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要以“拍卖”做选题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1-18
为何要以“拍卖”做选题
林一平
  林一平

  1992年10月26日上午,我抛下办公室里的大小事务,赶到北京东路外滩口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电台门口已经有一位神采奕奕的青年正等候着我——主持人白宾。在那天中午十二点,我们将要在电台里开始一档新的节目《市民与社会》。

  事情源自10天前我接到的一个“不速之客”的电话:“林一平先生,您愿意来广播电台当嘉宾吗?”拎着听筒,我有些迟疑:我,一个拍卖行的工作者,和广播八竿子打不着呀?听筒那端是这档新节目的负责人陈接章。他细致地向我解释了来意:电台要开办一档全程直播的新闻评论节目,每天讨论一个街谈巷议的新闻话题,最重要的是接入市民百姓的电话,听听百姓的意见和建议。10月26日将是第一档节目,他们希望我以拍卖行行长的身份作为嘉宾,参与节目的讨论。

  为什么要以“拍卖”做选题呢?其实我大概猜到了原因。10月15日上海进行了一系列小型企业、商铺的拍卖活动,结果让人跌破眼镜——上海的商界集体“疲软”,前后7家商铺全部都让浙江企业拍走了。沪上的报纸对此作出多篇报道,言语犀利。正像报道题目所述,“上海人囊中羞涩,浙江人出尽风头”的现象成为当时市民百姓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半个月来,早上坐在早餐摊头边吃边闲聊的时候,坐着公交车上班的途中,市民们谈论的都是这个话题。

  节目前,我小心地问道:“不知道有什么不该讲的话吗?如果说错话了我可担不起责任呀。”大家都扑哧笑了。一位节目编导说:“没有条条框框,围绕主题随意发挥就行了。”听了这句话,我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很快节目的直播时间就到了,我们走到准备间,白宾拿出他准备的稿子进行最后的推敲。那是一叠厚厚的资料和串联词!他告诉我,事先准备是必需的,但是一切以听众电话的走向为主。白宾很想帮紧张的我放松,半开玩笑着说:“没关系的,你们说错了话我负责!”虽然他使劲儿缓和着气氛,我也还是觉察出了他的紧张,毕竟这是第一档直接接入听众电话的节目,大家心里都没底啊。但看着大家认真的劲头,我有信心。直播前,电台台长陈文炳握了握我的手,对我说:“别紧张,放轻松。节目一定会很顺利的。” 

  直播开始了,出乎我们的意料,听众的电话非常热烈,显然节目和话题都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大家抛出许多问题,比如:“上海的民营企业实力究竟如何呢?”、“浙江人为什么要来买上海的商铺呢?”……我都一一作出了解答。原本不苟言笑、有些拘束的来自浙江的嘉宾也渐渐放开了,与我们侃侃而谈起来。

  回单位的路上,我情不自禁地回味着刚刚结束的节目——此起彼伏的听众电话、愉快而默契的对话、火热的节目氛围都告诉我,节目成功了!这毕竟是一档全新的节目,它能不能把这个劲头保持下去?带着对这个节目的期待和祝福,我和收音机旁的忠实听友一样,每天在12点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节目。

  明请读一篇《文明进步的脚步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