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

 相约归渡头 2012-11-13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赫然有着“大名五礼记碑”。听起来,区区一块石碑,缘何成为国家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殊不知,这块石碑不仅来历不凡,而且承载了唐宋两朝历史信息,流传下许多脍炙人口故事。
 
历经沧桑幸存留
 
        五礼记碑原散落在大名县双台村,现坐落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石碑通高12.34米,宽3.04米,厚1.08米,总重量140.47吨,据河北省文物局鉴定,它是目前已知的全国最大古石碑。碑首为8龙戏珠圆首,碑额正面透雕盘龙,两侧龙头朝下,龙嘴尖长,形象生动逼真,气势非凡,颇具唐代风格,碑额阳面正中是宋徽宗御题篆刻“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纵排八个大字,故后人简称“五礼记碑”。碑身两侧为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墨迹,碑阴刻唐“何进滔德政碑”。正面碑文为宋代“五礼之仪”,故又将此碑称为“唐宋碑”。碑座为一硕大的赑屃,虽然头残缺,但仍然看得出雕刻工艺精湛,神态活灵活现。
 
 
 
        此碑最初是唐朝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的“德政碑”。何进滔于公元840年(开成五年)正月死于节度使任上,赠太傅。唐文宗诏令工部侍郎柳公权撰文并书丹,诏梁王司马元度篆额,为其立“何进滔德政碑”。
 
       公元1113年(政和三年),宋徽宗主持修编的《五礼新仪》220卷完成,颁布天下并称“其不奉行者论罪”。徽宗为把“五礼”(即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作为一代之制,亲作“五礼之记”,“使之见者有足证焉”。于是,下诏左丞梁子美在北京(今大名)立碑记之,因无碑石,梁子美便磨毁唐代的“何进滔德政碑”,刻《五礼新仪》,把它立在北京大名府宫城门外侧。
 
       公元1401年(明洪武三十四年)4月,漳卫漫溢,洪水冲淹大名府城,大碑掩埋地下。公元1548年(嘉靖戌申年)3月,大名府知府顾玉柱发掘此碑,然大碑已断分为9块。从此,这块古巨碑在双台村静静地躺了400多年。双台村人也把它当村神对待。谁家有灾有难,有过不去的坎时,就到古碑前焚烧供奉,膜拜许愿。几百年来古碑已成为双台村的护村使者,成为“镇村之宝”。据村中老人讲,1939年春天,从大名城出来的日本鬼子一下子包围了双台村,把村民全部驱赶到碑旁的空地上。机枪就架在几块残碑上,身挂战刀的鬼子头目正准备训话,旁边的翻译在他的耳边嘀咕了一阵,并用手指了指石碑。鬼子头目回头看了一下,沉思片刻,一摆手,鬼子兵全部撤走了。此后,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日本鬼子再也没有来过。
 
    为避免古残碑不再受毁坏,多年来双台村民共同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即以古残碑为中心,20米范围内,不得挖土,不得建房,不得堆放杂物。从而,此碑得以幸存。1982年11月,此碑被搬运到大名县石刻博物馆。1989年5月,历时7个月完成全碑九块的对接工作,矗立在石刻博物馆。1982年被河北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碑宋承价值大
 
       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此都(指北京大名府)有魏博节度使田绪遗爱碑,张宏靖书;何进滔德政碑,柳公权书,皆石刻之杰也。”
 
        该石碑历经唐宋两个王朝的打造,形成了非常独特的现象———宋承唐碑,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它不仅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见证,更是大宋陪都政治、经济、文化的见证,还是大名作为“河朔重镇”、“北门锁钥”的军事战略位置的见证。因此,该大石碑不仅是研究大名府历史难得的文物资料,而且是研究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物资料。
 
        该石碑从碑石开采到磨洗成碑,从运输到矗立,从碑首巨龙到碑座赑屃雕刻,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艺。是研究唐代雕刻艺术和柳公权、赵佶书法艺术的蓝本。8条巨龙和赑屃的雕刻风格为后人研究唐朝的雕刻工艺提供了蓝本。名家墨迹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记载:“何进滔碑亦云政和中大名尹建言,磨去旧文,另刻新制,好古者为之叹息。今大名之五礼碑,当即梁子美所刻也。绪进滔之事不足道,然以唐贤书法之工,后人所当宝爱。”清代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右》记载“碑甚大,而字亦雄伟,惜石已断裂。”
 
    御旨建造皇家规格。虽是一石碑,却是唐宋两朝皇帝的御制。名家书丹,皇帝御题,显示了它的高贵。
 
不解之谜添神秘
 
        站在这座巨大的古碑前,仰视古碑,它的高大,不能不使你浮想联翩,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如果能走进时间隧道一定能够揭开隐藏在古碑背后的许多秘密。
 
    碑出何方。大名地处华北平原,没有大石山,该碑的石料取自哪里?距大名最近的山,一是西面的大行山。二是南面的大丕山。是来自其一,还是其他地方,值得探究。如何搬运。即使是来自距大名最近的大丕山,或太行山,也有近100公里。这个庞然大物(石材比石碑还要大),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是如何运来的呢?  凭何立碑。大石碑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高3.4米,宽3.2米,厚1.1米,重30多吨。碑身高6.45米,宽3.04米,厚1.08米,重近60吨。碑座高2.2米,周长11.3米,重60多吨。当时在没有现代吊装设备情况下,碑座、碑身、碑首结合严密,丝毫无差,是如何吊装树立起来的呢?令后人猜想研究不已。 因何倒塌。整碑达140.47吨(不含赑屃头),这么重的巨碑立在府城内几百年之久,是什么因素造成断裂倒塌的呢?水冲、雷击、侵蚀,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 头失何处。根据赑屃身体的估算,失掉的头也约有8吨,这个巨大的龟头是如何毁掉的,现存何处,有待考古发现。
 
神话故事代代传
 
        在双台村,百姓们往往赑屃称之为龟。多年来出于对这块巨大石碑的敬畏,村民们将它作为神碑来供奉保护,因此,民间里流传着许多五礼记碑的神话传说……
 
       书生化碑。宋朝时候,当地有位叫殷勤的老人,黎明时分拾粪村外,遇背着书箱赶路的书生向他问路。“往南京去,怎么走呀?”“向南走。”殷勤不经意答道。“天亮,我能走到吗?”书生又问。殷勤瞟他一眼,睹气道“走到了”!书生听后走了,殷勤继续拾粪。随后,又有一个书生问路,仍是那些话,当问到“天明我能走到了么?”这句话时,殷勤有些不耐烦了,气呼呼地说:“你一百年、一千年也走不了!”情急之下,把“到”说成“了”。此话一书,这个书生便化成一块大石碑,立在殷勤面前。殷勤吃了一吓,恍然大悟,倒身便拜。
 
      龟头逐盗。传说有一个江南相面人在大名看到大石碑后,不再到街市摆摊相人,而是天天偷偷来相大石碑。围绕大石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前看后看,最后得出“碑中有宝物”的结论,就暗下决心要把宝物盗走。在一个漆黑深夜,他拿着工具来到大石碑前,在一阵叮叮当当凿石声后,只见一道火光向南冲去。原来这个相面人已把龟头(赑屃头,下同)凿下,把宝物盗走了。熟不知,龟头具有灵性,盗宝人向南逃跑,龟头就朝南追,追到南门口村南,眼看就要追上时,一声鸡鸣划破夜空,天已放亮,龟头应声倒地。从此龟头就撂到了南门口村南(因该村南也有一大型龟头)。
 
      龟驮府城。相传,这座大石碑是个神碑,驮碑之龟具有灵性。大名府城地处漳河、卫河下游,常常闹水灾,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每次发大水的时候,水涨,龟就驮着城涨,大名府城免受水灾之患。然自相面人凿下龟头,盗走宝物后,漳河卫河再次发大水,一下子就把大名府城冲毁,整个城池被淤埋地下。
 
       冰道运石。相传,大唐时候,为搬运这块碑石,专门从黎阳(今河南浚县)往魏州(今大名)修了一条大路。在冬天上大冻时候,以水泼路,形成冰道,招募几百壮丁,几千犍牛,以滚木载石,,用犍牛拖拉,壮丁驱赶,耗时三年,才把碑石运抵大名。
 
       鳅龟斗法。传说,由于大名府城内有这块神性石碑,加上灵性巨龟驮负,大水淹不了它,泥土淤不住它,水涨碑涨,水落碑落。这年又发大水,水中来了一条泥鳅精,听说此龟神通广大,很不服气。多次想制服巨龟,然而不管如何整风作浪,龟驮负着巨碑稳如泰山,然毫不动。于是它想出了一个非常非常损的主意。趁大龟打盹的时候,猛地一个泥鳅摆尾,把碑帽打落,径直砸向龟头。大龟忍受巨痛,支撑巨碑不倒,终因元气大伤,碑身毁倒,裂为九块。
 
    龙珠砸龟。相传,巨碑首上的8条大龙,耐不住寂寞,在一天夜深人静时嬉戏,做吞吐碰撞龙珠之娱。玩耍正酣时不慎龙珠掉下,正好落到正在伸长脖子向上观看的龟头上,龟头应声断裂,没入土中。从此驮负石碑的大龟便没有了头。
 
建罩保护为良策
 
    五礼记碑的重要历史价值、众多不解之谜及诱人的传说故事,值得后人研究探寻。五礼记碑早期是竖立着,还有碑楼。梁子美磨碑时,可能是因碑楼掩盖,碑两侧柳公权写的字体完好地保留下来。经历了1100余年的风雨侵蚀,剩下不多的一些字迹,还可见到刚劲秀丽的柳体风格。除碑首“御制大观五礼之记”8个大字清晰明显外,碑身上正面和侧面的字迹特别是柳公权的墨迹,破损严重。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几十年后,几百年后,就会消失殆尽,对于这个国家重要保护文物单位来说岂不太可惜了。那么,如何保护呢?笔者认为,为五礼记碑建设大玻璃罩棚,是最好的保护办法。既可摭阳、防风、避雨,又可防备游客随意攀登,拓字涂鸦。
 
踪迹难觅又两碑
 
    据史书记载,大名共有三块巨碑,除了五礼记碑外,还有田绪遗爱碑、杨师厚碑石。那么,这两块巨碑的遗踪呢?
 
    田绪遗爱碑。田绪,唐代魏博节度使。死后,立“田绪遗爱碑”。到宋代改刻宋徽宗“御制新乐大成碑”,立于北京大名府宫城门外西侧。明洪武三十四年,水淹大名府城时湮没,不知埋存何处,有待以后考古发现。
 
    杨师厚碑石。杨师厚,五代魏博节度使。《旧五代史?(杨师厚传)》记载:师厚镇魏博,采巨石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将纪德政,以铁车负载,驱健牛数百以拽之。所至邱墓庐舍悉皆破坏,百姓望之皆曰:“碑来”。及碑石至而师厚卒,魏人以为“悲来”之应。杨师厚所采巨石做何用,至今没有发现,有待以后发现考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