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廉洁刚直敢言的殃及池鱼状元徐元文

 tjhx0526 2012-11-16
徐元文(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其先世居江苏常熟,后迁居昆山。徐元文是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顾炎武的外甥,他于顺治十六年(1659),即清朝第七科状元。其兄徐乾学于康熙九年(1670)殿试第三名进士及第(即探花),其弟徐秉义于康熙十二年(1673)也考中进士第三,在当时传为美谈,令天下人羡慕不已,号称“昆山三徐”。这种弟兄三人都在科举考试中一领风骚的情形在中国历史上也极为鲜见。

      山河变色,草木呜咽。八旗兵的军事行动,如霆击飚举,凌厉无举。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薙发令……于是一些知识分子标榜“君亲之尊”、“华夷之防”,激扬民族感情,毅然举兵抗清。这中间,徐元文的舅舅顾炎武即是代表人物之一。在这革故鼎新之际,徐元文由于年纪小,当然不像舅舅那样投身于反清复明的斗争,他经历了这一沧桑巨变,且仅此而已。

        顺治十一年(1654),徐元文乡试中举,十六年(1659)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顺治帝于乾清门召见,回宫对孝庄皇太后说:“今岁得一佳状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徐元文并没有有像舅舅顾炎武那样拒绝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一样坚持入清不仕原则,且由于随着清王朝各种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政策的逐步实施,以及遗民并不传代的观念,顾炎武对三个外甥的应试出仕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徐元文中状元之后,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他在翰林皖任职期间,曾多次被顺治帝召见,并从幸南苑,赐乘御马。一日,徐元文随一心向佛的顺治帝造访蕉园方丈,问以释家书,徐元文敬谢不习,顺治帝也没有难为他,却说:“此人大有见解,状元朕所亲拔。”

        顺治帝死后,其八岁的第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帝。在四大臣辅政其间,徐元文受到了“奏销案”的强烈冲击。当时清廷降旨严议,将一万余绅衿尽行禠革,并将其中情节严重的3000人全部披枷带锁,押解京师。与徐元文同科及第的“探花”叶方霭仅欠一厘钱,也被革去功名,故而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徐元文也名列逋赋册中,依例议处,降调銮仪卫。

        清初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可谓乍暖还寒.因此徐元文的仕途生涯亦随之载沉载浮。奏销案过去四年后,徐元文官复原职。康熙八年(1669)充陕西乡试正考官,不久迁秘书院侍读。他在主持陕西乡试过程中,注意选拔人才,录取者多为力单寒苦力学之士,在陕西很有影响。当地人说,学子奋厉读书,自此榜始。

        康熙九年(1670),徐元文擢升国子监祭酒,充经筵讲官。此间,他条规整肃,士风端正,监士勤奋好学,讲究礼仪,敬重师长,他严格考试制度,审慎咨进,使国子监“学政大饬”。由于他举止娴雅,学识广博,讲授课业词达而声宏,学生都敬服他,颇受康熙帝称誉。在徐元文离任后,康熙曾对大臣们说:“徐某为祭酒,条规严肃,满洲子弟不率教者,必加挞责,至今犹畏之,后来那得如此人。”康熙十五年,举行武科考试,康熙离京前封旨留给内阁,对阁臣们说:“朕自与一好主考。”开封后,主考官就是徐元文。

        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徐元文擢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重修《太宗实录》副总裁。翌年四月,改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日讲起居注官。每日在弘德殿进讲,时常得到康熙帝的赞许。经筵结束以后,徐元文将讲义呈送给康熙皇帝,希望时时浏览,益睿智,振厉精神,以有助决理万机,对康熙帝毕生的事业有一定影响。

        康熙十九年(1679),徐元文擢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克尽厥职,遇事敢言,不阿谀迎合。如“三藩之乱”平定以后,有的大臣对康熙皇帝歌功颂德,请求登封泰山,而徐元文独持异议。他认为,国家当务之急是“振纲纪”、“核名实”、“崇清议”、“厉谦耻”,乘此武定功成之时,应申谕大小官员洗心涤虑,共成大业。革除因循苟且之积习,不要“狃日前之浅图”,以培国家之元气。疏成,同僚认为其言太直,劝他不要上奏。徐元文却毅然上奏。康熙帝对徐元文的建议颇为称赞,登封泰山之典免予举行。

        徐元文任左副都御史三年,兢兢于整饬纪纲,澄清吏治。他与同官相处甚平和,但遇事则力争,无所顾忌。关系八旗的事,众人多畏逊不言,独徐元文敢于讲话,敢于坚持。先后劾奏福建总督姚启圣纵恣谲诈、浙江副都统高国相纵兵虐民,两淮巡盐御史徇庇贪官。将军马哈达提出民间多隐匿逃人,请自行拘捕,不移交地方衙门,徐元文认为不可。他说:文武兵民之分,历来如此,现在以窝逃为名,辗转倾害,必将扰民。满员大臣主张,应当令将军会同督抚处理。他认为:这样仍是将军为政,应当令督抚会同将军处理。双方争论不已。最后康熙皇帝听从了徐元文的主张。

        康熙二十七年(1688),明珠罢政后,明珠的主要政敌,徐元文之兄徐乾学被提升为刑部尚书。翌年,康熙又授徐元文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兄弟相代为相,海内荣之。”其实,徐元文与其兄徐乾学两人在性格上大相径廷,徐乾学颇爱招权纳贿,拉帮结派,而徐元文则恪守官箴,门庭肃然。此间,明珠余党虽然损失严重,但仍具有一定势力,他们要对徐乾学进行报复,“其党遍布中外,欲杀公兄弟以泄愤”,致使徐乾学的弄权仅是昙花一现。这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徐元文成了其兄朋党之争的牺牲品。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康熙帝命“所奏各款不宽免其审明。”令徐元文休致(退休)回籍。

        徐元文乘船回藉,路过临清关。明珠余党挟嫌报复,指使人无礼呵令停船检查,甚至连徐元文夫人的衣物都不放过,到处翻腾。结果却一无所获,只查出图书数千卷和光禄馔金300两,胥吏们也纷纷赞扬徐元文的清正廉洁。徐元文性格刚直,从不趋避祸福利害,这次遭受官吏无端摧辱,心气难平,以致咯血不止,回家后便卧病不起,于康熙三十年(1691)闰七月二十七日卒,时年58岁。

        徐元文一生刻厉学问,著述甚丰,曾任《明史》监修总裁官,《大清一统志》副总裁。他一生好学,积书万卷,公事之余便谢客读书,作书尤其端重,即使便纸小札,也从无一字潦草。所著诗、文、奏疏各若干卷,有《含经堂集》传世。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徐元文撰的《俄罗斯疆界碑记》被刻石于格尔必齐河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