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味子简介

 WAERTER 2012-11-13
   别名:五梅子,辽五味,山花椒,香苏,红铃子。

    《本草纲目》记载五味子:敛肺滋肾,专收耗散之气,为喘嗽虚乏多汗之专药。

来源:

    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m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原植物:

    落叶木质藤本。幼枝红褐色,老枝灰褐色,稍有棱角。叶柄长2~4.5厘米;叶互生,膜质;叶片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腺状细齿,上面光滑无毛,下面叶脉上幼时有短柔毛。花多为单性,雌雄异株,稀同株,花单生或丛生叶腋,乳白色或粉红色,花被6~7片;雄蕊通常5枚,花药聚生于圆柱状花托的顶端,药室外侧向开裂;雌蕊群椭圆形,离生心皮17~40,花后花托渐伸长为穗状。长3~10厘米,小浆果球形,成熟时红色,种子1~2,肾形,淡褐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杂林中、林缘及溪旁灌木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等地。 药材性材  果实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果肉柔软,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较坚硬。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采收加工:

    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实呈紫红色时,随熟随收,晒干或阴干。遇雨天可用微火炕干。

化学成分:

    木脂素类:五味子甲素、乙素、丙素、五味子素,去氧五味子素,戈米辛A、B、C、F、G等;有机酸类:枸椽酸,苹果酸,酒石酸,琥珀酸等;挥发油类:荜澄茄烯,防风根烯,依兰烯,月桂烯,柠檬烯,莰烯,α-蒎烯,β-蒎烯,芳樟醇等;其它:叶绿素,甾醇,柠檬醛,多糖,维生素C、E,树脂,鞣质等。

药理作用:

   兴奋呼吸中枢;强心;增强机体适应能力;改善学习记忆能力;降血压;抗肝损伤;抗氧化;抗惊厥;抗胃溃疡;抗菌;抗肿瘤等。

性味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用量用法:煎服,1.5~6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