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月15日日记

 查理.B.H 2012-11-16

1115的早上,

听到东北下大雪了,局部暴雪。然后说吉林一些学校停课了。

可是我有些不平衡。东北11月中旬下大雪很正常,不下大雪才不正常。刚刚入冬就停课了,看来有这样的危险,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到一月中旬是不是总是停课?

这应该怪谁?

我记得小的时候除了星期天,(小学的时候还有星期六)和节假日,天天上学,放学。也没记得什么时候因为天气停过课,无论是热天热得不得了,还是冬天,不至于那么长时间没有极端天气吧。

怪现在更加现代化了,原来四个轮子的车有所短,人的腿有所长。而且即便是小学生的短短的双脚就比哪怕是越野车的高高的底盘更加适应雪地的征程。

我在高中里骑自行车上学,下大雪肯定遇到过,而且从城市的东北角到接近西南角的地方上学,而且没有星期六星期天了,每天约二十公里路程,但是也是:没记得那天,因为下雪停课不去了。

那时候,学生上学都没有什么车,都是走路,而且当时城市很小,方圆十里。现在有车了,方圆几十公里很正常。路更宽阔了,而且更加现代化了,但是下了雪,特别是东北,学生,企业职工打破了正常秩序,似乎城市快要瘫痪了。我五年前去过吉林长春,看到轨道交通正常运转,感到很欣慰。那轨道交通和设计精巧的立交桥有日本城市交通设计的风格。日本有些地方是个冬天下大雪的国度,而且日本多山路,而且日本车辆多是很显然的事情,但是日本的交通之好,仅仅看它的交通事故死亡率之低就知道了。而长春曾经有日本占领过建设过的底子。有些交通设计如果不是日本留下来的,也可能受日本设计的影响。不知道那条轨道交通是否被短见的人们拆掉了,这种事情我见的太多了。而如果下了大雪,我想那条露天的轨道交通要比任何身姿矫健的越野车更加不怕暴雪,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乘坐。我想,如果不是在常下暴雪的长春,估计这条轨道交通也留存不到2007年。如果2012年还在,那么就更加让人高兴了。

哈尔滨没去过,据说有俄罗斯的印迹,那么垮塌了的引桥,料想不是俄罗斯人设计的。俄罗斯人设计的路有的很宽,这座桥也很宽,但是这么宽的桥很显然,中间要连成一体,但是这座引桥的设计是左边是左边,右边是右边,中间不连接,结果就从中间一分两半。这样的设计没有发挥最佳可能的坚固程度。如果一个设计,在一个外部约束条件基本不会改变太多的情况下,可以达到设计建造的最佳可能程度,那么这个建造设计就是最完善的。

中国现在很多产品相反,表面上给一个一级品的感觉,其实却在一些小地方故意来点瑕疵,这样是为了让顾客赶快因为这个瑕疵放弃整个产品,让产品尽早的淘汰掉,买个新的,很显然,一个新的要比一个旧的更加挣钱。

这样的增加GDP的龌龊想法的最后约束条件在于资源。资源就会大量的浪费性开发和使用,结果导致社会资源的匮乏和最终崩盘。现在中国的建设发展态势是利用的不仅仅中国的资源,中国在石油,钢铁,各种矿产方面都是直接快速使用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如果仅仅是中国本地的资源,现在早已经是入不敷出了。整个地球的资源也正在快速用光,例如石油等等。将来人们最终会发现,节约和细水长流是最好的消费方式。这和上面的停课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因为人们求大的心理,结果城市更大了,道路更宽了,车更多了,这些都要花更多的资源。但是天上的雪不会因为道路更广阔而不下下来。这老天爷的约束条件让汽车最后还是暂时并不偶尔的输给了两只脚,输给了轨道交通。但是已经太大的房子,太宽阔的道路,太大的城市让人修建地铁是更加不经济的了。以前城市小的时候用汽车和房子撑大了,现在城市太大了,让轨道交通把城市变小,走回头路了。

   其实房子宽大了,街道宽大了好吗?我记得小时候,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打扫卫生的时间不是很多,而现在社会要用多少人去打扫卫生,家庭的卫生,道路的卫生,扫不完的房子,扫不完的道路,扫不完的叶子和雪。这是为什么?就是人们的房子太大了,街道太宽大了。叶子本来应该落在地里腐烂,现在飘在街道上乱飞。社会花费很多的精力打扫自己本来并不需要用的房间。大多数房子却空在那里。人们却要为一些开车的人去扫雪去。以前人们扫个人走的路就可以了,现在需要扫车走的路。人的生活圈子要更加经济,更加和谐才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