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身之道

 卡卡的书屋 2012-11-14

修身:与人相处

一个人要有未来、要有前途,群我关系一定要相处融洽,一定要主动去关怀别人,能感受别人的存在,自己才能存在。所以人与人相处之道有四点:
第一、了解别人是群我之道:我们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了解」别人。所谓「知己知彼」,对于别人的性格、习惯、需要,我都能了解,才能成为知交。春秋时代的管仲和鲍叔牙,所以能结成「管鲍之交」,主要就是他们相互知心、相互了解。但是反观现在的社会,有很多夫妻、恋人之间,常常因为不了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总是令人感伤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因了解而结合,因了解而相互帮助,相互体谅,这才是群我相处之道。

第二、宽容别人是和睦之道:人和人能够认识、相处,就是有缘,既然有缘,就应该和睦相处。和睦之道,在于一颗宽容的心。例如,当别人有不合己意的地方,你要包容他;当别人与自己有意见冲突的时候,你要宽容他。所谓「有容乃大」,就像大地普载万物,大地才能给人赞美;虚空能包容万物,虚空才能成其大。所以我们要让自己伟大,应该学会对别人宽容,这也是人际之间的和睦之道。

第三、接纳别人是体谅之道:人难免有智愚贤不肖,对于别人的不足、缺失,你能接纳他,就是一种体谅之心。有的人对人完全不懂得体谅、包容,一天到晚怪这个人做事太慢,嫌那个人说话不中听,甚至觉得这个不好、那个不对。对别人完全没有一点体谅之心,自然心生排斥,当然无法接纳。

第四、关怀别人是友爱之道: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怀,尤其当失意、困难的时候,适时表达一句关怀的慰问、提供一个关怀的协助,可以激发人的信心、重燃希望。关怀别人,就是表达善意,你能不吝关怀别人,一定能获得对方的友谊,所以关怀是彼此友爱之道。

 

如何修身

一个人,之所以要修身,是为了要健全自己;自己健全了,对于家庭、社会、朋友、事业,都有帮助。修身,才能知道如何与人往来。我们要如何修身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居家要俭:一个人如果贪慕荣华,只图享乐,必然助长恶行,有时更因此而招致家败身丧。如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并不是悭吝、一毛不拔,而是实不虚华,食不求精,衣不求美,饱暖则足。司马光说:「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养成了奢华无度的习惯,再富有的家庭终必沦为贫乏;反之,如果能谨身节用,一粥一饭不奢靡浪费,自必因此而有所积蓄,甚至转贫为富,所以居家要俭。
 
第二、创业要勤:这是一个物竞天择的社会,「适者生存」是必然的定律。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不是靠家人的声望,也不是取决于出身的高低,而是端看自己的勤劳与努力。语云:「勤有功,戏无益」,勤才能改变你的人生,即所谓「勤能补拙」。一个出身贫穷的人,只要能勤劳,必能转穷为富,如香港塑料花大王李嘉诚、日本汽车王国丰田佐吉,不都是以勤劳的汗水,创造出成功之路的吗?所以勤劳是创业之道。
 
第三、待人要谦:人际间的相处,有一个重要的秘诀,那就是谦虚。一个人的学识再好,如果高傲不知谦虚,难受主管的青睐;一个人的容貌再美,如果自负不知含蓄,难受他人的赞美;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不懂得忍让,难得他人的友谊。曾国藩说:「谦,则不招人忌;恭,则不招人侮。」所以谦虚和睦,才能获得人缘;谦恭有礼,才能受人尊敬,所以「谦」是待人之道。
 
第四、处事要和:「和气迎人,则乖灭」。瞋怒,不但有害人体的健康,还常使小过变成大过、有理变成无理,甚至做出不当的抉择,因此在待人处事上,要能心平气和。心平气和能让头脑冷静,心平气和才不失方寸,心平气和才能制刚躁之气。古人云:「心平气和,而后足以平不平以致乎平,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无事」。所以,「和」是处事之道。 
人与人相处,不知道自己的缺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故凡事不要总是指责别人的不对、不是、不好或不应该。须知在世间法上,往往是对外容易对内难、修身容易修心难、做事容易做人难、读书容易明理难。

修身:人生四病

「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但是人总是希望有所得,不希望有所失。其实得失都有它的因果关系,既不希望失去所拥有的,就不要造作失去的原因,自然不会有所失。造成失去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四点说明:
 
第一、骄傲会失去礼节:人生最大的失败是骄傲,一个骄傲的人,往往自恃甚高,自以为了不起,因此目中无人,不把别人看在眼里,当然不会在意人与人应有的礼节。例如见了面,他不肯跟人点头打招呼,平时也不肯说好话、赞美别人,在人前人后永远是一付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样子。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人欢喜和他在一起,日久不但朋友疏远他,做事也不会有助缘,所以骄傲必败,这是自然的道理。
 
第二、我慢会失去仁厚:贡高我慢的人,不但自己自高、自大,对别人往往也要求严苛,缺乏宽厚、仁慈之心,所以无形中在人际之间竖立了一道高墙,让别人不容易亲近他,他也走不近人群,因此佛经比喻「我慢如山高」。我慢会成为人际之间的障碍,乃至自绝成功之路,不可不知。
 
第三、发怒会失去人和:俗语说:「生气无好话」,一个人生气发怒的时候,往往失去理性,忘记对人应有的尊重与包容,即使面对再亲的家人、再好的朋友,他也口不择言,不顾一切的给人难堪,以致亲情破裂、好友反目成仇。所以当一个人要生气的时候,最好能够「慢半拍」,气就生不起来了;就如同唱歌,跟不上节拍,歌自然就唱不下去了。否则,东西打破了可以再买,人情破坏就很难再回复;如果因为一时生气而失去人和,事后才来后悔,往往悔之已晚。
 
第四、欲望会失去品格:「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一个人欲望太高,贪财、好色、好名、好利,经常有求于人,必然善于攀附权贵、逢迎拍马,甚至对人卑躬屈膝,失去做人应有的风骨。如此活得毫无尊严,生有何益?所以做人要节制私欲,不要因为贪欲而失去品格,这是人生最大的损失。
 
人,有时候容易患得患失,在得失里面不得安心,所以我们要看淡得失。但是,对于可能导致自己失败,乃至失去人格的缺失,则不能漠视,而且要加以改正。所以「四病致失」,不可不知

 

修身:养力

人生犹如战场,每个人每天都在跟自己战斗,若无足够的力量,就无法战胜困难、挫折、烦恼等种种的考验,所以人除了要养心、养神、养智之外,还要养「力」。力量如何培养呢?

有四点意见:
 
第一、读书在培养知识力:每个人从小都要读书,要接受教育。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就是为了增加知识,知识多了,就有学问,就有内涵,就能明理,就有力量。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博古通今,不管走到那里,都能靠丰富的知识获得高薪的工作,赢得别人的赞赏,所以学识就是他的力量。做人有了力量,则能无事不办。
 
第二、参究在于培养领悟力:参究就是对于不解的事要用心思考、要细细地推敲研究,从中悟出道理来。所以人要有思想,凡事要去思考、研究,才能发挥自己的灵巧,发挥自己的领悟力。所谓「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这就是领悟力。
 
第三、后退在于培养容忍力:人生,前面有半个世界,后面也有半个世界。有时候我们要勇往向前,但也不是一味地向前冲;当前进无路的时候,如果你不知后退,就会冲得鼻青脸肿。因此,能向前时当向前,不能向前的时候,也要懂得后退。后退的时候要有容忍的力量,也就是不要凡事太过认真,不要太过和人计较;懂得多容忍、多包容,其实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退一步想」,人生更能「海阔天空」。
 
第四、微笑在于培养亲和力:我们跟人接触,和人相处,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很重要。有的人面孔太过严肃、太过刻板,别人自然会对你生起防范的心理,觉得你不好相处。假如你的面容能时时带著一种祥和,带著一丝微笑,人家就会感觉你很亲切,你有亲和力。 
所以,如何具备各种力量,要靠自己平时在读书、工作,乃至生活、做人等各方面多用心,力量不是一下子就有的。你能精进用功、诚恳做人,平时多思想,多与人结缘,多培养好因好缘,自然就有力量。所以,如何养力有四点看法:
 
第一、读书在于培养知识力,
 
第二、参究在于培养领悟力,
 
第三、后退在于培养容忍力,
 
第四、微笑在于培养亲和力。

修身:爱惜生活

有情者,怜香惜玉;自重者,爱惜羽毛;奋发者,惜时惜阴;英雄者,惺惺相惜。我们在世间生存,也要爱惜生活。怎样爱惜生活呢?有四点:
 
第一、省嗜好以养心:《佛光菜根谭》说:「好嗜欲则贪爱之心生,好利养则奔竞之念起。」人都有嗜好,适度的嗜好,可以怡情养性;不好的嗜好,成为癖性,甚至嗜好太过强烈,就会变成贪心,变成执著,成为烦恼的根源。因此,如《朗春秋》所说:「退嗜慾,定心气。」生活中省一省嗜好,就可以长养自己清廉的心。
 
第二、崇退让以和众:忍与退,是在大众里与人相处不可少的法门,如果说「忍」是一种担当,那么「退」就是一种涵养。所谓「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退一步,便是人间修行路。」一位询询君子,总是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能够谦退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有人缘,自然就能和众。
 
第三、减耗费以惜福:滴水如金,丝履似银。世间上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来之不易,因此要懂得珍惜。乃至金钱、时间,甚至感情,也要爱惜。生活中能减少一点浪费,减少过度消耗,就是爱惜自己的福报;福报如同银行里的存款,懂得惜福,才不致于耗费用尽。
 
第四、重实践以成事:「经验来自实践,成功由于力行。」一个人事业能成功,努力实践是很重要的因素。有些人光说空话,说食数宝,做事虚晃一招,这是不能成事的。修行也是如此,佛经云:「虽有多闻,不制烦恼,不能自利,徒无所用。譬如死人,著金璎珞。」如果没有实践,漫天的理论,犹如空中泡影,也是徒劳无用。 「知书可以明理,所以古人敬惜字纸;知悉人生无常,所以行者珍惜缘分」。佛法说人身难得,所以我们要爱惜生命。爱惜生命,就要珍惜人生、爱惜生活,否则浑浑噩噩,

空走一遭,那就太可惜了。「爱惜生活」有四点:
 
第一、省嗜好以养心,
 
第二、崇退让以和众,
 
第三、减耗费以惜福,
 
第四、重实践以成事。

 

修身:保养之道

机器用久了,要上油保养,人的身体也要时时运动,用心保健。甚至我们的心灵也要修养,我们的器量也要养成,所以社会上有各种养生、养心、养性、养量之道。关于身心的保养之道,有四点看法:
 
第一、清淡的饮食为养身之道:饮食是资养色身不可少的要件,所以人每天都要吃饭。甚至为了保健,除了三餐以外,还有各种食补、药补。但是,吃得好、吃得多,造成营养过剩,不见得对身体有益;每日三餐,重要的是要定时定量,要吃得均衡,尤其清淡的饮食,不会造成肠胃的过分负荷,反而有益健康,所以现在很流行素食。
 
第二、良好的书籍为养心之道:人的身体要有充足的营养才能常保健康,心灵也要有养分的滋润才不会枯竭。心灵的营养是知识,知识主要来自书本,所以人每天都要读书。所谓「一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求取知识,可以变化气质、净化身心,让自己透过读书而明理知义、通情达理,甚至对人生的迷惑、疑问,都能够心开意解,所以读书是养心之道。
 
第三、尊重与包容为养量之道: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所以人要养量。古人有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政治家要有包容心,尤其现在民主时代,政治人物更要有包容异己的心量,如果你不能包容异己,别人也不会容许你存在。度量的养成,就是要有尊重与包容的心,能够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彼此和平共存,才能养量。
 
第四、欢喜与融和为养缘之道:世间一切都是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就,所以人要广结善缘,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存在。一个乐观进取、欢喜与大众在一起的人,才能融入人群,才能与人结缘,所以养成欢喜的人生观,有欢喜的性格,用欢喜可以培养因缘。例如,说话给人欢喜,与人结个欢喜缘,乃至欢喜施舍、欢喜助人、欢喜给予;经常给人欢喜,就能够广结人缘。
 
做人要善于养身、养心、养量、养缘,人生的路才能走得平顺,所以四种保养之道,提供参考:
 
第一、清淡的饮食为养身之道,
 
第二、良好的书籍为养心之道,
 
第三、尊重与包容为养量之道,
 
第四、欢喜与融和为养缘之道。

修身:积极的人生

人,要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凡事要往好处想、往积极面去做;能够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才能建立乐观进取的人生。有关「积极的人生」,有以下四点应该注意:
 
第一、求人不如求己:俗语说:「登天难,求人更难。」因为求人难如登天,因此有个故事说:有人问一位法师:「我们拿念珠念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也拿念珠,他到底念什么呢?」法师回答:「念观世音啊!」「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还要念观世音呢?」法师:「求人不如求己啊!」人要自我健全;自己健全了,凡事难不倒自己,自然就无须求人了。
 
第二、动口不如动手:修行人「说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练功的人「光说不练」,功夫尤其不能长进;父母教导儿女,「身教重于言教」;一个人如果经常「只说不做」,别人不会服气。有人说:「德国人只做不说,日本人边说边做,中国人只说不做」,我们应该把这种习惯改一改,宁可以多做少说,平常所谓「双手万能」,凡事要动手去做,才能创造我们的事业,才能开创我们的前途,所以「动口不如动手」,做比说重要。
 
第三、妒他不如学他:人有一种劣根性,常常见不得别人好,所以对于别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有学识、比自己有能力,甚至看到别人升官发财,就嫉妒他、打击他、障碍他,如此不仅损人又不利己,何苦来哉?何不转个念头,把他当成善知识,虚心向他学习,不但于人无损,而且于己有益,岂不美哉。
 
第四、认命不如改命:有的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
命不好,何不干脆认命?如此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不抱希望,这是不对的。人
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前途要靠看己创造;命运既非前世注定,也
非神明、上帝所能掌控,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必能改变命运。所以,人不要认命,
应该奋发向上,为自己的前途创造出一番事业来,如此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世界上最大的力量是「心力」,心的力量奇大无比;人的意志往往可以决定自己的
前途,所以吾人应该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有四点意见:
 
第一、求人不如求己,
 
第二、动口不如动手,
 
第三、妒他不如学他,
 
第四、认命不如改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