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型话题的写作 【佳作评析】
阅卷场评分(一等卷):23+23+8=54 阅卷场评点: 1、本文第一段准确界定了“雕琢”、“天使”两个概念。小作者认为,“天使”就是心中向往的东西,渴望实现的美好的东西;“雕琢”就是要把这种美好的东西雕刻出来,展现出来。作者不仅在第一段就话题的核心语做了准确的界定,而且将话题的本体——“雕琢天使”和喻体“实现理想”紧密的联系起来了,进行了很好的过渡。 2、作者接下来的思路用了一个明显的过渡句“那要怎样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雕琢心中的天使呢”进行过渡,将文章的写作顺利延伸到话题的核心“怎样雕琢”。作者在写作中,恰当运用了刘翔、撒切尔夫人的事例,证明我们要实现心中的理想(雕琢出心中的天使),需要坚强的毅力。作者最后的点题同样可圈可点,又将本体和喻体并置,用“为了雕琢心中的天使,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们需要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和一颗专注的心”作结,中心突出,主题鲜明。 3、但是文章在阐述事例方面做得不是很成功,也即分析事例不具体。例如作者在运用刘翔的事例时,就显得过于笼统,没能具体详尽的写出事例中的人物,是怎样用坚强的毅力雕琢出心中的天使,心中的理想的。撒切尔夫人的事例也存在同样的毛病。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 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作文鉴赏】 文章写得很大气,政治历史素材信手拈来,分析论证有条有理,辩证思维渗透到选材、说理和结构各个方面,以至论点(机会总在弯道处,要在弯道处奋起与超越)鲜明有力。从这篇文章看,写好一篇文章需要作者开阔的视野、良好的思辨能力和一颗善于涉猎历史文化政治的心灵。现在的学生困于课堂,两耳不闻窗外事,恐怕写起文章来就无米之炊了。 【试题】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时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简析】诗化的语言,诗意的哲理,诗人的机敏,洞悉话题内涵,明晰作文要招。厚积薄发,源于素质的厚重,花开笔下根于心中的水仙花。 【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非常崇拜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名名言是:“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你心中有水仙花吗?当你的心中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请根据这句名言,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技法精讲】 一、审题思路 比喻类话题及材料作文审题,首先要把握“喻体”即材料中所出现的具体“物象”的特征,然后分析通过这一“物象”所反映出的哲理,进而寻找现实可以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及现象。基本思路就是:把握物象特征——探究蕴含哲理——寻找生活对应。 1、把握物象特征,是审题的基础。 在把握物象特征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并且从整体上来进行理解。比如对于“弯道超越”这个话题,就要首先理解“弯道”的特征是“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才能把握题目的内涵。 如果是多个对象的话,还要比较分析不同对象的特征。比如“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中的“面包”和“水仙花”是两类不同的物质,一是满足人们的“食欲——生理需求”,一是满足人物的“美感——精神需求”。 对于比喻性材料,既要把握“物象特征”,更要分析事件的“过程”和“原因”,分析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比如,“雕琢心中的天使”一题中,要结合材料来理解“天使”出现的原因和具体过程:一是雕刻家“心中有”“天使”,二是雕刻家“耐心、细致、不断地刻”,离开了这两个条件的任何一个条件,恐怕都不能够“雕刻出”天使。 2、探究蕴含哲理,是审题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一要善于演绎推理,善于由具体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现象推演出一般规律;二是要善于类比联想,寻找材料、话题和各种现实生活之间的相似性,进而得出其中所体现的规律和蕴含的哲理;三是要多角度、全面地理解材料与物象的比喻意义,不能仅仅抓住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来进行立意。 比如,“面包”与“水仙花”这道题目,既要把握两个物象的各自特征及象征意义,同时还要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面包”与“水仙花”代表的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个不同领域,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而且从人生的意义这个角度来讲,这两者之间有高低之分:前者是低层次的基本满足,后者才是高层次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 3、寻找生活对应,是审题的目的。 寻找生活中的对应的类比事物,确定写作对象,找到可以运用的写作素材,是审题的目的。在寻找生活对应中对应的类比事物时,要注意两个意义层面上的“多角度”: 第一个意义层面上的“多角度”是,写作对象“本体”的内涵与题目中材料、物象特征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契合,这个“多角度”决定着文章内容切合题意的程度。 比如下面一段文字: 天使便是美好,但天使不容易展现出来。要使天使成形和理想成真,不能缺少一颗专注认真的心。居里夫人与她的丈夫,他们的事迹可谓是家喻户晓,为了提炼镭元素,他们日日夜夜,焚膏继晷地在实验室工作,忘记其他的事情,一心一意的研究,终于提炼出那个饱含汗水的元素,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雕琢出了心中天使。 该段文字中的举例对象和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全方位对应:这里“心中的天使”就是居里夫妇的科学理性——提炼镭元素,而且交代出了具体的“雕刻”方法——他们日日夜夜,焚膏继晷地在实验室工作,忘记其他的事情,一心一意的研究。并且在语言表达上,将“本体”、“喻体”并置——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雕琢出了心中天使。 再如下面一段举例: 画面上刚好播着杨澜访问邓亚萍的记录片。“你被誉为大满贯,能给我们说说背后的故事吗?”杨澜问道。邓亚萍想了想,说道:“当初我进入国家队时,大家都不看好我,认为我一米五的身材不可能打好乒乓球,胜出了也只是运气。为了证明给别人看,我每天发疯似地练球。别人每天练5小时,我却练够8个小时。就是这样每天都比别人多走一步,积累下来,我就比别人多走了无数步。别人说我打球狠,那是通过无数的积累练出来的功夫。” 这段明确具体阐明了邓亚萍的“多走一步”——别人每天练5小时,我却练够8个小时积累下来,我就比别人多走了无数步;别人说我打球狠,那是通过无数的积累练出来的功夫。就这简短的一句话,就完全契合了题意的几个要素“有比较”、“具体呈现‘一步’的内容”、“与成功或失败相连”,可谓多角度、深层次的契合;同时,里面还有蕴含了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道理。 第二个意义层面上的“多角度”是,材料内容类型的多角度、选材的多样性,这一“多角度”决定着文章内容的丰富性。 上面的例文《实现心中的理想》中的举例涉及到体育、政治、科学多个领域,中外不同的国度,使文章显得内容丰富而充实。 二、行文策略 1、要对喻体的特点把握准,找本体时要有相似点。把本体找出后,可以试着改成一个明喻来验证。 2、由于比喻类材料和话题的内涵比较含蓄,所以在写作中应该在开篇诠释话题的内涵,明确、具体揭示其寓意,把自己要写作的“本体”事物及其内涵交代清楚,由本体组成中心论点。 上面所举的三篇文章,均是在开头的第一、二段就诠释话题,解说寓意,提出观点。 3、在论证方法上,可以采取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这样做既能够很好扣题材料和话题,也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超越在“弯道”处》一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在语言及句式上,要注意“本体”、“喻体”并置,这样使文章段段扣题。《实现心中的理想》一文,在这一点上是典范。 5、要举例时,要明确交待出与“喻体”相对应的“本体”事物,要尽量地突出二者的契合点。 三、误区警示 1、仅仅停留在题目中出现的“喻体”层面上进行写作,导致内容肤浅。 比如《多走一步》这个题目,有的同学就写实实在在的“走路”,没有深入挖掘: 多走一步,方便他人。某小区的卫生垃圾处理中心设在小区背后,而垃圾桶则放在处理中心的屋子内。里边又黑又臭,人们的垃圾都是堆在门口或随手扔向垃圾桶,精准率可想而知。因此环卫工人的工作尤为艰辛,小区也常常有鼠兄出行。其实就是多走一步的事儿,把垃圾袋放入垃圾桶里,人人如此,屋子里会又黑又臭吗?有时候多走一步,让了他人,也为了自己。如果人人都多走一步,方便便可行万里,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2、举例时不能够具体地交待出“本体”,或者“本体”和“喻体”相似点不明显,出现一些机械地套作的现象。 【巩固训练】 1、2009年广州一模作文题 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60分) 标题: 一、提纲: 开头与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论据: 分论点二: 论据: 分论点三: 论据: 结尾: 2、2008年广州二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景象:几乎所有的树根、花根都不美丽,但长出地面的枝、叶、花却大都是美丽的……这些景象给了你哪些联想或启示?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