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世民及其家族

 tjhx0526 2012-11-15
一、李世民的身世
1.唐太宗是鲜卑人吗?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关于他身世的疑点众多。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孙家洲教授介绍,李世民一家祖籍应在今河北省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其中,在历史上还有这一段插曲,本来西魏以前以山东地区的李姓一门为望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了关陇李姓为望族。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学者张铭洽教授说:"原山东太行山地区有五大望族姓氏--王、卢、崔、李、郑,其中李姓又是鲜卑族中的一大姓氏。有人推测说李氏一门是破落贵族,好有人说李氏是鲜卑族大野部的姓氏 ……"
  施建中教授也分析了里面的几个疑点:一是李渊一门在此之前到底如何,无法从历史上考究得知;二是李渊自称为西凉王李皓后代,到底是事实如此还是自抬身价?
"但不能单凭此就说李世民是鲜卑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施建中教授解释说,唐朝时候说,"唐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线划分没有那么清楚,在唐朝,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强制地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
  在这人问题上,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宗教学的专家,牟中鉴也说:"中国历史上向来有皇室是少数民族的情况,不公如此,大臣中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一是因为文化起了联贯各民族纽带的作用,只要对文化发展有益,不管是什么少数民族,都会采取接受态度,国家结合的共同体在于相同的东方礼乐文化。二是唐朝经济非常繁荣,所经更多采取对各民族宽容的政策。"

2.李世民是一个混血儿?
  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也有说刘秀之后),是隋文帝一后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
  隋唐史专家牛致功教授说,陈寅恪老先生的《金明馆重稿二编》中的三篇论文--"李唐世说之推测",、"李唐世说之推测后记"和"三论李唐世说之推测",从历史学的角度讲我们所追寻的答案都含于其中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张铭洽教授综合几种观点认为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
  我们可以今天的习惯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儿,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李唐谜题研究为什么会始终停滞不前呢?张铭洽教授等人认为:陈寅恪老先生通过严谨证明的结论,后世史学工作者们还没人能推出公认的有确切依据的新结果;即使有什么不同的说法也会因为陈先生历史学泰斗的身份而很难正式传播开来。
  施建中教授说:陈寅恪先生当年考证此事,基本把所有可考的史料,能够证明结论的部分都整理了,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什么新的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或实物可以供此问题得到深一步的结论;要想问题得到新的发展,必须等到有新的历史资料出现。
  牟中鉴教授则认为: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可以称为帝王的模楷,因此,后世人们想尽可能模糊其民族的概念。因此许多学者对考证唐太宗李世民身世问题并不积极。
立武则天为后印证了胡俗?
唐人对肥硕丰腴的女子似乎更加情有独钟。像杨贵妃的传说、《唐代仕女图》的记载,都证明了唐人有这方面的审美倾向。张铭洽教授对此认为与唐的民族融合大有关系,并可以从这一途径入手,说明李唐缘起。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杜大恺教授认为:唐的繁荣造就了唐崇尚健硕的审美趣味,是唐代国家强盛的体现。
  张铭洽教授告诉记者,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合用一妻的故事。在昭君出塞的故事里,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关系尴尬的角色。
  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乱伦。唐太宗李世民在武氏则天14岁时,正值其雏女妙龄之际,召其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姑。唐高宗即位,复召武氏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几年后,竟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期间,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曾力谏唐高宗李治,武氏"曾侍先帝,众所共知",结果唐高宗李治根本没有在意。历史上杨贵妃也是一例。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的妻,却被身为公公的唐玄宗讨来做了妃子。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关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体里流淌的粗矿的血液在作怪呢?"这应该和胡人血统毫无关系吧。"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王海明如是说,"人性古今都是相同的,今天这样的问题不是也存在吗?爱情、性欲战胜了他的德行……"研究伦理学的王教授认为,在武氏14岁入宫后唐太宗李世民都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了,而且行将就木,唐高宗李治自身也应该明白娶母本身就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但他可能因为意志薄弱受了武则天的摆布,也可能是受了美色的诱惑,而最终知其不道德而为之,应该不能就这样牵强地和胡人的搭上什么边。历朝历代,乱伦都是一种反道德的行为,决不会为社会所尊奉,决不是李唐社会赞同这种道德观念,而是这跟个人的道德和意志有关系,是一种个人缺失了德行的表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张铭洽教授解释:最有可能的说法是李氏一家是深受胡人习俗影响的汉人后裔,由于在魏晋时期长期与胡人混住,从各方面都沾染了大量的胡人风俗;而且从唐朝女子的穿着到蹴鞠、骑马打猎的生活来看,当时女性享受了以后历代女子不曾享受的解放;对于开放、繁荣、各民族已有了相当程度融合的大唐朝而言,这种开放根本不算什么问题。

3.他性格凶残、野心勃勃?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中,最大的政治风波莫过于使他得以登上王位的"玄武门之变"。
施建中教授告诉记者,被封为秦王的李世民军功甚多,超过了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太子建成和其弟元吉早就心怀嫉妒,结成同伙。由于听信谗言,唐高祖李渊接受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提议,和几名重臣、建成、元吉定下一项阴谋,决定在昆明湖畔杀死世民。
以李世民的才干,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月4日黎明,在长安宫的北门玄武门布下了伏兵,射死兄弟李建成、李元吉。3天后,唐高祖李渊便册立秦王世民为太子。再过两个月,李世民逼使李渊退居太上皇,而他则在颂德殿即帝位。
这一段历史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性格凶残、充满野心的唐太宗李世民,跟后来的"贞观之治"中的李世民判若两人。
  中央民族大学社科研究所的牟中鉴教授对有的专家将"玄武门之变"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胡人的依据持不同的态度。
  牟教授说:自古宫廷皇室的权利之争都是很残酷的,这和他的血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人在宫廷,身不由己。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李世民取代了其兄、弟,当上了皇上,对唐朝的繁荣和后世中国的繁荣都是有积极推动意义的。李世民毕竟在三兄弟中是最具实力的一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才像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
  张铭洽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可以把'玄武门之变'作为质疑李世民身世的切入点。"
隋唐史研究专家牛致功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这种情况在封建王朝的那个朝代都有,孔子写《春秋》时,皇室内部争权夺势的事件就屡有发生,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杀父弑兄的事件都有记载,这还不能作为佐证李世民是胡人的证据存在。"

4.唐昭陵:独特墓葬显示突阙习俗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郭双林告诉记者,从唐太宗的性格上说,李世民好战为李唐打下天下的战功赫赫,到他登上王位的"玄武门之变",又到贞观年间,唐太宗平定东突阙,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5年后,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贞观14年,有平定高昌氏,于其弟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晚年,唐太宗战志尤存,亲征高句丽。唐太宗善骑射,一生过着不倦的戎马生涯。张铭洽教授认为:这些都可以作为质疑他的血统问题的证据。
  李世民的身世问题,考古学家通过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安息之所--昭陵的考察研究,找到了新的证据。
  史书中关于昭陵记载,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有内外两城。外城遗址已难以考证,门内当年建有献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北门曰玄武门,又称司马门。原有14个"蕃酉"的石雕像现已人像不知何处去了,那个"蕃酉"的石雕像到底有些什么来历 已是无人知晓。可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还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陈列室里。
  "昭陵六骏"的确是李世民留下的有一个疑点。葛承雍教授用突阙语的全新解释,解开它们产地来源、马种、名号含义、陪葬习俗,揭开了沉寂千年的唐昭陵六骏之谜。
  中国所有帝陵中,为什么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战马石刻?唐太宗独特的墓葬形式真的显示了突阙的习俗?
  葛教授说,《突阙问题研究论文集》上面记载:马是突阙人不可离开的伴侣,平时生活游牧,战时驰骋沙场。在突阙的葬俗中,有一种奇特的祭祀悼念马功劳的习俗,一般有三种仪式。主人死后,随从会骑着马绕着死者墓地转圈,然后把马杀掉或者活埋到坟墓里。无论是突阙贵族,还是一般牧民,死后都要与马共葬,只是数量多少不同。
科学最终解开谜一样的环
  对于严肃的历史,我们当然不敢随便戏说,就连著名的陈寅洛老先生也只是论定了李世民的母系一支,历史到底如何,还要等待历史在我们面前显现出新的踪迹,只有有了新的发现,我们才能向事实本身的核心再迈进一步。不久前,日本和埃及科学家曾试图对古埃及12世法老图特卡门的木乃伊进行DNA检测,想揭开了法老死亡和身世之谜。有关人士认为,昭陵是李世民的坟墓,至今未被打开,据称也未被盗过,或许若干年以后,我们可以从昭陵里睡着的李世民自己那里得到最真实的答案。
二、李氏家族:
1.李世民和他老爸、兄弟分别有何功绩?

李渊有4个儿子,老大是李建成,老二李元吉,老三李世民,老四李元霸

(1).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华帝国千古一帝,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渊之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

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
李世民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召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通过隋晋阳宫副监裴寂将这个计划转告给了李渊。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于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李世民实为唐王朝之开国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盘踞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薛仁杲父子率部进犯关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讨。将其击败。薛仁杲投降后被处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人刘武周叛乱,率众南下,相继打败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将,几乎占领河东全境,关中震动。唐高祖准备放弃河东,谨守潼关以西。李世民主动请缨,并率兵三万,东渡黄河,一举击败了刘武周的精锐部队宋金刚部,并收降了骁将尉迟敬德和寻相等。接着,李世民又麾军北进,终于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歼灭了刘武周,收复了河东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进中原,势如破竹,相继收复了河南的多数郡县,将隋朝的残余势力王世充围困在洛阳孤城之中。接着,又果断地采取围城打援的作战策略,生擒了窦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继平定了隋末以来两个势力最强的领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变领袖时,表现他出众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继承人的问题大伤脑筋。同时,在战争的过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战、谋略过人的部下,如敬迟敬德、李靖、房玄龄等,这样大大加强了秦王与太子李建成争夺帝位的能力,终使两人的帝位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在宫城的北面玄武门内,一举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贞观。

就在玄武门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乘唐朝内乱,大举入侵。太宗遣尉迟敬德出战,大败突厥。未几,颉利又再入侵,到达渭水便桥,并遣使臣到长安示威。太宗于是亲率六骑到渭水,与颉利隔河相会,数颉利背弃盟约,这时唐朝大军亦陆续到达。颉利见唐军军容鼎盛,以为无隙可乘,于是于太宗议和,随即北归,此即为「便桥会盟」。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在论功行赏时,将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的功劳列为第一,并任为宰相,执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骁将尉迟敬德的不满。他们自恃战功显赫,资深位高,口出怨言,扰乱庆功秩序,甚至还挥拳打伤前来劝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于是,诸将争功,大吵大闹。对此,唐太宗声色俱厉地对李神通说:「叔父虽在义旗初起之时,有首倡之功,但后来却在同窦建德和刘黑闼的两次作战中,一次全军覆没,一次望风逃窜。玄龄、如晦运筹帷幄,安定社稷,论功行赏,理当第一。你虽是我的叔父,国家贵戚,但却决不能以私恩滥与功勋之臣同赏!」接着,他又对尉迟敬德说:「我以前在读《汉书》时,看到汉高祖时的有功将领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对高祖心怀不满,因而想引以为鉴,有意保护功臣,不使其子孙断绝。但你却经常居功自傲,触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汉初大将韩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杀,家破人亡,并非是汉高祖的过失。国家大事,只有赏罚两种。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爱,免得将来后悔。」李神通和敬德听了这番警告以后,当即表示悔过自新,这场争功风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着,唐太宗又将原太子李建成的属官王珪和魏征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让其参掌朝政。

不久,宰相封德彝鉴于有些折冲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议将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唐初十六岁为中)体格健壮者简点入军。唐太宗当即表示同意,并令中书省起草诏令,送门下省审议后,交尚书省执行。但当这一诏令送至门下省时,专门负责签名盖章的门下省官员给事中魏征却拒不签字,中间虽经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后,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实汇报。太宗听罢大怒,立即派人召来魏征:声色俱厉地说:「简点健壮中男入军一事,是我已经同意的。这件事究竟与你有何干系,竟这样固执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这是甚么意思?」魏征郑重地回答道:「我听说竭泽而渔,并不是打不到鱼,但明年无鱼;焚林而猎,并不是捕不到兽,但明年无兽。如果将中男简点入军,那么这些人原来承担的租赋杂徭,将何取给?并且兵不在多,关键在于如何训练。如果训练得法,人百其勇,何必凑数?」接着,还一连列举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失信于民的二三件事。最后,还严厉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于人!唐太宗听后,沉吟半晌,终于诚恳地说:「我没有深思熟虑,竟犯了这么大的过失。如果长此以往,还能求得天下大治吗?」遂立即下令停止简点中男,并给魏征赏赐了金瓮一口。

贞观四年(630)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万人。如何处理这十多万突厥降众,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议。大多数朝臣认为: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严重边患,今天有幸将其灭亡,应该将他们全部迁到黄河以南的内陆居住,打乱他们原来的部落组织和结构,分散杂居在各个州县,引导他们耕种纺织。这样,就可以使原来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变成易于制服的内陆居民,使塞北之地永远空虚。亦有人提出,少数民族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向来如此。应该将他们驱赶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内陆,以绝心腹之患。只有中书令温彦博力排众议,主张将突厥降众迁居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居住,保全他们的原有部落,顺从他们的生活习俗,这样既可以充实空虚之地,又可以加强北边的边防力量。最后,还针锋相对地指出:「天子对万事万物,应该像天覆地载一样,无有遗漏。今天突厥在穷困潦倒之时归降于我,能将他们拒之于外而不予接受吗?」唐太宗很赞成温彦博的建议,并补充说:「自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而贱夷狄,只有我对他们都是爱之如一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于是,他便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领突厥降众。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数族官员就有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有将近万家。唐太宗的这个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边很多民族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纷纷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意思为「像天一样伟大的领袖」),敬若神明。
 
李世民的宗室,几代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为鲜卑人,皇后长孙氏的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太子 - 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由于这一缘故,加上李世民的伟大胸襟,唐初并不过分歧视少数民族。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贞观八年(634),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639),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西藏藏族的祖先)赞曾(即君长)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答应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公主入藏。松赞干布闻讯大喜,亲自从首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来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礼接见李道宗。他看到中国的华丽服装和壮观的仪仗,十分羡慕。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相互学习,友好相处。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太子李承干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在其吃饭之时,他便指着饭食对李治说:「耕种田地,春种秋获,都要经过辛勤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饭吃」;见其乘马,便说:「马能代人步行,节省体力,如果使用得当,不尽其力,才可以常有马骑」;见其乘舟,便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就会成为君主,想想水与舟的关系,能不畏惧吗」;见其在树荫下乘凉休息,便说:「这棵树的躯干虽然弯曲,但经木匠的绳子量过以后,就可以锯成笔直的木板。作君主的虽然无道,但只要善于接受谏言,就可以成为圣明天子。」他并且还教训其它几个儿子说:「父亲疼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导,人人自知。作儿子的能够忠孝两全,这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听教诲,不遵礼法,必然招致杀身之祸,父亲虽然疼爱,也是无可奈何的。以前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燕王刘旦骄横跋扈,狂妄不服,霍光只下了一道诏书,就身死国除。作臣子的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学刘旦的样子。」据说,从此以后,这些龙子龙孙们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为。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丽执政泉盖苏文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丽。但东渡辽水以后,由于遭到高丽的顽强抵抗,唐军在安巿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气候转冷,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兵马难以久留,只得下诏班师。

太宗在位期间,除政治、军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会、文教方面都有更张。在社会方面,太宗鉴于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为了平抑门第、为国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选《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无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以延揽人才。

为了提供优良教育的环境,太宗建立了以国子监为首的京师学。包括在高祖时建立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太宗时建立的律学和书学,增建校舍,足以容纳二千名学生学习。又设弘文馆,专门供皇族及高级官员子弟入读,一时文教之风大盛,四夷君长都遣子弟来长安学习。

同时,太宗又注重编修书籍和历史。他命令搜求民间死去学者的遗书。隋末,在洛阳的隋代藏书在运住长安途中都于黄河,势余的只有一万四千部,约九万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馆,其中就藏书二十多万卷;太宗又认为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北两学,经学纷云,于是孔颖达加以整理,颁为《五经定本》,是为《五经正义》的稿本,成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基本。史学方面,太宗立国史馆,编选南北朝及隋朝历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统,另一方面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谆谆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我自从登极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宫含风殿。同年八月,葬于昭陵(在今陕西礼泉东北)。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2).高祖李渊(1)(父)

武德元年(618)——九年(626)

唐高祖李渊,是大唐帝国的开创者。

高祖像然而,多年以来,人们言唐帝必首称唐太宗,特别是由于毛泽东著名词章《沁园春·雪》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吟咏,更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倾向。高祖李渊在人们的


头脑中一直缺乏应有的印象,在儿子太宗“贞观之治”的盛名下不免有些黯然失色。

殊不知,李渊真正是一个胆略超群、富有权谋的政治家。他不仅善于把握时机开创了一代帝业,而且目光远大,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奠定了大唐帝国的基业。作为辉煌灿烂的唐帝国的奠基人,李渊不仅具备我国历史上所有创业者的杰出政治才干和胆识,而且还拥有很多政治家不曾具备的品格。李渊出生贵胄之家,这既不同于出身泗水亭长的西汉高祖刘邦,也有别于放牛娃出身且作过小和尚的明太祖朱元璋,更与以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元朝、清朝的建国者有异。可以说,高祖李渊个人政治生涯中的起伏波折,与大唐帝国的兴衰隆替一样,充满了无限魅力。现在,我们就来拨开李渊身上的层层迷雾,重显这位大唐帝国开创者应有的历史风采。

李唐家世:王公贵胄

李渊在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元年(566)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市)。由于他后来登基建唐,人们把唐王朝称为“李唐”。

(3).李元吉(弟)(603—626)唐高祖李渊第四子。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大军入关,留他守太原。唐建国后,封为齐王。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南侵并州,他弃太原归长安。后与长兄建成合谋杀李世民。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元吉与建成同遇害,五子均被杀。

另:

李元吉,父高祖李渊,母皇后窦氏。公元626年6月4日玄武门之变中被杀,终年24岁。有五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并坐诛。太宗即位后,追封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剌,以礼改葬。贞观十六年,又追封巢王,谥如故,复以曹王明为元吉后。详细内容请见《旧唐书·列传·高祖二十二子》、《新唐书·列传·高祖诸子》。(李元吉有一个女儿被封为和静县主(亲王的女儿为县主,从二品),她嫁给了薛道衡的孙子、薛收之子薛元超为妻。参考书籍《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

(4).李元霸,唐公李渊的四子,生得尖嘴缩腮,个子不高,而且还很瘦。使两柄大金锤,名唤雷鼓旺金锤,每柄锤重二百斤,在大隋号称第一好汉。跨下一匹名驹墨麒麟,乃天下第一名驹宝马,是外邦进贡中原,放于御园中,无人能降,后在御园被元霸驯服。其马身色似浓墨,力大无比。善窜高越丈,头长一骨角,人摸其骨角,其痛叫使宝马良驹四腿颤抖退避。常马闻之跪地撒尿。豺狼虎豹皆惧之。

2.李世民有几个兄弟?

李世民共有兄弟姐妹四十人,其中兄一人,弟二十人。姐五人,妹十四人。
兄:
太子李建成
弟:
卫王李玄霸
齐王李元吉
楚王李智云
荆王李元景
汉王李元昌
酆王李元亨
周王李元方
徐王李元礼
韩王李元嘉
彭王李元则
郑王李元懿
霍王李元轨
虢王李凤
道王李元庆
邓王李元裕
舒王李元名
鲁王李灵夔
江王李元祥
密王李元晓
滕王李元婴

姊:
长沙公主
襄阳公主
平阳昭公主
高密公主
长庆公主

妹:
长沙公主(万春公主)
房陵公主
九江公主
庐陵公主
南昌公主
安平公主
淮南公主
真定公主
衡阳公主
丹阳公主
临海公主
馆陶公主
安定公主
常乐公主
3.历史中的李秀宁
史书记载,李渊确实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儿,叫平阳公主。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平阳公主排行老三(而不是电视剧中的第四)。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 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平阳公主的排行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根据李氏兄弟的年龄差别,即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岁,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两岁,这样推断,平阳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 ,李世民的姐姐。当然,既然史书上没有记载,黄易把平阳公主设定为李世民的妹妹也无可厚非,不过这样的可能性确实要小很多。
平阳公主在李渊太原起兵前就嫁给了柴绍(而电视剧中好像李渊起兵时都还没嫁)。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起兵前让家人亲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儿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绍等人。这时柴绍和平阳公主在京城洛阳(柴绍家在洛阳),柴绍接到李渊的信后,对 平阳公主说:“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平阳公主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丢下老婆独自逃走了。(看看,秀宁要是嫁给仲少, 仲少肯定不会丢下她一个人逃命)
不过话说回来,当时估计确实情况紧急,路上说不定好还要和人打架,带着个女人逃命估计很难。史书记载,李家最小的孩子,李渊的妾万氏所生的李智云,当时只有十四岁,李建成觉得带这么小的弟弟逃命很困难,就没有带他一起走,这样,他被隋室官吏捉住,送了命。 另外李家还有一大堆女眷和孩子,在十四岁的李智云都不能携带的情况下,很难想象她们能够跟着李建成李元吉一起逃跑。如此看来,李建成抛弃幼弟逃亡太原,也不是什么不可以原谅的事,作一个猜测,在当时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他只能带少数有勇力的人逃走而已(李元 吉虽然年纪也不算大,十六岁,但他是李家兄弟里最强悍的一个,应该能和李建成一起走)。其他的人,大概包括李建成自己的子女吧(李建成当时已经29岁),李建成也是带不走的!所以柴绍扔了老婆跑掉,并不被人诟病,也没有说李渊因为这样不高兴。
无论如何,现在平阳公主已经被老公丢下一个人留在洛阳,不过如果她被捉住就不是秀宁了。大概当时确实对李氏的女眷不太在意,她又是嫁出去的女儿,所以平阳公主得以回到李家在武功县的别宅(李世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应该是李家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吧),遂散家资 ,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得到数百人,起兵响应李渊。又派家僮马三宝说服附近的“盗贼”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投诚,攻克长安附近不少县城。她严明法令,禁止士兵抢劫,附近的人都来投奔,最后集结兵力七万人之多,威振关中。(李渊起兵时明明秀宁不在 太原,电视剧中硬要让她和李世民一起劝李渊造反)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发现平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只怕笑得胡桃皮般的脸又多了几道皱纹,于是乐颠颠地派柴绍带了几百骑兵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二人见面,看到妻子如此风光,不知柴绍是否会脸红。接下来,平阳 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与平阳公主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当然,这个娘子军和红色娘子军不一样,红色娘子军里的战士主要是女性,而这支军队主要还是 男人打仗,被称为娘子军是因为它的统帅被人称为“李三娘子”(当时人们称年青女子为娘子)。唐军能南渡黄河进入关中,不作一战就包围长安,然后很快攻克之,平阳公主的功劳是至关重要的。关中平定之后,这才被封为"平阳公主",因为独有军功,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只到她死去。中国的史籍一贯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惯带兵的女人,平阳公主的事迹大概就是这样湮没的,但不难推测,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应该继续领兵作战为大唐打江山。例如赫赫有名的娘子关,就是因为平阳公主率军驻 守于此才得名。娘子关原名苇泽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北,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是联系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咽喉。因此,娘子关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的要地,而李渊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给平阳公主来守卫,足见对她军事能力的充分信任。
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书上突如其来地记载了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有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礼官提意见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与古礼制不合,李渊则说:“鼓吹就是军乐 ,从前公主亲临战阵,擂鼓鸣金,参谋军务,古时候有这样的女子吗?以军礼来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特地破例以军礼下葬平阳公主,并且诏命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

既然介绍平阳公主,她的丈夫柴绍也不能不介绍了。柴绍其实也是个牛人,他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十四,被封为谯公。柴绍祖、父俱为高官(只是不知道有没有象电视剧里面那样为天下首富),其幼年即以矫悍勇猛闻名于关中,担任隋朝太子千牛(也就是东宫侍卫的意 思,可是隋炀帝的太子很早就死了,又没有立别的太子,柴绍估计也就清闲无比了),李渊因此把平阳公主嫁给她。李渊起兵,柴绍丢下老婆逃到太原,为马军总管,力战败隋将宋老生、桑显和,屡立战功。之后柴绍又随李世民平定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诸反王 ,以战功多被封为霍国公。吐谷浑、党项侵犯唐边境,柴绍率军迎战,敌人在高处向唐军射箭,箭矢象雨一样落下,士兵们害怕的脸色都变了。柴绍倒很镇静,坐着不起身,反而叫人弹琵琶,让两个女子大跳艳舞。游牧民族哪见过这种腐败的玩艺,都放下弓箭挤成一堆看热 闹,柴绍见有机可乘,偷偷派精锐骑兵从后面袭击,敌人一下溃不成军,被斩首五百多人。贞观年间柴绍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七年改封谯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病死,谥曰襄。。从史书记载看来,柴绍应该是一员猛将,电视剧中的小白脸形象估 计是受了说唐的影响.
李世民曾祖李虎将军——西魏猛兽,擒豹之虎
李虎,代北武川(北魏六镇之一,今内蒙古武川县)人,年少时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却不死背章句,更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乐坪檬 罄丛谕 缂媲氨病⒋蠖级胶匕卧朗窒伦鍪?深受重用,随从贺拔岳讨伐元颢(就是南梁将军陈庆之护送入洛的北魏皇族),取得了胜利,李虎因功升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后来又跟随贺拔岳入关中(陕西,甘肃一带)平叛,贺拔岳因平叛有功升关西大行台(关西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和关西大都督(关西地区最高军事长官),李虎水涨船高,也被提拔为左厢大都督,总管内外军事,地位提升的很快。这个时候关东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一带)已经被枭雄高欢所控制,高欢视贺拔岳为心腹之患,便使了个政治手腕,名义上和贺拔岳称兄道弟(两人都曾是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手下干将),暗地里鼓动关西另一股军事势力侯莫陈悦借召开军事会议之机杀害了贺拔岳,贺拔岳一死,部下群龙无首,顿成一盘散沙,侯莫陈悦害人心虚,对这支军队又不摸底,没敢收编,这帮武川籍青年军官到底还是年轻,没了主心骨,惶惶不安,幸亏一位年长的将军右都督寇洛(武川人)能够沉住气,把不知所措的小兄弟们收拢了一下,在平凉驻扎下来,却发现少了李虎,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李虎在这个关键时候离队干什么去了呢?原来李虎见贺拔岳遇害,悲愤万分,痛哭流涕,发誓要为贺拔岳报仇,但俗话说:鸟无头不飞,没有一个有威望的人来领导,人心离散,谈何复仇?他便到荆州找贺拔岳的哥哥、荆州刺史贺拔胜回来主持大局,贺拔胜也是一员名将,当初投奔尔朱荣时,尔朱荣非常高兴的说:“我得到贺拔兄弟,天下不足平也。” 尔朱荣是何等样人?北魏末年最有威望的将军,高欢在他面前也如鹰犬一样被随意处分,不敢有半分怨言,他对贺拔兄弟如此看重,足见贺拔兄弟有过人之处,不是浪得虚名的。可是李虎风尘仆仆赶到荆州和贺拔胜见面的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贺拔胜犹豫不决,毕竟荆州也是军事重镇,如果轻易离开,难保敌人不会趁虚而入,最后只是派手下将领独孤信(武川人)入关中收编贺拔岳的部众,独孤信也不是无名之辈,绰号“独孤郎”,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将领,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但比起贺拔胜的分量还是轻的许多。这时另外几股势力也在向平凉进发,准备收编这支部队,一路是北魏皇帝派遣的使臣元毗将军,一路是高欢派出的侯景将军,还有一路是夏州(统万城)刺史宇文泰将军(武川人,贺拔岳的亲信,被贺拔岳部众推选出的新领袖),这几路人马星夜赶往平凉,谁速度快谁就能占得先机,到底是夏州距离较近,宇文泰行动又非常迅速果断,眼看就要到平凉,偏偏和侯景碰上了,两支队伍一时僵持住?  
 

钗奶┓从 欤 壬 崛说厮档溃骸昂匕喂 淙凰懒耍 褂形矣钗奶┰冢 愕秸饫锢锤墒裁矗俊保?nbsp;侯景吓的脸都变了颜色,辩解说:“我就像箭一样,别人射到哪里我就去哪里,自己做不了主呀 。”看看占不到什么便宜,侯景随即打道回府了,宇文泰赶到平凉见到众将,想起贺拔岳,又是一阵大哭,众将当然很感动,又悲又喜,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宇文公来了,我们大家就有希望了。” 宇文泰就地整顿部队,以图大事。不久,皇帝使臣元毗将军也到了,见此情况,只好承认事实,回去朝廷复命了,独孤信将军来到平凉,一看是黑獭(宇文泰的字)成了接班人,也挺高兴,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当然不好再争夺什么领导权,宇文泰就派独孤信去洛阳面见皇帝。
  
  再说李虎,在荆州听说宇文泰当了领袖,正准备起兵讨伐侯莫陈悦的消息,也来了精神,急忙往关中赶,没想到半路上被高欢的部将截获,送到了洛阳,皇帝见到李虎大喜,原来皇帝早就与高欢不睦,一直想找一支能够抗衡高欢的力量,这时候他看中了宇文泰这股势力,就把李虎加官进爵,拜为卫将军,仍然派到关中协助宇文泰,李虎因祸得福,对皇家心存感激,以后对皇室一直非常忠心。在随后的征战中,李虎也是屡有战功,征讨侯莫陈悦,迎接皇帝入关中,水淹灵州刺史曹泥,破高欢于沙苑,平叛贼酋梁企定,杨盆生之乱。尤其是在平定杨盆生之乱中,显示了李虎的谋略,杨盆生本是南岐州的兵卒,聚众谋反,被李虎率军击溃,于是遣使诈降,李虎表面不动声色,号令三军:贼人已降,大家可以解甲放马,就地休息,不久我们就可以班师了。然后派使者回复杨盆生,同意他的投降请求,杨盆生知道后自以为得计,放松了戒备,派大部分军队出去筹集粮草,李虎却趁机在夜晚进兵,将南岐州围得铁桶一般,城中兵少,外出打粮的军队还没有返回,事发突然,出人意料,敌人惊慌的乱成一团,组织不起防守,李虎令壮士推开城门,大军入城纪律严格,秋毫无犯,城内无人敢于抵抗,未伤一兵一卒,杨盆生束手就擒。李虎班师回朝,宇文泰听说后也是非常佩服,赞叹不已,遣使犒劳李虎部队。
  
  之所以称李虎为猛兽,源于李虎擒豹的故事,李虎经常陪同宇文泰在北山下校阅军队,常常有人在这里被豹子吃掉,从来没有人敢于上前抢救,一次又有豹子伤人,被李虎碰上,他立刻拿着大棍子赶过去,把豹子捉住杀掉,除了这一害,宇文泰知道后高兴的夸赞道:“公的名字是虎,果然名不虚传。”
  
  李虎的官越来越大,最后做到太尉(三公之一),宇文泰的儿子建立北周王朝后,李虎虽然已死,但仍被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唐国公,他的儿子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李昞(娶独孤信女为妻),他的孙子就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他的重孙子当然就是有着赫赫威名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了,他自己也不吃亏,唐朝建立后成了唐朝太祖皇帝(追尊)。李虎还是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唐朝编篡的史书记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看来这八柱国的名声在一百年之后还是很响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