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培小语:第一讲 语文课程的评价理念(大纲)

 走万里路 2012-11-17

    第一讲  语文课程的评价理念(大纲)

    大家好!今天要和老师们交流的话题是“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大家都知道,2001 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提出了六项改革目标。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评价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回流作用(wash-back effect),“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背景下,评价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不处理好评价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就无法实现。但是,一提起评价,似乎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人们对现有评价体系的批评与不满。

    郝丽萍:分数不仅对于学生重要,对于我们也很重要。评价老师教的好不好,关键还是看分数的。而且现在家长和社会对分数的需求都太强烈了,分数几乎是决定学生前途的唯一“硬指标”。为了学生的前途,我们不得不以学生考试的分数作为教学的目标,现在这是最迫切的。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等,就只能等学生考完大学以后再说了。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大批教育专家指出:我国既有的评价体系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评价主体多为单一源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可以说,对评价的改革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1

    为了将这个聚集了人们无数焦点,同时又对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评价问题阐释清楚,今天我将从评价的总体理念、教师的日常教学评价以及阶段性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谈谈评价改革的总体理念。

一、明确评价的涵义

    王芳:李老师,在谈评价理念之前,您能先跟我们说说到底什么是评价吗?

    李英杰:其他老师觉得什么是评价呢?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1.

    尹良乡:评价不就是考试吗?我们天天大测验、小测验,都快被考糊了!

    李英杰:到底什么是评价呢?陈玉琨教授在《教育评价学》一书中指出:所谓评价,指的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我2们用量身高作例子说明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小朋友,我们用尺子给他量身高,这里的尺子就相当于我们的试卷,量了以后我知道她的身高是14厘米,这里的14厘米就相当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到底这个小朋友是高还是低呢?我说还不错,已经很高了;您说太矮了,才14厘米。这是我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她作出的评价。由此可见,考试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尹良乡:李老师,我明白了,孩子期中考试得了85分,这是考试分数;教师把他评为优秀,这是对他做出的评价。那考试和测验有什么区别呢?

    李英杰:关于这一点,我们来看看台湾李俊仁教授的一段录像。

    王芳:可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也很重要,看分数也没什么不好呀!

    李英杰:关注分数本身确实没什么不好,但是当人们都习惯了将评价等同于测验或者考试,习惯了用学生在各种考试中的分数作为判断他们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时,评价就被简化成了进行“甄别”和“选拔”的工具。教师会根据学生分数的高低给学生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并将之扩大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考试中分数低的学生是差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倾向于有比较低的表现;在考试中分数高的学生是好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倾向于有比较好的表现。

    更为严重的是,评价者在进行评价之前,早已在头脑中勾勒了一幅“正态分布图”:在一个群体中,只有极个别个体是优秀者,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中等3

水平,还有极个别的个体属于下等水平。评价的目的就是把少数的优秀者选拔出来。这样的一个预期,使得只有少数的所谓“优秀者”能够在评价中有比较好的表现,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激励;而大多数中等、下等水平的学生只能在评价中成为失败者。尽管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先进和鞭策后进,但从总体而言,它却使


2陈玉坤.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郭根福.试论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4(4):30—32.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中完成的,学生会对学习形成焦虑、应付、抵触等情绪,到头来仍然不知道该如何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甚至会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

二、“课程标准”中评价理念的转变

    针对语文课程评价中的这些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评价改革的基本思路。【巢宗齐老师谈评价改革的基本思路】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改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4这段话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语文课程评价目的在新课程前后的转变;其二,语文课程评价功能在新课程前后的转变。

(一)语文课程评价目的的转变

    以往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呢?

    王芳:我觉得就是看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没有,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

    李英杰:这是通过考试检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它导致了前面提到的过分关注分数的现象。新课程改革以后,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因而,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也从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转变为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语文课程评价可以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可以给出具体的分数,也可以只给出等级;可以由老师一人完成,也可以由老师、家长、学生合作完成;可以在学习之后进行,也可以在学习之前进行……总之,分数已经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二元判断的工具,而成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例如:

    可以借还的分数

    一位学生在期中考试中考了59.5分,在自以为某题正确的情况下,找到老师要求加上该题应得的分数。老师细心地解释了不能得分的原因,但当看到该生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

失望沮丧的表情时,还是毫不犹豫地给他加了0.5分,并告诉他:“这次借给你,下次考试时还要还回来。”学生高兴地答应了。

    期末考试中,这位学生考了65分,找到老师要求还上当初借的分数。老师笑着说:看到你进步,我很高兴。”说着,在试卷的得分栏中郑重地写下了64.5。

    这位老师的做法是非常符合课程改革中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的。分数仅仅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程度的一个数字,一次考试的成绩绝不能代表学生学习发展的真实状况。基于这样的认识,这位老师并没有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他通过“借”给学生0.5分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帮助学生从“借”到“不需要借”,达到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分数不再是区分学生三六九等的工具,而真正成了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有效手段。

    另外,为了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语文课程评价还强调“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5”。

    王芳: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呢?

    李英杰:所谓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指的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终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指的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6

    一般地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分等鉴定。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地反馈学生学习成功或者失败的各种信息。因此,形成性评价既可以是通过课后的评价活动,描述学生在课堂中的反映;也可以是教师通过观察,确定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清楚的知识点。而终结性评价则与此不同,它一般都是与对评价对象的分等鉴定直接联系的,是以判断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为目的的。学生的毕业考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新课程强调要“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体现了新课


5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304.

6陈玉坤.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程评价对于学生发展状况及发展过程的关注。

(二)语文课程评价功能的转变

    王芳:刚才您说另一方面的转变是评价功能的转变,您能具体说说吗?

    李英杰:基于新课程评价目的的转变,新课程语文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承认评价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和重视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它强调通过评价寻找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指导其下一步的学习。在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中,诊断和反馈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才能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发展的目标。

    当然,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并不等于放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这两者对于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任何一方的偏失都是不可取的。各位老师能谈一谈您认为评价都有哪些功能吗?

    王芳:我觉得评价应该有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功能。

    李英杰:恩,以往的评价,我们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分数,对分数不理想的学生只能一味地批评,但是这对改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收效甚微的。要想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诊断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第一步要做的。

    例如:对于两个语文考试都得了77分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却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一个学生可能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另一个学生则可能是阅读理解的能力比较强。即使是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他在学习上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也许他在字词的掌握上相对还是比较好的。发现了这一点,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其字词、阅读或者写作方面的辅导。因此,要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仅仅知道他们在考试中得了多少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对他们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诊断,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其学习的方式,促进其发展。

    尹良乡:照这样说的话,评价应该还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功能。通过诊断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中的优势;通过与自身的比较,可以使他们不再是“正态分布”假设中永远的差生,体会到进步的喜悦;通过适度的终结性评价,可以使他们产生适当的压力。这些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他们的学习。

    李英杰:但是如果评价给学生带来的焦虑过大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学、心理不安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因此,要注意合理控制评价给学生带来的焦虑。

    郝丽萍:评价还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根据评价的结果,教师可以反思学生什么地方掌握得好,什么地方掌握得不好?为什么课上讲过的内容学生也做不好?为什么题目稍有变化学生就无从下笔?为什么学生不愿做作业?为什么课堂上学生觉得百无聊赖……我应该怎么做?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否联系了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是否重视对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可以根据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思,适当调整教学的方式和思路,制订今后教学的重点。

    李英杰: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的学习活动决定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需要,了解预定教学方式、策略的实施效果,从而有效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结果的综合评价,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建构主义观点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都承认学生的学习是在其原有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建构活动。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的既有经验为依据。在进行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相关知识、能力、态度方面的掌握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二,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

    第三,帮助教师了解教学的得失。

    第四,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

    根据评价的结果,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知道自己有哪些内容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也可以进一步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为什么学过的内容没有掌握?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还是学习兴趣不高造成的,抑或是另有其他原因?此外,根据对结果的分析,学生还可以制订下一步学习的整体规划,例如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法等。经过这样几个层次的反思,评价就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路灯”,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面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感理解、体会不够的情况,并不是简单地说应该怎样读,并没有简单地讲解朗读的技巧,而是通过教师的评价语,引导学生思考:就是这样一个拖着病歪歪的身体的继父,却成天带我去这去那。应该怎样读?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反思、调整自己的朗读,读的效果自然就好了。

    第五,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第六,评定学生学习的结果。

    通过评价确定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这可能是评价的几个功能中教师们最熟悉、最常用的一个了。因此,对这个问题不想过多赘述。

    仅仅想提示的一点是,只要一提到判断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我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纸笔测验。但是,要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仅仅通过一次或者几次纸笔测验的成绩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采用观察、档案袋、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才可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结果。

    上面分别陈述了评价的六个功能,但这并不是说评价只有这六个功能,也不是说这六个功能之间是截然分开的。事实上,每一次评价活动都可能包含多个功能,只是各有侧重;评价的功能本身也是没有先后好坏之分的,评价就像一把双刃剑,关键要看使用者如何使用。

(三)语文课程评价主体的转变

    王芳:本次评价改革还有哪些重要的转变呢?

    李英杰:本次评价改革中另一项重要的转变是评价主体的转变。在以往的评价中,教师扮演者评价主体的角色。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无法参与评价过程。这样就使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本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这种评价的实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换句话说,如果不能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那他们也就无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刚才,我们用较短的时间梳理了新课程在评价理念方面的几点转变。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促进学生发展

    甄别与选拔→诊断与反馈

    单一主体,教师评价为主→多主体,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