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从小顺着自己的兴趣学习庄小威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科学,她的早期 教育,是个性与顺其自然的结合。能取得今日这般成就,最主要是因为顺着自己的心意和兴趣学习,才有了强烈的动力。庄小威的父母都是中科大 的教授,但5岁前,庄小威并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在江苏如皋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她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正规地学过拼音识字,从如 皋回到父母身边后,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级。庄小威上初中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是最聪颖的学生之一。她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 第一名,后来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国科大预备班,13岁转入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科大预备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学、物理常拿满 分。最终,庄小威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进了中科大少年班。据庄小威在中科大少年班的一位室友回忆,“小威得天独厚,虽然读书无 数,视力却是1.5。有时在宿舍里,大家都伏案用功,她躺在上铺的床上看书,还能看见我们书上的字。小威还有个一心两用的本领,一边听三国 评书一边做原子物理作业,这些都让我们好生佩服。”站在了世界科学最前沿1991年,庄小威在中科大毕业后赴美,这一年,她仅仅19岁 。经过6年在异域的潜心学习,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她又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朱 棣文做博士后研究,朱棣文给庄小威印象最深的是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讨论中他常常给庄小威一些非常高瞻远瞩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并不是用很枯 燥的方法表现出来,而是很生动,经常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便能让人领会。正是这个时候,庄小威偶然与化学、生物学科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始做 一些跟踪分子行为的实验,从此开始跨越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的研究,站在了世界科学的前沿。做科研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只有对自己的学问拥有 长期的热情,才能拥有动力,而动力就是化解一切困难的秘诀。常常一周七天,庄小威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全是工作。庄小威在科学世界 的成就,取得了业界内的公认。2001年,不到30岁的庄小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她的物理根底启发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 ,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用这种方法,借助显微镜,她翔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 A)片断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2003年,庄小威获得麦克阿瑟 “天才奖”,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2004年,美国著名的《科技评论》评选出在纳米技术、计算机与通信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前沿 技术研究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庄小威名列其中。2006年初,庄小威晋升为哈佛大学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在哈 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1名博士、博士后研究流感、艾滋病、S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庄看 着做科研一定要敢于冒险小威的风光履历,很多人都以为庄小威太一帆风顺了,实际上,任何的成功都不是看起来那么理所当然,只有庄小威自己 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我的秘诀就是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一切从头开始,绝不轻言放弃。”庄小威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学生 中最突出的那一个,她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做实验的能力。在进行博士后研究时,她也曾遇到整整一年时间都在摸索试探,什么结果也做不出来的困境 。在一次次压力和挑战面前,庄小威始终没有轻言放弃,自己的动力来自加倍的努力。在哈佛大学做助理教授时期,庄小威的其他同事都偏向选择 相对“安全”的课题,这样才能迅速地出成果、发论文。因为在哈佛大学,如果6年期间发表的论文没有达到要求数量,就面临走人的境地。但庄小 威的冒险精神,让她从一开始,就决定选择有难度、有风险的课题。当她或荣誉无数,并晋升为哈佛大学的教授时,有人问她,现在是否可以选一些 比较重要的课题做了,她表示:“我一直是在找重要的课题做,从来没有想找容易的问题做。”庄小威建议国内教育界,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造 能力,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没有一个问题是笨问题,一百个问题中总会有一个是聪明的问题,这个聪明的问题也许就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发现。其次, 鼓励学生尽早进实验室作科研,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要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前沿,大胆地思考和解决那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站在讲台上像变了一 个人与众多华裔科学家相比,庄小威非常朴素,没有任何讨好人的姿态,且有着一种单纯和非常的专注。一位友人这样形容庄小威:只要一回到科 学里,她立刻变了个人,比如在演讲时,不仅用词准确优雅,而且语调流畅,十分自如。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 对这个87级少年班的女孩子,仍留有印象。2003年10月,庄小威回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做了一场报告会,当时她刚刚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 当年度的“天才奖”。那一次,庄小威所做的报告叫《展现单个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折叠和单个流感病毒的感染过程》,光这个名字让人一听,就觉 得很煳涂了。但庄小威运用自己“讲故事的能力”,甚至连让学科外的人都听懂了。她的语言十分幽默,其中包括肢体语言。她在讲述“流感病毒如 何侵入生物细胞”时,她会模仿病毒对细胞说:“我在这儿,让我进来。”她还幽默地评价:“我认为流感病毒相当聪明,而细胞挺笨的。要知道, 病毒只想着要进入细胞,而余下所有的感染动作都是由细胞自身完成的。”庄小威的研究方法、实验原理、装置、结果、分析,逻辑清晰,简洁紧 凑,充满科学精神,均让同行赞不绝口。庄小威表示,从来不曾因为不是美国人而受到歧视,只要科学研究做得好,就一定会被别人承认。不过她表 示,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其弱点,以致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不够活跃,华人学生在此方面应注意调整。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挑选对社会产生影 响、能使多数人受益的主题,避免肤浅式研究。人物名片 庄小威,1972年生于苏州。1987年,15岁时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 991年本科毕业赴美,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2006年初,成为物 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此前曾获得2003年“天才奖”,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2012年,成为84位新晋美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在2012年5月1日公布的84位新晋美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一位华人女科学家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1972年生人的庄小威。她 的当选,刷新了最年轻美国科学院华人院士的纪录。人们都说庄小威是少年天才,她15岁时就上了大学,25岁时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34 岁就成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双聘教授,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实验室;而她所进入的美国科学院,去年院士的平均年龄为61.5岁,今年庄小威当选 时才刚满40岁。日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回到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应邀为师生们作了题为《生物分子和细胞的纳米尺度成像》的学术报告 。报告会结束后,庄小威接受了采访。??少年班培养模式与许多美国大学相同??近年来,庄小威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生物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一 系列重要突破,在众多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特别是最近研究出的一种达到分子尺度的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方法(英文缩写S TORM),用于观察病毒如何入侵细胞,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庄小威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学的一直是物理,博士 后阶段才开始接触生物学科,但她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几年间实现学科跨越,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呢???“这首先得益于在中科大四年打下的宽厚 的基础。”庄小威说,在少年班学习期间,头三年不分系和专业,什么课都学,在打好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强化训练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 点从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这样,将来想往哪个方向发展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有利于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美国的大学都是这样做的, 因为高中毕业时并不一定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所在。”在中科大的四年,除了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庄小威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提 问题。少年班实行的是宽口径基础上的个性化培养方式,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搏击,好奇心和学习动力被激发出来,自学能力不断提高,也逐 渐学会了质疑。比如,读一篇论文,不管刊物的级别多高,她都会想一想究竟有没有道理。??庄小威还透露一个学习秘诀。她从小就喜欢观察, 在少年班读书时,强手如云,她就注意观察那些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同学,然后悄悄地“偷学”过来,这样,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渐渐积累起来 了。从来不选容易的问题做??有动力,有远见,勤奋刻苦,敢于冒险,是庄小威开出的她成功的关键词。刚进哈佛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时候 ,其他同事一般都选择相对“安全”的课题,这样发表论文比较快。因为在哈佛,如果6年期间发表的论文没有达到要求的数量,就要走人。而庄小 威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选择有难度、有风险的课题。当拿到终身教职(tenure)时,有人问她,现在是否可以选一些比较重要的课题做了? 她表示:“我一直是在找重要的课题做,从来没有想找容易的问题做。”媒体对庄小威的报道,给人感觉她的成功似乎是一帆风顺的:200 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2003年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2005年,美国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会从全美300多 位提名人中选出43位生命科学家,并在未来7年中向每位提供700万美元的资助,庄小威榜上有名;2006年初,34岁的庄小威成为哈佛大 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的双聘教授。??“总体上看我比较幸运,但并不像外界报道的那样一番风顺,也经历了很多挫折,每一步都是从不 顺到顺。”庄小威说,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她做得并不突出,甚至怀疑自己作实验的能力。博士后阶段头两年也不顺利,因为从物理学科转到生物 学科,毕竟以前没有接触过,提出的一些自认为重要的课题其实并不重要,也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到哈佛做助理教授,头两年还是不顺,申请基金 也很困难,也有伤心痛苦的时候。在一次次压力和挑战面前,庄小威总能很快克服困难、走出低迷。除了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外,她的诀窍是, 先让自己伤心两三天,等伤心透了,然后告诉自己:一切从头再来,就当过去的成功都不存在,完全从零开始。“难道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情况吗?一旦抱着这样的心态,就什么都不怕了。”??没有一个问题是笨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庄小威认为,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培养他们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没有一个问题是笨问题,一百个问题中总会有一个是聪明的问题,这个聪明的问题也许就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发现。”她说,作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应当活跃一些,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