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库斯科古城——印加文明的摇篮,巨石建造的古堡

 咖啡与烟 2012-11-16
 
库斯科古城
 
——印加文明的摇篮,巨石建造的古堡
 
 
        库斯科城位于秘鲁东南部的库斯科省,今天的库斯科是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国故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是古印加文化的摇篮。因而,它以保存有大量印加古迹和巴洛克式建筑而闻名于世。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欧洲人到达南美洲之前,南美印第安人建立的最强大的国家就是印加帝国。印加人自称是太阳神的子孙,发源于南美腹地的的喀喀湖畔。
        一般认为,12世纪时,印加人部落在库斯科地区崛起。15世纪初起,印加人一个名叫印加·尤潘基登上王位(后改名为帕查库提),开始宣布对周边地区的统治权。根据印加历史学家的记载,帕查库提于1438年开始统治。因此,这一年也被看做是印加帝国的开始。
        库斯科原来是印加人的古都,也是伟大的印加文明的摇篮,它位于海拔3400米之上的东安第斯山脉丰饶的山谷中,素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之称。
        印加文化是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南美洲最发达的文化之一,它形成的基础是南美洲西部农业文化,然后又借助于安第斯山地区一些部落集团所取得的文化成就,而发展成为璀璨辉煌的印加文明。
        在印加帝国时代,印加统治者以库斯科城中心为起点,将帝国分成四个地区,因此库斯科本身也被划分为四部分。尽管现代地图显示帝国的四个地区所占的面积大小不同,但基于管理的需要,这四个地区都处于同等地位。
        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库斯科,库斯科城成为西班牙殖民地,遭到严重破坏。但也有一些印加帝国时代的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保留至今。几个世纪以来,西班牙人又在这里兴建了大批建筑,把两种建筑风格融合起来,形成印加-西班牙的独特建筑风格。
        在印加帝国统治下,库斯科成为帝国的中心。当初,它是一座用巨大石块建造并与广场接壤的城镇。据印加人传说,库斯科城最初的设计是依照美洲豹的形状而建,其轮廓现在仍然依稀可见,头部是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萨克塞华曼神庙,中部是印加王宫,贵族的住宅在美洲豹的尾部。
        库斯科城的印加建筑之所以声名显赫,不仅因为它们的精美坚固,还因为当初的建造者那驾驭石头的非凡技能和独特匠心。
        印加人以善于建造巨石建筑著称。印加石匠和建筑工人把安第斯的巨石切割成块,使每一块石头都能够严密地衔接起来,建造成富丽堂皇的宫殿、庙宇和公共建筑。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安第斯地区频繁而又猛烈的地震虽然摧毁了很多现代人建造的巨型建筑,但印加人建造的一些建筑物却仍巍然屹立在秘鲁高原之上。在库斯科城,令游客们最为惊叹的,就是完美的印加巨石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排列巧妙。
        库斯科城中心是兵器广场,这里曾是印加帝国时期举行庆典的场所。广场正中耸立着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几条狭窄的石铺街道呈放射状通向四周,街道两旁仍矗立着许多用土坯建造的尖顶茅屋,其中很多石块房基还是印加帝国的遗物。现在幸存下来的一些宫殿、庙宇和房屋,大多是从90公里外的安第斯山上采集的巨石堆砌成的。在胜利大街的印加罗加宫墙上,有一块著名的十二角形巨石,镶嵌之精巧令人称绝。在这些巨石建筑面前,还能感到几分印加帝国时代的遗风。
        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国故都的废墟上建立起今天的库斯科城。广场北侧的库斯科大教堂始建于1560年,前后花费了100年才建成。这座教堂融会了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其顶端的福音钟楼上悬挂着一口重达130吨的巨钟,据说它是南美大陆最大的钟,钟声能传到40千米之外。教堂内有高大的镀银祭坛和雕刻精美的布道坛。
        广场东侧的拉孔帕尼亚教堂建成于1668年,是全城最漂亮的教堂。教堂墙壁饰有绚丽多彩的绘画,还有精雕细刻的祭坛。然而,它是在印加人建造的太阳神庙的基础上建造的。当库斯科还未被西班牙摧毁之前,城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座极为富丽堂皇的神庙,神庙里供奉的是创造印加民族的太阳神维拉科查。那尊用大理石雕凿而成的维拉科查塑像,就矗立在太阳神庙的内殿。因此,这座神庙也成了印加人心目中的圣地。据说,当年的整栋庙宇覆盖着700多片黄金(每片重达2公斤),宽阔的庭院栽种着好几畦黄金打造的玉米。
        考古研究表明,印加帝国是通过征服周围其他部落而不断扩大版图的。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统治,印加帝国统治者不但组织修建了固若金汤的城池,而且建造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凡是到库斯科旅游的人,都不得不对印加帝国那宽阔的道路网深感惊讶,这种大道几乎囊括了印加帝国所有广袤的疆域,印加大道穿山越岭,横穿所有各式各样的地形。沙漠地区,大道两边都建着防护墙,深山峡谷,大道上都凿出了蜿蜒的石阶。高原上,大路两旁有石墙防护。而在沼泽地区,高高的土堤使人们能顺利通行。在山区的河流和峡谷上,如果跨度短,他们就简单地用木头或木块搭桥,如果跨越宽且深的大河或者峡谷,他们就架设牢固的桥梁。通过这一套浩大的工程,他们成功地建立了全国性的有效的交通道路网络。
        为了拱卫首都,印加人又在库斯科城周围建起了许多巨石堡垒,其中以萨克塞华曼古堡最为有名。“萨克塞华曼”在奇楚阿语中是“山鹰”的意思,它位于库斯科北面的1.5公里的300米高处,是印加帝国最重要的城堡,也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印加帝国遗迹之一。
        萨克塞华曼城堡占地约4平方公里,主体由里外三层围墙组成。这些围墙全用巨型石块堆砌,高18米,最外面的那道围墙全长达540米,而且墙身不是平直的,而是呈锯齿状,共有66个突出的锐角形墙垛,墙垛上的士兵可以利用这种阵地交叉投掷标枪,射杀来犯的敌人。
        整个城堡在建造中共用了30多万块石料,全部都是重达数十甚至数百吨的巨石。在这些精心雕凿的巨石中,其中最大的石块高达9米,宽5米,约361吨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笨重的巨型石块被精细地雕凿成多角形,然后又巧妙地拼合在一起。有些石块上不仅凿有台阶和斜坡,而且刻着螺旋形的洞眼,以便与别的石块吻合。雕琢的手法极为轻巧流畅,缝隙之处细如发丝,连手指也摸不出来。为了整体的坚固,有些巨大无比的石块竟然倒着安放。萨克塞华曼城堡经历了无数岁月的风风雨雨,至今巍然屹立。印加人还以这座古堡为起点,修筑了漫长的栈道,全长23000公里,是秘鲁古代一条主要交通干线。
        1950年,库斯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时期的建筑轰然倒塌,而萨克塞华曼城堡却安然无恙,令世人叹为观止。
        一位西方史学家在目睹了萨克塞华曼城堡之后,曾万分惊讶地写到“只有你亲眼目睹城堡时,才会发现它在整个设计建造上可谓鬼斧神工,使人不得不怀疑它是全能者的杰作,而绝非出自人类之手!”的确,面绝这些无比巨大的石块组成的建筑,现代人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困惑:当初这些建造者是采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巨石切割、挪移、倒置并精确地安放在指定的位置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见到这些巨大建筑的欧洲人一直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人间奇迹全部是印加帝国的子民创造的。可是考古研究发现,即使在印加帝国鼎盛时代,印加人也没有发明铁制工具和带轮子的交通工具。他们也没有大牲畜,能在安第斯山区饲养的最大家畜是南美洲的羊驼,这种动物体形太小,即使一只大羊驼最多也只能驮运不到20公斤的货物,所以,当时的大部分货物都靠印加男人用人力背送的。他们靠什么来加工和搬运这些巨大的石块呢?
        而且,萨克塞华曼城堡中最大的石块重达300吨,不要说当时的印加人,就是在今天,在全世界所有的地方,恐怕也都找不到搬运重达300吨的石块的巨型车辆。要想把重达二三百吨的巨石运到蜿蜒陡峭的半山腰,再垒砌成密不透风的石墙,确实是难以想像的。建造者们用什么办法建成了这座巨石古堡,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据秘鲁史料记载,曾有一位印加君王,试图效法修建萨克塞华曼城堡的先人,从数公里外运来一块巨石,想要竖立在城堡中,以增加他的光彩。“两万余名印第安人牵引着这块大圆石,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进发……途中石头忽然坠落悬崖,压死3000多名工人。”这段记载说明,印加人似乎并不具备这种非凡的建筑技术。
        所以,有的专家不同意萨克塞华曼古堡是印加帝国鼎盛时期建成的这一结论。他们认为,根据古堡的建筑风格和技巧,应当是印加人来到此地之前的某个不知名的民族,用一种现在已经失传了的高难度技术建成的。
        而且,当地的印加人自己对此也另有一种说法。他们说,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和这座宏大的巨石建筑早在印加时代出现前就已经存在,它们都是很久之前由一个名叫维拉科查的神和他的信徒们建造的。而他们只是这些巨石建筑的使用者与南美古老文化传统的最后守护者。这位大神维拉科查,也就是库斯科太阳神庙未被毁灭之前供奉的主神。
        印加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发明文字。印加人的记录系统叫“奎普”,这是一种用来记录重要官方信息的绳结语(结绳记事)。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抄写员才懂得“奎普”,它可能用来记录货物的数量和人数,也可能还记录历史事件。但不幸的是,随着西班牙人的入侵,这种“奎普”也早已消亡。
        那么,萨克塞华曼城堡的巨石建筑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库斯科太阳神庙中供奉的大神维拉科查又是什么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