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高考作文阅卷琐记

 liubaoliang 2012-11-13

6月8号下午我混在一堆“质检专家”里去省城阅卷(补充说明:鄙人不想做专家,纯粹是被“专家”的),8号晚上拿到试题:
2012新课标试卷上的材料如下——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重新审题,将立意分为四个角度:

一、修船工角度:可从“细心、责任心”及“职业素养、敬业精神”的角度立意。修船工“发现船底有个小洞”,体现其细心及责任心,而且“顺手给补了”,表现出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当然,如果进一步引申,这一“顺手”体现修船工善良的本性,心灵的净洁、品格的高尚等。
二、船主的角度:可从“知恩图报”或安全意识的角度立意。船主明白修船工救了自己的孩子,亲自登门道谢,送上红包,体现知恩图报的思想;而“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这一疏忽正表现出船主安全意识颇差。
三、修船工和船主的角度:可从最美的合作关系、人与人真诚相待的角度立意。修船工顺手补洞,而船主知恩图报,正体现主雇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船和小洞的角度:在评阅过程中,有考生从船和小洞的角度立意,如将传统文化喻之为船,将忽视传统文化之行为喻之为洞,亦能自圆其说。
    作文其实不在乎给个什么材料,写个什么题目,关键取决于考生的思维质量。这思维质量像内裤,看不见但很重要。今年新课标作文留给考生思考的空间很大,按理说不太容易跑题,但偏有不少不按常“理”出牌的考生,偏要写诚信、写谨慎、写幸福、写成功、写冒险……因为是“新材料作文”,要求在非中心立意也不算跑题,故而题目欠缺是情感和智性的深度诱导,考生仅仅在感性层次上徘徊,流于肤浅,所以,很笼统地谈爱心、善心、感恩心的作文颇多,甚至大谈无意、顺手、举手之劳的也颇多。
正是:抛砖想引和田玉,最先砸了自己脚。

高考作文有个“三不”的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但总有相当数量的考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9号晚上我在网络上浏览作文,挑选培训卷和标准卷,千篇一律的作文令我昏昏然,蓦然眼前一亮,顿觉柳暗花明,发现一篇题为《伟大的微小者》的作文,连读三遍,立即拍案惊奇,立即给了55分,立即推荐给旁边的题长王永明老师;王老师读完也赞不绝口。这篇佳作被列为一类作文,并敲定其为标准卷。
第二天上午评卷老师们试阅,结果这篇作文和我这个“专家”给出的分数距离颇大,老师们基本都给了40多分,将其打入二类卷子中。一看“专家”的分数,大家议论纷纷,专家专家,专蒙大家。下午培训时大屏幕上展示出这篇作文,我“被迫”给评卷老师们阐述我给55分的理由。我说,我不知道这篇作文是否在一文之下,但肯定在万文之上。我本来是要给满分的,因不知是否还有比此文写得更精彩的,所以暂给了55分。单看题目就见此考生不凡,用“伟大”修饰“微小者”,这种矛盾修辞的手法多在现代新诗中使用,此考生能如此用,说明其对之理解透彻;我们习惯把“伟大”与“渺小”来对举,而“渺小”含有对“伟大”的崇拜和恐惧感,因为一个词语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后,必然带着民族文化给予其的文化暗示,而“微小”则没有“渺小”那种文化暗示。接着我分析了这篇作文的四大亮点,结论是开篇与结尾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绝对的满分作文。
    报告做完后还正沉浸在自己一双识才的慧眼时,有一老师悄悄告我,好像见过这篇作文。“抄袭!”这是我的第一反应。王老师第二天一早就拿来复印的《伟大的微小者》,2010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果然是一篇“套作”。首尾瑕疵之处恰恰是套作者自己改头换尾的,呜呼哀哉!55分剩了零头。此考生的悲剧不在于他一个人输了,而在于他差一点赢了。事实是赢了的更多啊!后来在阅卷过程中,老师们又陆续发现两篇抄袭《伟大的微小者》之作文,其中一篇变为《伟大的渺小者》,一字之差,化神奇为腐朽。
由不得跌足叫苦,考生啊!虽然你熟悉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但也不能如此“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唐代有个叫皎然的和尚,在他的《诗式》有“三偷”之说。一曰偷语,二曰偷意,三曰偷势。皎然认为,“偷语最为钝贼”,因为“偷语”即原封不动偷取别人的语句;追究起来,无可逃遁。考场上逐字逐句照搬照套历年满分作文,属于公然劫掠的笨贼,是“偷吃”而不消化,吃红高粱米拉红膏粱屎,一旦追究起来,难逃罪名。荀子《劝学篇》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偷他人之文的,乃是借的巧妙,假的乱真,其基本方法就是把“偷”来的东西重新打乱、组合,又出来新的东西;现在连偷车贼都知道重新组合,再喷点漆,上点光,改头换面,重新做车。偷文笨贼,七窍连一窍也不开。有名家曰:抄一篇文章是剽窃,抄一百篇文章就是创造。
看来,令某些考生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抄袭。高考作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抄在纸上的抄袭,可能被发现,结果是三年不准参加高考;另一种是抄在脑袋里的抄袭,很难被发现,结果成了高分作文。看来关键不在于是否抄袭,而在于考生在什么地方携带。只是由于有欣赏者将抄来的高分作文挂在网络上,载于报刊内,才被群众“雪亮的眼睛”识别出其抄袭本质,但也如足球之误判一样,结果不能改动。像山西省高考阅卷将满分作文视为国家机密文件,严禁传抄散布,即使笨贼也轻易得手,故而抄袭作文愈演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让阅卷老师防不胜防,头疼不已。
2007年有篇题为《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的高考满分作文,这个题目用“幸福”来修饰“花”,用“感恩”修饰“枝头”,把抽象事物具体化了,很形象。该考生肯定没想到,他不经意间拟的这个作文题目影响了一代中国考生。之后全国考生就一哄而上争相栽种这种花,今年恰逢顺风顺雨,船主知恩图报,送了修船工一个大红包,然后“感恩花”又争相开放,缀满枝头,弄得花枝招展不亦乐乎。我在检查作文的过程中,隔三岔五就有一枝“感恩花”冒出墙头来,大有感恩枝头春意闹的意境,但再美的花看多了也会弄得人产生审美疲劳。套用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名言:“第一个把感恩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这说明一个喻体初时还觉新鲜,用多了就让人心烦。 
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有个比喻,似乎说的就是国人这个特点,“我们的思绪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着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说白了,让第一朵感恩花开放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能力;而我们的考生特别缺乏创新的智慧,所以就让感恩花在考场上接二连三地争相开放。
今年高考作文一哄而上的还有“最美的XX”,从最美奶奶陈贤妹,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我郑重声明,我万分赞成用“最美的”来形容上述社会最底层的道德楷模,平民英雄。我仅仅是说我们的考生写作文也特别具有一哄而上的特点,不管这些例子用在自己作文里是否合适,见缝插例地使用,奋不顾文地使用。说得雅点,是关注社会热点;说得俗点,是一窝蜂主义。尽管新课标提倡个性化写作,但浏览考生的作文,你不要奢望分清考生是晋南的还是雁北的,是省府示范的还是县区普通的,任何一篇作文贴在任何一个老师教的任何一个学生身上,都不会让人诧异,让人诧异的是偶尔发生一篇文质兼美的作文,立马想到“抄袭”。
考生一窝蜂地“让感恩之花开满枝头”,某种程度也是迎合语文老师的喜好。我看到有一个阅卷老师抄了几十个考生作文的题目,那肯定是他认为拟的不错的题目,都是属于那种很俗滥的文艺腔,看来,有其生必有其师。所以,考生常常不是写自己想写的作文,而是写让阅卷老师中意的作文,“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于是他们就揣摩语文老师的喜好行文,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老师好小资,考场多抒情。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自古已然。这也是这些年考场作文特别钟情柳永、姜夔、李清照、林黛玉等才子才女的原因,这些古代小资小知每个细胞都可贴有几篇略带伤感的抒情赞美之文,这肯定很合阅卷老师的胃口。这恐怕也是高考范文、满分作文流行的原因。
阅读考场作文明显感觉到考生没有读书的底子,缺少独立的思考,一篇800字的作文,一口气写个三四百字就写不下去了,思源枯竭,然后众里寻他千百度,怎样才能凑字数?正在苦恼之际,恰好在高考之前各大媒体广泛宣传“最美的XX”等一系列事迹,给考生雪里送炭,使之绝处逢生。看看考场作文,感觉就像学校领导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似的,多少万教师共同使用一本任志宏主编的《语文教材详解》,以保证大家讲出来的东西都千篇一律。还是韩寒说的尖锐:“教育体系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一样,就像筷子一样,它必须一样长才可以。”考场作文真的很像一样长短的筷子,你说居高不下的“趋中率”如何消除呢?
当然,我们也不要把考场作文太当回事儿,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还真没有几篇考场作文成为流传后世的满分作文。所以,按照我几十年指导考场作文的心得,考场作文压根就不是多么艺术多么文化的事情,写考场作文跟泥瓦匠砌墙,厨师烧菜一个道理,做得特别好与做得特别差的很少,绝大部分是合格,要想做得合格,那就和别的行业一样,也是有套路可循的,你若不信拿一篇10年前的满分作文,略加修改交给阅卷老师,至少也得55分。
正是:一树感恩花整齐,千朵万朵压枝低。
 我写的一篇《谁说抄袭是大傻》,说到有抄袭满分作文之考生被拿下的事实,有博友“日月悬空”跟帖说:“这个学生或许命运从此而改变了,悲哉,我们能否从考生的角度替他考虑呢,教育体制本身的公正性是有限的,我觉得教育还是以人为本好,毕竟15年的寒窗苦读,就不幸作为评判作文标准卷子给断了前程,怪他没有命相了吧,同情该考生。”这番充满人道主义而又义正词严的论说很合博友这个网名,这个网名叠加之即则天皇帝给自己起的名字:“曌”。这让我想起窦娥临刑前唱的一词句,“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我闻抄袭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说实话,我真不愿回应这样的话题,这是国人典型的思维方式,说好听点就是同情弱者。小贩和城管冲突,第一反应是城管该死;房主和建筑商矛盾,直接感受是房主有理。我们习惯性地同情弱者,但绝不考虑所谓弱者的行为是否违规,是否合理。而且违规者被逮住了也没人认为自己错了,至多承认自己“命相不好”,运气欠佳。这就像司机闯红灯被罚款,贪官受贿被双规,总不认为是自己的错,而是自己运气不好一样。其实,你只要去阅一阅作文卷子,就会感到应试教育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大批量地生产着低质量的高中生,套作乃至抄袭满分作文比比皆是,只是因为“证据不足”或阅卷老师“心太软,心太软”,一而再、再而三地高抬贵手,才纵容此风愈刮愈烈。再举一阅卷实例。
某日,有一年轻的男老师招呼我,“郗老师,你来看看这篇作文!”一瞧,这篇作文已被仲裁。一评老师给了50分,二评老师给了40分(即该老师),作文的评分设定阈值为7分,自然进入三评,三评的老师给了15分,还是超过设定阈值,自然进入仲裁,六组翟组长仲裁为16分。该老师的分自然成了“无效分”。或许该老师不太满意,要我这个仲裁长再做定夺。我浏览了一下作文,作文内容写的恰是武瞾,虚拟一无字碑的角度赞美武瞾。我表示这篇作文写得挺好,但令我有些两难,给50分或给15分都有道理,既然仲裁为16分,那就16分行了。
第二天,二组徐组长又招呼我,“郗老师,你看看这篇作文。”我一瞅,挺面熟。“昨天好像看过这篇作文啊!”一抬头才发现那个年轻男老师正在旁边,那眼神不依不饶要我给一明确的结论。我说:“一评老师认为这篇作文写得好,给了50分,没问题;三评老师认为这篇作文是抄袭的,给了15分,有道理。最没道理的是你给的40分,不高不低,有什么根据啊?如果你一定要我说自己的看法,单就这篇作文而言,我给60分。作文写得太好了,不是一般的好。如果从高考评分规则而言,我给5分,明显是抄袭的。”然后我随意就这篇作文的两个段落作了简要分析,以为这个考生不仅仅是知识丰富,而是很有学识。但这么丑陋的字和这么漂亮的文章组合,纯属白云大妈豹纹围巾配斜襟老棉袄的混搭风格。肯定是抄袭的。徐组长谨慎地说:“万一是考生自己写的呢?”我说:“万二也是抄袭的,山西的水土出不了这样的考生。”徐组长对年轻老师说,“要不晚上你去网吧查查是不是抄袭的。”第二天,我一进阅卷教室,年轻老师就迎上来,“郗老师,我昨晚上在网吧查了。”“如何?”“2008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就是把原文的“好奇心”改为“感恩心”,原封不动背诵的。这考生背功真好!真的好!”年轻老师很感慨。
近日某报刊登了一篇江苏2012年高考“高分作文”,乃原原本本抄袭著名作家王开岭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乡下人哪儿去了》,当日报纸一出,即被众多考生认出,将质疑贴到了“高考吧”。连王开岭本人也感慨“竟有记忆力这么好的读者”。王作家还告知所有亲爱的家长老师,“一定嘱咐学生借鉴可以,但千万别得满分”,一得满分,即成众矢之的。王作家认为,“为‘程序正义’计,甚至觉得此成绩应有效,失误在裁判,遇到这样嵌有‘旧年’和‘追忆’细节的文章(毕竟有年龄不符的嫌疑),应网上搜一下,仔细核实为妥。”王作家没有阅卷,不明就里。不用说核实“细节”了,面对“公然抱茅入竹去,忍能对面为盗贼”的作文都无法核实。
“日月悬空”以为我们应当“从考生的角度替他考虑”,那谁替更广大的没有作弊违规的考生考虑呢?我们有时会自我感动地用一些虚伪的道德呼唤掩埋严肃问题。赵汀阳说,世界是个坏世界,但人们总是通过道德去幻想一个好世界。“以人为本”总不能以作弊违规的学生为本吧!我们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呢,还是对作弊违规的学生一概视而不见呢?“教育体制本身的公正性是有限的”,问题是这有限的公正性人们仍然不愿意践行。套作五花八门,已经泛滥成灾,只是大家都作掩耳盗铃之势罢了。套作抄袭成风是一个要面对的事实,只有把事实化为问题才构成研究,才能去解决。真正的问题不是学术文本提出来的,而是生活事实提出来的。但这个事实似乎现在还没有构成问题,所以没有相关领导出面要解决。这才值得“悲哉”!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教研员苏盛葵认为,套作盛行的直接根源是高考阅卷的绿灯大开。“虽然命题也确有原因,但我认为,直接的、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高考阅卷,这是高考的另一个指挥棒。很多套作文章,内容充实甚至无懈可击,结构严谨,表达也相当圆熟。我们的阅卷教师对这样的文章多半不忍下手太狠,年年读着这些千人一面的文章,年年都给个50多分,最低也有42分。这种纵容与迁就,让太多考生得利,这种无声的示范,给正常的作文教学增添了强大的套作动力,大家推波助澜,好不热闹。”苏盛葵发人深省地说,如果阅卷场内对此类文章一律说“不”,在高利害的高考分数前面,套作失去了市场,在教学中它何以能成风、何以能成灾?
正是:生吞活剥早成风,千万不要得满分。

据说历年高考的语文阅卷,都要鼓励阅作文卷子的老师发现满分作文。推荐一篇,奖励百元;推荐十篇,到手千元。重赏之下,必有满分作文被不时重磅掷出。今年政府没有这样的惠民政策了,阅卷老师推荐满分作文的积极性既不高更不涨了。但作文组的题长还是要鼓励老师们,好作文要敢于打满分。鼓励归鼓励,阅卷老师要给一作文以满分,也是稍稍有点心理负担的。一是满分作文要由阅卷组组长或质检专家过目,比较麻烦,影响阅卷进度;二是网络阅卷,此老师给了满分,但彼老师未必认同,这个60分很可能成为“无效分”被踢出去,批阅的“无效卷子”多了,那证明阅卷老师评分标准没有掌握好。
但感觉满分作文也如地球上许多珍稀动植物一样,有点儿加速消失的危险,越来越少,确实难以寻觅。不时有老师招呼我:郗老师,你看看这篇作文,我给了60分。看我如央视鉴宝栏目的专家,要我一锤定音。我欣欣然而去。字里行间扑面而至的都是刘白羽《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那种好人好事通讯报道的味儿。又一老师风风火火邀我:“郗老师,发现一篇最牛作文,文采横溢,激情飞扬,百年不遇,快来瞧瞧!”我兴冲冲奔去一瞧,堆在答卷纸上好几层状语定语都码得整整齐齐,但满眼都是空洞的概念:“善良是一条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善良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善良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我有些失望了,敢情推选美文比选美还要难噢!
盂县的李老师是老熟人了,某日翩翩然递我一纸条,上写一作文的保密号,说这篇作文挺美的,绝对的冰肌玉骨、蕙质兰心。喜滋滋输入保密号,调出来一看,除了题目略有情趣外,整篇文章不用说艳冠群芳,即使挤进“群芳”队里也是村里那个叫小芳的姑娘。我招呼老师们说,我要大伙儿选的是国色天香的小姐,怎么尽把小姐的丫头推荐了上来。没一篇“美文”有回头率啊!“郗老师,是不是你的选美标准太高了,看得本来就头大,蚊子又咬了几个疙瘩,头更大了。”
自此以后,老师们的招呼语变成了“郗老师,你看看这个是小姐还是丫头!”回答简捷:丫头。你看看这作文,动辄排比句开篇,浓墨重彩,一看就是街边美容发廊化的妆。好作文不是凭借一时的小聪明化几笔妆,穿上红裙绿袄可以完成的,那是从内向外透着的高贵气质。“郗老师,你看这算什么级别的丫头?”,东施级别的。用余光中的观念形容,好文章要有质感,首先文字的质地不同凡响。你瞧瞧,整篇作文用的都是2500个常用字中前400个字。用语干瘪且直白,文字中已经没有一点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典雅了,有的是像阿Q那种“吴妈,我想和你困觉”的粗陋的大白话。端的是执子之手,方知子丑啊!
美文如美女,养在深闺人未识?尽管肥环瘦燕,各美其美,但高考的审美标准还是明确的。最明确的标准是《高考说明》中的“写作评分标准”。这一“标准”将立意、内容、思想、感情、文体、结构、语言、书写等分为一、二、三、四的等级。另外又给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的“发展等级”加分,但这样的评分标准还是比较虚化,阅卷老师难以操作。所以每次评阅作文时还要根据具体作文题制定出较为详细的评分细则,可一卷在手,归根到底还得取决于阅卷老师的鉴赏眼力和审美情趣。好作文肯定有,问题是几粒金子散落在茫茫沙海里,即使经验丰富的淘金者,在几十秒钟时间内就能披沙沥金,确实不易。
最直观的标准就是各种刊物上登载的真真假假的满分作文。这类直观的标准最具有诱惑力,最让考生感悟到评卷老师的审美标准。无论是什么作文,都采用同样的凤头、猪肚、豹尾的标准模式:开头以排比句华丽亮相,然后中心论点隆重登场,紧跟着三个分论点并驾齐驱,各配三个典型事例,最后用名人名言升华主题。这种无用有害的套路禁锢了考生思想的创造性和对思维的深刻体会。所以,许多考生获取作文高分的捷径只能是买几本高考满分作文书,临时抱佛脚,上了考场能抄的抄,能套的套,改头换面、易容乔装,总之,能得高分为原则。人们喜欢相信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就成了路了。”但对于思想之路却并不如此简单,人多走错路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有时候想,考场也确实不容易产出好作文来。写一篇好文章,需要像要下蛋的老母鸡那样,坐卧不安,反复酝酿构思才有可能,考场哪有这样的时间!再说,写文章不可能人人思接千载,个个妙语连珠,有个性的有创意的总是个别的,所以,鼓励个性化的同时,还得容忍模式化。这就像一个单位,不但要给能干的人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也要给平庸者留足相当大的混日子的空间噢。
正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肥环瘦燕找不见。 

高中学生的作文最缺少什么呢?以往我总认为最缺乏的就是诗。缺少诗的蕴含,缺少诗的文采,缺少诗的灵秀,缺少诗的意境。看看大多数高中学生的文章,就知道我们语文教学是失败的。作文就那么干巴巴的几根筋,像冬天落了叶的树木,光秃秃的十分难看。当语文教师久了,近几年我觉得高中生作文最缺少的是逻辑,所以在近两年为语文老师们作专题报告,我不遗余力地呼吁逻辑思维。在我看来,写作文说到底是要表现考生对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表现的是思考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文字的叙述,无论如何表现,其背后都有一种思考的过程。只有那种内在的逻辑的表达,才能让评卷老师知道你想说什么。所以,写作文最重要的就是思考能力,而没有思考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逻辑能力,这是一个比什么都重要的判别指标。所以,在阅卷之前,我就希望把“逻辑”列为高考作文评卷的一项重要指标,和题长王永明老师商量的结果是阅卷老师不好操作,只好作罢。
在浏览了不少高分作文后,更深刻地感觉到我们的考生实实在在缺乏的就是逻辑的力量,说理的能力。在高考作文中,写议论文的考生占绝大多数,但几乎绝大部分议论文根本不存在论证过程,我们学生都习惯用“某伟人说”、“俗话说”、“有诗为证”、“歌中唱道”……来替代论证,行文中没有任何理性分析和推论。以前我相信这世上有不讲道理的人,没有不会讲道理的人。读了那么多高考作文,我改变了看法:世上确实有不会讲道理的人。最常见的不会讲理有三类:最突出的是摆出论点、论据后不会说理,立即得出结论,往往用“由此可见”、“总而言之”几句简单的话一归纳,就画了句号了;其次是以叙事代替说理,那个论据写得很长,或写了四五个比较长的论据,典型的“理不够,事来凑”,而且屡试不爽,很见成效;其三是以教训代替说理,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义正词严地批评别人。
我们语文老师传授高考作文的招数,多数也不是传授如何讲道理,而是如何凑字数。温儒敏教授曾举例说:有位老师说自己找了三个名人——季羡林、霍金、苏东坡,让考生背熟这三个人的名言,经过排列组合,可以应对15个不同的题目。我在考前辅导一重点中学的学生,该生三次月考的三篇作文,每篇作文都是“开头+四个事例+结尾”。开头就是抄一段所给的作文材料,中间四个例子一模一样,例子之间几无任何关联。任你考题千变万化,我就“亢龙有悔”这一招,以不变应万变,居然篇篇作文40多分。就算写得比较好的高考作文,也难有把道理讲得比较透彻的,自圆其说的,很难见到具有智性的、思辨的好作文。
这次阅卷有一篇被作文组最终裁定为满分的作文,其论证的观点“用操守守护职业尊严”,只引用了最美司机吴斌一个例子,但有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在里面。“用操守守护职业,守护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也不仅仅是他人的利益,更是一种职业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尊严。职业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它的实质即为社会与人类创造应有的价值,而这也就是职业的尊严的所在。‘最美的司机’吴斌,作为一个司机他的职责就是把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在被铁片击中身体后,他忍着剧痛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职责:慢刹车,熄火,告诉乘客下车。就是这么简单的一连串动作,一连串司机同志最熟悉的动作,吴斌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挽救了一车人的性命。他用生命守护了职业的尊严,诠释了司机这一职业的价值!”
该考生思考的也是“最美司机”吴斌的事情,但思考的角度却异乎众考生,他注意到了作文材料中“修船工”这一职业身份,由此切入,从职业尊严的角度更新了我们的眼光,这正是他思考的价值所在。而且像这样能将材料扣住论点作较为细致条理阐述的议论文,已是凤毛麟角。一篇作文的论据虽然可以体现道理,但它是以事实的形式存在着,做不到细致条理的分析,文字就不能够由逻辑的力量推动向前。赵汀阳说:“思想需要有思想的功夫,不然的话,就只能乱想。”乱想显然没有逻辑性。不少考生把所选择的事例当作一堆随便放在一起的东西,没有呈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所以作文的文字缺少方向感,不是乱跑,就是散架。
问题是有些具有思维质量的好作文,常常不被阅卷老师看好。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在开篇用华丽的排比句调动阅卷老师的情绪,没有在结构上用三个主题句夺取阅卷老师的眼球,没有在行文中用三个典型事例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所以它最容易在考场上被明珠投暗。我“捞”出了几篇这样的好文章。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只求过得去,不求高质量;一切为了实用,结果只能是套作抄袭满天飞。看看我们考生的作文里,全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口吻,令人无奈;更令人无奈的是,我们可以指出这个现象,但却不知道如何纠正,这不是一个具体的错误,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问题,更不是一个单纯的修辞问题,千篇一律的作文不是任何考生的错,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悲哀。
正是: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文亦同。

阅卷归来话高考(之八)——君子动口不动手


阅卷中有老师常问,一篇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你怎么就认定诸如《伟大的微小者》这类作文就是好作文?这个问题真不容易说清楚。我又想到了那天就那篇关于武则天的作文和那个年轻老师讨论的过程。我当时大致如是说:单就这篇作文而言,好得一点儿瑕疵都没有,你为什么才给了40分呢?我们就这篇作文的随便一段来剖析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不是一篇好作文,到底好在哪里。
“我感激我的主人。一朵深宫玫瑰,却偏偏如此铿锵;一双娇弱肩膀,却担起天下人的希望。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繁华。溺女,谁能体会你的不舍与无奈?弑子,谁能感受你的心痛与欲哭无泪?摄夫,谁能理解你心中恨铁不成钢的痛楚?宠张,谁能分担你独处深宫的寂寥?垂帘,昭示着你——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称帝,昭示着你不可一世的霸气;改元,一个“曌”字,将你推上了生命的最高点。我感激我的主人,为什么你的背后,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无奈,痛楚,辛酸……”
单就这段而言,就可窥到这考生才华横得浩瀚无际,溢得一塌糊涂。这不是知识丰富,这是才华卓绝,见识深邃。说实际话,我上小学时就沉溺于清代的公案小说,《狄公案》《武则天奇案》《施公案》《彭公案》《刘公案》等都塞满了脑子,后来又陆陆续续读过林语堂的《武则天传》,雷家骥的《武则天传》等等,还亲自去过陕西乾陵,瞻仰过无字碑;而且也经常写文章,但也断然不能如此精准地概括武则天一生重要的政治活动和内心世界,更遑论在考场如此短的时间内。你看看这个考生把俗滥的“铿锵玫瑰”拆开使用,马上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新鲜感。写文章讲究语感,语感就是使用语言的精确感,分寸感。“溺女”、“弑子”、“摄夫”、“宠张”……这些词语用得多么精准:臣杀君才能用“弑”,武则天的儿子那是要当皇上的,准皇上;“摄”是辅佐的意思,也有代理的意思,武则天先是辅佐老公而后不知不觉就取而代之了;“宠”有供养、溺爱的意思,武则天绝对是最大的富婆,供养溺爱张易之张昌宗这样的靓哥,小菜一碟啊!这样的作文,不用说考生了,在座的阅卷老师有谁能写出来?
只要稍稍注意一下我的阐述,显然有一个和大多数语文老师不太一样的评阅作文的角度,这就是写作者角度。换句话说,我因为常写文章,尤其几十年的作文教学中,一直坚持着“下水”示范,一直认定作文教学就类似体操、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一样,老师给学生讲45分钟动作要领,不如自己做一个示范动作,学生一看就明白了。教师自己不会做动作,也就没有做这个动作的感觉,也不容易讲清楚。所以我总下意识地从写作者角度评阅作文,而大多数老师总是从阅读者角度评阅作文,这才造成大家同看一篇作文时产生比较大的分歧,不同的着眼点自然会带来不同的东西。事实上,一些在阅读者角度中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东西,在写作者角度却非常重要,甚至同一个词语,从写作者角度去理解,其意义、分量和内涵就可能与从阅读者角度去理解大不一样。
可以这样归纳,评阅作文有两个角度:一是阅读者角度,一是写作者角度。俗话说,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阅读者角度基本属于看热闹一类,总是站在作文的外面欣赏作文,有点隔。因为很多语文老师自己从不撰写论文,也不写任何文章,甚至写个总结都要从网上下载。所以在批阅作文时就与一般读者的阅读没什么区别,总是单纯地把作文作为赏鉴对象,极少从写作过程的甘苦去体会作文,也没有试图从理论角度去分析研究作文的内部构造。阅读者角度批阅作文重在问作文好不好,却很少追究“为什么好”。如果个别语文老师从阅读者角度批阅作文,这种个人的选择和喜好固然说明不了一篇作文的价值高下,但许许多多这样的语文老师不约而同的直觉印象,天长日久,就会产生相当强大的影响力。这可能也就是我们前述的种种应考作文模式大行其道的原因了。
写作者角度却是从文章里面来观察文章,他是要看出门道来的,因为他是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感悟来看作文,来发表观点。从写作者角度读别人文章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放了进去,放在作者的位置上,重新体会写作过程。因为写作者自己是“内行”,面对作文时,会不由自主地琢磨作文是怎样成形的,作者的思路是如何体现的,精彩之处在哪里,有什么瑕疵……在阅读中习惯以探究的眼光打量别人的文章,同时又以自己的写作经验作为印证,在保持直觉感受的层面上诗意地捕捉深邃的东西。
有些事我们做的时候很自然,但略一琢磨却很荒诞,如数学老师不会解题则没办法指导考生做题,而语文老师不会写文章却总是喋喋不休地指导考生写作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是说,深刻的鉴赏力不仅来自于大量“观千剑”式的阅读,更来自于“操千曲”式的实际写作经验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写作,怎能体会到写作的甘苦?怎么可能从写作者角度去鉴赏作文呢?
正是:君子动口不动手,难辨作文美与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