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的作用与养生 天麻的基本介绍性味归经 甘;辛;平;无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药性论》:无毒。味甘,平。 ③《医学启源》:气平,味苦。 入肝经。 ①《纲目》:入肝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膀胱二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肾、肝、胆、心经。 天麻{平肝息风药},为兰科寄生植物天麻的块茎。主产于四川、云南等地。春季植株山芽时采收者,称为春麻,质量较差;冬季茎枯后采收者,称为冬麻,质量较优,均以个大、质坚实、色黄柏、断面半透明无空者为佳,切片用。 [性能]甘,平。归肝经。息风,平肝,止痛。 本品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本品既能平息内以止痉,又能祛除外风以“发散诸邪热气”,性较平河。因能化痰,故以风动痰壅者最为适宜。用以驱散外风,有利咽喉、清头目、止头痛、除瘙痒之效。此外,还可软坚散结。 [应用] 1、用于惊风、破伤风、癫痫等痉挛抽搐之证,治小儿急惊或温热病之抽搐,可与羚羊角、钩藤、全蝎等配伍;治小儿慢惊,常与江参、人参、白术等配伍,如《古今医统》醒脾散;治破伤风,常与蚕蜕、全蝎、天南星、白附子等配伍。 2、用于肝阳上亢、风痰上扰所致之头痛、目玄等证,前者,常与钩藤、石决明、黄芩等配伍,如《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后者,常与半夏、白术、茯苓等配伍,如《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 3、用于风湿痹痛、头风痛等证。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常与杜仲、牛膝、附子等配伍,如《十便良方》天麻酒;治头风头痛,如与川芎配伍,即为《普济方》。 [用量]3——9克,研末吞服,每次1——1.5克 为平肝的要药,中医认为,肝脏比较娇气,肝阴易亏,肝阳易亢,用天麻平肝,不可缺少。我的理解,无论孩童还是中年人、老年人,身上都可以捕捉到肝阴亏、肝阳亢的具体表现。孩子多动、性格张扬,中年人的头疼、急躁,老年人的激动发火,怄气、“钻牛角尖”、忧郁症等,都是肝阴亏、肝阳亢的具体表现。天麻可以补亏抑亢。 中医书上介绍的疾病,已经是很严重的了,我们不妨提早发现这几疾病的前期征兆,多动、急躁、忧郁等,都可以使用天麻来进行平肝调理。 天麻丸有妙用 天麻丸足由明代名医张介宾《景岳全书》中的易老天麻丸加减化裁而成,是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通痹止痛的代表方剂。 方用天麻祛风湿、止痹痛为主药;辅以羌活、独活、革薜散寒止痛;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佐以附子温阳止痛;地黄、玄参滋养。肾阴;当归养血活血。诸药配伍,共奏祛风湿、补肝'肾、通痹止痛之功。适用于素来肝。肾不足,风邪侵入经络、肌肉所致手足筋脉拘挛疼痛、四肢麻木、腰膝酸软、步行艰难等症。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脑溢血后遗症引起的半身不遂也有很好效果。 此药为大蜜丸,每丸重9克,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白开水送服。如因肝肾不足、风邪侵入机体引发的手足挛痛等症,服用此药,町酌情配伍活血、益气的中成药同时服用,疗效更佳。 廖薇 天麻蒸蛋治高血压眩晕,绝招 鸡蛋1—2个,去壳,打碎,蒸蛋羹,待半熟时加入天麻粉5—10克,略搅匀,继续蒸熟后,可调味服。连服半月后,即可头目渐清。 适应症:多年高血压,血压波动大,平时经常头昏、头晕,同时伴有头痛、耳鸣、肢麻,一遇烦恼就加重。 ![]() 天麻怎样盆栽 盆栽天麻就是把天麻栽培在家庭常用的花盆里,根据天麻的生长习性和盆栽条件,因势力导地进行繁殖和培育。盆栽操作简单,管理方便,搬运灵活,不受自然条件限制,一般冬季放于室内,夏季放于荫棚或树荫下、房前屋后、墙边庭院、阳台窗口的通风阴凉处,保持一定的温湿度,都能生长。 (1) 配料 ① 锯末:米糠:沙=1:1:1; ②锯末:沙=2:1; ③米糠:沙=1:1; ④腐熟落叶:沙=5:1,加水搅拌均匀,湿度40%。 (2) 栽麻 分冬、春两季栽培:冬栽以休眠期为栽培时期,即霜降前后至立春前。冬栽接菌时间长,产量高。春栽以解冻后愈早愈好,最晚不能超过4月中旬。要选择健壮完整、无损伤、繁殖力强、产量高的白麻作种麻。下种量根据花盆、种麻的大小而定,一般花盆下种2-8个。撤出花盆中上层培养料,掀起上层菌材,下层不动,将种麻1-3个,放于菌材两侧。如此法栽二层,覆上培养料,浇水,经常检查温湿度。 (3) 盆栽的冬季管理 ① 盆栽天麻室外越冬。盆栽放室外过冬,要选背风、朝阳、温暖的地方,挖1米深坑,放入天麻盆,覆盖50-70厘米厚的土,并盖10-15厘米厚的稻草及树叶。春季解冻后,将防寒土去掉。湿度以手握成团、手松散开为宜。 ② 盆栽天麻室内越冬。室温在5-10℃,盆栽天麻都能安全过冬。有条件者可在11月至翌年元月控制2个月2-5℃的低温期,2月份后加温到10-15℃。天麻在低温下过冬,来年长势猛,产量高。要勤喷水,但喷水量要少,切忌火烤,严禁暴晒。 ③ 倒盆。室内用架子放几层盆栽天麻,为了调节温湿度,每月上下至少倒换1-2次,这样有利于天麻、蜜环菌生长。 ④ 补加营养液。二、三月份温度回升到15℃左右时,天麻开始萌芽。八、九这2个月是天麻生长旺季,为了促进蜜环菌加速发育生长,充足供给天麻营养,可轮换浇10%的土豆汁溶液,1%-2%的葡萄溶液或1%-2%无水乙醇溶液及阔叶树汁水和玉汁水等营养 天麻盆栽杂交育种见效快 【摘要】:正 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湾市村种养专业户刘厚荣,2003年春季在自家15平方米的室内用脸盆选育天麻杂交种,分别盆栽野生红天麻和家植红天麻箭芽母体各300个(株),50天收获红天麻有性杂交蒴果种子2500余个,纯收入1万余元。其操作方法:1、盆栽育苗:清明节前后室温稳定在15℃以上时,挑选新鲜健壮、芽顶饱满、无损伤、重100-150克的高山野生红天麻箭芽母体(标记 【作者单位】: 湖北省宜昌市刘家大堰15号食用菌天麻专家组 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湾市村种养专业户刘厚荣,2003年春季在自家巧平方米的室内用脸盆选育天麻杂交种,分别盆栽野生红天麻和家植红天麻箭芽母体各300个(株),50天收获红天麻有性杂交茹果种子2500余个,纯收人1万余元。其操作方法:1、盆栽育苗:清明节前后室温稳定在巧℃以上时, 天麻百科名片天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干燥块茎亦称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天麻过去一直依赖野生资源,20世纪70年代野生变家种成功后,家种天麻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概述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又名赤箭、离母、鬼督邮、神草、独摇芝、赤箭脂、定风草、合离草、独摇、自动草、水洋芋。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 ![]() 鉴别真伪 市场上常见的假天麻有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根、菊科植物大理菊的根、菊科植物羽裂蟹甲草的块茎、茄科植物马铃薯的块茎、葫芦科植物赤爬的块茎、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商陆科植物羌商陆的根、芭蕉科植物芭蕉芋的根茎,这些植物根茎形状与天麻十分相似,有时真假难辨,需要掌握要领进行鉴别。根据老药工的经验,辨别真假天麻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天麻长圆扁稍弯,点状环纹十余圈;头顶茎基鹦哥嘴,底部疤痕似脐圆。若再鉴别不开,就需要请专家进行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了。 商陆根外形与天麻相似,但其毒性较大,误食会有生命危险。天麻的药用部分是地下块茎,呈长椭圆形、略扁、稍皱缩略弯曲,一端有红色或棕色的残留茎,另一端有圆脐状的根痕,通常每块长6~10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多纵皱、质坚硬,外观及纹路类似西洋参。切开后断面平坦,无纤维点,呈半透明角质状,有光泽,味微苦带甜,嚼之有黏性,而商陆根的横切面凹凸不平,色深,呈纤维性,味苦,嚼之麻舌。 混淆品的鉴别 常见的假天麻主要有以下几种: 【马铃薯】:别名土豆。块茎呈长椭圆形,压扁状,表面无沟纹及皱纹,鹦哥嘴及点状环痕均为人工捏造,干后产生细裂纹,味淡且甜。 【大丽花块根】:别名大丽菊。块根扁缩,纺缍形,象牙白色,有细小的平行纹理,体轻,味淡微甜,嚼之粘牙。 【紫茉莉根】:别名胭脂花。根呈长圆锥形,有纵沟及星点状下陷或小洞状的须根痕,味淡、有刺喉感。 【芭蕉芋的根茎】:顶端有茎基,灰棕或灰黄色,半透明,质坚硬,表面可见微突起而不连续的须根痕。 【羽裂蟹甲草的块茎】:别名羊角天麻。外形似天麻,环节明显,但无鹦哥嘴,质坚,表面有不规则沟纹及皱纹,并有疣状须根痕,一端有残留茎基,略下凹,圆形。 【芋的一年生块茎】:呈压扁状,有纵沟及皱褶,顶端有芽苞残基,下端有棕色的圆形疤痕,断面粉白色,微甜有麻舌感。 【黄精根状茎】:别名老虎姜。有结节,有细皱纹及稍隆起的环节,茎痕明显,呈圆盘状,俗称鸡眼,其上布有许多小麻点,味甜,嚼之有粘性。 【栝楼的干燥块根】:呈不规则的圆,纺缍形,一端有茎基残留或扎成短嘴状。纵断面富粉性,有黄色筋脉条纹。 【商陆干燥根】:别名山萝卜。呈纺缍形,顶端常有茎基残留或两端均为切面痕,可见同心环状层纹,外表可见须根痕,味淡,麻舌。 【大九股牛的块根】:别名羊角。多呈纺缍形,一端常扭曲成羊角状。表面有须根痕及线样横环纹,顶端有残茎基,味淡。 【昭通天麻】 1.外表呈椭圆形,稍扁,中间弯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短小饱满。 2.表面灰黄色或浅棕色,有纵向皱折细纹,习称“姜皮样”。 3.有明显棕黑色小点状组成的环节,习称“芝麻点”。 4.一端略尖,有时尚带棕红色的干枯残芽,习称“鹦哥嘴”,另端有圆脐状疤痕,习称“肚脐眼”。 5.松香断面,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半透明革质,白色或淡棕色,体重质结实。 6.云天麻,即云南昭通所产。煮出来无酸味。 云天麻鉴别口诀“鹦哥嘴,凹肚脐,外有环点干姜皮,松香断面要牢记。” 【丹凤天麻】 丹凤县天麻个肥色佳,素有“中国优质天麻之乡”之美誉。 丹凤县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广人工无性栽培天麻,1999年引进天麻有性繁殖技术获得成功,从而解决了多代无性繁殖导致天麻种性退化、产量逐年下降等长期困扰天麻生产的问题,为大规模发展天麻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2000·科技下乡”活动中,中央电视台把丹凤天麻有性繁殖技术推向了全国,进一步提高了丹凤天麻的知名度。 丹凤县优质天麻以野生天然箭麻为种麻,通过人工杂交授粉、培菌,扩繁出一代优质种麻,再通过无性栽培生产商品天麻。这种生产方法使丹凤县优质天麻既保留了野生天麻的特有药性,又具备了有性繁殖的抗种性退化、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 全县现有天麻育种技术中心2个,已建成以蟒岭山脉桃坪、峦庄、庾岭、蔡川、北赵川等乡镇为主,辐射全县的100万窝天麻生产基地,年可提供一代优质种麻10万公斤,商品麻600吨,初步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种麻基地。“丹凤县优质天麻”已入编《中国土特名产年鉴》,并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丹凤天麻”商标。 功能主治![]() 天麻润而不燥,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凡肝风内动、头目眩晕之症,不论虚实,均为要药。 1.平肝息风。天麻质润多液,能养血息风,可治疗血虚肝风内动的头痛、眩晕,亦可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 2.祛风止痛。用于风痰引起的眩晕、偏正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天麻适合用于内风所致的头晕。内风引起头痛的三种类型:一、肝阳上亢型,表现症状:头痛头晕同时出现;二、痰浊中阻,表现症状:经常感觉头偏沉;三、肾虚病人,表现症状:头痛头晕同时伴有记忆力减退的症状。天麻对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不合适。 天麻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轻度收缩脑血管,增加冠状血管流量;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3] 不良反应 由于天麻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等效果显著,故常被人当成“补药”服用。一见眩晕,不分体质虚实,气血盛衰,就妄用天麻,其结果就可能出现以上患者一样的不良反应。 服用天麻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胸闷、皮肤丘疹伴瘙痒等,个别会出现面部或全身浮肿,甚至脱发现象。不仅单用天麻会发生这类反应,有的人服了含天麻的汤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中成药如天麻丸、天麻蜜环菌糖衣片后,同样会出现对天麻过敏的症状。 对天麻的副作用或使用禁忌,古人早有认识。如《本草纲目》云:“久服天麻,遍身发出红丹。”《本经逢原》也云:“天麻性虽不燥,毕竟风剂,若血虚无风,火炎头痛、口干便闭者,不可妄用。” 清代名医吴仪洛更是直言:“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风者忌用”。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天麻有一定毒副作用,天麻中毒剂量是40克以上,中毒潜伏期是1~6小时。 注意事项 使用天麻时“药不对症”是引起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使用天麻时应注意这样几点: 1.凡病人见津液衰少,血虚、阴虚等,均慎用天麻。 2.重视配伍应用。《本草衍义》有“天麻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的记述。古今医家很少单味使用天麻,而多根据不同病证组方用药。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天麻丸等。临床证明,单独使用天麻的效果不佳或者效果不确定。 3.即使针对肝阳上亢、痰阻经络等实证时,使用天麻也要详审病情,把握病机,随证加减,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天麻不宜合久煎。天麻的主要成分为天麻甙,遇热极易挥发。天麻与他药共煎会因热而失去镇静镇痛的有效成分。所以,天麻最好先用少量清水润透,待软化后切成薄片,晾干或晒干研末,用煎好的汤药冲服,或研末入丸、散服用。 5.使用单味天麻或天麻制剂时,如出现头晕、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心跳及呼吸加快、皮肤瘙痒等时,应立即停药,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6.天麻不可与御风草根同用,否则有令人肠结的危险。 规格标准 一等:干货。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去净粗栓皮,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芽。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味甘微辛。每公斤26支以内,无空心、枯炕、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去净栓皮,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芽。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味甘微辛。每公斤46支以内,无空心、枯炕、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干货。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去净栓皮,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芽。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或棕黄色稍有空心。味甘微辛。每公斤90支以内,大小均匀。无枯炕、杂质、虫蛀、霉变。 四等:干货。每公斤90支以外。凡不合一、二、三等的碎块、空心及未去皮者均属此等。无芦茎、杂质、虫蛀、霉变。 备注:家种或野生天麻,均按此分等。 炮制方法 中药材炮制是指在应用或制成剂型前,进行必要加工处理的过程。又称炮炙、修事、修治等。其中炮炙也专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多附有泥土和其他异物,或有异味,或有毒性,或潮湿不宜于保存等,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可以达到使药材纯净、矫味、降低毒性和干燥而不变质的目的。另外,炮制还有增强药物疗效,改变药物性能,便于调剂制剂等作用。中药炮制方法通常分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5大类。 天麻的炮制一般有以下几种: 天麻:拣去杂质,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七成透,捞出,稍晾,再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 炒天麻:先用文火将锅烧热,随即将片倒入,炒至微黄色为度。 煨天麻:将天麻片平铺于喷过水的表芯纸上,置锅内,用文火烧至纸色焦黄,不断将药片翻动至两面老黄色为度。 《雷公炮炙论》:“修事天麻十两,用蒺藜子一镒,缓火熬焦熟后,便先安置天麻十两于瓶中,上用火熬过蒺藜子盖内,外便用三重纸盖并系。从已至未时,又出蒺藜子,再入熬炒,准前安天麻瓶内,用炒了蒺藜子于中,依前盖,又隔一伏时后出。如此七遍,瓶盛出后,用布拭上气汗,用刀劈,焙之,细锉,单捣。” 《纲目》:“若治肝经风虚,惟洗净,以湿纸包,于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干用。” 药理作用 1.镇痛作用:用天麻制出的天麻注射液,对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头痛、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 ![]() 天麻等,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近年来,经一些医疗单位1000多例患者的临床试用,有效率达90%。 2.镇静作用:有的医疗单位用合成天麻素(天麻甙)治疗神经衰弱和神经衰弱综合症病人,有效率分别为89.44%和86.87%。且能抑制咖啡因所致的中枢兴奋作用,还有加强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效应。 3.抗惊厥作用:天麻对面神经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癫痫等的一定疗效。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缓解心绞痛、胆绞痛的作用。 4.降低血压作用:天麻能治疗高血压。久服可平肝益气、利腰膝、强筋骨,还可增加外周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5.明目、增智作用:天麻尚有明目和显著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天麻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高空飞行人员的脑保健食品或脑保健药物。日本用天麻注射液治疗老年痴呆症,有效率达81%。 中医传承性味归经 甘;辛;平;无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药性论》:无毒。味甘,平。 ③《医学启源》:气平,味苦。 入肝经。 ①《纲目》:入肝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膀胱二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肾、肝、胆、心经。 功效与作用 息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肢麻;风湿痹痛。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4] ①《本经》:主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 ②《别录》:消痈肿,下支满,疝,下血。 ③《药性论》:治冷气顽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 ④《日华子本草》: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 ⑤《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 ⑥《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使用注意 气血虚甚者慎服。 ①《雷公炮炙论》:使御风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肠结之患。 应用附方 1、治偏正头痛,首风攻注,眼目肿疼昏暗,头目旋运,起坐不能:天麻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一两,荆芥穗半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一分,芎藭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入乳香匀和,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渐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圣济总录》天麻丸) 2、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晕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天麻半两,芎藭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昔济方》天麻丸) 3、治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艰难,腰膝沉重:天麻二两,地榆一两,没药三分(研),玄参、乌头(炮制,去皮,脐)各一两,麝香一分(研)。上六味,除麝香、没药细研外,同捣罗为末,与研药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晚食前服。(《圣济总录》天麻丸) 4、妇人风痹,手足不遂:天麻(切)、牛膝、附子、杜仲各二两。上药细锉,以生绢袋盛,用好酒一斗五升,浸经七日,每服温饮下一小盏。(《十便良方》天麻酒) 5、治风湿脚气,筋骨疼痛,皮肤不仁:天麻(生用)五两,麻黄(去根、节)十两,草乌头(炮,去皮)、藿香叶、半夏(炮黄色)、白面(炒)各五两。上六味,捣罗为细末,滴水丸如鸡头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茶酒嚼下,日三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天麻丸) 6、治小儿风痰搐搦,急慢惊风,风痫:天麻曲两(酒洗,炒),胆星三两,僵蚕二两(俱炒),天竺黄一两,明雄黄五钱。俱研细,总和匀,半夏曲二两,为末,打糊丸如弹子大。用薄荷、生姜泡浓汤,调化一丸,或二、三丸。(《本草汇言》) 8、治小儿诸惊:天麻半两,全蝎(去毒,炒)一两,天南星(炮,去皮)半两,白僵蚕(炒,去丝)二钱。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天麻子大。一岁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荆芥汤下,此药性温,可以常服。(《魏氏家藏方》天麻丸) 9、天麻川芎丸 ①成份:天麻15克,川芎60克。 ②用法: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9克,食后细嚼,茶酒任下。 ③主治:偏正头痛,眩晕欲倒。 --摘自《元.御药院方》 10、川芎天麻茶 ①成份:川芎500克,天麻200克,茶叶适量。 ②用法: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日嚼一丸,清茶下。 ③主治:具有熄风止痛功效。主治偏正头痛及首风眩晕。 --摘自《本草纲目》 11、天麻川芎茶 ①成份:天麻3克,川芎10克,白芷3克,春茶3克。 ②用法:用白酒一碗,将上四味药置酒中,煎至半碗,取渣再用酒一碗,煎至半碗。合并煎汁,睡前以茶饮之。 ③主治:满头作痛。 --摘自《元.御药医方》 12、天麻洗药方 ①成份:天麻3克,香白芷6克,防风4.5克,葛根4.5克,金银花6克,生石膏9克,川椒3克,乳香3克。 ②用法:水煎,洗之。 ③主治:前额头痛。 --摘自《清.光绪皇帝医方》 13、天麻祛风清上洗药方 ①成份:天麻3克,防风9克,川芎6克,白芷6克,薄荷3克,桑叶6克,甘菊4.5克。 ②用法:用水熬透,洗之。 ③主治:偏正头痛,头目昏重等。 --摘自《清.光绪皇帝医方》 14、天麻杜仲酒 ①成份:天麻、杜仲、木瓜各50克。 ②用法:以白酒500克浸渍。 ③主治:以天麻祛风止痛,杜仲强筋骨、止腰痛,木瓜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酸痛,筋脉拘挛。[5] 文献记载 《本经》:主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别录》:消痈肿,下支满,疝,下血。 《药性论》:治冷气顽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 《开宝本草》:六髦罘缡裕闹新危,利腰膝,强筋力。 《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骨。 《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癎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神农本草经》: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 《名医别录》:消痛肿,下支满,寒疝下血。 《日华子本草》: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 《本草纲目》: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 《本草新编》:天麻,能止昏眩,疗风去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余皆不足尽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经络血脉之间,舍天麻又何以引经,使气血攻补之味,直入于受病之中乎?总之,天麻最能祛外束之邪,逐内避之痰,而气血两虚之人,断不可轻用之耳。 《小儿药证直诀》、《圣济总录》、《普济方》、《外科正宗》、《兰台轨范》等记载,天麻分别配伍相关药物,可治疗急惊风发热、痉挛抽搐、偏正头痛、筋骨疼痛、风湿脚气、早衰白发、眩晕、肢体麻木、手足不遂、肝虚头痛、中风偏瘫、破伤风等症。此外,还用于保健。 《本草衍义》:天麻,用根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用之。人或蜜渍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则得矣”。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患面风,用天麻配伍其它祛风活络药,研末酒调,热熨患部;光绪头痛眩晕,也常用天麻配伍相关药物煎水洗头。在现代,天麻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中国药典》:具平肝熄风、祛风定惊的功效,用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高血压,耳源性眩晕。 《药品化义》:天麻,气性和缓,《经》曰,肝苦急,以甘缓之。用此以缓肝气。盖肝属木,胆属风,若肝虚不足,致肝急坚劲,不能养胆,则胆腑风动,如天风之鼓荡为风木之气,故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由肝胆性气之风,非外感天气之风也,是以肝病则筋急,用此甘和缓其坚劲,乃补肝养胆,为定风神药。若中风、风癎、惊风、头风、眩晕,皆肝胆风证,悉以此治。若肝劲急甚,同黄连清其气。又取其体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条达血脉,诸风热滞于关节者,此能疏畅。凡血虚病中之神药也。 《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高血压、眩晕、头痛、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小儿惊厥等症。一些名医把天麻的作用归结为“三抗、三镇、一补”,即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近年来,对天麻的医疗保健作用不断有新发现。将天麻用于高空飞行人员,作为脑保健药物,可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日本用天麻治疗老年性痴呆症。 《抱朴子》:独摇芝,无风自动。其茎大如手指,赤如丹素,叶似苋,其根有大魁如斗,有细者如鸡子十二枚,周绕大根之四方,相去丈许,皆有细根如白发以相连。主高山之上,其所生左右无草。 《唐本草》:赤箭,此芝类,茎似箭簳,赤色,端有花叶,远看如箭有羽。根、皮、肉、汁与天门冬同,惟无心脉。去根五、六寸,有十余子卫似芋。其实似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肉如面,日暴则枯萎也。得根即生啖之,无干服法也。 《本草图经》:赤箭,今江湖间亦有之,然不中药用。今三、四月采苗,七、八、九月采根。《本经》但云三月、四月、八月采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并用根苗,各有收采时月,与《本经》参差不同,难以兼著,故但从今法。天麻,今京东、京西、湖南、淮南州郡亦有之。春生苗,初出若芍药,独抽一茎,直上高三、四尺,如箭簳状,青赤色,故名赤箭芝,茎中空,依半以上,贴茎微有尖小叶,梢头生成穗,开花结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却透虚入茎中,潜生土内;其根形如黄瓜,连生一、二十枚,大者有重半斤或五、六两,其皮黄白色,名曰龙皮;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内采。初取得乘润刮去皮,沸汤略煮过,暴干收之。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之,甚珍。 《梦溪笔谈》:赤箭,即今之天麻也。后人既误出天麻一条,遂指赤箭别为一物;既无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苗为之,滋为不然。《本草》明称'采根阴干',安得以苗为之?草药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为第一,此养生上药。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良可惜哉。或以为其茎如箭,既言赤箭,疑当用茎,此尤不然。至如鸢尾、牛膝之类,皆谓茎叶有所似,用则用根耳,何足疑哉。 临床应用 治偏正头痛首风攻注 眼目肿疼昏暗头目旋运 起坐不能:天麻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两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一两 荆芥穗半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一分 芎藭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 入乳香匀和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 渐加至十丸茶清下 日三.(《圣济总录》天麻丸) 【临床治疗研究】 ![]() 《药品化义》曰:天麻,气性和缓,《经》曰,肝苦急,以甘缓之。用此以缓肝气。盖肝属木,胆属风,若肝虚不足,致肝急坚劲,不能养胆,则胆腑风动,如天风之鼓荡为风木之气,故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由肝胆性气之风,非外感天气之风也,是以肝病则筋急,用此甘和缓其坚劲,乃补肝养胆,为定风神药。若中风、风癎、惊风、头风、眩晕,皆肝胆风证,悉以此治。若肝劲急甚,同黄连清其气。又取其体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条达血脉,诸风热滞于关节者,此能疏畅。凡血虚病中之神药也。在临床应用上面,采用天麻素进行眩晕治疗,对于轻度或是重度眩晕患者均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另外,患者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这些对于失眠症状的恢复均有很好的帮助。 实用验方 天麻洗药方 ①成份:天麻3克,香白芷6克,防风4.5克,葛根4.5克,金银花6克,生石膏9克,川椒3克,乳香3克。 ②用法:水煎,洗之。 ③主治:前额头痛。 ——摘自《清·光绪皇帝医方》 天麻祛风清上洗药方 ①成份:天麻3克,防风9克,川芎6克,白芷6克,薄荷3克,桑叶6克,甘菊4.5克。 ②用法:用水熬透,洗之。 ③主治:偏正头痛,头目昏重等。 ——摘自《清·光绪皇帝医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①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②功效:健脾燥湿,化痰熄风。 ③主治:痰饮上逆,痰多心悸,眩晕头痛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内生风痰之剂。若痰因湿生,主要用白术燥湿化痰。晕由于风,辅以天麻平熄内风。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兼用半夏、茯苓、橘红、甘草补脾益气,化湿和中。并引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出自《医学心语》 玉真散 治风毒痰阻之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南星6g,防风6g,白芷6g,天麻6g,羌活6g,白附子6g。上为末,每服2钱,热酒一盅调服,更敷伤处。方中天麻长于熄风止痉,为佐药。(《外科正宗》) 天麻钩藤饮 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栀子9g,黄芩9g,川牛膝12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水煎服。方中天麻入肝经,有平肝熄风之效,且有定眩晕之专长,为君药。(《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药膳制作 天麻竹沥粥 原料:天麻10克,粳米100克,竹沥30克,白糖适量。 烹制方法:将天麻浸软,切成薄片,与粳米加水煮粥,调入竹沥、白糖即成。 食法、食量:粥及天麻片在1天内分2次服用。 功能:平肝息风,清热化痰。 适应范围:适用于肝风痰热的痫症(发作前常觉眩晕头痛、胸闷乏力、心烦易怒,发作时 ![]() 突然昏仆、神志不清、抽搐吐涎,移时渐苏,醒后一如常人)。 来源:《百病饮食自疗》。 原料包括天麻10 克,牛尾2 条,母鸡、肘子、干贝调料等适量。 制作方法将母鸡、肘子下锅煮汤。天麻洗净,放入罐内加清水上展蒸透后切片。将牛尾按骨节缝剁开,政入锅内加清水、葱、姜、白酒煮开,去其异味。锅内放入煮好的母鸡、肘子及汤,再放入牛尾、于贝,调好色味,用文火煨2 小时左右,待熟后将牛尾捞出,去骨留肉,整齐地码入盘中,再将干麻片镶上,把原汁内的母鸡、肘子等料挑出,用淀粉勾芡,淋少许香油即成。 种植栽培 1.选地、整地:宜选半阴半阳的富含有机质的缓坡地、谷沟地栽种,土质以疏松的壤土、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砂土,尤以生荒地为好。土壤PH5~6为宜。忌黏土和涝洼积水地,忌重茬。此外还可利用防空洞、山洞、地下室等场所种植天麻。 2.繁殖方法:主要用块茎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 ⑴块茎繁殖:冬栽或春栽。冬栽天麻接菌率高,生长快,时间在11月。春栽在3~4月。栽前要培养好菌床。适宜蜜环菌生长的树种,常用壳斗科的青杠、槲栎、栓皮栎、毛栗等,以树皮厚、本质坚硬、耐腐性强的阔叶树为好。将选好的木材锯成40-50厘米长的木棒,树皮砍成鱼鳞口。在选好的地块,于栽前2-3个月,挖深25~30厘米、宽60厘米、长度据地形而定的窖。窖底松土整平,铺放一层干树叶或腐殖质土,用处理好的新木棒与带蜜环菌的木材(俗称菌材)间隔摆1层,相邻二棒间的距离为6-7厘米,中间可夹些阔叶树的树枝,用腐殖质土填实空隙,以防杂菌污染,再覆土3~4厘米。同法摆第二层,上覆土10厘米。保持窖内湿润,上盖杂草遮荫降温保湿使蜜环菌正常生长,即成菌床。选无病斑、无冻害、不腐烂的块茎作种栽,大小分开,分别栽培。栽植时,把种麻平行摆放在菌棒间的沟内,紧靠菌棒,用腐殖质土填平空隙,再盖上3厘米,以不见底层菌材为宜。同法栽第二层,最后盖上10~15厘米,上盖一层树叶杂草,保持土壤湿润,越冬期间加厚覆土层,以防冻害。 如采用人工菌床和塑料袋栽培,所用种麻为生长健壮的白麻和米麻,由于采用人工控温,栽培时间从11月至翌年4月均可进行。 ⑵种子繁殖:选择重100克以上的天麻,按上法随采随栽,抽穗时要防止阳光照射,开花时要进行人工授粉。授粉时间可选晴天10时左右,待药帽盖边缘微现花时进行。授粉后用塑料袋套住果穗,当下部果实有少量种子散出时,由下而上随熟随收。由于天麻种子寿命短,采下的蒴果应及时播种。播种时,将菌床上层菌材取出,扒出下层菌材上的土,将枯落潮湿的树叶,撒在下层菌材上,稍压平,将种子均匀撒在树叶上,上盖一薄层潮湿落叶,再播第二层种子,覆土3厘米,再盖一层潮湿树叶,放入土层菌材,最后覆土10~15厘米。如每窖10根菌材可播蒴果8~10个,每个蒴果约有3万粒种子,种植得当,第二年秋可收到一部分箭麻、白麻、子麻和大量的米麻,可作为块茎繁殖的种栽。 3.田间管理:天麻裁后要精心管理,严禁人畜踩踏。越冬前要加厚覆土,并加盖树叶防冻;6~8月高温期,应搭棚 或间作高秆作物遮荫,雨季到来之前,清理好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以防块茎腐烂。春、秋季节,应接受必要的目光照射,以保持一定的温度。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天麻,为多年生共生植物,其干燥块茎亦称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冬至以后茎枯时采挖者称“冬麻”,体重饱满质佳;立夏以前植株出芽时采挖者称“春麻”,体松皮多皱缩者质次。挖得后,除去地上茎及菌丝,擦去外皮,洗净煮透或蒸熟,压平,60℃以下烘干或晒干。润透切片。以体实泽亮半透明者为佳。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
1.平肝息风 天麻质润多液,能养血息风,可治疗血虚肝风内动的头痛、眩晕,亦可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 2.祛风止痛 用于风痰引起的眩晕、偏正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天麻适合用于内风所致的头晕。内风引起头痛的三种类型:一、肝阳上亢型,表现症状:头痛头晕同时出现;二、痰浊中阻,表现症状:经常感觉头偏沉;三、肾虚病人,表现症状:头痛头晕同时伴有记忆力减退的症状。天麻对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不合适。 3.防治心血管疾病 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轻度收缩脑血管,增加冠状血管流量。 4.降血压 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