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消息,超级飓风“桑迪”于当地时间29日晚间肆虐美国东部沿海城市,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桑迪”已造成至少48人死亡,其中多数人是被倒下的树木砸中身亡,目前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日本著名气象学家田家康在一书中深刻解读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气候变迁的关系。 我们今天生活在人类文明有史以来的最高峰,每天都享受着文明给我们提供的各种便利。现代人类的烦恼大部分表现在怎样跟上最新的时尚潮流,如何控制自己的食欲来保持健美以及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出行等问题上。而且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人类不断加快征服未知领域的步伐。早在30多年前,人类的脚步就已经踏出了地球。今天,卫星探测器即将到达地球的边界。 但是,科技和文明的发达也给现代的人类带来了傲慢的习惯。地球经历亿万年储藏下来的能源被人类迅速消耗,每年都有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每一天都有新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人类的文明真的如我们想象中一样坚不可摧吗? 早些年,灾难类型的影片风靡一时。从《大白鲨》到《狂蟒之灾》、《泰坦尼克》到《烈火熔城》,灾难的规模不断升级。或许是由于制作成本不断攀高的缘故,前些年让人印象深刻的只有《后天》,这部影片中突如其来的寒潮袭击了地球。再往后应该就只有这两年的《2012》了。 灾难电影不断升级,最终走上了拿全球气候做文章的道路。这反映出人类怎样的心理呢? 人类是否具有应对气候剧变的能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间冰期与最终冰期相比,气候的变动幅度极端缩小,尤其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直到现在,气候更是前所未有的稳定。人们尽管现在也会经常听到异常气象这一词汇,然而其意多指30年一遇的正常性气象,这一类气象并不是真正气象学意义上的异常气象。现实中,在20世纪70年代也有很多人热衷于讨论当时异常的低温少雨现象。不管在任何时代,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当时的人们都会以为自己遇上了气象上的异常。 然而,从包括古代气候的气温图表上来看,我们正生活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气候稳定的时代。而更加不可遗忘的是,正是由于如此稳定的气候,人类才得以将人口维持在现有的水平。没有人知道稳定的气候何时结束。使用现有的气候模型进行的模拟运算,在以存在非线性动向的气候剧变的气象为对象时还没有能力作出预测。 唯一可以断定的是,稳定的气候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气候变动比现在更为剧烈的时代必然到来。并且,谁都不能保证,超过过去60万年上限的大气中急剧增加的二氧化碳不会成为气候剧变的导火索。 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不是气温的平缓上升。突如其来的气候剧变才是文明崩溃的要因。即使今后气温的上升会在达到某个峰值之后下降,或者IPCC的模拟预测的可信度出现问题,超出数十万年间最高值的二氧化碳浓度还是有可能引发气候剧变,是相当不安定的因素。 由于预测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只能在问题发生时谋求应对。在8万年前从非洲渡过红海移居到全世界的人类,“冰河时代的孩子”在不断剧烈变化的气候中发展出了高度的智能。人类对气候的变化有着优秀的适应能力,并因此席卷了地球。在最终冰期结束后,虽然人类文明都因寒冷化的冲击而岌岌可危,可是每一次人类都克服了危机,并建立起了更为强健的社会经济组织。 不过,现在的人类却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首先就是超出60万年的气候变化周期上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正像布罗克所说的一样,在间冰期以后,气候变动的不确定性已经达到了最大。与以往人类所遭受过的寒冷化的冲击不同,现在的人类文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急剧的全球温暖化的威胁。 其次则是世界人口已经急速增加到了67亿之多。从最终冰期开始,人类是通过迁徙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然而,现在地球上已经住满了人类,并且人类的数量还在以每年8000万人口的速度增加,不可能再像以往一样通过迁徙来应对气候变化了。科学的进步可以弥补人口过密所造成的人类文明的脆弱这一想法,现在看来也太过乐观了。 不确定性已经增长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或早或晚,气候的剧变一定会到来。人类究竟是否可以像一路走来那样运用强大的适应能力度过危机,再一次构筑起更为强健的文明社会呢? 新书预告: 更多分析,请关注田家康新书 《八次危机》 (中国既绕不开工业化原始积累,那么中国人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中国如何才能爬出发展陷阱?) 《美国制造》 (从离岸到回岸,美国制造如何改变世界?) 《危机中的中国思考》 (有关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故事,有关二十一世纪中国未来改革的思考) 相关阅读: 大政府与自由市场的PK:被誉为《通往奴役之路》后最重要的一本书) (本书得出十五个重要结论,能让美国走出“最后的帝国”的阴影?) (当最后的强权崩溃,摆在美国和世界经济前面的两条出路是什么?) (本书要证明:放弃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的非此即彼才能拯救世界) (直戳中国软肋,指出中国通往强国路上的艰难险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