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醫基礎理論 第9講 臟腑之間關係

 LM0318 2012-11-15

第9講 臟腑之間關係: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第五節,講臟腑之間的關係,我們前面在講形體官竅的時候,講形體官竅五臟的關係,從外到內,已經講了內在的臟腑、奇恆之腑,和形體官竅的關係,從內外相襲這個角度,把內外統一起來,那麼,其中還有個重要內容,因為既然是中醫的藏象學說,是以五臟為核心,強調中醫學的結構學理論,是以五臟為中心,五臟系統這樣一個結構學理論,那麼五臟系統當中,包括了臟腑、形體、官竅,以五臟為中心,強調是臟,同時也包含有腑、形體、官竅,在臟腑、形體、官竅這幾者之中,臟為主,其次是腑,所以我們在從整體上講了內外相統一,在生理上相統一這個理論之後,我們進一步來作為重點去講臟腑之間的關係,臟腑之間的關係,無論在理論上,在實踐上,都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我們學習這一章,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

論述臟腑之間的關係,按照我們前面講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所建立起來的科學的思維方式,按照一般的想法,我們在講于行學說的作用的時候,其中有一個論證醫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用五行的生剋制化,來闡述臟腑之間的關係,用陰陽學說來規定臟腑之間的關係,然後把臟腑之間的關係統一於氣,特別是從五行來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在講臟腑之間的關係,首先應該從五行來闡述臟腑之間的關係,其次才用其他的學說來論證它們之間的關係,但是,在中醫學藏象學的發展過程中,論述臟腑之間的關係,著重是從它的生理功能,特別是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是利用我們在前面所學的知識,來從生理功能上論證它們之間的關係,在論證過程中有的情況下,有的臟腑之間,是使用了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在前面講五行學說中,反復提到五行學說採用的思維方式,是觀物、取象、類比、運數、求道,用現代語言說,它屬於類比推理的範疇,明確指出,它既有強大的生命力,富於創造性,可是類比推理這個過程,所得出的結論有或然性,這是一,提到一點。

另外,在講用五行的屬性,類比人體的五臟系統,用五行的屬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的時候,我反復強調一句話,要求同學們記住兩個字,只能用五行的屬性,來闡述五臟系統的生理功能,只能是部分的說明,而不是全部的說明,基於此,在中醫基礎理論當中,論述臟腑之間的關係,不能夠用五行生剋制化,全部說明臟腑之間的關係,所以,在我們現代中醫理論體系當中,也就是現代的中醫學,我們這門課程,是著重從臟腑的生理功能來論述,學習這一節,所有應用的知識,在前面已經學過了,在這裡著重從它們的關係入手,看怎樣分析它們的關係,這種關係有什麼理論意義?有什麼實踐意義?從這兒來入手。
 
臟與臟之間關係

第一講臟與臟之間的關係,中醫有一句經典的理論,叫「五臟之氣,皆相貫通」,這是後世醫家在《內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也就是說五臟之間,我們現在講臟和臟之間的關係,說五臟之間皆相貫通,什麼皆相貫通啊?五臟之氣,皆相貫通,就是五臟的氣化是統一的,它們彼此相須,用這八個字,說明了臟腑之間的關係,五臟之間的關係,五臟之間是一個整體,密切相關。

(一) 心與肺

首先心和肺的關係,心和肺的關係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同學們記住,心和肺的關係,記住主要表現在血液的運行,和呼吸之間的關係,如果血液運行,再概括一個血字,呼吸再概括是一個氣字,那麼心和肺的關係,就表現為氣和血的關係,它兩者的關係,我們前面講肺朝百脈的時候,已經提到心和肺表現為氣和血的關係,從這個示意圖,我們看,說心主血脈,推動血液在全身運行,那麼肺主呼吸,能夠助心行血,由此得出結論,叫氣行則血行,血滯則氣滯,請同學們記住這樣兩個結論,通過心肺關係分析,那麼建立起氣和血之間的聯繫,就臟腑來說,是通過心和肺來聯繫起來的,那麼心和肺中間的聯繫的機制,環節是什麼呢?是通過宗氣來聯繫起來的,將來在學習宗氣的時候,我們進一步講。

宗氣有走息道而行氣血的功能,就是它與肺的呼吸和心血的運行,通過這個中間機制建立起來的聯繫,心肺之間的關係,同學們就掌握到這個程度,剩下的,自己看書,怎麼來論述,把這個機制掌握就可以,重要是記住這個,將來我們在講氣和血的關係的時候,還會進一步講,這是從臟腑關係這個角度,講兩者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記住,這兩者,心和肺的關係,表現為氣和血的關係,即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脈的關係,它們之間的聯繫,是通過宗氣這個環節建立起來的,由此得出結論,叫氣行則血氣,血滯則氣滯,兩者用陰陽學說來解釋,氣為陽,血為陰,陰陽既對立又互根,彼此相須,那麼把陰陽學說這句話,轉化為氣和血,就是氣行則血行,血滯則氣滯,這節到這裡,休息一下。

(二)心與脾

心與脾的關係,心和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生成和血液運行方面,就是血液的生成和運行,把它抽象出來,心和脾的關係集中表現為,我們在這裡集中講,它表現為血的關係。

一、在血液生成方面,說心主血,心主一身之血,心血為脾發揮正常功能,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而脾將水谷精微,通過升清轉輸作用,上輸到心肺,由灌心脈而化心血,化為血,將水谷精微化赤而為血,通過這樣一個生理作用,把心和脾連接起來,反之,脾運化水谷功能正常,生血統血功能正常,保證血液充足,血液運行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的功能,兩者彼此相須,相輔相成,這就是心與脾的關係,因此,在病理情況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失調,就是心和脾的關係失調,常常表現為血液的生成和運行障礙,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臨床課,學習方劑學的時候,認真去讀人參歸脾丸這個方子,這個方子的思想,就體現了心和脾在血的生成和運行方面的關係。

(三)心與肝

心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一、行血與藏血,二、表現在神志上,就是精神情志的調節。

首先講,在血液方面,注意,心和肝的關係,兩者相輔相成,體現在調節血液的運行,心主血脈,主持血液的循行,為血液循行的動力,而肝臟血,一、它貯臟血液,隨著人體生理活動的變化,隨時調節血液的分配,將血液運於諸經,通過什麼運於諸經呢?通過心主血脈這個動力,運於諸經,從而建立起在血液的運行上,心和肝的關係,因此,心主血,肝藏血的功能失調,在病理上,會出現血液循行障礙,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診斷學,學習臨床,後面我們學習病機學,學臟腑病機的時候,那麼心肝火旺,或者心肝火旺就會出現血液運行失常,其中會表現為一種出血性的病理改變,它的理論依據在生理上,就源於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表現為神志上,就是它們調節精神情志方面的關係,我們在講中醫的神志學說的時候,講五臟藏神,心為主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那麼心主神志,它對全身的神志活動具有主宰作用,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講了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在調節神志活動當中,在五臟之中,以心為主導,發揮主宰作用,肝僅次於它,我們反復強調,心通過調暢氣機來調節精神情志,那麼心和肝之間,通過心主神志和肝主疏泄這個機制,來相輔相成,調節兩者之間的關係,最後來協調人的神志活動,使人的神志活能能夠正常的進行,因此,在病理上,心肝之間的關係失調,不僅可以表現為血液循行障礙,也可以表現為精神情志的異常,將來在學習病機學的時候,心肝關係失調,或者是有的可以表現為血液循行障礙,有的表現為精神情志的異常,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將來在學習中醫診斷學,證候學的時候,大家通過心肝關係失調,所反應出來的證候,那些症狀,就可以進一步體會。為什麼心肝關係失調所反應出的證候,它們在症狀的構成上,既有血液循行的症狀,異常的症狀,又有精神情志異常的症狀,它的理論依據就在於此。

(四)心與腎

心和腎的關係,站在臟與臟之間的關係裡面,是一個難點,到此為止,到現在為止,有多種學說,解釋心和腎的關係,我們把目前學術界得到共識的學說,一一介紹給大家,心和腎的關係,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 水火既濟。
    首先介紹一個名詞,把心腎之間在生理上的處於陰陽和合這樣一種狀態,稱之為心腎相交,這是第一個概念,心腎相交。二叫水火既濟,是心屬火,腎屬水,所以心腎之間的關係,表現為正常狀態下,可以用心腎相交這個術語來表達,也可以用水火既濟或者水火相濟,這樣的術語來表達。
    1. 注意,我前提講心腎之間,處於陰陽和合狀態,兩者之間處於一個和諧狀態,即處於正常的狀態,把它規定為心腎相交,根據它們的五行屬性,又說它們是水火既濟,水火相濟,注意,這個概念的外延大,而講第一個學說,來論述心腎之間的關係的時候。

      這個心腎既濟,請大家注意,心腎既濟,從傳統經典來解釋,要比剛才我說它們倆之間關係,這個內涵要小,等到後面我們要講的時候,再進一步給大家解釋,用水火既濟這樣一個原理,來解釋心腎之間的關係,怎樣來解釋呢?它的理論依據是:根據陰陽、五行、氣機升降的理論,把它們統一起來,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
      1. 用陰陽學說來說明心和腎之間的關係,那麼心屬火,腎屬水,故應心為陽,腎為陰,這是第一。
      2. 用五行來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那麼心在上屬火,腎在下屬水,在五行一水一火。
      3. 用氣機升降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心在上,在上者宜下,腎在下,在下者宜升。

  • 心腎之間,就是通過陰陽、水火、升降的理論,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那麼陰陽、升降、水火處於和諧狀態,這個和諧狀態,稱之為既濟、相濟,在既濟、相濟的條件下,意味著心和腎之間的關係,處於正常狀態,把這個狀態稱之為心腎相交,看這裡面第一個論據,從水火講,從升降講,從上下講,一陰一陽講,我們把陰陽省掉,那麼心火氣機不斷下降,腎水不斷的上升,兩者互濟,升降處於一個和諧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從整體上心火和腎水,處於陰陽上下升降的和諧狀態,我們稱之為水火既濟,這就是剛才我提到的,從廣義來說,水火既濟這個概念,是從整體講心和腎的關係,講心火與腎水的關係,講它們升降陰陽的關係,稱之為水火既濟,現代對水火既濟這個術語的規定,第一個義項就取心和腎之間,從總體上,它這個火不僅僅是心陽,這是指的心在五行上屬火,腎在五行屬水,指水和火,心與腎,升與降之間,處於和合的狀態,即相交的狀態,既濟的狀態,稱之為水火既濟,這是它的第一個義項。

  • 經典義項,講心腎相交,最早出現的解釋心腎相交的,是指心陽和腎陰之間的關係,就是腎水,過去講腎陰,實際是指腎陰說的,它這個腎水,應該作腎為水臟解的話,包括陰和陽,可是古人在第一次定義心腎相交的時候,強調那個腎水是指腎陰來說的,強調腎陰要上濟,心陽要下潛,是心之陽、腎之陰處於和合狀態,就是上下相交,即腎水上升,心火下降,互相相交,稱之為既濟,就是相交、既濟,第一個義項是講它的廣義的含義,第二講它的狹義的含義,第二個義項是最經典的心腎相交,將來同學們再去學習方劑學,會學習黃連阿膠湯,將來學傷寒論的時候,傷寒論會講少陰熱化證,黃連阿膠湯證,那個方子,那個理論就是狹義的,我們今天認為它屬於第二個義項的心腎相交的理論依據,這是第二個義項,僅僅是指腎陰和心陽之間的關係,就是腎陰和心火之間的關係,黃連阿膠湯就是腎陰虛於下,心火亢於上,心腎不交,黃連阿膠湯主之,那個方子的組成,用大量的滋補腎陰的藥物,用少量的抑制心火的藥物,一味黃連,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會進一步講授這個內容,這裡面只講到,講心腎相交第二個義項,是指腎陰和心火之間的關係,水火上下相濟,它的來源,它是這個概念怎麼來的,這個概念,這個義項,在臨床有什麼指導意義。

  • 心之陰陽,腎之陰陽,心和腎,陰與陽互根互用的關係,體現為陰升陽降,陰陽相交,實際上這個心腎相交,用水火既濟來代稱它,應該是心的陰陽和腎的陰陽,上下處於和諧狀態,那麼第三個義項,它從陰陽這個角度,進一步說明了火和水之間的關係。


  • 實際第三個義項,是從腎的陰陽來說的,心的陰陽來說的,實際從四個方面,處於一個和合狀態,才意味著心腎相交,和第一個義項,把心屬火作為一個整體,那這個心火,按照第三個義項來理解,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心陽,但是傳統上,我們第一個義項,這個就指的從整體上強調是火,這個講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是從五行的升降學說來說的,用這個詞,用心在上屬火,氣機宜降,腎在下屬水,氣機宜升,上下、水火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叫做心腎相交,這個義項,並沒有完整地回答,到底它們相交,從陰陽學說怎麼來理解,那第三個義項,是從陰陽學說,心之陰陽和腎之陰陽,四者處於相交狀態,它們互根互明,處於相交狀態,構成了水火既濟,中間第二個義項,就是傳統的心腎相交的概念,僅僅指腎陰和心陽之間的關係,習慣上又把它稱為腎水和心火的關係,講第二個義項的時候,習慣是講腎水和心火的關係,不要和第一個義項,就是這個心火下降,腎水上升,這個水和火的外延、內涵統一起來,在什麼環境下使用,稱心陽秋腎陰的關係,為心火腎水的關係,是在強調腎陰不足,心火偏亢,是指在這種條件下,指定這個陰陽水火的,就是同樣一個火和水,在不同的語境下,它的內涵是不同的,條件是不同的,所以定義的時候要清楚。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為什麼說水火升降是心陽和腎陰相交,是一個經典的定義呢?而泛義,嚴格來說,應該是指第三個義項,能夠更講得具體,大家將來學習方劑學的時候,大家注意,調整心腎不交,這心腎相交是正常生理狀態,我們把生理狀態轉化為病理狀態,叫做心腎不交。

    上面我們提到一個黃連阿膠湯,今後學習方劑和臨床,大家注意,交泰丸,黃連肉桂交通心腎,天王補心丹交通心腎,真武湯也在交通心腎,將來同學們讀這個方解,黃連阿膠湯也在交通心腎,如果我們在這裡只講腎陰和心火的關係,如何解釋交泰丸,如何解釋天王補心丹,如何解釋朱砂安神丸,上述提出的一些方劑,就是用心腎相交的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結果,總結出來的一些著名代表方劑,它們確實在調整心腎不交具有卓越的療效,從古至今,為臨床醫生所習用。

    理論的目的,除了解釋意義之外,在理論上解釋意義之外,它必須有重要的指導實踐意義,如果僅僅,我們限於第二個定義,那麼就是和我們的臨床實踐不相符合,所以應該是第三個義項容易解釋,我上述提出一些臨床實踐的具體成果,這是第一種學說,叫水火既濟說,來解釋心腎之間的關係,這是這裡面的重點,大家注意,要求同學們掌握的,這是學術界已經共識,這是第二個義項,等到到臨床課的時候,又講它們心腎陽虛,這個心腎、陰陽之間的不相交,講這個,但是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的時候,又回不到,和經典的心腎相交解釋不完全一致,沒有辦法解釋,我們在這裡面,把它們統一起來,將來學證候學的時候,大家進一步體會,就是心腎之間的關係失調,會表現出哪些證候呢?而上面提那些症狀,那些方劑就是為了調整那些證候的,那麼回過頭來,往回推,就會推出它應該這麼定義。

    我們要求同學們掌握,水火既濟學說,幾種不同的義項,不同內涵,這個理論有什麼指導意義,雖然現在大家沒有學習方劑,沒有學習證候學,在腦子裡初步建立起一個概念來,不能僅僅一提心腎相交,不交就是黃連阿膠湯,我們在前面講五行學說,用五行學說確定治療方法,最後提到一個瀉南補北說,瀉南補北法,那裡面已經提到,僅僅特指腎陰不足,心火偏亢,那裡面已經交待,叫做傳統經典的心腎相交,就是指它說的,這個學說要求同學們必須掌握。
  • 精血互生
    在此基礎上,還有一說,就是從心和腎的生理功能來說的,主要是從精和血的關係來講,叫精血互生說,說心能主血,腎能藏精,精可以化而為血,血可以化而為精,兩者互生,互相轉化,就這個意義講,構成了心腎交通,心腎相交。
  • 精神互用
    第三個學說,從調節神志來說,神志活動來說,叫精神互用說,那麼心藏神,腎藏精,這裡講的精和神的關係,說精氣能化生神,神又能夠馭精役氣,就是能指揮精的生理功能,能指揮氣的功能,指揮它們之間的轉化,實際這就是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把精和氣,精與氣,作為人體的生命物質,而這個神表現為生命的功能,這就是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從物質和精神的關係這個角度,來說明心和腎的關係,叫精神互用。
  • 君相安位
    第四個只希望同學們知道一下就可以了,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這個最難理解,叫什麼呢?叫君相安位,是從君火和相火,來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說心為君火,因為什麼呢?心在上,心居於上,那麼說腎為相火,說相火在下,就是君和相,君位居最高,相位居下,說君相之間的關係,那麼心為君,腎為相,大家注意,相火不僅僅腎有,將來肝、膽、三焦都有相火,所以這一說,僅僅是一說,如果說用它就能很完美的解釋了心腎之間的關係,還顯得有一點勉強,在這裡面,介紹給同學,旨在告訴同學們,從歷史到今天解釋心腎相交的學說,還有一個從君、相火這個關係,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那麼君火和相火,古書上講說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說君火正常,相火才能安位,相火安位,君火才正常,這兩者處於上下相交狀態,我們用今天陰陽來說,它主要是強調心陽和腎陽之間的關係,強調火的關係,這僅僅是一說。

上述就是心與腎的關係,就是水火既濟,精血互生,精神互相,君相安位,從不同的角度,也就是說利用不同的學說,說明心腎相交的機制,同學們掌握的重點是第一個,最後這個,僅作一般的了解。

(五)肺與脾

脾和肺的關係主要表現為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的關係,濃縮起來,就記兩個字,氣和水的關係,注意,到此講,我們前面也曾提到一個氣和水的關係,後面還會有氣和水的關係,氣和水的關係。

  1. 表現為肺和脾在氣的方面,主要體現為氣的生成方面,我們在講脾主運化時提到,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在這個基礎上,古人又得出來一個理論,叫脾為生氣之源,氣的生成物質基礎,主要來源於水谷精微,所以稱為脾為生氣之源泉,脾有什麼作用呢?上輸水谷之氣,送到哪去?通過升清,送到肺,而肺為主氣之樞,肺主一身之氣,通過它的呼吸作用,吸入清氣,由肺吸入的清氣,和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兩者結合起來,積於胸中,從臟腑來說,我們可以說在肺相合,化生為什麼呢?產生一種新的物質,叫做宗氣,通過宗氣這個環節,就氣的生成過程中,把兩者聯繫起來。
  2. 水,脾主運化水液,而肺主通調水道,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脾為水液運行的中流砥柱,脾轉輸了水谷精微於肺,通過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的功能,敷布水谷精微,到達全身,調節水液代謝,說兩者密切結合,調節人體的水液代謝,從氣和水的關係,這兩者的關係,我們看在病理情況下,氣的生成障礙,如氣虛,所累及的臟腑,在於肺和脾,將來同學們學習方劑學,去讀四君子湯,就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是中醫學治療氣虛的代表方劑,同學們查一查,這四味藥都入哪經?入脾經和肺經,為什麼?理論依據就在此,在於脾和肺在氣的關係上,在水液代謝失調的時候,也會表現為脾和肺關係的失調。將來同學們在學習內科學水腫的時候,在水腫的發病規律,治療第一關治肺,要發汗利尿,接著要隨著水腫病的演變機制,由肺進入到中焦,由上焦進入到中焦,表現為脾運化水液失常,那麼兩者的關係失調,加重了水液代謝失常,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病理變化的特點,由肺累及到脾,脾肺兩病,將來同學們學習水腫的時候,還有一個方,比如越婢湯,大家查那個方子裡面,那個藥物,入脾肺兩經,理論依據就在於此,那就是說,把發汗利尿,健脾利濕結合起來。

(六)肺與肝

肺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氣機升降方面,就是記住了一個氣,這個氣是指氣機,表現在氣機方面,這是第一,第二表現在血,就是血液運行方面,其中難以理解的,表現在氣機升降方面。

  1. 氣機表現形式為升降出入,把出入省掉,用升降代表既有升降又有出入,習慣上在行文的時候,常常就是這樣來行文,那麼肝主疏泄,肝的生理特點喜條達而惡抑鬱,其氣宜升,肝主升,而肺呢?雖然它升降出入統一,但是肺氣以下降為順,那麼肝和肺兩者相比較而言,肝升肺降,升與降處於和諧狀態,意味著從氣機運動這個角度,表明肝和肺之間的關係正常,換言之,只有肝主升發,肺主肅降的功能正常,氣機運動才正常,後面這句話說,全身氣機升降道路,在這裡面,僅希望同學們了解一個概念,或者了解一個學說,僅僅知道而已,在人體的軀幹,人體上下內外左右,《內經》講「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如果把陰陽這兩個漢字符號換為升降,那左右者,升降之道路也,這是一。

    第二,說肝左肺右,就是從氣化的分布而言,提出了肝生於左,肺臟於右一說,大家注意,這僅僅知道,記住是按左右來分布,將臟腑分,注意,就氣化而言的,就是左肝右肺,同學們千萬不要理解為這是從解剖說的左肝右肺,這是從氣機運行,按照陰陽左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左右、陰陽、升降,從這個邏輯推來的,說左右,那就是左右是氣機升降的道路,落實到臟腑上,肝氣在左,肺氣在右,是指肝肺之氣的氣化,體現為左肝右肺,左肝右肺說,是中醫理論當中一個重大的,比較難的一個學說,從古到今,有許多學說來解釋,這裡面不要求大家去深究它,僅僅知道,就氣化而言,氣機的運動而言,提出來左肝右肺說,旨在解釋全身氣機升降的通路,與肝和肺的關係,將來同學們在學習內科學,學習痰飲這個病的時候,會進一步提,會進一步講,通過這個病,通過這個方子,來理解肝和肺的關係,第一表現在氣機升降的關係,這裡面講左肝右肺,僅僅打個招呼,只需要記住,僅僅是指氣化而言,不是指形態學而言的,不要誤以為,中醫對肝和肺的解剖位置認識錯誤,不要這樣來理解,這是第一。

    我們前面講過,臟腑氣機升降的一般規律,僅僅講在上者宜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能升能降,形成了上下升降出入的正常狀態,到這兒又講一句話,從左和右,左升右降,加上這句話,就肝升肺降,就完整地表達了,五臟系統臟腑氣機升降的一般規律,這個是最難理解的,回過頭來慢慢回憶,講肝肺之間的關係的時候,曾經講過木火刑金,舉個例子,大葉性肺炎,咳嗽牽引胸痛,中醫怎麼解釋這個道理呢?就是肝肺之間,調節氣機異常,也講了佐金平木,它們都是依據這個理論來的。
  2. 氣血運行,肝藏血,調節全身的血液,而肺主一身之氣,通過宗氣的環節調節全身之氣,促進血液的循行,所以兩者結合起來,來調節全身氣血的運行,那麼肝和肺之間的關係失調,不僅可以表現為全身氣機升降異常,也可以表現為血液的循行異常。

(七)肺與腎

肺和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水液、呼吸、陰液三個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水液,指水液代謝,氣指呼吸,肺脾的關係講了一個氣和水,這兒又講了一個氣和水,但是,雖然同樣是一個符號,表現的內涵不一樣,這裡面水是水液代謝,這個氣是指呼吸。

  1. 水液的關係,這個什麼叫做本?什麼叫做標?這個標和本,無非強調肺和腎兩者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誰為主,誰為次而已,是強調它們的重要地位,至於什麼叫標本,標本這個概念,又是中國古代哲學一個範疇,中醫學引入以後,在醫學裡面,標本這兩個字有多種義項,在此不要求同學們去深究它,只知道這個標本的含義,無非強調兩者的主和次的關係而已,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肺和腎,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臟,肺在上焦,腎在下焦,我們在講肺通調水道功能,肺主行水功能,講說肺氣通過宣降,敷布水液,到達全身,水液代謝產物,通過三焦下歸於腎,通過肺的主液代謝的功能,肺和腎聯繫起來,而腎主水液,為主水之臟,通過腎的氣化,我們前面講過,它接受了肺和脾下輸的水液代謝產物--濁,經過腎的氣化作用,進一步來將這些濁,分為濁中之清和濁中之濁,通過腎的氣化作用,通過三焦的通道,到達於肺,那麼由肺將腎聯繫起來,就兩者在水液代謝當中的作用,誰主誰次呢?肺為主水之臟,我們在前面講,肺主行水時強調,說肺為調節全身水液代謝平衡的主要機制,這個腎為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主要機制,在調節全身水液代謝平衡當中,它居於重要地位,它的含義就是肺為主水之臟,把它概括起來,肺為主水之臟,在水液代謝過程中,這兩者主次,腎主肺次,那腎是本,肺就是標,就這個意義講,兩者在水液代謝當中,表現為標本關係。
  2. 呼吸的關係。在呼吸上,我們前面講過,肺主呼,腎主納,肺為氣主,腎為納氣之根,呼、納,陰陽合和,呼吸調勻,這在肺主呼吸,呼吸生理時講過了。
  3. 陰液的關係。最後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在陰液方面,我們在五行提到,叫「金水相生」,肺和腎之間的關係是,肺屬金,腎屬水,按照五行相生,金能生水,大家注意,按照五行相生關係,只能提這個,母子關係,那就把它們關係說清楚了,那為什麼要叫做金水相生呢?根據腎命門學說,說腎陰為人身諸陰之本,就這個意義講,水能潤金,就是腎陰為肺陰之本,又倒過來了,強調腎陰的重要作用,那就是說,得出的結論,肺腎陰液相互滋生,在講五行確定治療方法的時候,用相生關係,確定治療方法,講過金水相生法,那裡面加重強調金水相生法治療的重點,不在肺而在腎,這同學們就會問,李老師,你講說金能生水,說母子關係失調,表現的虛證,應該虛則補其母,你這怎麼又來強調補腎、補子呢?就五行學說來說,母子關係說,金能生水,虛則補其母,這是對的,按照這個理論,應該肺、腎兩者之間的關係失調的時候,陰液失調,應該治金,而不治腎。

    前提講了,用五行生剋制化關係,闡述臟腑的生理病理的關係,前提就是,部分的解釋,不能完全的解釋,所以才發展到後來的腎命學說以後,從腎陰、腎陽為人身諸陰、諸陽之本這個角度,來闡述它們的關係,最後強調是腎陰對肺陰的作用,所以在肺腎陰虛的時候,將來同學們在學習百合固金丸這個方劑的時候,就會進一步體會到,肺陰虛,肺是陰虛,為什麼把治療重點放在腎,而不放在肺上,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來的,兩種學說同時存在,在各自的條件下,都是正確的,它也反應了闡述某一個理論,也是不斷的往前發展,站在什麼角度,在什麼前提下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這節課講的,最難掌握的,就是心腎相交這個概念,而且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還非常重要,希望同學們在復習的過程中、學習的過程中,要加深對它的理解和記憶,這是這一節課講的重點和難點,今天的課就到這裡。

第31講 臟腑之間關係(三):臟與腑,腑與腑之間關係

(八)肝與脾

同學們好,我們現在開始上課,現在講臟與臟之間,第八個,肝與脾的關係,肝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消化功能和血液運行兩個方面:

  1. 肝和脾在消化功能方面表現為肝通過疏泄功能,疏泄膽汁,促進消化,通過疏泄功能調節體內的氣機升降,來影響促進脾運化水谷的功能,脾具有運化水谷的功能,為肝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證疏泄正常,不斷地疏泄膽汁,調節脾的氣機,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因此,在消化功能上,肝和脾密切合作,體現為疏泄和運化,用五行說,這叫脾土得肝木而達,說肝的疏泄功能是脾完成運化功能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消化功能方面,肝、脾功能異常,可以出現肝的表現,也可以出現脾的表現,消化功能異常,除了想到使脾運化功能失常之外,必須想到,肝疏泄功能失常,在病理情況下,稱這兩者的失調叫肝脾不調。
  2. 在血液方面,血液方面主要表現為血液運行方面。
    1. 肝主臟血、貯存血液、調節血量,為血液循行提供充足的血液。
    2. 脾統血,脾通過脾氣統攝血液,使血液循行於脈內,因此,肝與脾,肝之藏,脾之統,保證了血液在脈內正常運行,兩者表現在血液循行方面這種關係,一旦肝與脾兩者關係失調的時候,就會表現為血液循行障礙。

(九)肝與腎

肝與腎的關係,在生理狀態下,它們這個關係,在中醫歷代文獻裡面,曾經有用「肝腎同源」,來表達它們兩個正常的關係,由於肝和腎與五行、與天干地支相配,至於天干地支,同學們將來在學「五運六氣」的時候,在《內經》這門課程,乃至於在《針灸學》這門課程,再進一步學習,根據天干配五行,再配臟腑,那個「乙」我們曾經提到過一次,肝為乙木,這個「癸」代表腎,癸水屬腎,因此「肝腎同源」又叫「乙癸同源」,就是肝腎之間的關係,可以用肝腎同源、乙癸同源來進行表述,關於解釋肝腎之間的關係,現代中醫基礎理論,對古人闡述肝腎同源的理論進行了整理,大致由以下幾種學說來說明,最經典的學說就是從五行學說,母子關係來闡述的。

  1. 五行學說,水能涵木說來解釋肝腎之間的關係,肝屬木,為子,腎屬水,為母,二者構成了母子關係,母子關係是腎水能生肝木,前面在講臟腑生理功能,講肝體陰用陽的特性的時候,強調肝臟本身的陰血,除自身處於正常生理狀態之外,必須靠腎的陰液不斷地補充,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這句話隱含著水源源不斷地生木,保證水處於陰陽平衡狀態,把這個關係就叫做水能涵木。
  2. 精血互生說,從精血之間的互生,精血互生說來解釋肝腎的關係,第一是五行說,二、精血互生說,說肝藏血,肝血需要腎精來濡養,那麼肝藏血需要腎精濡養,而腎藏精,腎之精也靠肝血來補充,表現為精血之間的互生,通過精血相互滋生這樣一個機制,把肝和腎兩者聯繫起來,這是第二個學說,精血互生說。
  3. 相火說,我們前面講到,心為君火,也講到腎為相火,那麼肝也有相火,我們前面還講過,說膽、肝、腎、三焦都有相火,就肝和腎兩者而言,它們同具相火,通過相火,將兩者密切聯繫起來,用這種相火理論,解釋肝腎之間的關係,那麼就叫相火學說。
  4. 藏泄互用說。就是從陰陽開合藏泄的角度來論述它們的關係,論述這個關係,用這種學說,叫藏泄互用說,源於朱丹溪,我們前面講過,說:司疏泄者,肝也,司閉藏者,腎也,說肝與腎,藏與泄,要處於陰陽和合狀態,那那麼肝主疏泄,主開,開要制約腎的閉藏,而腎主閉藏,為合,它要制約肝的疏泄,就是藏與泄,既對立又互根,把這個對立、互根抽象出來,用「互用」這個術語表達它,就是藏泄體現為相互制約,藏泄互用,這是從陰陽學說做立論的依據,從它們生理特點,一開一合,來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

到現在為止,闡述肝腎同源的理論,有上述幾種學說,那麼最經典的學說就是水能涵木說,在一定義項講,乙癸同源最早就是指水能涵木而言的,後世醫家認為僅僅從水能涵木來解釋乙癸同源,尚不能完全地論證肝腎之間的關係,因此,才產生了精血互生說、相火說和藏泄互用說,那麼精血互生、同具相火、藏泄互用,是從它們的生理功能角度,論證肝腎之間的關係,肝腎之間的關係一旦失去協調,就會表現腎水不能滋養肝木,或肝腎精血虧損,肝腎藏泄功能失調,這些病理變化,將來在學習肝腎同病的時候,講它的病機,學它的證候,學習它的臨床應用的時候,來進一步來體會肝腎同源的理論,經典的解釋,水能涵木說,強調的是腎對肝的作用,腎陰對肝陰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進一步可以論證,肝體陰用陽,即在生理狀態下,肝陰自己難以維持它所必須的量,而必須靠腎陰不斷地給它,也就是說在正常狀態下,肝陰就處於不足狀態,它借助腎陰來資助它,這個生理特徵,在病理上有重要的意義,將來在學病機的時候,學肝臟的病機,它的病機特點,就肝氣、肝陽常有餘,肝陰、肝血常不足,就是從水要生木,這個母子關係而來的。

(十)脾與腎

最後一個,講脾和腎的關係,脾和腎的關係,從總體上講,它們表現為先天和後天的關係,除了用先、後天說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之外,中醫理論又從水液代謝,在功能上它們二者的聯繫,以及在消化方面二者的聯繫,來論證脾和腎生理功能之間的聯繫,來論證脾腎的關係。

  1. 先後天說,用先後天來說明它們的關係,腎為先天,脾為後天,再講腎藏精,腎藏先天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的時候,已經提到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把它抽象出來,叫先天生後天,也就是說,共有腎先天的精微,能夠滋生後天,而後天養先天,說腎所藏那個先天之精,出生以後,要賴後天之精,不斷地充盈,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滋生,請大家注意,開始我講這節課的時候,就反復強調,臟腑之間的關係,現在的中醫理論,主要是從臟腑的生理功能方面的相互聯繫來論證的,這裡講先、後天互相滋生,如果用五行學說,腎屬水,脾屬土,兩者是相剋關係,這也就看出來,我們前面講了,有的時候論述臟腑之間的關係,是取五行的生剋制化,而大多數情況下,不取五行這個關係,而是從臟腑的生理功能來解釋,這樣一個關係,在中醫理論當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比如,生命形成以後,在胚胎時期,要想使胎兒發育正常,胎兒通過精血來獲得營養物質,也注重調節母親的脾胃功能,通過母親脾的運化功能,提供營養物質,提供水谷精微,轉化為精血,為胎兒不斷的提供營養,也體現了後天對先天的作用,那麼有了先天的腎精,父母之精,才能夠形成生命體,胎兒娩出以後,才出現了,從出生到死亡這段生命歷程,才有後天,否則就沒有後天,這就是先後天之間的關係,這樣一個理論,在中醫認識生命歷程,生、長、壯、老、已這個歷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中醫治療,雖然說五臟系統功能失調,會表現出來復雜的病理改變,會表現出多種多樣的疾病,可是中醫學從臟腑學說來考慮,這些病理變化,多與脾腎有關,因此,中醫學在治療學上,就出現了強調從脾腎入手,來調整人的病理狀態,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以李東垣為代表,提出了補脾,他的弟子,把他的思想總結出一句話,是從脾和腎兩者的關係,說補腎不若補脾,強調補脾重要,補腎居次,在明清時期,腎和命門學說發展起來,強調腎命,就是先天在生、長、壯、老、已的過程,所起的特殊重要地位,強調腎陽、腎陰為諸陰、諸陽之本,那麼講述這兩者的關係,強調補脾不若補腎,又強調補腎重要,那麼我們今天看呢?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這裡用了相互滋生,來表述它們之間的關係,至於說,在臨床治療疾病過程中,何時治脾?何時治腎?何者為主?何者為從?那要根據辨證結論來處理,而不是簡單的,治病從腎入手,簡單的,治病從脾入手,雖然古人有補脾派,有補腎派,將來同學們到了高年級,可以看張介賓,補腎派代表張介賓,最善用熟地,外號叫張熟地,命門學說,他說的淋漓盡致,將來同學們有精力,可以唸《類經圖翼》後面的幾個學說,《大寶論》、《真陰論》,可以去讀、去理解命門學說,古人建立學說,強調一點,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我們今天應該正確的理解,脾腎之間的關係。
  2. 表現在運化方面,運化水液、運化水谷,我們這裡重點提出在水液代謝方面,脾能運化水濕,而腎能主水液,為主水之臟,這兩者結合起來,完成水液代謝,通過水液代謝這環節,把兩者聯繫起來,我們在講水液代謝的時候講,脾的轉輸作用,通過三焦,將水液代謝產物下送到腎,把它們兩者聯繫起來,而脾要想運化水濕,需要賴腎陽的陽氣的溫煦,所以兩者在水液的代謝上密切合作,在生理上發生的聯繫,這是其一,除了水液代謝之外,在水谷精微的化生上,脾主運化水谷精微,靠腎陽來溫煦脾陽,保證脾運化水谷精微,正常的完成,因此,在運化方面,水谷精微運化方面,兩者發生了聯繫,這樣一個關係,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中醫認為水液失調,它病理演變過程,始於肺,經過脾,終於腎,而這三個階段,又不是截然分開的,始於肺,與脾相關,至於脾,上至於肺,下至於腎,到最末,以腎的損傷告終,但是進入腎的階段,既聯繫到脾,又聯繫到肺,這樣一個思想,構成了中醫認識水腫的發生過程,和治療水腫的治療思想,運化功能,我們強調的是腎陽對脾陽的溫煦作用,脾不能運化,一旦發生病理改變的時候,它就必然會影響到腎,在病理上,脾陽虛,一定會出現腎陽虛,最終導致脾腎兩虛,在腎陽的狀態下,一定會累及脾陽,加重脾陽虛,最終的病理結果,還是脾腎兩虛,這樣的關係,是由它們生理之間的聯繫所決定的,所以治療泄瀉,雖然祛濕,健脾燥濕,我們前面講過淡滲利濕,利尿,從脾入手,運脾健脾,但是對泄瀉,最後還要從腎入手來治療,最終至少抓住調節脾腎兩者的關係,來作為治療泄瀉這個病的治療思想。

上面我們講了十對臟與臟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從臟與臟在生理方面的聯繫,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論證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是臟與臟腑之間的關係重點。

二、臟與腑的關係

第二個內容,腑與腑的關係,這個非常簡單,下面講臟與腑的關係,臟腑之間的關係,從古至今,歷代醫家,論述它們為什麼臟與腑有關係,就是論證它們之間有關係。

  • 第一個學說是經絡絡屬,相互絡屬,就是構成個表裡關係,臟為裡,腑為表,一陰一陽,互為絡屬的關係,叫經脈絡屬,這是第一個學說。
  • 第二個學說,臟和腑之間,從《內經》開始,到歷代醫家不斷地研究,已經發現它們某些臟與腑,在結構上有聯繫,提出第二個學說,叫結構相連。
  • 第三個學說,有的學者,在歷代醫家中提出來,臟腑之間,所以有密切的關係,在於臟腑之間的氣化相通,這第三個學說叫氣化相通。

我們前面講五臟的關係的時候,首先提出,從整體上提出來,五臟之氣相互貫通,就是五臟之間,氣化相通,在這兒呢,臟腑之間氣化相通,解釋臟腑之間的關係,是從這三個學說來講的,傳統的講,就是由於經脈的絡屬,構成了陰陽表裡的關係,這樣一些關係,它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它還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心與小腸

心與小腸的關係,第一,記住一句話,心與小腸相表裡,它們構成了一個表裡關係,前面講到,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的三個學說,最經典的就是經脈絡屬,所以得出結論。心和小腸構成了陰陽表裡相通的關係,因此表現為氣化相通,如何來從生理上解釋心和小腸的關係呢?說心主血,說心火要下降於小腸,小腸才能化物,除此之外,不僅要主血,它還應該主神明,小腸化物是表現脾的運化功能,那麼脾的運化功能,應該在神明的指導下來完成,去掉神明之間的關係,小腸化物是脾的運化功能,要靠心陽來溫煦,就這個意義講,心火與小腸,同屬於火,那麼它們構成了一陰一陽的表裡關係,從小腸說,小腸能夠化物,小腸經過分清以後,將清,水谷精微,上奉到心和肺,化赤而為血,這裡面是強調心主血,小腸化物而為血,從血這個字,兩者都與血發生關係,從這個生理功能上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如果捨去從生理功能看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簡單,就是經絡互相絡屬,心與小腸相表裡,那為什麼強調心火和小腸的關係呢?因為在病理情況下,心火下降於小腸,小腸表現為熱的徵象,而這個熱的徵象,主要表現為分清別濁以後,小便的改變,把這個病理改變過程叫心火下移於小腸,上面可以有舌尖紅赤、碎痛,下面會出現尿赤、尿熱、尿痛、尿血,如何解釋心上面有火,下面出現小便的改變呢?用心與小腸之間的關係來解釋,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的時候,會學習導赤散,導赤散就是解決心和小腸之間的關係,從心火下降於小腸來的。

(二)肺與大腸

肺與大腸,我們這兒從功能來理解,說肺主肅降,大腸主傳導,說在肺氣不斷肅降的前提下,大腸的氣機才能夠通暢,才能保持正常的傳導,而反之,只有大腸不斷地進行傳導,保持氣機通暢,肺氣才能不斷地下降,最終以氣機調暢,表現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的結果,一、人的呼吸正常。二、排便正常,在病理情況下,肺不肅降,可以出現大便秘結,將來學習內科學的時候,大便秘結,老年性便秘,有個氣秘,就是氣虛之秘,肺氣不足,氣短,大便秘結,將來學習臨床課,學習咳嗽、喘的時候,說肺熱咳嗽,肺熱熾盛,下面會出現大便秘結,由於大便秘結的結果,使氣機不能下降,反而出現胸悶咳嗽。

(三)脾與胃

在臟腑之間的關係,脾胃的關係是重點,又是最難學,也是最難掌握,但是臨床意義最大,它要比其它臟腑之間的關係,理解起來比較難,運用起來更加廣泛,那麼脾與胃的關係,我們用12個字來概述它們之間的關係。

  1. 納運相得,這裡面強調的是,從脾主運化、胃主受納這兩者的關係,來說明它們之間,彼此相需、相互合作的關係,脾主運化,將水谷化為精微,為胃納提供能源,那麼胃主受納,進行初步的腐熟,為脾主運化奠定基礎,所以說,脾與胃,納與運,如果說,納是貯存的話,運就是輸送出去,用陰陽來說,一納一運,一陰一陽,和合,互根互用。
  2. 升降相因,這是從脾胃的氣機來說的,第一個學說是從運化說來說的,第二是從氣機說來說的,氣機說,我們前面講過,脾主升清,脾宜升則健,說胃主通降,胃宜降則和,說脾升、胃降構成一對矛盾,它們處於升與降和諧的狀態,標誌著脾胃功能的正常,那麼從理論上來解釋,脾是轉輸精氣,上輸心肺,它和化生的氣血,能夠為胃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而胃不斷地下降濁陰,虛實更替,就是精氣和糟粕更替,那就會為脾的功能提供充足的物質,保持兩者處於正常狀態,這裡面核心是講脾升胃降,兩者必須是升降和諧狀態,換句話說,就是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否則脾胃的功能,兩者之間的關係,就要失調,大家注意,這是用脾胃,從它們的氣機升降來說的。
  3. 燥濕相濟,我們前面講脾胃的生理特性的時候講,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又講過,說脾既惡濕又不能太濕,它喜燥也不能太燥,胃喜潤又不能過潤,惡燥,燥也不能太過,我們用後面這句話來表達它,說脾喜燥則陽健而能運,胃喜潤則陰足而能納,一燥一濕,燥屬陽,濕屬陰,陰陽既對立又互根,陰陽和合,這是從它們的濕與燥,五氣的屬性來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的。

用這三種學說來解釋脾胃之間的關係,請同學們注意,從氣機升降和燥濕這兩種說,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那麼集中這兩者,這兩者處於正常狀態,它才能表現為納運相得,在病理情況下,脾不升,胃不降,脾不升會表現為消化功能差,不能運化,脾不升最常見的症狀為食後腹脹,不好消化,那麼胃不降,吃多了,胃發脹,會表現為噯氣,嚴重的時候,惡心嘔吐,脘腹脹滿,噯氣,惡心嘔吐,是同時存在的,在消化功能異常的時候,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臨床課的時候,學習證候學的時候,一看脾胃消化功能失常,常常是噯氣呃逆,腹脹同時存在,為什麼?就是因為脾和胃之間的升降關係失調的結果,燥和濕,脾功能失調,就會表現在大便上,在消化方面,就會表現在大便上,那麼不是乾燥就是泄瀉,因為脾為太陰濕土,尤以泄瀉為最,那麼在出現泄瀉的時候,最後也出現胃的功能改變,腹瀉的患者,多表現為食欲減退,或者是食積,吃得過多,喝酒喝太多,膏梁厚味,吃太多了,傷食了,也可出現泄瀉,也有胃的症狀,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脾和胃在它們燥濕之間的關係,這個「燥濕相濟」。

更重要的是,表現在調理脾胃關係,用藥方面的注意事項,我們前面曾經講過,治脾,由於它惡濕,屬太陰濕土,因此,多採用升陽的藥物,而治胃,多採用柔潤的藥物,沉降的藥物,必須處理好之間的相濟狀態,才能把消化功能異常治好,不僅在病理變化上,它的臨床表現,有升降失常的症狀、體徵,有燥濕失濟的症狀、體徵,最難處理的就是,在處方遺藥過程中,如何來處理升和降、燥和濕,藥物屬性,這個關係,恰到好處,這裡也從理論上解釋了消化系統疾病,最容易認識,最容易治,但是,又是最難治的一個疾病,為什麼呢?我想,我們從理論上也可以來說明,理論上講,它說升降相因,燥濕相濟,這需要相當功底,相當經驗的醫生,高明的醫生,才能正確從臨床,四診的資料正確判斷脾升胃降,脾濕胃燥之間的關係,孰輕孰重,在處理用藥的時候,真正做到恰到好處,重新建立起它們之間的平衡,就這個藝術是最難的,這是一。

另外,同學們將來學習方劑的時候,注意調理脾胃的方劑,常常是寒熱並用、升降並用,為什麼這個方劑這樣呢?旨在調整它們之間的關係,這個升降、燥濕調整好了,自然就納運相得。

(四)肝與膽

下面講肝和膽的關係,肝膽的關係:

  1. 表現在消化功能上,同主疏泄,肝主疏泄,分泌膽汁,那麼膽汁來源於肝,儲存於膽,肝的疏泄決定了膽的疏泄,使膽汁正常排泄去幫助消化,通過膽汁這個環節,把兩者聯繫起來,將來學中藥學的時候注意,中藥學,中藥裡面沒有單純治膽,僅僅入膽經,不入肝經的,凡是入膽經的藥物,一定入肝經,它從藥物學上、歸經學上,也體現了肝、膽之間的關係。
  2. 精神情志方面,說肝主謀慮,肝調節精神情志,膽主決斷,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有關,說肝膽兩者,相互協作,保證了人的精神意識狀態,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把這句話叫做什麼呢?後世醫家總結說,肝膽相濟,勇敢乃成,這個肝和膽之間的關係,重在表現膽的勇怯,膽虛,心膽氣虛,膽擾心神,那麼不僅要治膽,還要治肝,將來在學習診斷學,學習治療,學習方劑學的時候,來進一步體會它,在這裡講,它們在精神情志方面的關係,主要是在勇敢上,說肝膽相濟,勇敢乃成。

(五)腎與膀胱

最後一個,講腎和膀胱的關係,腎和膀胱的關係主要表現為調節水液代謝,也就是說,調節尿液上,說腎為水臟,腎的氣化作用,控制膀胱的氣化作用,使膀胱通過氣化作用,將水液代謝產物,轉化為尿液,腎的氣化,使水液代謝產物下輸到膀胱,膀胱稱之為水腑,它儲存、排泄尿液,可是它儲存、排泄尿液的功能,要受腎的氣化的控制,那麼膀胱最後能調節水液代謝平衡,靠開合有度,膀胱需開合有度,開合有度取決於腎,因此,在尿液的功能異常,中醫在治療的時候,常常從腎入手,就是現代的西醫病的泌尿系感染,尿痛、尿熱,這樣的患者,我們中醫說,膀胱有濕熱,這樣的患者是必然出現腰疼,我們的古人怎麼解釋它們呢?是講,腎虛而膀胱熱,一定和腎聯繫起來,治療這些疾病,如果僅就膀胱,治膀胱,是不可以的,治療膀胱濕熱也好,膀胱的病變,大家可以看它的方劑,沒有一個方劑裡面,這些藥物全是入膀胱經的,而是既入膀胱經,一定還入腎經,這個膀胱病變到末期,一定是從腎入手來治療的,這就是腎與膀胱的關係所決定的。

三、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到此為止,我們從臟腑之間的關係的角度,講述了臟與臟之間的關係,臟與腑之間的關係,至於說第三腑與腑的關係,叫做六腑以通為用,也就是說六腑,它們做為一個整體,表現為氣化相通,氣機通暢,才能使六腑體現它傳化物這樣的功能,這是第一點記住的,它們是一個整體,其中六腑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功能異常,用「六腑以通為用」這句話,高度概括六腑之間的關係,那麼要想保證六腑這個通,曾經提到過六腑以通為補,這個「補」不是補虛的補,而是調整使氣機通暢的意思,將來學習治療學的時候,也可以補,也可以瀉,最終的目的要通,記住這樣兩句話,記住這兩個原理就可以了,正確的認識什麼叫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補,上面這個示意圖,旨在說明,在消化、吸收、排泄,人體內的水谷精微代謝過程,就是六腑是如何傳化物的,僅僅做為同學復習的時候,做個參考,就可以了,要求同學們記住的,六腑以通為順,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補,正確的理解這幾個原理就可以了。在教科書裡面,還有最後一節,論述了人體基本生命活動與五臟整體調節,這一節請同學們自己來閱讀,在分別講述了人的基本生命過程,換句話說,就它的基本生理功能之後,中醫學強調先從整體入手,然後認識每個臟的生理功能,最後這一節,旨在從五臟系統整體的角度,看每個基本生命過程,和那些臟腑最相關,各自發揮什麼作用,這一節所講授的全部內容,都是充分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由同學們自己閱讀,這節課到這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