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拉瓦锡死于火;法国大革命为何会成为法国大杀戮?

 相约归渡头 2012-11-14
[诗人小郑文集]拉瓦锡死于火;法国大革命为何会成为法国大杀戮?
  
  
  
  今天研究了下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者大卫与安格尔师徒的艺术。对《马拉之死》有体会,这是大卫的名作,当时他在第一时间赶到马拉被刺杀的现场,迅速进行了构图素描。
  不过马拉也不是个善茬,他的思想太过激进,是法国大革命中激进暴力派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他受到卢梭的影响,煽动仇恨,煽动杀戮。此后法国陷入近百年的动荡,跟他与罗比斯比尔的过激做法有关系。
  当时法国思想界两大名士拉斐特与拉瓦锡,竟然都不能抵抗住这种激进思想的传播。真是可叹,可叹!激流之下,谁是中流砥柱?谁是国家之栋梁?可叹!可叹!
  原来拉瓦锡上断头台,跟马拉有直接关系。拉瓦锡显然是法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化学领域的工作是具有功勋的,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这样一个人,面对大革命的洪流最后竟然不能完成“保皇”的历史重任。还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1780年,马拉发表论文《关于火的特性的研究》,研究火与燃烧问题是当时比较时髦的课题。但是马拉基本上没有脱离前人的错误框架,这遭到当时已经名震欧洲的化学家拉瓦锡的批评,认为马拉的文章毫无价值。
  这样两个人就结下了梁子。
  十年以后,当法国大革命起来时,马拉以他的煽动力,开始在社会上广泛煽动仇恨,将法国大革命引向了“惨烈的杀戮”。他们甚至煽动对学者仇恨,他说“共和国不需要学者”!
  结果拉瓦锡这位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竟然被法国人民送上了断头台。这真是人类史上的大悲剧!
   我发现,当代画家谢楚余的裸体画《陶》,受安格尔《泉》巨大启发。从构图上《陶》与《泉》,都是一个裸女抱着一个陶器罐子。此外,谢楚余的《陶》中裸女的下半身,显然是模仿了断臂的维纳斯。
   看来凡是好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模仿了前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是很少的,拉瓦锡就是一个,可惜他死得很惨!低调啊!低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