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防可治的老年性聋

 思绥堂 2012-11-17
  • 听力下降在老年人群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以纯音听阈25分贝为标准,听力下降在55~64岁的人群中患病为10.1%,随着年龄进一步增加(65~74岁),其听力下降的比例也增加到26.2%。老年性聋已成为现代社会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老年性聋不仅可因外周听觉器官损害引起,还包括整个听觉传导通路的机能障碍。临床上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但以混合类型居多。老年性聋患者听觉中枢的病理变化是由于年龄对听觉中枢的影响和外周对中枢的输入减少或消失而引起。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外耳道耵聍易积聚,导致栓塞。外耳道塌陷,特别是皮肤萎缩、弹性降低、脱水干燥,这些变化都会导致外耳道对损伤的抵抗能力降低,对硬性材料的耐受性较差。当患者配戴耳道式助听器或需耳模时,应考虑对外耳道皮肤的损伤。

      老年性聋的临床表现
      1.老年性聋大多是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程度可不完全一致,另有少数患者合并有外耳或中耳退行性病变者可表现为混合型听力下降。
      2.老年性聋听力下降呈缓慢进行性加重,早期多未引起注意。其听力下降多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患者常对门铃声、电话铃声、鸟叫声等高频声响不敏感。
      3.有些患者以言语识别率低等症状为主,可能是引起别人注意的第一个症状。这个症状刚开始仅出现于特殊环境中,如公共场合很多人同时谈话时,发生交谈困难。多数老人有一定程度的耳鸣,多为高调性,开始时仅在夜深人静时出现,逐渐加重,持续终日。
      虽然中枢性老年性聋是大脑老化所致,但是对老年中枢性聋的研究往往又受到周围性听觉器官老化的影响,临床上可表现为对外界声音的感受下降、对外界声音的感受失真、中枢对外界信息处理紊乱、在噪声环境下听力障碍明显、声音的定位障碍等等,并使得对老年人中枢性听觉功能的检测、判断变得复杂。

      老年性聋的干预
      目前老年性聋的治疗缺乏有效的药物,其干预的有效策略为配戴助听器。佩戴助听器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一般1~2个月才能习惯。另外,戴助听器在室内辨别各种语言效果较好,但在公共场合及嘈杂环境中效果不好,因为噪声同时也会被放大。
      一般听力损失在35~85分贝者可配戴助听器。听力损失在60分贝左右的患者,效果最好。重度耳聋也可配戴,但助听器失真度增加,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对于极重度聋者,助听器虽能增加音响,但其语言识别率很低,故无实用价值,此时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
      目前国外对重度、极重度耳聋的老年性聋患者开展人工耳蜗植入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患者的言语康复明显加快。

      老年性聋的预防
      虽然老年性聋的发病年龄及其发展速度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环境因素也与之有一定关系,所以生活中要避免环境噪声。另外,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饮食、吸烟酗酒、耳毒性药物或化学试剂、感染、思想生活压力等因素也可加重老年性聋的症状。
      老年性聋的预防还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卫生,减少脂类食物;戒烟酒,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全身疾病;避免接触噪声;慎用耳毒性药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