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词的起源

 田牧 2012-11-18

浅论词的起源

词为倚声之学,是继乐府之后新兴的一种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文学样式。一般意见认为词起源于唐,滋衍于五代,造极于两宋。到南宋末期北曲渐盛,词开始走下坡路,之后词曲湮失,词失去了音乐性质,变成一种单纯的文学体裁,真的成了“句读不葺之诗”了。

认为词起源于唐的,要么着眼于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如黄昇的《花庵词选》称其为“百代词曲之祖”;要么着眼于敦煌曲子词(《教坊记》也是重要资料之一)。

李白的这两首词自然不是“百代词曲之祖”,而且这两首词是不是李白的作品历来就是一桩公案,个人认为伪作的可能性较大。说到敦煌曲子词,近人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集》辑录了曲子词又一百六十多首,当然这只是存留下来的沧海一粟而已,据不少学者考证,敦煌曲子词大多作自开元年间直至唐末五代。这个固然可以证明盛唐时代词已经十分兴盛,不然在敦煌地区就不会盛唐时的曲子词抄本流传下来。但说到起源,应该往上溯,词必然在盛唐之前词就开始出现。

但词到底是起源于何时呢?前人论词的源流,喜欢上溯至乐府。词和乐府都是配乐演唱的文学形式,那么他们之间必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词毕竟不同于乐府,不可混同来讲。

曲子词这个名称,清楚地表明可词体的性质。《艺载》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可分离。

一、从形式上看

早在六朝乐府里某些长短句的歌辞,已经很接近词的形式格律,杨慎在《词品》序言里说:“在六朝,若陶弘景之寒夜怨,梁武帝之江南弄,陆琼之饮酒乐,隋炀帝之望江南,填词之体已备矣。”但是这一条路并没有顺利发展下来。汉郊祭祀的乐章为三言,即从楚辞变化。汉魏以来,民间乐府杂言开始盛行,大体上也还是五言,六朝以后,七言兴起,形成五七言分庭抗礼的局面,但就文人创作而论,杂言一直没有占到主要位置,句式长短参差的词是从近体诗演变而来的。

梁代的沈约等人已经开始注意文辞的声律:“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需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根据这个原则,积累了两边余年的经验,终于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近体诗。这种近体诗,本身就富有铿锵抑扬的节奏感,在乐府式微后,词被文人接受以前,一般就是用五七言的近体诗,加上虚声,配合音乐来应歌的。如将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西安》衍为《渭城曲》。后来逐渐打破近体诗的齐言形式,在原有句式上酌加增减,使之与曲子的节拍相应,如沈全期的《回波乐》,唐玄宗的《好时光》,刘禹锡的《忆江南》和《潇湘神》等。后来特别是温庭筠以及柳永等人的发展,最终形成词体。可以说文人词起源于盛唐和中唐时期。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词首先是在民间兴起的。《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随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词源》卷上也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从这里就可以确定,词起源于唐代。《河传》和《杨柳枝》很有可能是隋代的词调,而在敦煌曲子词里已经出现了句式复杂的如《凤归云》,《洞仙歌》,《破阵子》等词牌,甚至出现了联章体,从这一点也可以推断词起源于随代。当然这么说当然还有音乐反方面的原因。

二、从音乐上看

唐代的音乐有三个系统,据《梦溪笔谈》记载:“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和胡部者为宴乐(即燕乐)。”雅乐是汉魏以前的古乐,清乐是清商曲的简称,宴乐(燕乐)主要成分是胡乐。关于宴乐《乐府诗集》有更细致的论述,据《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者,亦杂曲也。以其出于随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随自开皇初,文帝置七部乐:一曰《西凉》,二曰《清商》,三曰《高丽》,四曰《天竺》,五曰《安国》,六曰《龟兹》,七曰《文康》。至大业中,炀帝乃立《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器工衣,于是大备。唐武德初,因隋旧制,用九部乐。太宗增《高昌乐》,又造《燕乐》,而去《礼毕曲》。其著令者十部:一曰《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昌》……而总谓之曰燕乐。声辞繁杂,不可胜纪。凡燕乐诸曲……”

这些乐种,除清商部外,全部为外来乐种(社会大动乱的结果),可见随唐虽然三个系统的乐音并存,但宴乐一家独大,而这种宴乐就是后来的词乐(唐宴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为琵琶,宋宴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为觱篥,《词源》音韵条说:“唯慢、令、近、引则不同,名曰小唱,需得声字清圆,以哑筚篥和之,其音甚正,箫则弗及也。”)可见在隋代词乐已经相对完备。最应该注意的一句话是“声辞繁杂”,说明当时不仅有歌谱,还是有歌词的,这种歌词可不就是我们说的词么(不过还包括《水调》之类的大曲)。

附论:

一、关于《菩萨蛮》和《忆秦娥》是否为李白所作,唐圭璋主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说得比较详细,不过我想补充一点。盛唐和中唐文人蓑熟悉的词牌比菩萨蛮和《忆秦娥》更为简短,如《望江南》、《调笑令》之类。至于吴梅先生所说:“太白此词(指《忆秦娥》),实冠今古,绝非后人可以委托。”这两首词确实非常高明,但李白之外就没有人有这样的笔力么,我看未必。再说这两首高绝的词果真是李白所作的话,应该很吸引眼球才对,怎么后来的那么长时间都无人提及,也不见对唐代的词有什么影响,一直到宋代文莹的《潇湘野录》才抖出来,而且文莹又是在何处看见这两首词的呢,疑点甚多。

二、诗(广义的说,词也是诗的一种)与音乐的关联并非源于乐府,沈德潜编的《古诗源》卷一以《击壤歌》为始,并附注说:“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再如《毛诗序》序里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可见诗歌在诞生之初就和音乐密不可分。

三、关于早期的词牌,《词律》里收录的《玉树后庭花》(《钦定词谱》里也收有《后庭花破子》),《后庭花》始于陈后主,但考虑词乐方面,个人认为不能算成最早的文人词。

主要参考资料:

一: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吴熊和,夏承焘《读词常识》,中华书局。

三:龙榆生《词学十讲》、《词曲概论》,北京出版社。

四:吴梅《词学通论》,中华书局。

以前看过俞平伯有篇说词乐的论文,现在找不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