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P.38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帝国的扩张与强盛(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

2、帝国强盛的表现:疆域广阔、地跨三洲;局势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基督教、拉丁字母是世界最通用字母);外交开放(与中国东汉有官方往来)

3、帝国强盛的原因:(1)内战停止;(2)统治加强。

4、扩张的影响:一方面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透到统治地区。

四、共识:古代战争充满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7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P.41古代连接东西方的商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中的贡献

1、传播自身文化(包括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以及伊斯兰教等)

2、沟通东西方文化,将东方文明传入西方(特别是中国文明),同时也翻译并保存了许多古希腊著作。

三、★P.41阿拉伯数字

1、来源:古代印度的梵文字头

2创造者:古代印度人

3、传播:阿拉伯人

4、意义:计数方便快捷,促进了世界文化传播

四、P.43马可·波罗及其成就

1、马可·波罗的简历:

1)来中国前:意大利人,1271年随父来中国;

1275年沿“丝绸之路”来中国。

2)在中国:得到忽必烈赏识,在元朝廷中任职;

会说蒙、汉两种语言,奉命外出视察。

3)回国后:参加同热那亚人的战争,狱中口述东方见闻。

2、★P.43《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记述马可·波罗的东方经历和见闻,描绘东方富庶。

2)影响: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89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P.46古老文字的演变

埃及的象形文字(前3000年)和西亚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基础)→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世界最通用)

二、★★P.47--48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名称

时间

创始人

教义

节日

经典

 

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众生平等、因果报应、忍耐顺从

“成道节”

《佛  经》

基督教

1世纪

 

忍受苦难

死后升入天堂

“圣诞节”

《圣  经》

伊斯兰教

7世纪

穆罕默德

信仰“真主”安拉

“开斋节”

《古兰经》

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耶稣出生”之年算起的,这一年是公元元年。

三、★科技:P.51阿基米德

1、主要成就:发现了“杠杆定律”浮力定律,发明了螺旋式水车。

2、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含义:知识能够改变世界面貌(体现了杠杆原理)

   启示: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3、优秀品质: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忠于祖国

四、★文学与戏剧

1P.52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荷马史诗》,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2P.52《俄底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3P.52《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

五、★P.53建筑

麦加大清寺:“圣寺”、“禁寺”,克尔泊神庙为寺中心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被雨果称之为“石头的交响乐”。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10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

1P.58兴起的时间和地点:14世纪的意大利

2P.58指导思想(核心内容):人文主义思想

3P.58形式:弘扬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

4P.58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P.59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代表作品

 

 

意大利

《神曲》

先驱

达·芬奇

意大利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艺术大师

莎士比亚

 

《罗米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文学巨匠

6P.60文艺复兴的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开辟

1P.60原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目的):追求东方财富;(动力):《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2P.60条件:指南针、造船和航海技术、地圆学说

3P.61经过:

人物

时间

资助国

  线

备注

迪亚士

1487

葡萄牙

葡萄牙→好望角

最早开辟新航路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

西班牙→大西洋→古巴、海地

发现美洲新大陆

达·伽马

1497

葡萄牙

葡→好望角→印度洋→印度

最早到达东方

麦哲伦

1519

西班牙

环球航行

环球航行第一人

4、★P.61--6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密切了亚、美、非三大洲之间的交通往来,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P.67原因: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

二、P.67领导: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三、P.68导火线:1640苏格兰人民起义

四、P.68开始:1640新议会召开,资产阶级要求限制王权

五、P.68决战:1645年的纳西比战役

六、P.68高潮:1649年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七、P.68独裁: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八、P.69复辟: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九、P.69政变:1688年“光荣革命”,另立新国王

十、★★P.69胜利:1689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的君主立宪政体

十一、★★P.6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推翻了封建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世界近代史开端)

 

12  美国诞生

 

一、P.72原因:英国殖民统治压制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民族矛盾)

二、领导: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

三、P.73导火线:1773波士顿倾茶事件

四、★P.73开始17754月来克星顿枪声

五、★P.74建国:17767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

六、P.74转折:177710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七、P.74胜利: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八、★★P.75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其思想理论基础是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九、★★P.76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三权分立”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评价华盛顿

   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重要领导人,有“美国国父”之称。独立战争期间任大陆军总司令,他领导美国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独立战争胜利后,他又主持制定了美国的1787年宪法,建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但保留了南方的奴隶制度,且没有消除种族歧视。

 

1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

1P.78原因:封建等级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2、领导:资产阶级

3P.78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4、★P.78开始:1789714日攻占巴士底狱

5、★★P.78重要文件:《人权宣言》1789年,大资产阶级,制宪会议)

6P.79建立共和国: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7P.79高潮: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革命推向高潮。

8、★★P.79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摧毁了封建专制,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P.81拿破仑帝国

1、崛起:在抗击反法同盟和镇压国内叛乱的斗争中显示了军事才能。

2P.81夺权: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

3P.81称帝: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帝国。

4P.81措施:

1)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

2)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对外扩张,控制了欧洲很多国家。(前期是自卫战争,后期是侵略战争)

5P.81覆灭:1814年拿破仑帝国覆灭,封建势力复辟。

6、★★★评价拿破仑:拿破仑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青年时期的拿破仑在平息国内叛乱、抗击外国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799年底,他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扫荡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同时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主要文献

文献名称

颁布时间

颁布机构

       

《权利法案》

1689

英国议会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标志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旅专政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人权宣言》

1789

法国

制定会议

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自由平等的进步要求,但宣扬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独立宣言》

1776.7.4

北美

大陆会议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1862.9

林肯政府

激发了广大黑人和农民的战争积极性,扭转了南北战争的局势

 

14  “蒸汽时代”的到来

 

P.88、前提和条件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海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经验和技术。

二、P.88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国家:英国。

          行业:棉纺织行业;★标志:珍妮机的发明

三、过程:棉纺织业(珍妮机)→冶金采矿业→动力革新(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交通运输业(★P.90史蒂芬孙的“旅行者号”机车、富尔顿的蒸汽轮船)

四、特点:部门相互促进,一国扩展到多国。

五、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理论。

六、新兴工业部门:棉纺织业、冶金采矿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七、进入的时代:P90“蒸汽时代”

八、扩展:英国→欧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九、完成:时间:英国1840年前后;美国和法国19世纪中期。

             标志: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手工工场

十、★★★P.90工业革命的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社会面貌变化:

①经济上近代化:商品经济成为主流,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彻底战胜封建主义;机器代替手工,城市化加快。

②社会关系:产生新的对立阶级和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③世界格局: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地位,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五单元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抵抗争

15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奴隶贸易——三角贸易

1P.94背景和原因:

1)西欧各国在美洲的扩张

2)印第安人被屠杀,美洲种植园缺乏劳动力。

3)贩卖黑奴,可获暴利。

2、★P.94含义:美洲(归程)→欧洲(出程)→非洲(中程)→美洲

3、★P.95主要参与国:葡萄牙人是先锋,英国人是主力

4P.95影响:

1)使非洲丧失了近亿劳动力,长期贫困。

2)高额的利润,增加了欧洲资本的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P.96“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117世纪以后,英国相继打败了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法国。

2)★18世纪后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范围广、面积大、人数多)

2P.96英国在印度的扩张

1)开始于17世纪

2)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

3)进程:沿海据点→内陆扩张→抢掠财富

4P.97影响:印度逐步论为英国的殖民地,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迅速成长为世界工业强国。

 

16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P.99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3P.100三个中心:密拉特、德里、章西。

4、主力:印度土兵

5、★P.100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表现了印度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二、拉美独立运动

1P.10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P.101原因:1)葡萄牙占领巴西,其余都是西班牙殖民地。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P.101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注意玻利维亚

4、主力:印第安人、黑人和土生白人。

5、影响:建立了一些独立国家,奠定了拉丁美洲以后的基本政治格局。

 

第六单元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17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P.106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

1、背景和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大。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兴起。

2、★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3、主要内容:工人要求取得普选权,有权参与国家管理。

4★、影响: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二、P.10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

1、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巴黎会见,开始长期合作。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P.10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主要内容:

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2)★意义: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的历史时期。

三、P.108巴黎公社1871.3

1、导火线: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

2、开始:1871年巴黎国民自卫军起义。

3、高潮:“五月流血周”(1871.5.2128

4、尾声:★P.109《国际歌》词:鲍狄埃,曲:狄盖特)

5、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了大无畏和革命首创精神。

 

18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一、P.11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二、P.111导火线:18613月林肯当选总统。

三、P.111开始:1861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四、目标和任务: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统一;其次是废除奴隶制,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五、★★P.113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9月)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的通过,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六、P.113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七、★★P.114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

1、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成果: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

3、影响: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八、★★★评价林肯:

林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总统,他反对奴隶制度,但不主张立即废除奴隶制,而是逐步限制奴隶制的发展,他的这种温和主张,使北方军队在内战初期军事上一再失利。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两个法令,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积极性,扭转了战争的局势,使北方战胜了南方,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被南方奴隶主刺杀,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独立战争

1775——1783

南北战争

18611865

根本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压制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民族矛盾)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阶级矛盾)

导火线

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18613月林肯当选总统

 

首要任务

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维护国家统一

 

开始

来克星顿枪声

1861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重要人物

华盛顿

林肯

重要

文件

《独立宣言》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转折点

萨拉托加战役

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9月)

            

  

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废除了奴隶制度;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

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主要文献

文献名称

时间

机构

       

《权利法案》

1689

英国

议会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标志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旅专政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人权宣言》

1789

法国

制宪

会议

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自由平等的进步要求,但宣扬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独立宣言》

1776.7.4

大陆

会议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1862.9

林肯

政府

激发了广大黑人和农民的战争积极性,扭转了南北战争的局势

 

 

19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

1P.117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2P.117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农奴主)

3、★★P.117--118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解放农奴

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经济方面:剥削农奴

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4、★★P.118评价

1)进步性:(性质)是俄国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局限性:留下大量封建残余(市场小)(另:特点:被动;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地主统治;前提:维护地主利益。)

二、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P.118原因:

1)内因:封建幕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主要力量:以部分大名和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

3、★★P.119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学习欧美,发展教育。

4、★★P.120评价:

1)性质:明治天皇政府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是日本历史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3)局限性: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的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度改革

1861年)

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

原因

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内部矛盾)

内因:封建幕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内部矛盾)

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外部矛盾)

主要人物

亚历山大二世

明治天皇

支持力量

农奴主

以部分大名和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

目的

为了维护农奴主的利益

摆脱民族危机,富国强兵

 

     

政治方面:“解放”农奴。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经济方面:剥削农奴。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学习欧美,发展教育

特点

被动,剥削,欺骗

被动,学习欧美,走向近代化

           

步性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进步性: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是日本历史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限性

留下大量封建残余

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第七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20  人类迈入“电时代”

 

一、开始:

1P.124时间:19世纪70年代

2、★标志: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电力的广泛使用)

二、经过:

1、★P.124--125电力的广泛应用:

1879年美国天才“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以及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广泛使用,人们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在电能的应用方面,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2、★P.126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以后被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在此基础上,1885本茨制成了汽车,因此被誉为“汽车之父”。(P.127)191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

3、远距离通讯设备的新发明(电报、电话等)

三、理论基础:电磁学理论(电磁感应原理)

四、P.124进入的时代:“电气时代”

五、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并成为重要生产力。

2)本次科技革命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范围更大,发展更迅速。

3)在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或同时进行。

七、影响:

1)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2)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密切了联系。

3)使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强。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原理

电磁感应原理

爱因斯坦相对论原理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

标志性成果

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主要发明成果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机、轮船

电车、电灯、汽车、飞机、飞艇、电报、电话

原子弹、航天飞机、飞船、电脑、基因克隆等

进入的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改变了社会面貌,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地位,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且发展不平衡性加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推动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2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P.13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产生了新矛盾,★P.132进而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P.133导火线:1914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四、经过概况:

1、开始:1914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P.133重大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P.134)1917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1918年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4、★P.134结束:1918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P.134后果及影响:

规模空前、灾难深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六、正确认识一战:

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直接触发一战的是萨拉热窝事件

2、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的争霸战争。

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4、教训:

①世界性的大战,给人类进步和发展带来深重灾难;

②人类应当学会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争取和平。

③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④远离战争,热爱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七、中国与一战:

1、主要事件:

1914.8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1918年中国段祺瑞政府在日本怂恿下,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④一战期间,中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获得了短暂发展。

2、分析评价:

①日本出兵山东和提出“二十一条”,其目的是乘西方国家忙于战争之际,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

②一战期间,中国在袁世凯死后出现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其实质是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矛盾与争夺的结果。

 

第八单元     璀璨的近代文化

   22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一、P.138思想启蒙的火种(18世纪中期)

1、产生的背景:法国旧制度的衰败

2、★★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伏尔泰

3、★★思想主张:反对专制,反对天主教会,提倡“自由”、“平等”。

4、★★P.139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5、代表性文件: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

二、科学的革命

1、★P.139牛顿

①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建微积分、建立完整的力学体系

③名言的启示: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勇于创新。

2、★P.140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P.140爱因斯坦:

①地位: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②贡献:提出相对论观点

③意义:

科学意义: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哲学意义:揭示了空间和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

 

23  世界文化的杰作

 

1P.144文学巨匠:

①代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②★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P.145绘画:

①代表:梵高是荷兰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

②★代表作:《向日葵》

③风格:用笔触和色彩表达对生活热爱。

3P.143音乐:

①代表:德国的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

②★代表作,为拿破仑加冕而作为的《英雄交响曲》

品质:爱国、自尊、富有正义感。

类别

国家

人物

     

   

思想

法国

伏尔泰

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

 

英国

 

1、发现万有引力

2、创建微积分

3、建立完整的力学体系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英国

达尔文

著有《物种起源》,提出

“生物进化”观点

 

德国

爱因斯坦

提出相对论观点

原子弹和原子能

20世纪伟大科学家之一

法国

居里夫人

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美国

爱迪生

发明耐用电灯泡

“发明大王”

德国

卡尔·本茨

发明内燃机和汽车

“汽车之父”

文学

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俄国革命的镜子”

绘画

荷兰

 

《向日葵》

 

德国

德国

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

为拿破仑加冕而作

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启示角度一: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号角。角度二:革命应当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走本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角度三:科技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要抓住机遇,走科技强国之路。……

世界近代史上大国崛起的启示:1、政治上:维护民族独立,保持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积极推进政治民主化建设。2、经济上: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政策。3、科技上: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注重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鼓励创新,走科技强国之路。

 

世界历史提纲(下)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俄国十月革命

 

一、P.2背景和原因

1、一次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19173月(俄历二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

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419174月列宁回国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5(P.3)19178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方针。

二、P.3经过

1、★191711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219183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3P.3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的措施。

①政治: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权。

②经济: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力量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

③外交: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次大战。

P.4军事:1918年—1920年取得了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斗争的胜利。

⑤迁都:19183月将首都从彼得格勒迁莫斯科。

三、★★P.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成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3、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  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P.7列宁的探索

1、★★列宁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

①背景和原因——国情的变化:苏俄结束战争,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形势。

②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③作用:促进了苏俄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2、★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

①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②最早加盟的四个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③俄国名称的演变

 

沙皇俄国

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沙 俄

苏 俄

 

 

15471917

19171922底)

1922底—1991底)

二、斯大林的探索

1P.9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及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2、★★P.9“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苏联1936年宪法的制定。

2)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评价:

P.9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里起过积极作用。

P.10弊端: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发展落后,经营粗放,效益低下,资源消耗浪费大,影响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

时间

1917.3—

1917.11

1917.11—

1918

1918—

1920

1921—

1927

1928—

1937

主要任 务

推翻沙皇专制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粉碎外国干涉和国内叛乱,进行卫国战争

恢复和发展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措施

进行二月革命

进行十月革命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施新经济政策

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成就

结束了沙皇专制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1927年苏俄经济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建设苏联,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第一单元知识归纳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1)、                     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2)、19173月,爆发"             "后建立资产阶级       ,与

              同时并存。

3)、临时政府继续进行               战争。

2、起义:1917117日,列宁领导的                武装起义胜利。

3、政权建立

1)、建立                                           当选主席。

2)、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4、苏维埃政权措施

1)、建立新型             政权。

2)、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企业收归         

3)、颁布          ,没收         的土地,交给农民耕种。

4)、同      、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5、巩固政权的斗争:       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6、意义

1)、人类历史上           获得胜利的           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由此诞生。

3)、沉重打击了          统治,推动了               运动的发展。

4)、鼓舞了                  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的探索:

1)、背景

①苏俄进入            时期。

②首要任务是恢复战争严重破坏了的           

2)、措施:实施         

①时间:       

②内容:允许        并存,大力发展           

2、苏联成立:

1)、时间:      

2)、成员:有       联邦、       联邦、       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    个加盟共和国。

(三)、斯大林的探索

1、经济建设

1)、工业

①措施:1928-        年,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②结果:苏联由         变成强盛的           

2)、农业:加快实现农业             

2、政治建设:          年宪法。

1)、背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和农业             

2)、内容:宣布苏联是"                         "

3)、影响:标志着苏联                     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即

"                         "

3、斯大林模式评价

1)、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①             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片面强调              

③损害了            的生产积极性。

          粗放,         低下。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士兵农代表苏维埃,各地苏维埃应负责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

请回答:

1)、以上材料是                        (事件名)后通过并宣告的。

2)、材料中的"临时政府"是指                       

"代表大会"是指                          

3)、在此之前俄国政权的形式是怎样的?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16日晚上到7日凌晨,20万赤卫队员,革命卫兵和水兵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战略要点,只剩下了临时政府的巢穴--冬宫还未攻下。晚上9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向敌人最后攻击的炮声,雷鸣般的"乌拉"声压倒了枪声,起义群众冲进并占领了冬宫。

材料二:立刻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不负任何赎金。

材料三:下附农民委托书……在立宪会议对伟大的土地改革做出最后决定之前,各地应以这个委托书为实行这一改革的指南,一切土地……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是什么革命?发生在什么时间?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的名称是什么?谁当选为政府主席?

 

 

 

 

2)、根据材料二、三,包括这些内容的文件名称是什么?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材料的内容。

 

 

 

 

3、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无产阶级国家”叫什么名称?

 

 

2)、"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3)、列宁为什么说“我们错了”?

 

 

4)、当时俄国“现实”(国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为了改正“错误”,俄国后来又是怎么做的?效果怎样?

 

 

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1)、材料中“苏联”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最早加入的有哪四个共和国?

 

 

2)、材料中的“列宁的思路”指什么?

 

 

3)、材料中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邓小平为什么认为"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5)、“后来”“僵化了”的“苏联的模式”被称为什么?其形成标志是什么?有何特点?

 

 

6)、“苏联的模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后来我什么“僵化了”?

 

 

7)、为了使“苏联的模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邓小平在中国提出了什么理论?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P.14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1月——6  法国巴黎

2、与会国家:27

3、操纵国:英、法、美

4P.15主要内容:

①签署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的主要内容: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委任统治”)

②签订对其它战败国的条约(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等)

③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5P.16结果和影响: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统治的新秩序(西方),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6、实质: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分割殖民地)。

二、P.17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19211922年,华盛顿

2、与会国家:9

3、操纵国:美、英、日

4、原因:巴黎和会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但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日矛盾尤为激烈。

5、主要内容:

①★《九国公约》

    主要内容: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②《四国公约》

③《五国条约》

6P.18结果和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最终帝国主义建立了一战后在全球统治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P.18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出现了一战后的暂时的相对稳定期,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但它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因而这个新秩序极不巩固,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  经济大危机19291933

 

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1933

1P.20背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和“繁荣”。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生产盲目化。

3P.21开始:19291024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抛售狂潮。

4、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5、★经济大危机的影响:①失业人数猛增,人民生活困难;②引发各国政治危机。各国为摆脱危机寻找出路,美国实施了“新政“,德、意、日三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最终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P.22罗斯福新政(1933年)

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国内政治危机。

2P.23目的和手段: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前提),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手段)以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

3P.23特点:(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P.23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改革)。

5P.23主要措施:

涉及的行业

主要措施

作用

金融行业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使货币重新流通,产生效益

工业

调整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

避免了因盲目竞争而导致的生产过剩,加强了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农业

缩减农业,政府补贴

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

其他行业

兴建公共工程

既促进了社会就业,又加强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6P.23评价:

1)取得显著成效。

①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

③国家的宏观控制和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④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2)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经济危机找到了有效途径)

三、★★★评价罗斯福

罗斯福,美国民主党人,1933年在美国面临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对付危机,他实施了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巩固了美国的民主制度,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为其它国家对付危机提供了范例,也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新政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二战期间他领导美国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

 

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P.25---28

 

背景

标志

暴行

勾结

德国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社会危机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对内恐怖独裁,制造“国会纵火案”,掀起反犹狂潮,对外侵略扩张

★★1、德国在1933年希特勒当选为德国元首后,形成了欧洲战争策源地;日本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日本军部控制了内阁,形成了亚洲战争策源地。

2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结成三国轴心军事集团,严重威胁世界安全。

日本

1936年日本军部控制内阁

对内镇压革命,对外侵略扩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意大利

一战引发了社会危机

1922墨索里尼上台

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第二单元知识归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1)、原因:战胜国为了缔约和约,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

2)、时间:         年。

3)、参加者:有    个国家,大会被法国总理              、英国首相

              和美国总统             操纵。

4)、内容

1919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             

领土: 由法国收回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              ;不许拥有                     人数不得超过             ;莱茵河东岸     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               ",决定德国战争赔款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       海外殖民地由                   等国瓜分

1919-1920年,还同德国的同盟                            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5)、影响

①这些和约共同构成了                     

②确定了帝国主义在                      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

1)、原因:在       、太平洋地区          矛盾激烈。

2)、时间:1921-1922

3)、参加者:      、法、    、意、荷、比、葡和     九国代表。

4)、内容:签订了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5)、影响

                              的继续。

②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地区的统治秩序,两次国际会议确立了"                   "

6)、评价: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经济大危机

1、经济危机

1)、背景: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相当稳定。

2)、爆发:      年危机在       首先爆发,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                                           

4)、影响:人民深受其害;经济危机引发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政治、       危机。

2)、目的:加强                               ,以消除经济危机。

3)、中心措施是对      的调整。通过了                 

4)、影响

①美国经济               ,人民的生活                   

                 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                      得到加强。

④美国                 的权力明显加强。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                ,也严重打击了德国。

②以            为首的纳粹党人趁机发展壮大。

2)、建立: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             统治。

3)、统治

①制造"                 ",打击德国共产党。

②解散一切         和取缔             除以外的所有政党。

③强化            ,加强                  控制。

④迫害             

4)影响:形成世界大战的         策源地。

2、意大利:20世纪            年代,出现法西斯政权。

3、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建立      2月,日本兵变后出现了日本             专政。

2)、影响:世界大战的               形成了。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合约规定:(1)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2)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3)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4)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得过战争赔款的总数;(5)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材料二:19196月,参加巴黎和会的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合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合约还无视中国人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交由日本继承。

请回答:

1)、以上材料是那一次会议上签订的?该会议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该会议的实质是什么?该会议还决定成立什么国际组织?

 

 

2)、以上和约的名称叫什么?是针对哪一个国家的?

 

 

2)、该和约中有关中国问题的规定是什么?他引发了中国那一历史事件?

 

 

3)、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待遇,你有何感受?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

1)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

2)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可剥夺他国人民在华从事商务实业之权利……抑或因其范围扩张,期限之长久,地域之广阔,致有破坏机会均等原则之实行者。

——《国际条约》

1)以上条约的名称叫什么?是那次会议上签订的?这次会议上获利最多的是哪个国家?受害最大的是哪个国家?

 

 

2)条约规定各国在华的商务实业中执行什么原则?

 

 

3)该条约主要调解了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该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阅读下列出来,回答问题:

价值贬值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我们纳税的能力则以降低;各级政府都遭到严重的收入减少;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严重的是,大批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的劳动却得到甚微的也不在少数。

                                               --1933年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请回答:

1)这位就职演说的美国总统是谁?

 

 

 

2)这段演说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3)面对这种情况,美国采取了哪些办法?结果怎样呢?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资本主义世界突然出现了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人衣食无着;另一方面,农业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毁坏产品。他们拔掉地里未长成的棉花;杀掉小猪;把牛奶倾入河中;让果子烂在枝头;玉米和小米当作柴禾,付之一炬;美国的资本家把整船的橘子倒入大海;巴西销毁了2200万袋咖啡……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情况?它有何特点?持续了几年?

 

 

 

 

2)这则材料揭示了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想?

 

 

5、希特勒得意地说:"三个国家联合起来了,起初是欧洲轴心,现在是世界三大角……,"他的野心必露,还说什么这三国准备实现他们的权利和确保他们的生死利益。

请回答:

1)、材料中"三个国家"是指哪三个?其执政党或机构分别是什么?

 

 

 

2)、"世界三大角"指的是什么?其性质是什么?

 

 

 

3)、三个国家勾结起来,"准备实现他们的权利和确保他们的生死利益",这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有人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归纳为""""""""是指以此经济大危机;""是指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是指三国轴心国集团。

请回答:

1)、"一次经济大危机"指的是哪一次?有何特点?

 

 

 

 

2)、"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分别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3)、"三国轴心国集团"的性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6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8

 

一、背景:

1)德、意、日三国轴心军事集团形成,威胁世界和平。

2)★★P.34--35大国的绥靖政策(1938.9的慕尼黑阴谋是高潮)

含义:20世纪三十年代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大国,为求自保,并把法西斯的侵略引向苏联,而采取的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安抚清理侵略者的一种纵容侵略的妥协政策。

原因: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侵略;苏联的壮大。

目的:求得自保并把法西斯的侵略引向苏联。

典型事件:1938.9的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高潮。

影响: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削弱了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

19389月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英国的张伯伦、法国的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二、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交战双方:法西斯集团(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

四、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五、★P.35全面爆发:1939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六、德国占领欧洲12国,进攻不列颠(英国)(1940.7

七、★P.36二战的扩大:1941.6德国突袭苏联,苏军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八、★P.37二战的进一步扩大:1941.12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九、★★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P.39)126国华盛顿会议的召开(1942.1)会议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2P.39--40雅尔塔会议的召开(1945.2

1)与会国家及代表:

美:罗斯福    苏:斯大林     英:丘吉尔

2)主要内容:

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基本精神)

②决定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十、★★P.40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2.71943.2

十一:★★(P.41)1944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处在美英盟军和苏军的东西夹击之下,加快了德国投降进程。

十二、★★P.41苏军攻克柏林(1945.4和德国投降(1945.5.8)欧洲战争结束。

十三、P.42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1945.8),★★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9.2

十四、★★P.42二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1、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2、影响:空前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十五、如何避免战争

1、加强国际友好合作,团结互助。

2、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新殖民主义。

3、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4、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和人类和平进步。

 

 

第四单元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8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P.48--49

 

五六十年代↗P.48

七八十年代↘P.49

九十年代↗P.49

原因

1、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3、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1、经济发展弊端日益显露,受到危机的沉重打击。

2、通货膨胀困扰,债务负担沉重。

1、改革社会经济

2、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3、完成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经济

特征

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经济好转,但债务负担重。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经济的发展

1P.52二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美国的援助;

2)本地的劳动力和科技优势;

3)政府的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欧洲的联合(目的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对抗苏联)

二、欧洲联盟的成立——欧洲一体化

1P.52欧洲共同体的成立(20世纪60年代)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成员国的国际地位,其性质是经济联合体。

2、★P.52欧洲联盟(欧盟)的成立(成立时有12个成员国   1993年)

1)基础:欧洲共同体。

2)主要规定:①统一货币,使用欧元

②资源(人员、资本、货物)共享,自由流通;

③国家安全、外交一致。

3P.53意义:

①加强了成员国的合作,提高了成员国的国际地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②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实体。

3.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历程及其特点

欧共体欧盟,从经济联合走向政治统一。

三、★★日本的崛起——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1P.54原因:

①美国在日本的社会改革;②美国的战争刺激;

③日本政府的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P.54--55表现:

20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科技立国”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0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P.60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

1、目的: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主要措施:①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

二、★★苏联解体

1、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积累的许多问题和矛盾。

2P.6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1985年)

3P.62八·一九事件1991.8.19)加快了苏联解体的步伐。

4解体的标志:1991128日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

 

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一、东欧改革

1P.64背景和原因:

东欧各国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在经济建设上走了不少弯路。

2、★P.64--65匈牙利改革(20世纪50年代)

1)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直接原因:匈牙利事件(1956年)

2)主要措施: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

3)影响: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

3、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因苏联的镇压而失败(1968年)

二、★东欧剧变

1P.65原因:

1)内因:东欧各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使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外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和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2P.66表现:

1)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

2)国家性质发生变化,向资本主义演变。

3)各国政治版图发生变化(分裂和统一)。

3、启示:

1)坚持走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3)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4)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行以法治国。

5)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领导地位。

 

第六单元     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2  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P.70—71印度独立——印巴分治(1947):1)含义:英国对印度采取“分而治之”政策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2)主要依据:宗教信仰的不同。(3)影响:造成印巴之间的长期对立与冲突。

2、韩加和新加坡经济的振兴。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三个阶段

  

主要事件

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

兴起

11952年埃及独立P.71

2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全面展开

1960被称为非洲独立年P.72

70年代至90年代

纵深发展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殖民历史的结束P.72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9年,卡斯特罗)

2、★P.73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99年底)

 

13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中东”的概念

1、“中东”的政治地理概念

“中东”是西方地理学家的说法,是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中东”一般指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主体是亚洲西部。

2、“中东”的民族与宗教信仰。

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信仰伊期兰教的阿拉伯国家。

3、“中东”的重要性。

“中东”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咽喉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代中东又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

二、中东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1P.75中东问题的历史渊源

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巴勒斯坦建立起希伯来王国以色列王国,后来,由于外族的入侵,犹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迁入巴勒斯坦地区,逐渐形成了近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人开始酝酿复国运动,大批犹太人移回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流血冲突,中东问题由此产生。

2、中东问题的发展

1)一战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227月国际联盟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2P.76二战后,194711月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1948年犹太人的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国未能诞生。

三、中东地区的动荡及其原因

1、动荡的中东地区

(P.78)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后至1982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矛盾冲突不断,

2、★P.77中东动荡的主要原因

1)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列强必争之地。

2)大国的干预,加剧了中东局势的动荡。

3)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地区矛盾更加复杂化。

四、中东问题的复杂表现

1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

2领土争端是巴以之间争夺的实质P.77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3水资源问题是阿以斗争的焦点

4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五、解决中东问题的建议

1、努力争取和平、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巴以双方应本着、互敬、互凉、互让的原则,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发挥国际社会的作用,努力促成巴以和谈,商定永久性边界,耶路撒冷实行国际化。

3、大国尽量避免插手中东国家的内部事务、避免中东问题复杂化。

六、中东和平的艰难进程

1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阿以和平迈出第一步。

21993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解,中东和平迈出重要一步。

3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中东和平进程一度停滞。

41999年,中东和平出现新转机。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开始的信号)

1P.84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原因

1)美国称霸世界野心的膨胀。

2)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严重威胁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3)和平的呼声。二战后美国和苏联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都不愿重燃战火。

2P.84冷战的含义。

1)定义: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2)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采取的一种非武装对抗行为。

3P.84--85冷战的主要表现(措施)

1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1947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

3)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组织(简称北约)(1949.5)。

4P.86苏联的对策和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

1)★★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经济上)和华沙条约组织(军事上,简称华约),这样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正式形成1955,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2)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下的斗争。

①韩鲜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20世纪50年代)

②越南战争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较量(20世纪60年代)

二、★★两极格局下的美苏霸

1P.86--87美苏争霸的概况

 

 

  

典型事件

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

60年代末

既缓和又紧张

优势在美国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肯尼迪

赫鲁

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苏处于优势

美处于劣势

美国撤兵越南,苏占领阿富汗

尼克松

勃列

日涅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态度强硬

苏全面收缩

美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撤兵阿富汗,推行全球缓和战略

 

戈尔

巴乔夫

2、争霸的结果: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争霸为特征的两极世界格局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

3、对美苏争霸的认识:

1)实质:是某些大国打着“人权主义”的旗帜,粗暴地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表现。

2)危害:二战后,由于美国霸权主义的介入,使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转化为国际矛盾,全球恐怖主义泛滥,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15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当今世界格局的现状和特点——一超多强

1P.90“一超多强”的含义

“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2、形成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3、表现:

1P.90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利用北约集团,随意干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内部事务,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和布置导弹防御系统。

2P.91多极的兴起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二、★★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1、发展趋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

2、当今世界在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3、多极化趋势形成的原因:

1)历史根源: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局面,多极趋势初建雏形。

2)现实因素:第三世界的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三、我国应对多极化趋势的策略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之中,中国经济发展在获得有利外部条件的同时,又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积极提升综合国力,发挥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以便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四、P.91科索沃战争

1P.91威胁当今世界安全与和平的主要因素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恐怖主义等。

2、科索沃战争(1999.36

1)原因:①东欧剧变中,南斯拉夫解体后民族矛盾加深。

②美国霸权主义的介入。

2)性质:地区冲突因霸权主义介入而转化为国际矛盾。

3P.92影响:

①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

③科索沃战争是美国霸主义的突出表现,它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

④科索沃战争使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16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P.95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条件

1科技的进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客观上打破了经济发展的国界和地域界限。

2生产的发展。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3联系的加强:二战后各国都在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4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发展成为主流。

二、★★P.96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

1、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

2、国际分工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影响加大。

3、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地区和国际贸易组织不断涌现(★世界贸易组织WTO))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P.97利:为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2P.97弊:

①经济全球化发展过快,市场破坏作用大。

②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不足,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

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低和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④发展中国家受国际经济风险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四、P.98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防范风险。)

1、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积极地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同时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17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P.10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开始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开始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3P.103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4、理论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

5、领先国家:美国。

6P.103进入的时代:信息时代。

7、新兴工业部门:核工业、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航空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化学工业、生物工程。

8、涉及的领域:原子能技术、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克隆技术)(基因工程)

二、★★P.104第三科技革命的特点

1、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加强,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P.10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格局的变化。

2、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如:日本的“科技立国”;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中国的“863计划”等)

3、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四、我国如何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挑战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2、国家立法保护科技发明,重奖科技发明,注重引进人才。

3、成立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制定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振兴科技、加强科技研究,生产活动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五、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思考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3、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4、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注重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

 

18  现代文学和美术

 

国 别

   

代表作

★美 国

★德莱塞P.107

★《美国的悲剧》(批判美国生活

法 国

P.107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 国

P.107贝克特

《等待戈多》

★西班牙

P.109★毕加索

★《格尔尼卡》(揭露了1937年德国侵略西班牙的罪行)

苏 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

P.10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  现代音乐和电影

 

一、★p.111爵士乐

产生地点:非洲

流传:爵士乐产生以后,很快风行美国,并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

影响: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制作。

二、★P.112好莱坞:

1、世界电影诞生日:18951228

2、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3、奥斯卡金像奖:1929年第一次颁奖典礼,其正式名称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4、好莱坞电影特点:娱乐性、大众口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