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证体系

 觉知当下 2012-11-14

实证体系 


 
思维科学实证体
(一)
                     思系(二)
  观念决定成败  
  快乐实证 
     
               

    思   维  科  学  实  证  体  系 (一)

                                                     -----------基础部分:解除身体觉受

                                                 (is语音频道3591965交流活动资料整理)

       物质和能量是互相转化的,物质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物质仅仅是人们的错觉。在思维的根本状态,心物是一体的,思维和原始能量是一体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的东西。正因为二者是一不是二,所以当其变化的时候是同时变化的,而不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不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不是谁生成谁的问题。因此,当能量进入衍生状态,也就是当能量进入物质状态,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时候,思维同时进入衍生状态;反之依然,二者是同步的,是不可分离的。所以,东方哲学指出:心生则种种法生。这似乎让人觉得好像是唯心主义。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东方哲学建立的基础是实证,也就是说用严格的实验为生产生活服务。但当时甚至今天的科技水平,还远远达不到高度发达,因而人类根本没有能力改变物质,根本没有能力让物质世界达到一个高的层次;如果科技能够高度发达,能够通过科技手段让物质世界一下子达到一个高的层次,那么很显然,思维同样会立刻达到一个高的层次,因为二者是一体的。到了那时候,人类提高思维层次就会变成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但到了那时候你可能又会说:物质产生思维。这同样也是错误的,因为严格的实证已经证实心物是一体的。

              正是因为无法从改变物质世界下手,从而达到提高思维层次的目的,所以人类就从改变自己的思维状态下手,从而同样能够达到进入高层次物质状态也就是物质世界的目的。怎样改变自己的思维状态?千百年来,人类摸索出了一整套严密的可行的实证体系,这就是思维科学实证体系。

               思维科学实证体系按照实证的切入点,分为两大体系:

               第一       直接从调整思维状态着手:这种方法需要建立在极其强烈的信愿上,同时这种方法并不能保证每个人、每次都能轻而易举地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因而并不普遍适合大多数人;

               第二       先从物质世界下手,然后进入调整思维状态:这里的从物质世界下手,当然同样不可能是改变外部的物质世界,而只能是改变身体这个小宇宙的觉受;因为心物一体,所以思维的衍生状态和身体的物质特性是一一对应的,只要能够改变身体这个物质体,让身体这种物质达到一定水平,这样就能让思维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当思维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也就是达到能够基本驾驭的层次,然后再在思维上下功夫,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思维提高到更加高级的层次;

                以上两种方法,适合于从来没有回归过思维根本状态的实证人员。对于那些已经能够轻易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来说,他们是通过与思维根本状态,也就是与物质原始状态的特性相应的方法,回归根本状态的。

                怎样改变身体这个物质体呢?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        观手:目的是从点下手,以点带面,整体突破

                为什么要观手呢?身体的哪个部位最容易引起人的专注力,那里就是最佳突破点,这同样是因为心物一体。因为心物一体,所以这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力,自然就能够尽快的改变物质状态。而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没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实证上的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运用思维的猎奇心理。我们的思维在现在这个状态,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猎奇,寻求刺激。有的人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坏事,所以总是想尽办法压制思维的这个特征。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取舍完全存乎一心。只要善加利用,一件看似很不好的事情,却往往能变成极大的好事。这就像坏孩子也有金子般发光的一面。在这里,我们正是通过利用思维的这个特征,从而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让身体这个物质体得到改变,并因此使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身体上的感觉,往往最能引起思维的关注,人类总是非常重视自己的身体的。如果能从身体的觉受上下手,就很容易让思维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次。然而,身体有很多部位,不可能所有的部位都能很容易就引起思维的专注度。这里我们选择手作为突破点。因为手与心最相应,我们总爱说“心灵手巧”,而不说心灵脚巧,就是这个原因。在生活中,你总会看到人们在激情演说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地要调动手来配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正是因为手和心最相应,因此,如果从改变手的物质特性入手,就很容易达到改变思维的目的。

                 怎样改变手的物质特性呢?中医学理论体系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气化身,是由气这种精微物质构成的。同时,中医学认为:意者,气也。所以,只要让意念集中在手上,手的物质特性自然会发生变化。你将观察到手慢慢发麻、发胀,这是气机发生聚变的表现。中医学理论体系告诉我们:气有余便是火。随着麻胀感不断增强,也就是气不断聚集,很快你将感到热的升起。这种热将越来越强烈。为了使这种物质的改变在动态中也能保持,我们采用以下方法:两手相对,观察两手气机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改变了身体这个物质体的局部物质状态,做到了一点突破。以此为基础,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这种经验推广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从而改变整个身体的物质形态。随着整个身体物质状态的改变,身体的觉受将会消失,这时候思维会达到一个比较高的能够驾驭的层次。

                  当我们能够驾驭我们的思维的时候,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思维提高到更加高级的状态,甚至是思维的根本状态。

                 

             观察呼吸:

     观察呼吸的重要性:医学理论告诉我们:阳气者,因而上,卫外者也。所谓卫外,就是展现功能,是气的活动和应用。观手正是为了应用气机,为了能够灵活地调动气机。因而观手属于气机的卫外功能。气机进行功能活动的过程,也是消耗能量的过程。如果气机经常进行消耗性活动,而没有补充,没有修养生息的机会,最终会导致严重的气虚等病变。

   人体有一套自我保护也就是休养生息的机制,这就是睡眠。睡眠时,气机收敛下潜,休养生息,补充消耗。待到消耗得到补充恢复后,重新开始卫外功能。然而,由于人们平时处于忙碌的生活,往往导致睡眠质量不高,尤其是处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身体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气机无法真正得到恢复补充,更谈不上让气机充盈了。为了让气机达到高度充盈,从而尽快突破身体这一关,我们选择观呼吸。通过观呼吸,让气机收敛下潜,得到恢复充盈。(从物质角度论观呼吸)

   疾病的发病机制:在现在这种思维的衍生状态,我们的思维总是处在不断地猎奇和比较中,这就导致我们的思维始终纷繁复杂,无法真正平静。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当思维处于纷纷扰扰中,身体的气机必然处于纷乱状态,这就无法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疾病。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身心两个方面的疾病,就是因为我们处在思维的衍生状态的原因。如果能够跳出思维的衍生状态,身心就会得到调整和恢复。(从思维角度论观呼吸)

怎样才能跳出思维的衍生状态呢?很显然,当思维还处在猎奇和比较的状态时,思维必然象猿猴一样,到处奔突,无法安宁,这样我们是无法跳出思维的衍生状态的。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首先选择一个思维对象,让思维无法四处奔突。在这里我们同样选择呼吸作为观察对象。

总之,无论从气机的自身生理机制还是疾病的发病机制,我们都选择观呼吸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同样还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呼吸比较规律,不会引起思维的起伏纷乱;

2           呼吸无任何特殊意义,所以不容易引起逻辑思维,思维不容易进入相续状态;

3           呼吸是身体的一种特征,是身体气机变化的一个表现,观察呼吸能够直接改变人体气机运行生化,让气机达到一个稳定状态,从而达到休养生息的效果;

在选择思维对象的时候,我们通常要求所选择的思维对象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A   所选择的思维对象必须能够引起我们的专注,比如比较喜欢的(如打太极拳、写毛笔字等)、比较复杂有难度的(如观腹式呼吸等)、比较痛苦的(如腿痛等),等等。这些观察对象能够让我们集中注意力,从而能够尽快解决散乱和昏沉问题;

B   所选择的对象能够引发柔软心:这是因为柔软心能够产生定力。

C   所选择的对象难以让人展开逻辑思维:这样思维就不容易进入相续性;

和这三个条件相比较,很显然,观察呼吸最容易满足C条件,因为呼吸有规律同时没有特殊意义,这样就难以展开逻辑思维;

怎样才能满足AB两个条件呢?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对呼吸的整个过程,我们仅仅选择腹部的变化作为观察对象,因为观察腹部变化有一定难度,初学者会觉得比较复杂、比较困难,这恰恰是最有利的地方,因为当你从事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时,你自然不会散乱,当然更不会昏沉,这样就满足了A条件;同时,观察呼吸的任何其他细节,最终都必然过渡到腹式呼吸,也就是说,腹式呼吸是最后的落脚点,我们直接从腹式呼吸下手,就是一上来直接从根本做起,这样,就能更加快捷的出现效果;这是我们选择观腹式呼吸的另一个原因。

第二    怎样满足B条件呢?我们的同志在勤苦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很有效果的方法,比如观想腹部是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在熟睡中甜美呼吸。认真观想孩子熟睡时的可爱模样和呼吸的深沉甜美,这样自然就能产生柔软心,因为柔软心的升起,自然就会产生定力,同时排除了紧张心理。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勤奋努力,就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很快就解决了腹式呼吸问题,解决了气机的休养生息问题,为下一步直接在思维上下功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身体)基础。

基础打牢了,自然就能非常快速地突破身体这一关,同时,为以后每天、每座都能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解决了最大的拦路虎。只要能够经常性地轻而易举地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我们就不会被这个世界的各种诱惑所吸引,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退步和退心的问题。这样,最终的成功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变成实实在在的指日可待的美好未来了。

对第一、第二的小结: 

通过观呼吸,我们完成了气机的充盈问题;

通过观手,我们完成了气机的应用问题;

在这个阶段,为了尽快取得突破,我们选择卧姿作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姿势。这是因为在躺着的时候,最容易放松,初学者能够摆脱身体的不适,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于观察的对象。事实证明,即使毫无基础的初学者,也能通过这种方法让自己很快很轻易地集中注意力观手或观呼吸,并因此而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内气的充盈和双手热胀感的增强,逐渐过渡到主要采用坐姿进行训练。

第三    身体觉受的彻底解除: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往往只能通过两种方法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

第一种方法:改变对时间的感觉,借助合适的外因,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

第二种方法:通过破坏思维衍生状态的构成条件,从而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前一种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禅定。在不同的思维状态,人们对时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我们闭上眼观想水滴从房檐落下到达地面这么一个短暂的过程,不同人所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经过严格专业化训练的人在观察这个过程的时候,所用的时间会远远超过一般人所用的时间。正是因为不同思维状态的人,对时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能够通过改变对时间的感觉,从而让思维达到较高的状态。

第二种方法,我们通常称之为“观心”。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的衍生状态,它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也是由条件构成的,因此只要破坏它的构成条件,就能达到破坏思维衍生状态,让思维回归根本状态的目的。我们现在的思维衍生状态,是由哪些条件构成的呢?它主要由两个条件构成,一个是能思维的本体,另一个就是所思维的对象。我们通过破坏所思维的对象,让思维失去思维对象,这样就能达到破坏思维衍生状态的目的,这就是贯穿整个观心过程的“放下”的方法。所谓“放下”,换个说法就是破坏思维对象。

在这两种方法中,我们选择第二种方法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这是因为第一种方法往往会产生许多美好的反应,学者常常因为沉迷于这种美好的体验而失去灵敏的觉知心,因而总是不得不借助合适的外因达到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目的。然而合适的外因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许多人甚至会因此而空过一生。而第二种方法就不同了,它有很强的自主性,学者完全能够自主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

用第二种方法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关键在于两点:一是选择合适的思维对象,二是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我们选择观察身体的痛苦作为首要观察对象。身体的觉受分为苦和乐两种觉受,乐的觉受往往让人产生迷恋,不愿放弃,从而无法达到观心的目的。而苦的觉受就不同了,人们往往急于放弃这种觉受,因而不仅会很精进、很专心,无法散乱和昏沉,尤其重要的是,在放弃这种苦的觉受的过程中,会深深地体会无我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与苦觉受的斗争中,如果采用对抗的方法,反而会使痛苦更加明显,相反,如果采用无我的观法,就能很明显地减轻痛苦,甚至快速地消除痛苦。

在这里,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观念,那就是观察身体觉受的过程就是观心的过程,就是破坏思维衍生状态的过程,就是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过程。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观心,其实就是观察思维的对象,破会思维的对象,放下思维的对象。在这里,身体的觉受就是思维观察的对象,排除觉受的过程就是放下思维对象、破坏思维衍生状态的过程。教条主义者们总是狭义地认为只有观念头才是观心。事实上,我们思维衍生状态中的哪一个念头不是和具体的事、具体的人相联系的呢?难道和身体觉受相联系的念头就不是念头呢?因此,学者千万不要头上安头,戴着眼镜找眼镜。

随着身体感觉的渐渐消失,思维逐渐提高到一个层次,达到一个相对平静的状态,这时候已经能够不再走神,已经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念头的生灭,已经能够做自己的主人,已经能够轻松地驾驭自己的思维。

此时虽然不再走神,但是念头还是比较多,还是会呈现涌现的情况。这时候身体的觉受虽已消失,但是并不是说丝毫没有了身体的感觉,还是会有极其微细的身体感觉。由于身体上苦的觉受已经消失,身体的感觉已经极其细微甚至感觉不到,因此不可能继续观察身体的觉受了。这时候就要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观察对象,比如观想打太极拳、写毛笔字等等,只要所选择的观察对象符合我们所说的那三个条件就可以了。不过这时候如果选择观察念头的生灭,也是很不错的,而且更容易成功,因为这时候的念头已经不容易逃跑了,尤其重要的是这时候的念头很难展开逻辑相续性,当你决定放下这些念头的时候,已经能够比较容易和干净彻底地放下了,所以观察起来已经不是很困难了。这时候只要耐心地用柔软心观察念头、放下念头,就能渐渐达到念头不再涌现,念头第一次象乖孩子一样不再猴急猴急的,而是慢慢来,稳稳去。观心已经变得非常轻松、非常容易。到了这个时候,会有一种明显的清明、轻灵升起,身体的感觉真正彻底消失,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感觉。一种摆脱身体束缚的前所未有的美妙感觉悠然升起。这种感觉将是终生难忘的。到了这个时候,实证路上的基础工作彻底结束,以后的路程将会非常轻松、非常容易,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已经指日可待。

 

       系(二)

-----------理论核心:心路历程

 

     通过观呼吸和观手,我们完成了气机的充盈和气机的调动,这样,一方面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使部分疾病得以解除,另一方面由于身体这种物质得到改变,根据心物一体理论,我们的思维此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相应改变,这就从心和物两个方面为下一步在实证上的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证思维各个状态的基本途径:

     我们的思维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对象构成,比如当你在回忆小时候伙伴们游戏的事情时,正在回忆的“你”就是思维的本体,小时候的事情就是思维的对象。下面我们来分析思维的本体:

     我们曾经画了一个双层灯笼来解说思维的各个状态。灯笼里面的蜡烛代表思维的根本状态,外面的两层灯笼纸代表思维的衍生状态。里面的那层灯笼纸是绿色,代表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外面的那层灯笼纸是黄色,代表思维的事相续状态。烛光在向灯笼外面走的时候,首先穿过里面那层绿色的灯笼纸,染上绿色,也就是夹杂进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接着烛光会穿过外面那层黄色的灯笼纸,进而又染上黄色,也就是有加入思维的相续性。我们平常人就生活在灯笼外面黄色和绿色的混合光里,也就是生活在思维的三种状态的杂合光里。在思维的事相续状态,我们的思维总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相结合,并展开逻辑联想。在这个状态,烛光和绿色灯笼纸相结合的绿色烛光构成了思维的本体,也就是说思维的根本状态和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相结合,构成了思维本体。在这里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主要指的是抽象分别状态里的第一个念头“我”,因为其他念头都是在这个念头后产生的,换句话说就是思维的根本状态和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里面的第一个念头“我”,构成了思维的本体,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我想”、“我说”、“我认为”、“我的”等站在“我”这个思维的本体认识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思维的本体由思维的根本状态和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里面的第一个念头构成。当对思维的本体有了科学认识后,我们就能够看到某些书籍的错误,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专门谈论这些问题。

      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思维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对象两部分构成,因此,当我们要实证思维的各个状态时,我们只能从这两个方面下手,也就是说,所有实证的方法只能分为两大类,一类着眼于思维的对象,一类着眼于思维的本体。

着眼于思维的对象:由于我们平常人总是被动的跟着思维的对象跑,终日生活在是是非非的思维的事相续状态里,因此,当我们着眼于思维的对象时,我们事实上是在思维的事相续状态下功夫,是住于思维的某一个具体对象、具体念头;比如观慢动作、观花朵等

着眼于思维的本体:由于思维的本体总是和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中的第一个念头“我”紧密结合,因此,当我们在思维的本体下功夫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在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下功夫,是在思维的第一个念头下功夫,是住于思维的第一个念头。怎样操作呢?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觉知力,也就是说,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自己在说话;

当我们走路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在走路;

当我们高兴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在高兴;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在生气;

当我们喜欢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在喜欢;

当我们走神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在走神;

当我们瞌睡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在瞌睡;

。。。。。。。。。。。。。。。。。。。。。

      总之,我们首先要有非常敏锐的觉知心,只要你能经常保持这种敏锐的觉知力,那么你就是住于思维的本体,你就是住于思维的第一个念头。

      当然,要让自己长住于思维的第一个念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的心跟着具体的有诱惑力的念头奔波的时间太长了,要让它回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会感到很难很难,几乎无法正常生活(其实常人的正常生活就是流浪在思维的事相续状态)。心就像草原的野马,突然把它拴在马桩上,它会又踢又咬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新的生活将会在阵痛中降生。

          实证思维各个状态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心相应   只有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才能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由于思维根本状态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因此,只能相似的在这几个字上体会:空、细、悬、深、柔软、大悲等。只要能够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就能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2    境相应   就是与定中的境界相应。在定中,我们看任何事物都是极其清晰、极其亲切。这种清晰,就像高清图片那样摄人魂魄;这种亲切,几乎要达到融为一体。只要能够与定中的境界持续相应,就能够来到定中,让思维达到一个新的状态;

3     短促突破、善于总结、积点成面、渐至成熟、静候佳音:有的同志总认为每天坐一下,时间长了就能够把思维提高到一个高层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于业余人士来说并不是很好的,因为这种完成任务式的实证,并不能保证在短时间内得到突破,而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突破,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思维高层次状态的快乐,那么你必将会被滚滚红尘中的各种诱惑拉走,所以我们强调短促突破,也就是在实证中要尽可能的保证每次都能有进步。同时,要及时总结善于总结,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证中,如果某一次你很用功,那么这一次你就可能有所突破,你会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思维状态,这时候一定要及时总结,要牢牢抓住这稍纵即逝的闪电,仔细体会当时是怎样突破的?心当时是处于什么样的状况?要把这些经验牢牢记在心里,下一次就在这些方面用功,让心相应,让这些经验重现,这样就能较快熟悉回家的路。怎样积点成面呢?就是能够把偶尔出现的那些珍贵的经验连起来,随着经验的增多,这些一次一次,一点一点的经验,就会连成片,连成回家的路。这是很关键的,如果不善于总结,不能够经常总结,那么就会让珍贵的经验稍纵即逝,你将长期无法突破。当经验成片,你已经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时,接下来就要熟悉它,记住它,渐至成熟。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多走几次,尤其是在界面上。我们从思维的一个状态来到另一个状态,往往会有明显的不一样的体验,这种界面处的体验是最关键的,一定要反反复复进行多次,认真体会,牢牢记住。比如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进入定中,你会有明显不一样的体验;比如从思维的衍生状态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你同样会有明显的不一样的体验;比如从思维的根本状态出来,进入思维的衍生状态,你同样会有明显的不一样的体验;比如从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进入思维的事相续状态,你同样会有明显的不一样的体验;比如当身体的感觉重新升起,你同样会有明显的不一样的体验;如此等等,每当你有了不一样的体验时,你一定要注意,这是最关键的地方,一定要在这些地方反反复复的多出入几次,熟悉它,牢记它,掌握它,应用它。等到对这一切都能够非常熟悉的时候,你就能够经常来到定中,达到思维的高层次了,接下来就是静候佳音,静静地等候合适的外部因素,让它打破这种心的沉醉,让心一下子活泼起来,这样你就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了。

4     从根本处下手:我们在观某些思维对象的时候,比如观花、观荷叶,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的时候,你只能在粗大的面上观,慢慢就会由面到线再到点,逐渐向细微处深入。有入定经验的人,他在下一次入定的时候会直接在细微处下手,让心处于清明、专注、柔细中,一上来就让心靠近定的界面,这样就能很快入定。当我们观察动态的思维对象时,比如观察写毛笔字的慢动作,到了高级阶段,你会发现只有要动的那种意念,但却不能真正动,仅仅只是保持那种将动的趋势,引而不发,所以有经验的入定者,他会一上来就向这个方向努力,让心相应,靠近这个定的界面,这样很快就能入定。总之来说,没有入定经验的初学者和有入定经验的人在入定的时候是有所不同的。没入定经验的人往往是等,在等待中不知不觉地入定,有入定经验的人往往是在根本处下手,在界面处下手,让心相应,让心处于将入定的那种状态,这样就能很快入定,因此要在根本处多体会,多熟悉,多应用。


附三观 念 决 定 成 败                                 
                                                                             Is3591965 交 流 活 动 整 理
 
        论放松
     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往往会因为纷繁复杂的生活而无法使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心境,这就需要在思维科学的实证中,首先要进行放松。然而大多数人在听到放松这两个字的时候,不由自主会在以下两方面进行这样的放松:
     1       让思维处于失作用状态,心处于信马由缰、闲庭信步的静境中;
2       身体所有的肌肉群同样处于失作用状态;
这种放松属于催眠的放松,在这种状态下,心很快处于催眠的细昏沉中,不会对任何特定的固定的思维对象形成持续的专注。在这种状态下,觉知力不强,完全受境界的摆布,没有自主性,属于梦境。
很显然,这种催眠术的放松,并不是思维科学实证中所需要的放松。这种放松直接导致昏沉的产生。那么,思维科学实证中的放松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是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事实上,只有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才是真正的放松。
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这好像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身体的肌肉群,有的是管运动的,有的是强化逻辑思维的,是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调动的肌肉群。这些强化逻辑思维的肌肉群,是我们放松的对象。因为逻辑思维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特有的。我们的任务是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因此必须放弃逻辑思维,当然包括放弃这些强化逻辑思维的肌肉群,让这些强化逻辑思维的肌肉群完全失去作用,比如我们要放松眉头等处的肌肉群。而那些主管运动的肌肉群,比如腰部等处的肌肉群,则没必要放松。这些地方的肌肉群处于作用状态,往往有助于思维的专注。很显然,在这里思维并不是完全失去作用,处于催眠状态,而是不进行逻辑,但处于专注中。如果和上面催眠术的放松做一对照,你会发现:
1         处于专注中,但放弃了逻辑思维;
2         仅仅放松那些强化逻辑思维的肌肉群;
经过对照,很容易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尤其重要的是,随着专注的持续,执着心消失,思维会放弃对身体的执着,完全失去身体的感觉,从而让身体处于真正的放松状态。因此,只有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才是真正的放松。
 
        论专注
     专注,是我们思维的一个特征。由于我们的思维分为思维的根本状态和思维的衍生状态,因此我们的专注也就自然的分为:
     思维根本状态中的专注:
     在思维的根本状态,我们的专注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而且是对任何事物的平等无分别的专注,是对任何事物的心物一体的专注;
     思维衍生状态中的专注:
     在思维的衍生状态,我们的专注建立在执着心的基础上,因为此时的心具有猎奇心理,它只对感兴趣的事物形成专注,只对感兴趣的事物形成心物一体的专注,比如身体等;而对那些不感兴趣的事物则无法形成专注,处于心物对立的状态;
     很显然,在思维科学的实证中,如果希望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尽快形成专注,就必须充分利用心的执着特点。有的人一听到这个,会马上吓一跳,其实大可不必神经过敏。我们现在的执着心起码有以下两个好处:
1              它能让你尽快形成专注;
2              它能让你具足觉知力,摆脱细昏沉;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善加利用,心的执着能带领我们很快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观察对象的设置上。我们对观察对象的设置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观察对象能够引起兴趣;
2           观察对象能够引发柔软心;
3           观察对象不容易引发逻辑思维;
          很显然,设置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是能否尽快形成专注的关键。当心能够很快形成专注,自然就不会走神,心就会渐渐进入平静中。在这种平静的心境下,我们往往能够轻松的对观察对象形成持久的专注。当持久的专注形成后,心的执着自然会悄然退失。当心的执着悄然退失,而心仍然保持持续专注的状态时,我们就进入了思维的另一种状态,也就是定。你可以看得到,利用执着心形成专注,从而进入定中,它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对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形成专注------------在专注中让心回归平静-----------在平静的心境下使专注持久-------------随着专注的持久,执着心悄然消退-----------进入定中
  http://user.qzone.qq.com/1821989671/infocenter     通过这个链接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同志在实证中,已经能够非常纯熟的应用这种方法,并在短时间内纷纷突破,达到一个高层次的思维状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更是非常可贵的。这种宝贵的经验,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非专业人士,纷繁复杂的生活往往使他们处于心绪烦乱中,难以对固定的观察对象形成持久的专注。当这种方法大规模推广后,人们会通过这种方法比较轻松地在身和心两个方面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健康状态。

          http://user.qzone.qq.com/1821989671/infocenter     通过这个链接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同志在实证中,已经能够非常纯熟的应用这种方法,并在短时间内纷纷突破,达到一个高层次的思维状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更是非常可贵的。这种宝贵的经验,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非专业人士,纷繁复杂的生活往往使他们处于心绪烦乱中,难以对固定的观察对象形成持久的专注。当这种方法大规模推广后,人们会通过这种方法比较轻松地在身和心两个方面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健康状态。


附八 快   乐   实   证         

           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形成专注,因此原则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思维科学的实证上进行快乐实证的,但为什么我们很多同志却觉得实证非常痛苦非常难呢?这完全是因为观念的问题。在此,我们将把快乐实证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进行


 附八 快   乐   实   证         

           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形成专注,因此原则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思维科学的实证上进行快乐实证的,但为什么我们很多同志却觉得实证非常痛苦非常难呢?这完全是因为观念的问题。在此,我们将把快乐实证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进行

研究,从而让人们能够在享受中让自己的思维进入高级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健康和快乐问题。

           我们在实证中觉得困难、觉得痛苦,主要因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       身体的不适甚至痛苦:身体的疾病以及久坐中的腿痛等;

           二       心的走神问题:现代生活的紧张所导致的心的散乱;

           身体的感觉是和思维的低级层次一一对应的,只要能让思维提高到一个层次,就完全能够轻轻松松地解决身体痛苦这个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步       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进入浅催眠状态:我们几乎所有的人在实证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一个暗示:松、静、自然。然而这正是催眠的基本技术要点。这就是说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浅催眠中进行实证的、培养专注的;有入定经验的人 都有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在梦中培养专注,是很容易入定的。

                               正是因为我们在实证中不知不觉加入了催眠的因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一定要给入定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将从这个角度给入定下一个定义,那就是“梦中的专注就是入定”。当然,如果你是通过其他途径入定的,比如你是因为物质境界的突然改变而入定的,或者是通过突发外因打破心境而入定的,那就不适合这个定义,这个定义仅仅是根据实证中入手的方便而定义的。

                                睡眠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的基本技术,但要保持浅催眠状态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催眠保持觉知,但这似乎与催眠的技术要求不相符合。正是这样,因为一般的催眠是为了进入深度催眠状态,而我们这里的催眠仅仅是为了让心不跟着激烈的外景跑,也就是解决走神问题。因此,这里的催眠既不能深,也不能浅,深了就睡着了,浅了又会散乱。因此,要专注地打瞌睡,要对瞌睡的每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都保持高度的觉知。这样就能够准确地判断催眠进入哪个阶段,从而让催眠停留在既不走神也不昏沉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开始对具体的观察对象培养专注,这就很容易形成专注,当专注形成了,也就入定了。

              第二步        轻松跨过身体关:对于一个有入定经验的人来说,他会通过与定中境界和心境入定的方法轻松的进入定中。因此,当我们通过上面的方法获得了入定的经验后,我们再采用标准坐姿,这时候因为已经有了入定经验,已经能够入定,因此就会在身体的不适到来之前入定。而一旦入定,就会彻底摆脱身体的任何感觉,这样就自然跳过身体的不适这一关,变痛苦为快乐。

              通过上面这种方法,我们能够轻松地跨过身体关;在实证中,我们往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现代人生活忙碌心烦乱,怎样才能尽快从生活的烦乱中摆脱出来,从而让打坐效率更高?这就需要我们对现在这个思维状态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充分利用其特点,因势利导,让思维能够尽快从生活的烦乱中摆脱出来,并对特设的观察对象形成专注。我们现在这个思维状态的最大特征是因为执着力的原因,我们的心总是不停地在寻找关注点,比如对新奇特东西的关注,对身体疼痛的关注等等;这些关注点总体分为主动和被动两大类。

              主动类:主要是那些新奇特的东西;

              被动类:主要是各种痛苦等。

              我们所选择的观察对象如果能够满足思维的这个特征,那就能很快形成专注。有了专注就容易持久观察,能够持久观察就能够让时间减弱心的执着力,从而进入定中。定中的专注,是对任何事物的无差别的专注,只有让执着力极其微弱,我们才能够做到这一点,才能够进入定中。这是进入定中的前提,因此,让专注时间保持长久,对于刚刚开始实证的同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而要做到让专注时间长久,尤其是对于在生活中奔波的人来说,这时候就必须设置一个能够让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从而让自己能够很快形成专注,并因此而让心渐渐处于平静。有了平静的心态,就有了持久的可能。下面谈具体操作:

             第一步     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设置观察对象,仔细分析这些观察对象的优缺点,针对自己的特殊情况选择一些效果特别好的观察对象。

             第二步      上座后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指望很快就能紧紧盯着一个观察对象而形成持久专注。对一个观察对象观察一段时间后,如果厌烦了,就可以重新调整一个观察对象。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在实证中最关键的是心的持续相应,而不是外景的单一化、固定化。事实上在定中并不是像傻子一样目光发直的仅仅只盯着一个观察对象,而是对所有景物的无差别的持久的高度专注。如果你已经心烦了,但还是刻意的呆板的要求自己死死地盯着这个观察对象,表面看来你好像很合乎规矩,其实心早就不相应了,因此要及时调整,让心保持相应。在科学调整观察对象的过程中,渐渐地,心就平静了,然后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盯着某一个观察对象而进入定中。    

             当我们能够解决身体的痛苦这一关,能够解决心烦乱这一关,我们就能把实证中的痛苦去除掉,变痛苦实证为快乐实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