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市井之五行八作(一)

 LuXin4164 2012-11-13

    前些日子回忆了一些老北京几乎断了桩的小吃,现在又想起了那些走街串巷的五行八作,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第三产业”吧。有的已被历史淘汰断了桩,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现代化”了,不过它究竟是反映了淹没在历史风尘里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景象,它们是历史和文化的客观存在,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积淀,所以适当的了解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一般历史的文献,诗词歌赋,文章小说是不屑写这些东西的,难登大雅。就是流俗小说,野史笔记,一般也作为铺陈点水而过,很少穷尽其微。少有的竹枝词,俚曲等也仅文字而已。因此就搜了些图,趸了些字儿,编成小文,简单扼要的介绍一下。

   弄这些东西比写小吃困难些,因为儿时的记忆,“吃”是印象最深刻的,其它都是等而次之。幸好我有一本古吴轩出版,王稼句先生编纂的《三百六十行图集》,其中有老北京的一部分,这就方便多了,摘录下来大家共享。

    市井间,所谓的“五行八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以至“一百二十行”,“三百六十行”……其实并不是标准的量化,只不过是一种代词而已。其实行业何止此数,行内有行,行外有行,合久又分,分久又合……据齐如山先生统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就有七百三十三种行业。这些人在市井间依靠各种技艺和行帮谋生糊口,流品杂衍,难以备述,因此也与介绍北京小吃一样,择其要者简述一下而已。

   关于三百六十行的文字记录不多,较多的见诸“竹枝词”和风俗杂咏。绘画也不多,但有些极为著名,典型的就是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金德舆委托方薰所作《太平欢乐图》等。我所摘的老北京风俗图,大部分取自民国初年名画家陈师曾陈寅恪之兄)和佚名民间艺人所绘以及网上搜寻,文字也是东拼西凑,在此一并说明。

   上次写小吃太急了,结果把自己弄烦了,闹了个虎头蛇尾。这次要细水长流,慢慢来,不过本性还是难移的,说到哪儿算到哪儿吧。

   言归正传。

   

一)剃头

  《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对于人有很重要的意义,不能轻易去留。曹操割发代头的故事,把削发当成惩戒,都说明了这个道理。清以前,男子束发留须,也只有富贵人家请篦头匠人梳洗整理。剃头匠的出现只能追溯到满清入关。当时清廷推行剃发令,勒令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头打辫,曾在北京东四、西四、地安门与正阳门前等主要路口搭设席棚,强制过往行人入内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者斩首。同时还批准军中伙夫请领牌照,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才有了北京最初的剃头业。

    于是剃头成了走街串巷的一种行业,约定俗成地便有了一套行规和习惯。

    起初,剃头师傅尊称为“取三”,剃头叫“扫苗”

  八条”指的是女活,“瞧背”才是给男士修剪头发,皆取自满语;

    剃头挑子是用一根扁担挑着。那热的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坐着个火炉子,上面置着一方大沿黄铜盆。只要“出挑儿”,水就得是热的,用来洗头、敷面、焐胡子、刮脸什么的。圆笼一般三个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刁斗旗杆状,搭着手巾板儿、挂着gang(去声,念杠)剃刀皮条。那凉的一头,则是个红漆长方凳,梯形,从上到下依次有几个抽屉。凳面那一层开个长方孔以便塞钱,下面几层则放着剃头的家伙随时取用,如下图。

老北京市井之五行八作(一)   这样的挑子我小时候还有其水盆内的水因用胰子的缘故呈灰白色,不太卫生。
   行行出状元、行行也有祖师爷。这“扫苗”行供奉的是位罗祖师相传是因伺候患头疮的雍正爷有功,而修成正果,羽化在白云观。老年间,还有“取三”们凑在农历3月29日,为罗祖吃生日的习俗呢
老北京市井之五行八作(一)     老年间的发型亦是挺丰富的。光小孩儿就有拨浪鼓,朝天锥,歪毛儿、刮锅圈儿、马盖子,三星、四喜、天齐庙、蜡头儿、坠根儿、不顶灯儿,款款都都蕴含着老辈人对孙儿弟女的祝福和喜爱,也展示了“取三”师傅们这一手刮、剃、梳、留的绝活。事实上,这还只是他们必会技能的一部分。粗略算来,老北京剃头匠要掌握16档手艺,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统称为“整容行儿的文武行当”。手艺精的师傅,拿耳儿(掏耳朵),正骨、按摩也是很在行呢。

正骨按摩

老北京市井之五行八作(一)

老北京市井之五行八作(一)    

   剃头师傅招揽顾客的响器如下图,左手举一把一尺来长铁镊子式的大夹子,右手拿根细铁棍儿,时不时从夹子中挑过,发出绵长的“噌、噌”的特殊声响,在胡同中回响开来,大家就都知道是剃头的来了。

老北京市井之五行八作(一)

老北京市井之五行八作(一)

   

    俗语“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由来已久,至今不衰。但这是以讹传讹了的。原话其实是“正月不剃头——思旧”,是汉人为表达“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的反抗情绪,渐渐演变成的一种隐喻,亦或一种民俗,借一年之初的不剃头,来表达对传统的思旧与怀念。

   但一年之中也有生意特好的时候,那就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讲究“剃龙头”,尤其给孩子剃龙头,更是寓意着长大成人龙腾虎跃、金榜题名有出息。

剃头行内的规矩,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及带有刺激气味的食物.

出家人剃头的时候,不能说“剃头”,要说“请师父下山落发”。在操作程序上,也大不一样。给出家人剃头有“前僧后道”之说。就是说,给和尚剃头要从前向后,一次剃通,俗称“开天门”;给道士理发,正好相反,是从后向前。除了行规外,还有许多行话。剃光头称作“打老沫”;剃长发称作“耪草”;刮脸称作“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给僧人道士剃头理发,他们照例付钱,但剃头匠是不会要的,剃头匠的祖师爷就是个道人,虽不同道,却是同宗,这就是他们不要钱的缘由。

   除了正月,年中还有恶五月不剃头的京俗,算算一,五两个月就没了生意,这行业真不好干,不过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也就没人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