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并不赞成“以德报怨”

 杂货店伙计 2012-11-17

 

 

 

 

孔子并不赞成“以德报怨”

 

 

 

 

《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句话: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看来,孔子并不赞成以德报怨,而是赞成以德报德或者以直报怨。

 

孔子认为,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以何报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所谓以德报怨,也许在孔子看来是一种道德纲常的沦丧。

 

那么,“直”和“德”又有何区别呢?

 

在现代汉语里,“直”除了是一种汉字的笔形,表示与“横”相对的“竖”,比如“横平竖直”;除了表示一个劲地、连续不断,比如:“一直走,一直哭”;除了表示爽快、坦率,比如“直爽、直言不讳”;除了表示把弯曲的伸开,比如“直起腰来”;除了表示不弯曲,比如“直线、直觉、直截了当、直观”等意思之外,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公平合理”,比如“是非曲直、理直气壮、正直”等。

 

而“德”呢?除了表示心意、信念的意思,比如“同心同德”;除了表示恩惠的意思,比如“德泽、感恩戴德”;除了表示一种姓氏;除了表示人们共同生活以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比如“公德、道德、德育”;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品行和品质”,比如“美德、品德、德性、德行、品德”等等。

 

以此来看,“直”与“德”有很大的区别。

 

我个人觉得,孔子之所以不赞成以德报怨而是赞成以直报怨,主要可能是因为,以德报怨是对恶行和恶德的纵容,甚至也是整个社会道德纲常沦丧的开始,而以直报怨才是纲常伦理的正道。

 

以德报怨的“德”,很明显应该是“恩惠”的意思。以德报怨的意思,是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用恩惠去报答怨恨,这是对整个社会道德的公然嘲讽甚至蔑视,如果这不是一种心虚的表现,那就是一种自大的卖弄。与其说以德报怨是一种虚怀若谷,还不如说是另一种黑白颠倒的谋术。

 

以直报怨的“直”,似乎应该理解为“正直”、“公平”或“合理”。以直报怨是指用正直之道对待仇怨。

 

我国北宋时期,曾擢九经及第、官拜礼部尚书的邢昺在《论语正义》中疏此句曰:“言当以直道报仇怨”。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注此句曰:“於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明代的李贽在其《八物》中也说:“夫君子非无怨也,不报怨也;非不报怨也,以直报怨也。”清代的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中也曾感叹曰:“夫以直报怨,圣人不禁。”

 

“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清代经学大师刘宝楠在其《论语正义》中解释的最为明白:“凡直之道非一,视吾心何如耳。吾心不能忘怨,报之,直也,既报则可以忘矣;苟能忘怨而不报之,亦直也,虽不报,固非有所匿矣。”

 

可见,“以直报怨”,不仅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和规范,是人之常情常理,也是整个社会纲常伦理能兴旺延续的正道。

 

面对仇怨,我们不能施以恩惠,那是对恶人恶行的教唆与怂恿;而应该是心怀坦荡,忘记它,取人间大爱、舍个人小憎,不要把别人施予你的仇怨之恨转嫁到你所遇见的人身上,而应该是让那仇怨因你而终,不再扩散。这不仅是真正的“直”,也才是真正的“道”;也只有这样,恶人恶行引发的纲常式微,才有真正再度兴起的曙光。否则,以德报怨,整个社会的纲常伦理会因此紊乱,整个社会的积怨也会因此累积更深,终有一天也许终会引发整个社会的伦理纲常倾覆。在我看来,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大公无私”,传说中的大公无私,也许只不过是“公而忘私”罢了。

 

其实,今天的国人,不仅对传统美德误读太多,也对传统的治国经略误读甚多。这些误读,不仅反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式微,也反映了国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不应有的芥蒂。也许当年北大的辫子教授辜鸿铭先生的担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当年就曾预言: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终有一天会导致中华文化许多优秀传统或精粹的传承断裂!

 

比如,《道德经》中的“道德”,与现在人们理解的“道德素质”无关,也许只是指“道”的准则与规范的证悟。比如,古人所讲的“以德治国”,也许其实并不是指以恩惠来治国,也不是指以官员的品行或品质来治国,更不是指以信念或心意来治国,而是指以人们共同生活以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来治国。“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也许其实只不过是同一个道理的两种不同的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