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樂浪浦江渡 2012-11-02 19:53 星期五 晴 蒼茫天地間的尼雅故地 尼雅,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处没有人烟、没有水、没有绿色的死亡世界。 在常见的地图上,从没有它的标识,在维吾尔语中,“尼雅”是遥远不可追溯,或是路途遥远不可访寻,无人可以开释的意思。这是一个被人遗忘了的地方,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给年轻人讲述神怪故事的时候,才偶尔提起它。这里没有苍蝇、蚊子,也没有老鼠、野狼。有的只是一片一片枯死的胡杨林,一堆一堆高大的红柳冢,在流沙中摇摇欲坠的古代房屋、佛塔,还有那在黄沙中时隐时现的木棺和白骨。经过实地考察研究,尼雅废墟就是汉代西域著名绿洲国家“精绝国”的故址。 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精绝国”有480户,胜兵500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绝国”只是一个人口仅与村落般多的国家。可是在2000多年以前,西域的许多小国家大多如此。 ![]() 尼雅 古代之精絕國 遺阯 追尋尼雅 和田古称“于阗”,历史上曾与疏勒、安西、龟兹并称为安西四郡。和田是新疆最南端的城市,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域的玉石、宝马、瓜果由这里传到中原,中原的丝绸也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尼雅古城是和田最有影响力的古城,自1901年英国科学家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废墟至今,这里一直是世界各地探险家、考古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书上说,尼雅是《汉书》精绝国的所在地,一个只有480户人家、3000多人口的小国。他们公元前就来到了塔克拉玛干的腹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几个世纪后有军队入侵,城垣燃烧着火焰,活着的人们感受着生不如死的恐惧,于是离开。 如同他们来时一样,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何时离开,去了哪里。尼雅遗址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容许任何团体和个人擅自进入。进入尼雅需要得到当地文管部门的批准,还需要交纳一定数量的文物养护费,并且手续很难办。 ![]() ![]() ![]() 神秘消失 出了和田市,车向东去,跑了二百多公里到民丰县。从民丰再向北走150公里左右,就到了尼雅。尼雅位于尼雅河下游,在沙漠村庄卡巴阿斯卡的里面,进来要经过三道关卡。这个村里的人都不懂汉语,幸亏我们请了位懂维吾尔语的向导。因为尼雅的缘故,这个村庄有一条柏油马路。村里人口很少,人们的居所在沙地上,有游人进入。遗址被掩埋在尼雅河故道连绵起伏的沙丘之间。据介绍,遗址南北延伸25公里,东西宽达五至七公里,发现于1901年。中外考古工作者对尼雅遗址进行了多次勘察、发掘和研究。据专家考证,尼雅是我国汉-晋时期,丝绸之路南道名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 精绝国处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居弱水一方,是个小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里仅“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并在东汉年间“被鄯善并吞,国遂绝”,但是,丝路南道“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奔走穿梭于尼雅河桥头的丝路商人给小国寡民带来了西亚的玻璃器皿、希腊风格的艺术品、印度的棉织物、黄河流域的锦绢、漆器、铜镜和纸这些当世珍宝。汉晋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的蓝底蜡染棉布残片和棉布裤,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棉织物,尤其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堪称锦中绝品、丝路遗珍。至今仍残留在屋梁上、佛画中以及墓穴间的形态各异的飞龙,则是四大古国文明碰撞、融合与西域人民独创精神的最好见证。佉卢文书是尼雅考古中最重要的发现。800件出土于尼雅遗址的佉卢文书木简,有文告,有信函,有指示,内容几乎涉及当时精绝王国生活的每一个侧面。解译文书,古国昨日仿佛再现眼前。 两汉时期,尼雅古国文明走向了辉煌。但是,水源短缺、风沙肆虐,始终是被沙海所围的尼雅人面临的威胁。从遗迹中枯死白杨的粗大树干可以知道,精绝人为了维系绿洲,曾经广植树木。法律甚至规定:严禁砍伐活树,违者罚马一匹;哪怕是砍了树杈,也要罚牛一头。这条规定被后人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森林法”。精绝国的水、种子都由国王亲自管理,用以维系生存。尽管在严酷的环境之中,尼雅人如此谨慎和努力,但在三国、两晋之后,还是消亡了。尼雅的废弃是个谜。古城遗址周围不见河流改道或战乱的迹象,房屋院落之中没有人迹;大量公文简牍刚刚整理好,还来不及运走;甚至连忠实的狗儿都忘了带走,还拴在家门口的柱子上。尼雅人就这样匆匆忙忙地消失了,只留下沙埋废墟,更留下瀚海荒漠中的难解之谜。 舊日風塵,繁華幾何? 在这片狭长的古城遗址中,残存的佛寺、房舍、墓地散落其间,当年的农田、林带、渠系和冶炼遗址依稀可见。可以看出,当年精绝国的居民们以穿城而过的尼雅河为界,分居南北两区,南为豪门,北住平民。但是,家家皆有果园、畜圈和池塘。遗址中心有一土筑佛塔,虽然破败,但古风犹存。可以使人想像,笃信佛教的精绝国臣民们,沿河而居,引水浇田,经营绿洲农业的景象;家有池塘,可看出由于尼雅河是季节河,夏洪冬缺,户户需备塘蓄水。穿过城门,是几座比较完整的房屋和一小片断壁残垣。屋子里面的炉灶被熏得很黑,明知道年代久远,可还是觉得不久之前有人用过的样子,只有一个很小的天窗能够透进一点阳光。大概是2000多年前的人和事了,物是人非,隔着这么久的岁月,居然还留有依稀的痕迹。 城门的对面有一个1000多年前的坟地,很多人葬在这里,几年前,还总有人在这里宰羊祭祀。墓旁边是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树,很多已经只剩枯萎的枝干。这里的河水已经干涸。胡杨斑驳的纹理,有种坚韧的力量。它见证了尼雅两千年前的荣辱兴衰,看到了一个本来自享其乐的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如何变为定居,并最后神秘消失……但胡杨不言,我们只能自己去想像尼雅当年繁华的样子。古城墙就那样站着,一切像没有发生过,却又用它的身体提醒着这个真实的存在。正午的烈日下,站在胡杨树下,树影婆娑,树叶沙沙,像历史在时空里穿行。 【備註】精绝古城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兹独河下游,在昆仑山的东北方向。精绝人以鬼洞族为主。还混杂了少数其它民族,精绝国最后一任女王死亡之后,这个城市就在沙海中消失了。是毁于自然灾害,还是毁于战争,都无从得知,就像是这个国家根本不存在过一样。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有一位英国探险家,他带领探险队进入塔克拉玛干探险,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活着走了出来。他的神智已经彻底丧失了,但是相机里的几张相片和日记本,却证实了精绝古城的存在。 ------------------------------------- 佉卢文书里的“尼雅景象” ![]() 尼雅出土的佉卢文木简。 ![]() 尼雅遗址。 随着对尼雅发掘的佉卢文的破解,尼雅所有隐秘、神奇、疑窦,渐渐拨开迷雾,露出了些许本相与原委。佉卢文把一个活灵活现的尼雅国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斯坦因的大发现 考古学家奥利尔·斯坦因,于20世纪初曾几次潜入新疆,深入和田腹地,挖掘、剥离、盗走了数以千计的文物古籍。他的疯狂劫掠式的挖掘之法,给新疆考古遗址造成巨大的无可挽回的破坏。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斯坦因的发现,才有了考古界“尼雅的最后大发现”的誉称。尼雅即精绝。 《汉书·西域传》对尼雅的记述只有几十个字:精绝国,王治精绝城,户480,口3360,胜兵500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 佛学大师玄奘从印度取经东返时,走的是“丝绸之路”的南线,路过尼雅,称其为“王治尼壤城”。他的《大唐西域记》记下了对尼壤(雅)的印象: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基,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过,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可见,尼雅城当年的路途之优和繁盛。1901年,熟读了《大唐西域记》的斯坦因,一路打着“唐僧忠实信徒”的旗号,从和田闯入民丰县。这一天,他无甚收获地闲逛在浮土没脚的巴扎上,心有不甘地让他的驮夫哈桑去远处打探打探文物遗址的蛛丝马迹。没想到哈桑为他带来了千年的古文字——佉卢文。 使斯坦因更为惊喜的是,以佉卢文木简为线索,他还找到了木简的源出处——距民丰县城100公里处的尼雅遗址。这是全世界仅有的千年古遗址,大体保存了十几个世纪前的古代居民区。遗址未发现围墙围栏,这说明它相当古老。古房遗址散布于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大体呈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只有十余间房子,北部则零零星星地布有数以百计的民宅。这兴许是当时居民贫富区域的划定。遗址中心的一座佛塔,虽然破坏严重,但仍透示着佛韵遗风。斯坦因激动得血液都要凝固了,即刻招兵买马,又雇来十多个农民工,疯狂地挖掘起来,几乎把尼雅城翻了个底朝天。文牍呀,木简呀,雕饰品呀,丝绸锦缎呀,悉数装箱运走。掠走了700余件佉卢文、汉文简牍和具有希腊风格的精美的木雕艺术品。这一次搜刮劫掠大宗文物,他仍嫌不够过瘾,又两次潜入尼雅,带走大量佉卢文木简和木牍,均收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印度新德里的博物馆里。 佉卢文书揭开尼雅面纱 佉卢文是古代印度人使用的一种文字,它表达的语言属于中古印度雅利安语西北方言。这种语言最初流行于古代犍陀罗,最早见于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刻写的摩崖法敕。犍陀罗语盛行于古丝绸之路,归功于建立贵霜帝国的大月氏人。随着帝国的扩张,大月氏人将犍陀罗语推广到东方各地,甚至成了丝绸之路上的国际交际用语之一。西域成了佉卢文的热门之地,和阗的尼雅更是热中之热。 件件佉卢文书,将当年的精绝国神秘面纱层层揭开,内容几乎涉及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佉卢文书唤醒了沉默千年的精绝王国!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考古专家把佉卢文书记录的七位鄯善王在位的最大年数相加,长达131年。鄯善王童格罗伽在位年代是汉献帝建安15年。这足以证明佉卢文传入塔里木盆地的时间必在东汉末年,也就是东汉从西域撤军之后不久。 中国境内发现东汉佉卢文并非首次,和阗的各类古迹,几乎都与佉卢文字有关。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家还在新疆库车发现了佉卢文佛经残片,年代与和阗出土的犍陀罗语《法句经》同样古老。凡此表明,印度古文字佉卢文继汉字之后,成了塔里木盆地诸国普遍使用的书面语言。1995年10~11月,中日联合考察队对尼雅进行了第七次调查,获得了重大发现。当开启一个编号为3号的木棺时,考古人员都惊呆了:一对男女“木乃伊”合盖一床色彩艳丽的锦被,面容安详地仰卧于棺内,锦被上织有“王侯合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的小篆汉字。男子身着锦袍、锦裤、丝绸上衣、绣鞋,头戴丝绸帽,身旁放置锦祆,弯弓箭壶,腰刀上配刀鞘。女子身着锦袍绣鞋,大花锦袍上的虎、蛇、舞人、龙、狮、豹、鹿、马、孔雀等图案栩栩如生;耳垂串珠,颈戴项链,身旁随葬物有梳篦、化妆品、陶罐、首饰、铜镜。8号棺木里面躺着一名男子,棺木上面有一只绣制精美的锦袋,袋上绣有篆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专家们指出:“尼雅这次大发现揭示了汉、晋时期尼雅与中原王朝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让中外历史文物学家们惊奇的是,佉卢文竟然揭示了尼雅龙的普及:尼雅的房梁、门板、铜镜、棺木、织物、佛教画上,无不有龙的图腾。 尼雅的龙一派为中原龙形象,一派是具有印度佛教蛇形龙并兼具新疆犬马形的龙。印度本无龙,是古丝路将龙传到了印度,印度佛教的龙又经西域传回中原。由此,一条清晰的文化传播之路便凸显出来。 尚存秘密的尼雅与佉卢文 尼雅发掘出的佉卢文,在公元前后曾在印度北部使用,后在西域流行过一些时日,但七八百年后,此文字突然失传,灭绝得无踪无迹。此后,世界上再无任何国家和地区使用过它,令中外考古学家们百般猜度。1901年,当斯坦因发现佉卢文文书,中外语言学家研究破解的兴趣提升了。北京大学的林梅村教授是我国第一个掌握佉卢文的考古学家,他的《沙海古卷——外国所出土佉卢文书初集》,既用拉丁文撰写,也直接译成了中文。佉卢文被破解了,精绝国的所有隐秘、神奇、疑窦,渐渐拨开迷雾,露出了些许本相与原委。佉卢文把一个活灵活现的尼雅国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精绝国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他直接领导着每一个村落,直接听取百姓的哀怨与申诉,有权否定地方官员的任何决定。但绝对权威下隐藏的却是国力的衰微:税收年年减少,国家利益受到挑战,法令难以执行。如第70号文书中,国王对税官摩跋耶侵吞税款,竟将四年的税收全部据为己有的行为恼怒异常;而另一税官伐伽佐同时将四峰骆驼私藏自家院中。贫弱的精绝国还有更大更多的忧愁,这就是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以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这也许是精绝国突然“集体蒸发”的主要原因。它的160号文书披露,精绝的水与种子都由国王亲自管理,可见其形势的极度严峻。 第368号文书提及因河渠干涸耕地荒芜,国王亲临现场参与水的分配。更为著名的是第482号文书传达的信息,居民舍伽种的树木被百户长强行砍伐出售,舍伽越过州长,直接跑到国王处告状。国王受理了此案,并下达了一道敕谕,即第482号文书。国王宣布了百户长的行为违法,必须立即停止;文书引述了王国严苛的法律:“活树严禁开伐,违者罚马一匹;哪怕只砍了树枝,也要罚母牛一头。”国王还命令,如果州上不能正确执法,便将有关人员押送王廷,由他亲自审理判决。这就是学者们称之为世界上最早最严厉的“森林法”的出处。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官吏的执法不公,小国寡民面临严酷的折磨与考验,生存条件如此恶劣,绝望中的百姓便选择了逃亡。这是佉卢文书里常见到的内容。逃亡对人口稀少的精绝国威胁很大,因此制止逃亡就成了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从佉卢文书里看到,精绝国未发生过重大战争,国家贫穷是事实,但国内相对稳定也是事实。百姓们深知自己所处的严酷环境,省吃俭用,将息度日。连王后回于阗省亲,也大大减少随从人员。使节出访,即用两峰骆驼以壮国威。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经济,这样的国度,是经不起任何打击的。 但从出土的佉卢文书里知道,精绝国并非是完全封闭的沙漠小邑。在尼雅遗址,考古人员看到了精巧的西亚的玻璃器皿、希腊风格的艺术品、印度的棉织物、中原的锦缎、漆器、铜镜、纸片等,尼雅确是丝绸古道上重要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汇点。尼雅曾经显赫过,也辉煌过。可为什么,就在那一天,不再有人的嘈杂,牛羊的咩咩,炊烟的袅袅,而只剩下了一片沙埋的废墟?甚至连事无巨细皆有记录的佉卢文书对此未留下一个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