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

 懒懒一笑 2012-11-14

把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

——德阳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一年观察
□罗向明 龙腾飞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人”……对于正处于“后重建时代”的德阳,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这一道“课题”,与地震灾区的发展振兴同等重要。
试点一年,德阳已从社区破题,走上了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之路。
创新
名片
    德阳,辖6个县(市、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距省会成都41公里,幅员面积59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9.2万人。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德阳成为唯一一个全境全部为重灾区的地区,位居全省十强县的什邡市、绵竹市成为极重灾区。经济社会遭受重大损失,全市受灾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5%,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德阳以做强城乡社区,夯实社会服务管理基层基础为切入点,“转观念”、“补欠账”、“强机制”、“激活力”,在群众身边创新社会管理,切实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初步形成了全市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框架,以城乡社区管理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创新
点评
    从实践来看,众多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基层,抑制化解此类矛盾的工作也体现在基层。基层日益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众多的“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政府的社会管理难以有效影响到具体社会成员,政府管理职能到基层后或断缺、或重叠、或冲突,降低了管理效率。“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创新社会管理”,我们在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的和谐发展要求下,积极推进社区(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开创“服务管理下沉落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公众参与协调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德阳市委书记 李向志
德阳以社区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单元和主要场所,重塑社会管理基层体系,就是要通过城市、农村基层社区组织的重新构造,将社区打造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
——德阳市市长 陈新有
破题 围绕“社区人”从“细胞”入手
    2010年10月,德阳领受任务,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开始“试炼”社会管理创新。
地处成德绵经济带,产业发展全省前列,正值灾后重建攻坚决胜时期,社会管理工作庞杂纷繁……诸多的时期特征交织呈现。德阳的创新试点,如何破题?这样的困惑,德阳在“试炼”初期频频叩问。
破题攻坚成为当务之急。德阳认真梳理一个时期以来本地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深入剖析51个城乡社区后发现:社会服务管理包括的人、地、物、组织、网络、事件等基本要素,在一个社区中都能找到,但本应强化的社区建设,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在随着经济发展日渐削弱。
通过一番深入的调研后,德阳决策层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解决以城乡社区为基层基础的社会管理薄弱环节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必须从市情出发。我们要在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的和谐发展要求下,积极推进社区(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开创‘服务管理下沉落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公众参与协调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局面。”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的一席话,道出了德阳从城乡社区入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
围绕服务管理 “社区人”,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思路在德阳全市上下达成共识。德阳改变过去传统的部门式社会管理,进而转化为社区要素管理的思路,社会管理创新的 “德阳路径”逐渐明晰。
社会管理创新“596”工程次第展开。这个工程包括把握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夯实社区基层基础、推动群众自治自律、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五大关键”;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信息网络服务管理、社会公共安全服务管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诚信、新时期群众社会工作评价、城市服务管理“九大体系”;强化组织领导、职能体制、长效机制、经费投入、考核督导、舆论宣传“六大保障”。
“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当做社会建设的火车头。”德阳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编制成该市“十二五”专项规划,以项目促试点,以点带面,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十二五”规划,确定建设项目191个,计划投入超过52亿元,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重点项目,制定建设任务“路径图”、“时间表”和工作指标,从全德阳的发展大局中整体谋划、系统推进。
融冰 “以民为本”重塑基层服务体系
    曾经一筹莫展,如今豁然开朗。
着力,首先从社区阵地建设开始。为将人、财、物等社区管理基础资源配置到社区,德阳提出了“四个明确”:明确社区规模,明确建设标准,明确力量配备,明确经费保障。
经过认真梳理,德阳将全市社区划分为七类,即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灾区新型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产业园区社区和企业“家委会”,分类施治,探索加强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群众的呼声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指针”,也是加强城乡社区管理的“风向标”。在思考与现实的碰撞中,群众的呼声成为德阳市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唯一“标尺”。
在城市社区,重点解决群众文体活动场地不足、形式单一问题;农村社区,重点解决村民民主自治和服务需求问题;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重点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和家庭“零就业”、融入城镇生活等问题;产业园区,重点解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治安问题;灾区新型社区,重点解决不同社区和行政村区划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相互融合问题;大型企业“家委会”,则重点解决与城市社区平衡发展和助老养老问题。
走进旌阳街道文昌社区,投入130余万元,新建办公用房的规范化、标准化社区面貌崭新,社区综合服务站、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青少年科普工作室、“悄悄话语室”一应俱全,社区6名工作人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过去这里脏、乱、差,现在环境面貌大改观,来社区办个事,几个大学生围到我转。”电缆厂小区居民杨老先生欣喜道出变化。文昌社区仅是一个缩影。一系列的强力举措,真正使基层在社会服务管理中实现了“有人干事、有场地做事、有钱办事”。
展望 实现“善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准化服务,德阳各城乡社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转变,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
什邡市委托清华同方开发的 “村居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已运行数月,这套包括了治安管理、人口数据、两新组织、法律援助、义务教育等10多个方面内容、涵纳46个市级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功能的平台,让原来被称为“中转站”的便民服务室,真正转变为处理问题的“终点站”,使群众“走进一个门,能办多件事”。
“过去围着老板转,现在围着群众转”。德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提出转变乡镇职能,不考核街道经济指标,使乡镇将工作重心由抓经济转到提供公共管理服务。从而,社区自治功能得到了回归,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也得到了强化,“事随岗设、费随事转、权随责走、人随事调”机制得以建立。
试点一年,德阳决策层认识到,社会管理创新绝非一日之功。要实现真正“善治”、“长治”,更需完备的制度设计。
为此,德阳市开始拟定新的社会管理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由德阳市社会管理创新委员会会同市统计部门,以信函调查、座谈面访、电话访问、入户调查等多种方式,分别对市级、县(市、区)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管理和服务对象等三大类对象进行调查,收集各方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反映。目前,德阳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已开始着手评价工作的分步实施。
创新试点开展一年来,德阳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创新促进和谐。
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和谐激发活力。1至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上升15.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上升21.1%;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覆盖,职工居民医保覆盖率达100%,全市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极重灾区什邡市重返全省经济“十强”。
德阳从社区破题,已经走上了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之路。探索仍在进行,城乡干部群众同心、同智、同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有效路径。
创新走读
基层智慧 绘就创新图景
旌阳区文昌社区:小社区 大服务
    从前文昌社区以前有个很不雅的称号——“狗屎街”,但如今,文昌社区已成为旌阳街道一道靓丽的风景——社区办公、服务、活动场地规范宽敞,社区街道整洁、绿树成荫、文明祥和。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文昌社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市、区要求建设阵地,健身室、图书阅览室、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文昌社区一应俱全;“致社区居民群众的一封信”,编制便民服务手册,开设“互联社区”平台,社区随时接受群众在线提问,居民在“社区论坛”共同讨论社区事宜……一个个与群众沟通的有效平台搭建起来。
该社区将辖区划分网格,实行三级网格管理,社区书记、主任任第一负责人,工作人员和综合协管员分片包块,分工配合,形成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
金山镇家和社区:推进基层民主 建设服务型社区
  金山场镇现有居民6237人,其中接近4000人是经济开发区金山工业园“农转非”居民。2010年10月,原场镇居委会撤销,设立“家和社区”,重点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服务型社区。
社区建立了居民代表议事会议制度,支部书记任议事会主席。以家庭为单位,每15至20个家庭民主推选一名议事代表,成立常设的议事代表会议机构,支部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集代表讨论群众诉求,形成议决事项,组织贯彻执行,并向群众公布。
家和社区民主直选了118名议事代表,召开了居民小组、社区各级议事代表会议30余次,民主决议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50余个,共调节矛盾纠纷84件;引导就业521人;完成了300余户拆迁,3000余人的统建上楼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绵竹年画村社区:把服务与产业结合起来
    在绵竹市有个年画村,是“5·12”地震后三村合一的新村,借助“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公共服务站,老百姓不用出村,社保、计生、民政等事务一站“搞定”。
在这个村的社区,有一个特殊的 “产业发展与安全生产办公室”,结合“后援建时代”的特点,该组织引导村民把年画与苏绣相融合,创造了极大的产业价值。
创新大事记
2010年10月,德阳被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是四川省纳入综合试点的唯一城市,由此拉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帷幕。
2010年12月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左正赴北京参加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
2011年1月1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赴北京参加中央政法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2011年1月13日,德阳市社区矫正警察支队挂牌成立。
2011年3月10日,德阳市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指导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2011年3月10日,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关于设立德阳市社会管理创新委员会的通知》,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领导机构。
2011年4月2日,德阳市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增添措施,落实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综合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2011年4月29日,德阳市委常委(扩大)会暨中心组学习会议在广汉召开。德阳市委决定,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纳入全市“一城、三区、五基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
2011年5月10日,省委在成都召开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会议,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作了题为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跨越发展》的交流发言。
2011年5月31日,德阳市安康医院挂牌成立,在全省率先试行建立收治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工作机制。
2011年7月13日,德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全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增强自治功能、增强服务功能为切入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2011年7月14日,德阳市委召开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暨加强和创新社区建设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
2011年8月28日,德阳市委、市政府印发《德阳市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方案》,以实施“五九六”工程为载体,全面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总和试点工作。
2011年9月5—6日,德阳市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全市280名乡镇、社区干部参加培训。
2011年11月19日,德阳市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签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