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疗法》知识(三)

 河南咳喘网 2012-11-18
《自然疗法》知识(三)
发表时间:2012-05-18    来源:湖南文理学院离退休工作处    点击次数:361次

  

枯痔法

 

  枯痔法是将含有腐蚀、收敛作用的药物直接涂于痔核表面,使其逐渐坏死、干枯、脱落而愈的一种治疗方法。
  枯痔法是将含有腐蚀、收敛作用的药物直接涂于痔核表面,使其逐渐坏死、干枯、脱落而愈的一种治疗方法。
  枯痔法肇始于南宋o魏岘,他在《魏氏家藏方》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枯痔疗法,其药物为砒、矾以及朱砂,随后历代在此基础上都有发展,方剂繁多,不胜枚举。但大都仍以砒、矾为主,佐以朱砂、硫磺、月石、乳香、没药,轻粉等药物。到了明代,枯痔法有了进一步的应用,不断得到完善,如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记载:“凡疗内痔者,先用通利药荡涤脏腑,然后用唤痔散涂之肛门内,片时自然泛出,即用葱汤洗净,搽枯痔散,早午晚每日三次,俱用温汤洗净,然后搽药。轻者七日,重者十一日,其痔自然枯黑于硬,停止枯药。其时痔边裂缝流脓,换用起痔汤日洗一次,待痔落之后,换搽生肌散或风皱膏等药生肌敛口,虚者煎服补药,其口半月自可完矣”。近代所用之枯痔法即由此演变而来。为了减少毒性,近人在施术前2天先注射10%氯化钙溶液,使痔静脉血管凝固性坏死,以减少吸收砒毒,故称其为氯化钙加枯痔疗法或改进枯痔疗法。
  【操作方法】
  一、术前准备
  1.用生理盐水或1%肥皂水1000ml作清洁灌肠。如在门诊手术者,嘱先排空大便即可。
  2.病人取侧卧位(患侧在下),两膝向胸前屈曲,尽量暴露臀部。
  3.肛周剃毛。
  4.用1:1000新洁尔灭溶液消毒手术野,同时铺消毒巾。
  二、操作法
  1.病人取侧卧位,暴露痔核,医生以lOml注射器,25号针头,将10%氯化钙溶液注于痔核中,每个痔核约可注1~3ml。外用枯矾粉消毒棉花包裹,并以丁字带固定,勿使移动,以免擦伤出血。维持48小时。
  2.48小时后,痔核表面呈紫黑色,但痔核中部及根部呈紫红色,此时可以开始敷枯痔散,用骨签将枯痔散均匀的涂于痔核中部及根部,每日换药1~2次,视痔核的大小来决定上枯痔散的剂量,每次至少0.1g,最多不超过0.8g,一般以小剂量开始(O.2~0.3g),而后逐日递增(最高0.8g),直至痔核枯黑为止(一般需敷5~6次)。如在敷枯痔散期间,肛缘正常表皮破坏,而痔核尚未全黑时,可用乳香粉保护之,仍须用枯痔散。
  3.痔核枯黑后,用适量的枯矾粉撒布于痔核的坏死部分1~2天,再吸收痔核中流出的液体,以促进痔核的干枯坏死。痔核全部干枯后,可用Jk---丹少许,涂于痔核坏死部分,同时可用红油膏涂于痔核部,直至坏死组织全部脱落。再改用生肌散、白玉膏,直至疮口愈合为止,整个疗程约需3周。
  【主治病症】
  1.灰皂散(经验方)新出窑石灰、楠皂自然水(石碱)。黄丹。楠皂不拘量,放在房内通风的地方,使其自行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慢慢溶化出液体,叫做自然水,溶多少,取多少,用玻璃瓶装好备用。用时先取石灰粉(不拘量)放于小杯中,加上黄丹少许,调匀后,加入楠皂自然水,调成糊状,不宜过硬,也不宜过稀,调成后稍等几秒钟,将药涂于痔核面上。因此药调成糊状后,会很快变干硬,如发现过于干硬时,可立即加入一些楠皂水调匀,使保持一定的稀度,所以必须随调随用。如果调好后超过10分钟以上,便会失去效力。功能腐蚀枯死痔核。主治因年老或血压稍高或有轻度贫血的二、三期脱出的内痔、绞窄性内痔。
  2.枯痔散(经验方)白砒6g,白矾60g,月石6g,雄黄6g,硫磺6g。先将上列各药分别研成细末,除硫磺外,其它各药混合,装入砂罐内,将罐用纸封闭,中间剪一直径1.5cm大的小孔。将砂罐置于炭火上煅制,不久即有黄烟从小孔中冒出,罐内也发出大小不均的响声。待黄烟变为青烟,烟量较少,罐中声响均匀后(即罐中药物全部溶化),再从小孔中放入硫磺粉末,并将火力略为减小。待罐中声响消逝,青烟出尽后,将砂罐取下,冷却,倒出,置阴凉处退尽火毒,约2个月后,研成粉末,即可应用。将药粉掺涂痔核。功能与主治同灰皂散。
  【注意事项】
  1.一期内痔和外痔;肛周有急性脓肿或湿疹或泄痢者;兼有腹腔肿瘤或有严重的肺结核、高血压、肝脏病、肾脏病或有血液病的患者均禁用枯痔法。
  2.在注射是必须严格消毒,每次注射前都须以O.1%的新洁尔灭消毒进针处。必须用25号针头进行注射(针孔细小,不易出血),进针后应先抽回血,注射时宜缓慢进行,注射进针必须深浅适度,太浅则痔核不易腐蚀,太深近前阴易伤尿道。故在注射截石位12点时,尤应注意进针不宜太深,药液亦不宜太多,以防伤及尿道,亦可减少排尿困难的反应。进针针头不可向痔内各方乱刺,以免过多地损伤内痔血管,引起出血,致使痔核肿大,增加局部的液体渗出,延长痔核干枯的时间。

  

兜肚法

 

  兜肚法是将一定处方的药物研末,用棉花包裹,装入布囊,缝好缚兜于腹部,以治疗某些慢性病的民间疗法。
  兜肚法是将一定处方的药物研末,用棉花包裹,装入布囊,缝好缚兜于腹部,以治疗某些慢性病的民间疗法。
  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就载有用四香散兜肚治疗遗精、白浊、妇女月经不调等病。现代有人用此法治疗胃肠疾患,获得一定疗效。本法可使药力缓慢持久地作用手腹部,并通过腧穴、经络逐渐渗透入里,从而发挥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等药理效应,达到愈病之目的。
  【操作方法】
  1.兜肚方药,可根据具体病证选用,一般常选辛温芳香走窜之品。
  2.每月换药1次,连兜数月。
  【主治病症】
  一、胃下垂
  兜肚和胃散(中医杂志1961;(5):36)三棱、莪术各15g,肉桂10g,陈艾45g,木香、草果、公丁香各10g,水仙子15g,红花15g,高良姜12g,砂仁6g。上药共研末,取1m布折成双层,内铺棉花,将药末铺于棉花中间,用线缝好,防止药末堆积和漏出。日夜兜在胃脘部,于胃痛易发季节开始使用,连用半年或至愈。每月换药末1次。功能疏肝理气和胃。主治肝胃不和、胃肠停饮之胃下垂、胃痛。
  二、腹泻
  止泻散(《中国民间疗法》)补骨脂、吴茱萸、煨肉豆蔻、附子、五灵脂、炒蒲黄、罂粟壳各30g,五味子、白芍各20g,乌药6Og。上药烘干,共为细末。布1m,根据患者腹围大小做成兜状,内铺一层棉花,将药粉均匀撒在棉花中间,用线密缝,防止药粉堆积或漏出,穿在身上,与腹部皮肤紧贴,护住脐部及下腹部,日夜不去,1~2个月换药1次,病愈为度。功能温中理气散寒。主治慢性虚寒性腹泻。
  【注意事项】
  夏季气温偏高,体表汗孔开泄,易于出汗,应注意勤换药物,防止腐蚀皮肤,诱发感染。

  

湿敷法

 

  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o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
  一、急性肠梗阻
  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l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
  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三、癫狂
  礞石癫狂汤(经验方)透骨草20g,礞石20g,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各lOg。上方礞石先煎3D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药汁中再敷于心俞15分钟,每日1次。功能清热化痰,重镇安神。主治各型癫狂。
  四、失眠
  刺五加安神汤(经验方)刺五加、磁石各20g,茯神20g,五味子lOg。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功能镇惊安神。主治各型失眠。
  五、不育症
  生精汤(经验方)熟地、枸杞子、山药、楮实子、菟丝子各15g,淫羊藿12g,泽泻、山萸、丹皮、茯苓、透骨草各lOg,丁香9g。上药加水2000ml,煎至药液约1000ml时去渣,将毛巾浸泡于药液中,取出毛巾绞去多余药汁至不自然滴水为度,将其敷于丹田穴。敷3次后再同法热敷命门、肾俞共3次。此法可于先内服上述中药2次后进行。每日1次。功能补肾生精。主治阴阳两虚之精子缺乏症。
  六、坐骨神经痛
  干姜乌头汤(《中药贴敷疗法》)干姜60g,乌头20g,干辣椒30g,木瓜25g。上药加水2000ml,煮30~40分钟,趁热熏患部,水温后以纱布浸药汁热敷患部,反复2~3次,每日2次,7天1疗程。功能散寒止痛。主治寒痹型坐骨神经痛。
  七、失语
  玉蝴蝶汤(经验方)玉蝴蝶、桔梗、薄荷各lOg,白芷6g。上药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将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取出敷于神阙穴、肺俞穴,每日1次。功能宣利肺气。主治各型失语。
  八、痈
  一味消肿汤(《中药贴敷疗法》)黄芩6g。将晒干的黄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布浸泡3天,即得黄芩纱条敷料。将患处用双氧水消毒后,覆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疽、疔、疖。
  九、颜面痈肿
  三黄汤(湖北中医杂志1985;(1):20)黄芩、黄柏、黄连各10g。上药煎沸5~20分钟,待冷却到40~C左右,视病灶大小,取敷料块或毛巾折4~5层,面积稍大于病灶范围,浸透药液敷于患部。每次1小时左右,每日3~4次,3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颜面部痈肿未溃者。
  十、臁疮
  蚯蚓水(中医杂志1957;(5):18)大的活蚯蚓30~50条。以凉水洗净活蚯蚓,放入杯内任其吐出泥土,约2~3小时后,再经水洗放于洁净之玻璃杯内,然后撒白糖15g,放在冷暗处经15小时左右,蚯蚓体内水分即全部渗出与糖溶化,遂成一种淡黄色粘液,然后去蚯蚓,将溶液过滤消毒(煮沸或高压蒸气),即成蚯蚓水,放于冷暗处或冰箱内,以防腐臭。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拭净患部,然后按创面大小剪纱布放入蚯蚓水内浸透,以消毒镊子将其敷于疮面,同时外敷消毒纱布5~6层,用绷带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疗程2ro~30天。功能清热利湿敛疮。主治臁疮,亦可治小儿腮腺炎。
  十一、褥疮
  蛋姜水(新中医1990;22(8):18)干姜粉lOg,生姜汁40ml。上药经高压灭菌后,取蛋清60ml,生理盐水400ml,和好搅匀,用纱布敷料在配好的溶液里浸泡后,取出敷于疮面,隔2~4小时换药1次,或连续湿敷即可,10天1疗程。功能温经活血敛疮。主治褥疮。
  十二、烧伤
  黄连水(经验方)黄连适量。将黄连煎水制成5~10%黄连水备用。用时注意痂下有无积脓,如有积脓,应剪除痂皮,予以引流;创面上用纱布浸药湿敷,每日2~3次,10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烧伤已有感染者。
  十三、虫咬螫伤
  黄柏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4):248)黄柏5g,元明粉3g。上药水煎,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6次。功能清热解毒消肿。主治各型虫咬螫伤。
  十四、带状疱疹
  雄茶酊(福建医药杂志1986;8(3):63)雄黄30g,儿茶60g,七叶一枝花30g,金银花lOg,蛇床子90g,白英90g,半边莲60g,白藓皮60g,75%酒精lOOml。将上述中药浸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经过滤装瓶备用。用时,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一般连续敷药4~6天可愈。功能清热解毒燥湿。主治带状疱疹溃破糜烂渗出者。
  十五、湿疹
  马齿苋水(《赵炳南临床经验集》)马齿苋60g(鲜品250g)。洗净加水2公斤煎煮20分钟(鲜品10分钟),弃渣。用时取净纱布6~7层浸药水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40分钟。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急性渗出性湿疹。
  十六、剥脱性皮炎
  生甘草煎液(《实用中医皮肤病学》)生甘草60g。上药加水煎成药液,然后以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液湿敷患处,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各型剥脱性皮炎。
  十七、阴道炎
  大蒜汁(《民间中草药验方选》)大蒜头。去皮洗净,捣汁,浸湿消毒纱布,睡前塞入阴道深处,放置15~30分钟后取出。连用7天为1疗程。功能解毒杀虫。主治滴虫性阴道炎。
  十八、小儿麻疹
  透疹汤(赤脚医生杂志1974;(2):29)生麻黄、桂枝各9g、浮萍、西河柳、樱桃核、芫荽子各15g。上药煎汤1000ml,煎好后去渣乘热用毛巾或纱布蘸湿,轻轻擦熨头面、心胸部皮肤,稍冷即换,如此反复5~10分钟,每日4~5次,每剂药使用2~3次后更换,2~3天为1疗程。功能发表透疹。主治麻疹透出不畅。
  十九、天行赤眼
  黄柏菊花液(新中医1975;(4):8)黄柏30g,菊花15g。上药加开水500ml浸泡2小时,用纱布滤过,以此药汁用纱布湿敷,每次10分钟,每日2次,连用1~2天或至病愈。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急性结膜炎。
  二十、麦粒肿
  食盐水(《中国民间疗法》)食盐15g。将食盐用开水溶化,待温,以消毒纱布蘸盐水湿敷患处,轻者3~5小时换1次,重者1~2小时换1次,3天为1疗程。功能消肿散结。主治麦粒肿。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洗伤法

 

  洗伤洗是用药物溶液外洗伤口,以达清洁伤口、生肌敛疮目的的治疗方法。
  洗伤法在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就载有用猪蹄汤“治痈疽诸毒已溃流脓时,用此汤洗,消毒气去恶肉,回死肌,润疮口,又能散风消肿,腐尽则已。”现在发展到用苦参、地榆、马齿苋、黄连等药的浸出液,或10%的黄柏溶液清洗患部,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多的皮损,或伴轻度痂皮性损害,以及其它一些外科病症治疗前的清洗。
  【操作方法】
  依据病症选取适当的药物,将药煎汤去渣取汁,清洗患处,洗去痂皮、脓液等坏死组织,然后再外用其它药物。
  【主治病症】
  一、外伤出血
  甘葱汤(《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甘草、鲜葱各适量。煎汤,待凉后去渣贮用。外用洗涤创口。功能清洁消肿止痛。主治外伤出血。
  二、黄液上冲
  夏冰(《中医眼科历代方剂汇编》)硝石3g,胆矾1.5g,明矾4.5g,食盐1.5g。以文火煮,纳壶中,净藏于土中,约7日,结如青冰,名夏冰。每用少许,融解为水,洗净眼目。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黄液上冲。
  三、痈疽疔疖溃破流脓
  猪蹄汤(《外科正宗》)羌活、甘草、赤芍、黄芩、白芷、当归、蜂房各等份。上为粗末,视疽疮大小用药,先将颏猪前蹄1只,用白水6碗,煮蹄软为度,将汁滤清吹去汁上油花,用药30g投入汁中,再用微火煎10数沸,密绢滤去药渣,候汤半热,将软绢(纱布亦可)蘸汤淋于疮上,轻手挹去瘀脓腐肉,诸恶物随汤而下,洗讫,以绢帛挹干。功能散风消肿,解毒敛疮。主治痈疽疗疖等已溃流脓者。
  【注意事项】
  1.洗伤法目的为清洁伤口,故对用过的药液不能再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本法。

  

箍围消散法

 

  箍围消散法(古称敷贴、围药),是将药散与液体调制成糊状(随用调制)敷贴于患部,借助药散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使初起疮疡轻者消散,重者疮毒结聚,疮形缩小,炎症趋于局限,早日成脓破溃。即使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亦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箍围消散法(古称敷贴、围药),是将药散与液体调制成糊状(随用调制)敷贴于患部,借助药散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使初起疮疡轻者消散,重者疮毒结聚,疮形缩小,炎症趋于局限,早日成脓破溃。即使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亦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用药物外敷治疗痈疡,早在《周礼》中就有“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劀杀齐”的记载,其中祝药即敷药。以后,对此法历代都有论述,对其认识不断深入,应用也逐渐广泛。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称其为“敷贴”、“贴办”;明代的《外科启玄》,统称作“敷药”,而《疮疡经验全书》则明确具体地把它叫做“围药”,以别于一般的敷药;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专辟“围药论”,阐述其作用:“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顶不高,……惟围药能截之,使之不并合,则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肤,势必四布为害,惟围药能束之,使不散漫”。前人在医疗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围药方剂,而自明代《证治准绳o疡医》以下,如《医学入门》、《外科正宗》、《外科启玄》等外科专著,大都以洪宝膏(一称抑阳膏,为金黄散之前身)、冲和膏(一称阴阳散)、回阳玉龙膏(一称抑阴散)作为代表方剂。清以后,这三首方一直为外科临床医家治用,成为箍围消散法的基本代表方药。
  【操作方法】
  一、根据外疡性质用药
  阳证选用性味寒凉,清热消肿,散瘀化痰的药物;阴证选用性味温热,温经活血,散寒化痰之品;半阴半阳证选用药性平和,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的药物。
  二、根据病情性质与阶段的不同选用相应的调制液体
  一般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阴证多以醋、酒调敷;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目前临床上对阳证及半阴半阳证常以凡士林调制成油膏使用。
  三、敷贴法
  1.凡用于外疡初起或炎性包块者,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
  2.若毒已积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中央不敷药。
  3.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敷药要有一定的厚度,并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
  【主治病症】
  一、瘿病
  散瘿散(《外科证治全书》)芫花、大戟、甘遂等份,甘草量自定。将甘草煎膏,以笔涂患部四周,3次后另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研末醋调,另用笔涂患之中心,勿近甘草膏。次日缩小,复用甘草膏涂其中,将芫花、大戟、甘遂末涂其外,二药俱不可相近。每日涂敷,自然缩愈。功能理气化痰散结。主治气郁痰聚型瘿病。
  二、酒皶鼻、粉刺
  颠倒散(《医宗金鉴》)大黄、硫磺各等份。将上药研为细末,以茶叶水调成糊状,按箍围药敷贴方法敷患处,每日1次,5次为l疗程。功能疏风清热,解毒活血。主治酒皶鼻、粉刺。
  三、骨槽风
  1.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草乌、干姜各90g,赤芍、白芷、制南星各30g,肉桂15g。上药共研细末,取药粉适量,用陈酒调成糊状,按箍围药用法涂敷腮颊肿处,外用纱布固定。敷药略干后,宜用陈酒湿润,以助药力,每日换药1次。功能温经散寒通络。主治阴寒未溃之骨槽风。
  2.雄麝金黄膏(《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研究院主编)金黄膏、雄麝散各适量。将雄麝散掺入金黄膏内,按箍围药法敷腮颊肿处,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功能疏风清热,活血消肿。主治风火证未溃之骨槽风。‘
  四、疔疖痈疽
  1.赤小豆围法(《中医简易外治法》)赤小豆粉60g,花粉末60g,陈醋200g。上药混匀调和成糊,敷于疮疡四周,留出疮孔。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疗疮初起。
  2.蛋清围法(《中医简易外治法》)白芷粉60g,鸡蛋清1个,陈醋6g。上药搅匀捏成长条,围于患处周围,将疮孔留出。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主治痈疽初起,毒势蔓延不收。
  3.箍疔散(《中国民间疗法》)槐子(炒黄)、陈石灰石各等份,共为细末,以鸡蛋清调匀,外敷于患处,留疮口令毒外出。
  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疔疮。
  五、冻疮
  独胜膏(《中国民间疗法》)独头大蒜适量。将大蒜捣烂加温敷于患处四周。功能温经散寒。主治冻疮。
  六、肿瘤
  箍瘤膏(《中国民间疗法》)大黄、海藻、昆布、芫花各60g,用青炭灰水加醋熬,加入半夏、五倍子、南星末各30g,石灰末60g,混訇调成糊状,用时将药膏涂敷患处四周。功能清热活血,理气化痰散结。主治肿瘤。
  【注意事项】
  1.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膏。阳证不能用热性药敷贴,以免助长火毒;阴证不能用寒性药敷贴,以免寒湿痰瘀凝滞不化,即使是阳证也不可过用寒凉,过凉则毒为寒凝,不得消散,变为阴证。
  2.凡调敷药须多搅,使药稠粘,并不时用原汁润之,借湿以通窍,更好发挥药效。
  3.去敷药后需察看毛孔有否汗出,有汗者为血脉通,热气散,效果好;反之则效果较差。

  

腐蚀疗法

 

  腐蚀疗法是运用具有提脓祛腐作用的药物,使疮疡内蓄之脓得以早日排出,腐肉得以迅速脱落,或使异常组织腐蚀枯脱的方法,是肿疡后期、溃疡早期的一种基本外治法,属古代“追蚀法”范畴。
  腐蚀疗法是运用具有提脓祛腐作用的药物,使疮疡内蓄之脓得以早日排出,腐肉得以迅速脱落,或使异常组织腐蚀枯脱的方法,是肿疡后期、溃疡早期的一种基本外治法,属古代“追蚀法”范畴。
  腐蚀疗法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用腐蚀药物除去坏死组织的记载,《周礼o天官》云:“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其中“杀”即是用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至宋代,药物腐蚀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元代齐德之总结前人经验,明确提出“追蚀法”,并阐述了其作用和适应证。他在《外科精义》卷上说:“盖疮疽脓溃烂之时,头小未破,疮口未开或毒气未出,疼痛难忍者,所以立追蚀之方法,使毒气外泄而不内攻,恶肉易去,好肉易生也。”明清时期,追蚀法日臻成熟,明代汪机《外科理例》进一步阐述了追蚀脓法:“若疮疖脓成未破于上薄皮剥起者,当用破头代针之药安其上,以膏药贴之。脓出之后,用搜脓化毒药……”。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详细记载了提脓祛腐的主药升丹的配方、制法、作用及使用方法等。《外科全生集》、《疡医大全》、《医宗金鉴o外科心法要诀》等著作收载了代刀散、小升丹、白降丹、红升丹等著名的提脓祛腐方药,至今仍为外科临床所常用。近40年来,医务工作者对此法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初步阐明了升丹等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逐步摸索出了腐蚀药疗法的临床使用规律,使之在临床运用中更加安全、可靠。
  【操作方法】
  1.提脓祛腐药可分为含汞和无汞两大类,含汞的主要药物是白降丹和红升丹。目前常用的是小升丹,又名三仙丹。使用时可将其直接掺于疮口上,亦可掺于膏药、油膏上盖贴。
  2.若是纯粹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赋形药使用,常用的如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等。
  3.在腐肉已脱,脓水已少的情况下,宜减少升丹含量。
  【主治病症】
  一、痈疽疮毒
  1.白降丹(《医宗金鉴o外科心法要诀》)水银、火硝、白矾、食盐各30g,皂矾15g,硼砂12g,朱砂18g,雄黄3g。用氯化汞类白降丹药制法。所得纯品丹药,力强且猛,对皮肤有极大的刺激作用,用时,取极少丹药点于疮面上,不能把药物涂到正常皮肤上,以免损伤正常皮肤。亦可用煅石膏9份配白降丹1份名九一丹,或配成八二丹、七三丹等,清洁疮面后取丹药少许,施于疮面上,每日换药1次。或用纯品白降丹施于伴发高热头痛,疮疡有头未溃,局部焮红肿痛处,阳此以代替刀针切开引流。功能提毒拔脓。主治痈疽无论未溃已溃。
  2.金龟下海丹(《中国炼丹术与丹药》)水银、白矾、火硝、皂矾、食盐各45g,硇砂、月石各12g,胆矾、寒水石各9g,磁石、天生黄各15g,明雄黄、朱砂、铜绿各7.5g。用氯化汞类白降丹药制法,练成后加麝香3g、冰片3g。取丹药少许施于疮面,或作药捻条插入疮口内,清洁疮口后即可使用,每日换药1次。功能提脓祛腐。主治痈疽、乳癌、瘘管。
  3.紫阳丹(《疡医大全》)水银、银朱、生铅、百草霜各30g,轻粉、铅粉、雄黄各15g。丹药炼成后,加麝香3g,共研细末。用时清洗疮口后,取药少许掺于疮面,每日换药1次。功能提脓拔毒。主治痈疽疮毒,局部溃后脓水不止,腐肉不去,疮口不敛者。
  二、甲癣
  鸦胆子油(《中药贴敷疗法》)鸦胆子若干。先将病甲用温热盐水浸泡20~30分钟,待其发软,用小刀将指(趾)甲的萎缩松软部分刮去,并用另一手拇、食指隔以塑料薄膜捏去壳的鸦胆子仁,用力挤压,压出油来涂整个病甲,每甲用1~2粒,每日1次,外用胶布或伤湿膏固定。功能蚀肉去腐。主治甲癣,也可用于治疗鸡眼、寻常疣、扁平疣。
  三、痔疮参见插药法。
  四、肛瘘、骨髓炎、瘰疬等参见药捻法。
  【注意事项】
  l.提脓祛腐药多属刺激性腐蚀之品,应用时要谨慎。凡对升丹或汞、砒过敏者,禁用本法。
  2.病变在眼部、唇附近的应慎用,以免损伤粘膜等组织。头部、指、趾等肌肉薄近骨之处,不宜使用过烈的腐蚀药物,即使需要应用,也需加赋形药减其峻猛之性,以免损伤筋骨。对大面积疮面也宜慎用,以防发生汞中毒。
  3.凡见不明原因的高热、乏力、口有金属味等汞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用,并作尿汞测定,及时治疗。
  4.掺布烈性的腐蚀药,以不伤及周围健康组织为原则,腐蚀目的一旦达到,即应改用其它提脓生肌药。
  5.红升、白降丹以陈久者为佳,因久置可使药性缓和而减少疼痛。
  6.升丹为汞制剂,宜用不透光瓶装置,以免氧化变质。

  

坐药法

 

  坐药法是将药物制成丸剂或锭剂、片剂,或用纱布包裹药末,塞入阴道或肛门内以治疗妇女白带、阴痒及肛周疾病的方法。
  坐药法是将药物制成丸剂或锭剂、片剂,或用纱布包裹药末,塞入阴道或肛门内以治疗妇女白带、阴痒及肛周疾病的方法。
  坐药法源于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载蛇床子散:“温阴中坐药,蛇床子仁末之,以白粉(即铅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以后历代都沿用此法,并有所发展。清代《医宗金鉴o妇科心法》用蛇床子、吴茱萸、远志、干姜等份为末,绵裹纳阴中治妇人阴冷、寒湿带下作痒;《理瀹骈文》中则收载了5张坐药方,分别用于治疗阴痒、阴痛、转脬、带下,以及经闭、干血痨等病证。近代以蛇床子散加味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效果甚佳。
  【操作方法】
  治白带、阴痒等病症时,塞药前可先用一些燥湿杀虫止痒药物(如10%蛇床子煎液、苦参汤等)冲洗、熏洗阴道,然后将药物塞入阴道,连用数次。
  【主治病症】
  一、前列腺炎
  1.紫草红花糊(中级医刊1988;23(2):51)紫草30g,红花10g,穿山甲10g,乳香、没药各5g。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加凡士林调成糊状。病人取胸膝位,以1:1000新洁尔灭消毒会阴部3次,医生戴无菌手套。取药3~5g,捏成圆团,蘸少许液体石蜡或植物油,以食指将药自肛门轻轻塞入,送至直肠前壁,涂于前列腺附近。嘱病人伏卧位休息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功能清热活血散结。主治前列腺炎。
  2.野菊花栓(成药)(中国中药杂志1990;(5):44)野菊花栓1枚,塞入肛内,每次1枚,每日2次,1月l疗程。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急性前列腺炎。
  二、闭经
  土大黄散(《中国民间疗法》)土大黄15g,茜草lOg。上药共捣烂,纱布包成小团,系一线在外,塞入阴道中,每日1次,5-7次后月经即行。功能活血通经。主治各种闭经。
  三、带下病
  六神丸(成药)(新中医1989;(12):17)六神丸适量。取六神丸15粒,洗净外阴塞入阴道内,每日1次。功能清热止带。主治各种带下病。
  四、宫颈糜烂
  1.复方鸭跖草流浸膏(《中药贴敷疗法》)鸭跖草、山指甲、白背叶、蒲公英500g。上药加水4倍,煮至500ml,加防腐剂(95%酒精125ml):暴露宫颈后,清拭阴道分泌物,用有线棉饼塞(直径4cm,厚0.8cm,中心系一根长线,以便用药当天晚上病人能自行取出)蘸所制药膏适量紧贴宫颈糜烂面,隔日上药1次,10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主治宫颈糜烂Ⅱ度、Ⅲ度。
  2.参蛤散(中医杂志1983;24(11):39)人参膏干粉、蛤蚧粉、黄连素、乳香、没药、儿茶、冰片、铅丹。上药按5:2:0.2:0.2:;O.2:O.3:O.1:2的比例分别研成细末,并过筛,取备药混匀,装入胶囊,每粒重o.5g。用药前先冲洗阴道,然后将药放入阴道后穹窿部,隔日1次,1次2粒,4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I度宫颈糜烂。
  五、阴道炎
  狼牙液(中国医药学报1990;(1):42)狼牙(仙鹤草根茅)适量。上药洗净,晒干,剪碎,加水煎煮,浓缩成1g/ml的汤剂,装瓶高温消毒备用。用时擦净白带,用浸泡过的带线消毒帛球塞于阴道内,保留12小时,每日1次,7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杀虫。主治湿热型滴虫性、细菌性阴道炎。
  六、子宫脱垂
  双子散(《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五倍子、覆盆子各20g。上药共研末,以香油调后,用棉球蘸药塞入阴道深处,每日4次,3~5日为1疗程。功能收涩固脱。主治子宫脱垂。
  【注意事项】
  1.本法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2.若采用纱布包裹药末塞入法时,应先对药物及纱布作消毒处理。

  

药蛋滚穴法

 

  药蛋滚穴法是用鸡蛋在病人身体的一定穴位来回滚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药蛋滚穴法是用鸡蛋在病人身体的一定穴位来回滚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本法流传于民间,主要是通过鸡蛋滚动所产生的摩擦之力,以及鸡蛋与药物本身所具有的药性,刺激病人的腧穴、经络,以使气血流通,阴阳调和,从而达到愈病疗疾之目的。
  【操作方法】
  1.热滚法取煮制好的鸡蛋1枚,趁热于病人头、额、颈、胸、背、四肢、手足心等部以及穴位反复滚动热熨。此蛋凉后置药液中加热,继以另一只鸡蛋滚动。如此反复数次,以病人微汗为度。
  2.冷滚法生鸡蛋数枚,冷水洗净,于患部反复滚动。每日3~5次,交替使用,连续多日。
  【主治病症】
  一、外感高热
  鸡蛋退热方(《中医外治法》)鸡蛋2个,煮熟去壳,加路路通、艾叶适量,去壳的熟蛋在药液中煮10分钟,以蛋在患儿头额部先滚动10余圈,再依次在两太阳穴、后颈、背部两侧、胸前区、脐部、肘窝、腘窝各滚动10余圈,冷则另换1只,两蛋轮流使用。滚完后,另用鸡蛋1只煮熟切开,去壳、黄,2片蛋白重叠,纳入银戒指1只,敷于剑突下鸠尾穴处,1~2小时后去药,戒指呈绿色。功能退热。主治小儿外感高热不退。
  二、麻疹
  鸡蛋透疹方(福建中医药1963;(6):20)鸡蛋1枚,生葱3株,胡荽2.5g,将鸡蛋连壳放入药汤内煮熟,取蛋备用。趁热用蛋搓患儿,从头面到躯干,次至上、下肢,蛋凉再煮再搓,连续3~4遍后,盖衣被取微汗,每日1次,连用2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透疹。主治麻疹疹发不畅。
  三、疔疮
  鸡蛋冷滚法(《中国民间疗法》)生鸡蛋数枚,冷水洗净,于患部反复滚动。每日3~5次,交替使用,病愈为度。主治疗疮。
  【注意事项】
  应注意辨明热滚法与冷滚法的适应证。有鸡蛋过敏史者忌用此法。

  

握药法

 

  握药法,又名掌心敷药法,是将所选药物制成丸、散、糊等剂型,让病人握在掌心至汗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握药法,又名掌心敷药法,是将所选药物制成丸、散、糊等剂型,让病人握在掌心至汗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就载有握药治病的方剂,以后明代的《证治准绳》也有记载。清代吴尚先则在《理瀹骈文》中将其作为外治方法之一详为论述。
  【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制成丸、散、糊等剂型,让病人握于掌心。
  【主治病症】
  一、便秘
  温中通便丸(《理瀹骈文》)巴豆霜、干姜、良姜、白芥子、硫磺、甘遂、槟榔各等份,共研细末,加水做成饭丸。清早用花椒水洗手,麻油涂掌心(劳宫穴),握药。功能温中散寒通便。主治老年人虚寒性便秘。
  二、遗精
  芒硝握药(《中医外治法集要》)芒硝30g,装纱布袋内,放手心握紧,任其自然溶化。每日2次,10次为1疗程。病愈停用。功能滋补肾阴。主治阴虚火旺型梦遗、滑精。
  三、面神经炎
  面瘫糊(《中国民间疗法》)桂枝6g,麻黄6g,川芎15g,防风12g,防己6g,附子4g,荆芥6g。共为细末,葱白捣泥调和,握手心,令微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功能祛风散寒。主治风寒为主的面神经炎。
  四、骨槽风
  胡椒丸(《中医外治法简编》)胡椒37.3g,明矾、火硝、黄丹各11.19g,麝香37.3g,共研细末,用蜜调成两丸。取药1丸,病在左握左手,病在右握右手,用布包扎,松紧适度,不可移动。12小时换药1次。功能消肿止痛。主治骨槽风肿痛溃烂者。
  五、外感高热
  四仁散(《中医外治法》)桃仁、杏仁、栀仁、枣仁各3g,面粉5g,上药焙干研粉,加入面粉,鸡蛋清调匀分成2个饼,敷于两手心劳宫穴,布包固定。功能清热凉血。主治小儿壮热。
  六、咽炎
  硼盐握法(《中医外治法简编》)食盐100g,硼砂50g,两药拌匀。令病人先将双手以热水洗10分钟,然后两手对搓60下,马上将药分握两手心20分钟。功能清热化痰。主治咽炎。
  七、消化不良
  莱菔末握法(《中医外治法简编》)萝卜末90g,生姜15g,香附9g。共捣烂成泥,令患者分握两手心20分钟。功能消食除胀。主治消化不良。
  八、瘰疬
  加减健阳丹(《中医简易外治法》)胡椒30g,明矾、火硝、黄丹各9g,麝香3g。上药共为细末,以蜜调作2丸,病在左握左手,病在右握右手。腰以下则缚足心,以布扎之,不可移动,6小时一换。功能软坚散结。主治瘰疬。
  【注意事项】
  掌面有破溃者不宜施用本法,以免刺激创口。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压痛点及反应点,以产生效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注射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压痛点及反应点,以产生效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源于祖国医学针刺疗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它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和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由于本法兼具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因而疗效显著。
  【操作方法】
  1.备5~50ml注射器各l副,针头5?号、6号、7号各2个,穿刺针头7号2个,敷料2块,消毒后留用。
  2.按照穴位及部位与各种病变组织的治疗及解剖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深浅,有时一个穴位注射时可用多种角度刺入,总之可灵活应用。
  3.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进针后上下缓慢提插,刺到反应点,探到痰、胀、麻等特殊反应后,再回抽针心,如无回血即可注入药物。
  4.注射时应注意速度,一般以中速为宜,如是慢性病体弱者,应该轻刺激缓慢注入;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快速注入。
  5.根据注入部位与穴位的不同,一次注入药液的数量亦不同。头面耳穴等处一般为0.1~0.5ml,四肢及腰部肌肉丰厚处为2~15ml。可根据病情和药物浓度施以刺激的强弱,或酌情增减。
  6.每一疗程为10次,根据注射量的多少和反应情况,一般隔1~3日注射1次,每一疗程完毕后休息1周,再继续第二疗程。顽固慢性疾病以20~40次为1疗程。应适当地轮换穴位。
  【主治病症】
  一、急性阑尾炎
  肠痈穴位注射方(四川中医1987;(1):37)用注射用水作双侧耳穴新阑尾点注射,每侧注入0.2ml左右。每日注射2次,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后改为每日1次。体温高者,可加曲池穴位注射,病愈为止。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治急性阑尾炎。
  二、咯血
  鱼腥草注射液(中医杂志1990;(5):40)鱼腥草注射液2~4ml(1~2mg),令病人仰卧,伸直上肢,孔最穴处常规消毒,用5号针头抽取药液,快速垂直刺入穴位约O.5cm,然后缓慢向深推lcm,抽无回血徐徐注入药液。咯血期间,取双侧穴,每日2次,每次每穴2ml,3日为1个疗程。止后,剂量同上,每日1次,双侧或交替,巩固2~3天。功能清热解毒。主治肺热咯血。
  三、支气管哮喘
  穴位注射定喘方(《穴位药物注射疗法》)胎盘组织液2ml,或黄芪注射液2ml,或当归注射液2ml。取穴:天突、定喘、肺俞和大椎、足三里、肾俞两组,前组用于发作期,后组用于缓解期。操作按穴位注射常规,每穴注药0.3~o.5ml,强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功能补益肺肾。主治虚喘。
  四、胃下垂
  升芪注射液(湖北中医杂志1985;(2):44)黄芪、升麻制或100%注射液,取穴以足三里、胃俞、脾俞为主,交替使用。每穴1次3ml,6次后停1天。恶心呕吐加内关穴,上腹痛甚加中脘穴,下腹痛甚加三阴交穴,便秘加支沟穴,1月为1疗程。功能补气升提。主治胃下垂。
  五、泄泻
  穴注止泻方(《穴位药物注射疗法》)黄连素注射液200mg,取足三里(双)、止泻穴(气海、关元穴之间)。用注射器抽取黄连素液200mg(2m1),病人取仰卧位,用5号针头刺入足三里穴2.5cm左右,止泻穴1.5cm左右,感到疫胀后快速推注50mg(每穴),每日1次,或隔日1次,病愈即止。功能清热燥湿止泻。主治暑湿泻和食滞泻。
  六、呃逆
  穴注止呃方(经验方)生理盐水2ml。取病人双侧足三里穴,用5号针头刺入,待得气后注入生理盐水lml(每穴)。然后医生用手指按压病人双内关穴,由轻而重,以病人耐受为度,并有意识的与病人谈话,或提出难题让病人思考,分散其注意力。每次按压5~10分钟。功能降逆止呃。主治各型呃逆。
  七、痹证
  痹证穴注方(中国针灸1987;(6):1~2)“追风速”注射液(2m1)3支。上肢取穴: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穴:阳陵泉、绝骨、天溪;腰背取穴:大椎、身柱、天杼、至阳、阳关、命门等。每次选3~6个穴位,按穴位注射常规操作,每次用量6ml,每个穴位注入药液o.5~0.8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3个疗程休息2~4周后,继续注射,病愈停用。功能疏风、散寒、除湿。主治风、寒、湿痹。
  八、雷诺氏病
  活血通脉穴注方(《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当归注射液2ml。取曲池、尺泽、外关、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绝骨、血海穴。每用患肢2个穴位,交替轮流注射,每穴注射0.5-lml,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脉。主治雷诺氏病。
  九、腰痛
  腰痛穴注方(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9):696)注射用水。
  以注射用水于腰痛处压痛点作皮内注射,每次注射0.5~lml,以局部皮肤成橘皮样改变,皮丘直径1.5~2cm为宜。少数压痛点不明显者,可在疼痛部位相对应的体表取穴注射。功能缓急止痛。主治肾绞痛引起的腰痛。
  十、三叉神经痛
  1.穴注止痛方I(《穴位药物注射疗法》)注射用水。用注射用水O.1ml阿是穴(扳机点)注射,如扳机点在齿龈部亦可于粘膜下注射。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功能通络止痛。主治各型三叉神经痛。
  2.穴注止痛方Ⅱ(山东中医杂志1989;(5):20)当归寄生注射液2ml。用5ml注射器,6号针头略斜刺,于双手第2掌骨桡侧近指掌关节处探测到强针感后,注入药液。3日重复1次,治疗5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止痛。主治各型三叉神经痛。
  十一、神经性皮炎
  莪术三棱穴注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莪术三棱注射液2ml或4ml(含生药莪术2g或4g,三棱1g或2g),上半身取穴曲池,下半身取穴血海。以上药行穴位注射,每周2次,5次为1疗程。可连续使用,直至痊愈。功能活血清热。主治神经性皮炎有播散型皮损者。
  十二、肩关节周围炎
  肩痹穴注方(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2):115)丹参注射液3ml,取肩髑、巨骨、肩贞、臑俞、秉风、肩髎、天宗、肩前等穴位。每次选2~3个穴位,常规操作,每个穴位注射药液lml。轮换注射,2天1次,10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止痛。主治血瘀型肩周炎。
  十三、痛经
  痛经穴注方(浙江中医杂志1988;(12):530)5%当归注射液4ml,取双侧三阴交、内关穴隔日注射1次,每次每穴注射lml,于月经前后10天内使用。功能活血止痛。主治血瘀型痛经。
  十四、小儿佝偻病
  活血注射液(辽宁中医杂志1989;(5):33)活血注射液(当归、红花、川芎、丹参)3~6ml,选肾俞、足三里、内关,每穴注射1~2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3~6个疗程。功能补肾养血。主治五迟五软症。
  十五、急性扁桃体炎
  乳蛾穴注方(吉林中医药1989;(2):21)板蓝根注射液4ml,取2ml或5ml注射器,用6÷号针头抽取药液,取双侧足三里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直刺约0.6~1.2寸深,回抽无血,再将药注入,每侧穴注.2ml,每日1次,3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急性扁桃腺炎。
  十六、颈椎病
  颈椎病穴注方(浙江中医杂志1986;21(7):310)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5~lOml,取大椎穴旁开(病变侧)0.5寸处进针,以45。角斜向大椎穴注射。隔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天。功能活血化瘀。主治各型颈椎病。
  十七、肥大性脊柱炎
  通络穴注方(中国针灸1986;6(2):封四)威灵仙注射液2ml,骨宁注射液2ml,复方当归注射液2ml。选取气海、肾俞、大肠俞、及关元俞等穴位,将上药混合,按穴位注射法常规操作,每穴每次注射1.5~2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功能化瘀通络。主治肥大性脊柱炎。
  十八、鼻渊鼻渊穴注方(《中医耳鼻喉科学》)鱼腥草注射液0.5ml,取肺俞穴,进针3-5分注入药物,隔日1次,10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宣肺。主治实证鼻渊。
  【注意事项】
  1.应准确选定所需穴位和压痛点及阳性反应点,以免影响效果;局部要常规消毒,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对一些可能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应做过敏试验,朋性者方可应用。注射时针刺深达神经根、干时,在得气后应稍退针,抽无回血后再注射药液,严禁针刺、注射药物于关节腔内,严禁药物注入血管内。
  3.孕妇不宜在腰骶部及下腹部注射,以防引起流产。酒后、饭后以及强力劳动过度时不可立即行穴位注射,以免引起休克。不宜在表皮破损区穴道上针刺、注射,以免引起深部感染。凡禁针部位及腧穴,严禁采用本法。

  

药衣法

 

  药衣法是将药物缝入衣服之中,让病人穿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药衣法是将药物缝入衣服之中,让病人穿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使用药物服饰治病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多种用药衣治疗外感与内伤疾病的方法。自唐以后,药衣疗法得到继承和发展,许多医籍中都有不少药衣法的内容,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让患儿穿鹅毛衣,以治疗小儿惊跳;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载有“以蛛丝着衣领中”或“以远志着巾角中”治疗善忘,用菊艾护膝治疗膝痛等方法。
  【操作方法】
  1.衣领法将药物研末,撒在长条形白绵纸上,铺均匀,压紧压平。然后用棉布或丝绸做衣领或领衬,将含有药物的绵纸条缝入衣领或领衬中,缝严固定即成。使用时把衣领或领衬缝于上衣上,或将某些药直接涂于衣领上,令病人穿戴。可日夜连续使用,亦可白天使用,晚上脱下。
  2.背心法将药物研成细末,用细绵纱纸做背心。先将药末铺撒在棉花内,再包以薄棉纱布,缝严固定。或将新鲜中药打碎,纱布包裹,挤压之,榨取其药汁。再把棉花浸于药汁内,吸净药汁,取出棉花晒干,用此棉花做成背心。使用时让病人穿着背心,贴紧护住胸背,每天穿8小时以上,或全天使用。
  3.护腰(膝、肘)法将药物研为细末,根据不同病人的身材及病位选择不同型号的护腰、护膝、护肘等,再将薄棉布做成相应的内衬,在内衬各层铺撒药末,密密缝严,然后把内衬缝在护腰、护膝、护肘内,固定即成。令病人24小时连续使用,亦可白天戴,晚上拿下,或晚上戴,白天拿下。
  4.胸罩法用薄棉布做胸罩,把药物研末,平铺在各层棉布上,用线密密缝严固定。一般患侧有病痛,药末就撤在患侧棉布上,也可两侧均匀铺撒药末。使用时,可令病人日夜穿戴,直至病愈。
  5.泡衣法将药物研为细末,用绢丝或棉布做成香袋,把药末装入袋内。使用时,将香袋放在所穿衣服中,并置衣于衣箱内,关严,待药香泡浸整件衣服后,取出穿用。
  【主治病症】
  一、风寒咳嗽、哮喘
  姜汁背心(家庭医生报1987;(1):15)鲜姜汁5000g,捣碎,纱布包,挤取姜汁,以姜汁浸棉花,晒干,做成背心。令病人穿之,日夜护住胸背。或每日使用8小时以上。功能散寒解表。主治风寒咳嗽、哮喘。
  二、乳腺增生、乳房胀痛
  磁石胸罩(大众医学1986;(2):4)灵磁石100g,打碎,研末,缝入胸罩内。或选用市售薄磁片,缝在胸罩内层。令病人穿戴之。功能理气散结。主治乳腺增生、乳房胀痛。
  三、腰痛
  1.散寒护腰护(《中国民间疗法》)藁本、续断、苏木各30g,防风、白芷、附子、川乌、草乌各20g,金毛狗脊、独活各45g。上述药物研细末,用稀棉布制成棉布兜,将药粉铺在其中。日夜穿戴在腰部。功能温肾阳,散风寒。主治肾虚型及风寒痹塞型腰痛。
  2.养元固本暖腰(《理瀹骈文》)川椒30g,木香30g,破故纸30g,大茴香30g,升麻30g,川楝子30g,肉桂30g,附子15g,丁香15g,艾绒30g。将上药共研细末,与艾绒和匀,做成暖腰、护腰或药兜。令病人将暖腰等日夜护住腰部,以病愈为度。功箭温补肾阳。主治肾元不足,虚寒内生之腰痛。
  四、膝痛
  1.二乌护膝(《理瀹骈文》)生草乌、生川乌、黄芪、杜仲、仙茅、金毛狗脊、锁阳、川芎、当归、白芷、苍术、防己、牛膝、甘松、五加皮、木香、松香、细辛、肉桂各6g,艾叶60g。上述药物共研成细末,选择适宜的护膝,缝制成药物护膝,日夜使用。功能滋补肝肾,活血通络。主治肝肾亏虚型膝痛。
  2.祛风散寒护膝(《理瀹骈文》)草乌20g,防风20g,细辛20g,陈艾60g,先将草乌、防风、细辛共研细末,再将陈艾捣碎成绒,和匀,做成护膝,令病人日夜使用,以病愈为度。功能祛风散寒。主治膝痛证属风寒者。
  五、汗臭
  十二香药衣(《串雅内外编》)沉香15g,苜蓿香15g,了香3g,甘松香3g,藿香3g,青木香3g,艾纳香3g,鸡舌香3g雀脑香3g,白檀香9g,零陵香30g,麝香1.5g。将上药分别捣碎,研末,再拌和令匀,装入绛绢做的袋内,然后置衣箱所穿内衣中,待衣服吸收其香味后,即可穿用。功能芳香辟秽。主治汗臭。
  六、小儿惊跳
  鹅毛衣(《本草纲目》)鹅毛适量,用薄棉布做衣,鹅毛俅衣心,缝严,令病儿穿着使用。功能镇惊安神。主治小儿惊跳。
  【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病证,选择相应的治法。
  2.使用本法时,要将药衣等紧贴于病痛处,以便使皮肤吸收药物有效成分而产生治疗作用,否则会影响疗效。
  3.使用本法,每日需穿着药衣等6小时以上,有的需日夜使用,以确保药衣等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增强疗效。
  4.本法一般收效较缓慢,故主要用于慢性病证,急证、重证不宜应用本法治疗。
  5.药衣等在不使用时,需置阴凉干燥处保存,以防霉烂变质而影响疗效。含芳香性挥发成分的药衣尚需密封保存。
  6.使用本法时,病者如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中止使用。过敏较严重者,尚需进行抗过敏治疗。

  

蒸气疗法

 

  蒸汽疗法,又称中药蒸气浴,系利用药液加热蒸发的气体进行治疗的方法。
  此法很多中医书籍中均有记载,如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就载有20余首熏蒸方药,分别治疗伤风感冒、中风、便秘、痢疾、癃闭、脱肛等病证。本法主要是借药液轻清氤氲之气,直透腠理,同时可通过口鼻吸入,以发汗祛风、散寒除湿、温通经络、除痛止痒,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操作方法】
  一、全身蒸熏
  1.在一密闭小室中,将所用药物加热煮沸,蒸发气体,病人裸露(只穿短裤)坐或卧于室中,治疗室内气温从30~35℃开始,渐增至40~45℃,一般蒸熏时间15~30分钟。蒸熏后病人要安静卧床休息,不要冲洗。治疗可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为1疗程。
  2.简易蒸熏法将加热煮沸的中药煎剂倾入较大容器中,容器上置木板,病人裸坐其上,用被单围住全身,仅露头面进行蒸熏。
  二、局部蒸熏
  将加热煮沸的中药煎剂,倾入适当大小的容器中,约1/2~2/3,让病人将患部置于容器中,离药液一定距离,上覆毛巾,不使热气外透,进行蒸熏。
  【主治病症】
  一、外伤疼痛
  透骨草蒸熏方(《中医简易外治法》)羌活、透骨草、连翘各30g。上药兑水4大碗放搪瓷盆中,煮沸离火,将病人患部放在瓷盆中,离水约10cm高,上覆毛巾,不使热气外透,进行熏蒸。每日3~5次,7天为1疗程。功能散寒活血止痛。主治外伤疼痛。
  二、凝脂翳
  五倍子煎(《医方类聚》)五倍子30g,以五倍子煎汤,以厚纸中剪一大孔如眼,覆汤盏上,用眼对孔,令蒸气熏目。冷则再热,每日3~5次。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凝脂翳。
  三、痹证
  荆防汤(安徽医学1988;(3):50)荆芥lOOg,防风lOOg,苏叶50g,麻黄40g,羌活lOOg,独活lOOg,秦艽60g,苍耳子50g,干姜lOOg,伸筋草40g,菖蒲根500g,葱白300g,细辛30g,苍术lOOg,川芎80g,白芷40g。将上药置于锅中水煮沸15分钟,使其温度保持在45~55℃之间,以熏蒸病变部位。每次可熏30分钟~1小时,7日为1疗程。熏蒸时以大汗淋漓为度。功能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主治一切风寒湿痹证。
  四、癃闭
  梧桐皂角蒸熏方(《中国民间疗法》)臭梧桐子、皂角各120g,将上药加水煎煮60分钟,加麝香1.5g冲入瓷瓶中。将尿道口对准瓷瓶口,熏蒸。蒸气熏时,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时I司司30~40分钟。功能开郁通淋。主治肝气郁滞之癃闭。
  五、痔疮
  1.马齿苋熏方(《民间中草药验方选》)马齿苋l把,和米醋煎沸,以药汤的蒸气熏肛门,每日1次,每次20分钟,3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痔疮。
  2.冰片樟脑熏方(浙江中医杂志1982;(2):83)冰片、障脑各3g,开水溶化,趁热熏患处。功能凉血解毒。主治痔疮。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
  红花蒸熏方(中华理疗杂志1982;5(1):64)红花、透骨草、刘寄奴、土鳖虫、秦艽、荜拨、川芎、艾叶各10g。上述药勿加水置于功率700W的电炉上加温,并将其放在治疗床下,相距治疗洞口(直径25cm约20-50cm。病人卧于治疗床上接受蒸汽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止痛。主治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七、腰肌劳损
  红藤煎(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4(4)。251)红花15g,当归90g,活血龙90g,五加皮90g,防风120g,牛膝120g,金刚刺120g,红藤120g。上药加水过药面,煎煮沸30分钟,置于治疗床的洞孔(直径约30cm)下15~20cm处。病人卧床上,腰部对准治疗洞口直接蒸熏,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日1次,15~20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主治风寒湿型腰肌劳损。
  八、手脚挫伤
  手脚挫伤方(《中医简易外治法》)松木锯末500g,陈醋500ml。上药加水400ml煮沸后,将患足置于药盆上,约距20cm,上覆盖宽大毛巾,进行蒸熏20~40分钟,每日1~2次,5~7次为1疗程。功能理气止痛。主治气滞型手脚挫伤。
  九、头痛
  1.苏茶煎(《理瀹骈文》)紫苏、川芎、川椒、葱白、细茶各15g,上药煎汤熏头面。功能温经散寒。主治寒湿头痛。
  2.补血止疼汤(《理瀹骈文》)当归60g,川芎30g,荆芥穗120g,上药共煎汤熏头面。功能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主治血虚头痛。
  十、产后中风
  荆芥汤(《理瀹骈文》)黑荆芥穗30g,童便500ml,上药同煎熏患者口鼻。功能祛风通络。主治产后中风。
  十一、带下病
  蛇床子甘草汤(《理瀹骈文》)蛇床子、甘草各等份,研末,水煎熏会阴处。功能燥湿杀虫。主治带下症。
  十二、昏迷
  醋熏方(江西中医药1984;(5):42)食醋1匙,入烧红铁器,淬起醋烟,熏病人口鼻。功能开窍醒神。主治产后晕厥或大出血后昏厥。
  【注意事项】
  1.蒸气浴室设有观察窗口,治疗时工作人员应随时注意病人情况,以便作相应处理;本法不宜出汗太多,否则容易引起感冒、虚脱等。用简易蒸熏法治疗时,应注意避风保暖。
  2.局部蒸熏时,患部与药液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可根据药液的温度不断调整,以温热舒适,不烫皮肤为度。
  3.恶性肿瘤、癫痫、急性炎症、心脏功能不全、慢性肺心病等,禁用此法。

  

蜂毒法

 

  蜂毒法是将蜂毒注入人体一定部位引起红肿疼痛,从而收到治疗效果的一种外治方法。
  蜂毒法是将蜂毒注入人体一定部位引起红肿疼痛,从而收到治疗效果的一种外治方法。
  用蜂毒治病由来已久,最初流行于民间,其方法是捕捉工蜂直接螫刺病人皮肤表面.促其毒囊中的毒液排出后,再拔除螫刺。主要用于治疗痹证。由于本法手续繁杂,且局部疼痛剧烈,所以近代改用预先制备的蜂毒水剂或油剂,进行皮内注射,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到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支气管哮喘、面神经麻痹等证。一些研究机构还对蜂毒的治疗机理进行了研究,现代研究初步表明:蜂毒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抗惊厥,并有镇痛、抗菌作用,能提高机体防御机能而促进患病机体康复。
  【操作方法】
  一、蜂螫法
  用镊子轻轻夹住工蜂的腰腹部,将其尾部对准患处或应刺穴位,然后稍稍夹紧镊子,蜂螫即刺入皮下,再加压其腹部,促使毒液注入。初痛甚微,2~3天有红肿热痛反应,4~5天后肿痛消失。每7天治疗1次,7次为1疗程。为减轻疼痛,可预先用普鲁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二、注射法
  1.用预先制备的蜂毒水剂或油剂,行皮内注射,以200蜂毒为]疗程。开始以1蜂毒(约0.1m1)作皮内注射,如无不良反商。可隔日递增1蜂毒,直至1次注射10蜂毒。然后根据病人情况应用维持剂量,每次3~6蜂毒,隔日1次,至总量达200蜂毒为止,全程约需3个月。
  2.注射部位,可采用两侧上臂或大腿背面皮肤,轮流注射;或按不同病患部位,在痛点周围进行注射,也可参照经穴原则,行穴位注射。
  【主治病症】
  一、胆囊炎
  穴位螫刺法(《中国民间疗法》)以蜂螫太阳、头维等穴,每日1次,或酌情以右胁上腹部疼痛缓解为度。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湿热所致的胆绞痛。
  三、头痛
  穴位螫刺法(《中国民间疗法》)取蜜蜂螫太阳、头维等穴,每穴被蜂螫3下,每日3次,每次间隔1分钟,1天为1疗程。主治头痛。
  三、坐骨神经痛
  1.局部螫刺法(《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取1~5只蜂,行疼痛部位螫刺,每日或隔日1次。主治坐骨神经痛。
  2.穴位螫刺法(《中国民间疗法》)取蜜蜂行腰阳关、秩边、环跳、委中和坐骨神经循行路线附近的穴位进行穴位螫刺,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1次。功能通络止痛。主治坐骨神经痛。
  四、支气管哮喘
  1.穴位螫刺法(《中国民间疗法》)用蜜蜂对大椎、天突、膻中、列缺、中府穴行穴位螫刺,每次螫刺2~3个穴位,每日或隔日1次。功能宣肺平喘。主治支气管哮喘。
  2.蜂毒注射法(《医学科学参考资料》中国医学科学院编)取蜂毒对大椎、天突、膻中、列缺、中府穴行穴位注射,或四肢皮下轮换注射。功能官肺平喘。主治支气管哮喘。
  五、过敏性鼻炎
  穴位螫刺法(《中国民间疗法》)取蜜蜂对迎香、印堂、合谷、鼻膈外部进行穴位螫刺,每次2~3穴。功能通鼻窍。主治过敏性鼻炎。
  【注意事项】
  1.本法副作用较大,尤其是直接螫刺法,除局部红肿、瘙痒、热痛外,还会有全身风疹块,或头昏、恶心、脉速、体温升高等。全身反应多在安静休息数10分钟或数小时后消失。局部红肿直径在1~lOmm内者无须特殊处理,约1~3天内能自行消退,如直径超过10mm者,则不宜再进行治疗。蜂毒注射法,须先做过敏试验,如有过敏反应者则不宜使用蜂毒。
  2.本法疗程较长,若2个疗程不见痊愈或无显著好转者,则应停止治疗。
  3.本法对妇女、小孩、老人及对蜂毒敏感者须慎用。
  4.患有肺结核、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病、癌症,有出血倾向者,肝、肾、胰腺疾病及精神病者,均须禁用本疗法。

  

药捻法

 

  药捻法是将腐蚀药加赋形剂制成线香状的药捻,插入细小的疮口中或瘘管、窦道内,以引流祛腐,促其疮口愈合的方法,是外科透脓祛腐法的一种。药捻,又称药线、捻子、拈子、纸捻、药条,古代医籍中更有称之为经者。
  药捻法是将腐蚀药加赋形剂制成线香状的药捻,插入细小的疮口中或瘘管、窦道内,以引流祛腐,促其疮口愈合的方法,是外科透脓祛腐法的一种。药捻,又称药线、捻子、拈子、纸捻、药条,古代医籍中更有称之为经者。
  我国晋末就已将纸捻用于脓肿引流。隋唐时期,纸捻引流扩大应用于瘘管治疗。至宋代,药线引流已广泛用于外科临床,《太平圣惠方》中就详细记载了纸捻引流祛腐的方药、适应证及用法。如“治诸痈肿,破成疮口,脓带清薄……,右件药细研如粉,贴之。如疮口深,作纸紝子,引散入疮口里面候肉生,即合疮口。”
  《卫济宝书》则首先提出了在疮口中“以油捻子塞之”的方法,即在药捻子上润以油类的使用方法。之后,药捻法代有发展,药捻所用方药也层出不穷。解放后,医务人员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卜。又不断加以创新,摸索出更有效的方药及更安全的使用方法。如徐州市采用天龙散(天龙、冰片、煅珍珠)引流条代替升丹药捻,治疗结核性窦道,大大提高了疗效。此外,将捻制成线经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也使其法更臻完善。
  【操作方法】
  1.外粘药物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芨汁与药和匀,粘附在纸线上,候干贮存,随时取用。目前大多采用前法。外粘药物,一般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因它有提脓祛腐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2.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裹药物,一般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这些药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
  3.具体使用时,应顺着疮口方向插入药线,插到口道底部后再抽出少许,外留O.5cm,便于换药时取出。
  【主治病症】
  一、瘰疬
  1.白降丹(经验方)水银30g,火硝30g,白矾30g,硼砂9g,青盐9g,硇砂9g。将诸药研末入罐内,文火上加热熔化,以不见水银星为度。待白烟尽,离火稍冷,缓转罐子,使药物附着罐底,文火烤干,冷凝倒瓷盘中,用湿桑皮纸及熟石膏封严四周,再用文火加热。全部过程3~4小时。待火冷却拆除炼丹装置,将盆内白色针状结晶物取出,装瓶备用。用消毒白布做捻条插入管内,2日1次,3次为1疗程。功能祛腐生肌。主治颈淋巴结核破溃期已形成瘘管者。
  2.蟾酥捻子(《医宗金鉴》)蟾酥、寒水石各黄豆大1块,白丁香15粒,巴豆10粒(去壳)。上药共研细末,混合再研匀,炼蜜搓成捻子。用时,先以针将瘰疬当顶刺一孔,插捻于孔内,用绿玉膏盖贴,连插3日后单换膏药。功能软坚散结。主治瘰疬。
  二、骨结核
  硇砂药捻(中医杂志1957;(12):638)紫硇砂12g,煅蜣螂15g,红升丹12g,冰片12g。上述药物研成极细制成药捻,用时插入窦道,2天换1次,7次为1疗程。功能祛腐生肌。主治骨结核形成的窦道。
  三、化脓性骨髓炎
  1.排脓祛腐I号(中西医结合杂志1980;4(11):682)红升丹或黄丹,研细末,调成直径0.25cm、长lOcm的干药捻,按药捻法常规操作,插入创口引流,2天换1次,4~6次为1疗程。功能排脓祛腐。主治骨髓炎窦道。
  2.排脓祛腐Ⅱ号(中西医结合杂志1980;4(11):682)红升12g,煅石膏12g,川黄连粉3g,轻粉3g,冰片2g。上药共研细末,调制成直径0.25cm,长10cm的干药捻,按药捻法常规操作,插入创口引流,2天换1次,4~6次为1疗程。功能去瘀生新。主治骨髓炎窦道。
  3.排脓去腐Ⅲ号(中西医结合杂志1980;4(11):682)五花龙骨6g,血竭5g,赤石脂5g,煅石膏12g,冰片2g。上药共研细末,调制成直径0.25cm,长10cm的干药捻,按药捻法常规操作,插入创口引流,2天换1次,4~6次为1疗程。功能祛腐生肌。主治化脓性骨髓炎窦道形成者。
  四、耳鸣、耳聋
  菖蒲药捻(《中国民间疗法》)巴豆仁、蜀椒、石菖蒲、全蝎、松香各等份。上药共研细末,装瓶贮备。用时将黄蜡熔化和诸药做成药条,放入耳内,每日换药1次,7日为1疗程,间隔3~5天再使用。功能补肾开窍。主治肾虚耳鸣耳聋。
  五、中耳炎
  聘耳药捻(陕西中医1986;(12):350)红升丹60g,冰片3g,麝香1.5g。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密封,消毒备用。用时先清除患侧外耳道分泌物(最好用吸引器),再以3%双氧水擦净,然后以75%酒精浸湿棉捻(以脱脂棉搓成长2~3cm、直径lmm的棉捻,消毒备用),在药末中蘸匀,放置于外耳道底部(应与鼓膜保持约mm距离,以防刺激鼓膜产生不适),每1~2日换药1次,9~4次后脓止耳干。功能解毒排脓。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六、鼻疔
  九一丹(《医宗金鉴》)熟石膏9g,升丹1g。上药共研极细末,用药线蘸药形成药捻,放入疮内,行药线引流。每日1次,直至脓尽腐祛。功能透脓祛腐。主治鼻疔切开排脓后毒邪外出,气阴不足型。
  七、痔瘘、痔核
  1.痔漏内去肉管子方(《外科启玄》)轻粉24g,硇砂15g,松香18g,铜绿9g,黄蜡18g,苦参15g。先熔黄蜡、松香,次入细药末搅匀,冷定取出,手捻如线香状。先用荸荠苗探测瘘管浅深,再插入大小长短适宜的药捻,1天1换,待肉管子脱落,肉芽生长为止。功能祛腐脱管。主治痔瘘。
  2.枯痔钉(《外科学》)红砒、明矾、朱砂、雄黄、没药。先取红砒O.3g、明矾O.6g(捣碎)混匀后置瓦壶内,四周用炭火烘,火力须猛,约烧2~3小时(黑烟消逝,白烟出现即可),将瓦壶取出,待冷却后,即可得雪白的明矾与砒的化合物。取化合物4份、朱砂1份、雄黄2份、没药0.5份,混合,捣碎研成均匀细末,另取米饭(干米计算)8份,煮成糊状。再取混合药末1成,米糊2成,混合调匀,搓成铁钉状药捻,阴干备用。用时,将枯痔钉沿肠壁纵轴成25~35。角方向旋转插入粘膜下痔核中心,一般深约lcm。插钉多少按痔核大小而定,一般每痔插4~6根,间距0.3~0.5cm,应使钉外露lmm,才能保持固定和防止插口出血。功能枯萎痔核。主治痔核。
  3.蜡矾针(《外科诂人定本》)枯矾少许,将黄蜡熔化入枯矾内,制成小长条药捻,纳入瘘管内,脓尽后以生肌散敷之。功能祛腐排脓、生肌。主治痔瘘肌肉不生、脓血淋漓者。
  八、乳岩
  冰螺捻(《医宗金鉴》)硇砂O.6g,冰片O.3g,白砒3.6g,大田螺(去壳线穿晒干)5枚。将螺肉切开,同白砒研末,再加硇砂、冰片研细,以厚米糊搓成捻子,放在瓷罐内密封。用时,将捻子插入针孔,外用橡皮膏贴封。功能软坚散结。主治乳岩。
  【注意事项】
  1.疮未熟、脓未成及有出血者不可用药捻。
  2.药物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以利下次换药时取出。
  3.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亦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时间;若窦道清洁,肉芽生长良好,即应停用,以免影响愈合。
  4.胸背部疾患慎用药捻,特别是胸背瘘管,因其接近内脏,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脏器而致危症。
  5.对含砷、汞成分较多的药捻,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其毒副反应,颜面及粘膜等部位一般不用,对砷、汞过敏者禁用。

  

药棒疗法

 

  药棒疗法是在穴位上涂药水后,用特别的木棒进行叩击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药棒疗法是在穴位上涂药水后,用特别的木棒进行叩击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独具风格的一种外治方法,清代《医宗金鉴》中称为“振挺”,并解释云:“振即振击,挺即木棒”,即用木棒叩击患部以治疗疾病。近代医家多不采用,但民间仍流行,将其称为“神棍”、“摩棒”、“打棒子”、“敲膀子”等。
  【操作方法】
  取1根长26~40cm、宽1~2cm、厚o.7~lcm,表面光滑、略成弧形的木棒,在特制液中浸透数日后备用。在所选穴位上涂擦适当的药水,然后用木棒以不同手法进行叩击。经反复涂药、叩击,直至局部出现斑块或皮肤呈橘皮状,患者自感灼热、疼痛减轻或消失为度。一次药棒治疗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和部位,可分别选用点、拍、打、甩等手法。
  1.点法将药棒尾端放在食指和中指中节上,拇指压棒,用腕力叩击,棒点要叩在穴位上,力求准、稳,用力轻、着力匀、触面小,使病人有痰、胀、麻并沿其经络循行路线放散。点叩数分钟后,皮下出现青紫或乌黑斑块,患处感到发热为佳象。
  2.拍法药棒尾端放在食指中节和中指、无名指节第3节上,拇指压在食、中指缝间,腕肘同时用力叩击,药棒顶端1.5~3cm之间接触皮肤,对患处拍打。此法多适用于肌肉丰厚处或点到一定程度时。
  3.打法药棒尾端放在小指第3节上,手握棒,大拇指和食指钳形握棒,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或略向外侧偏斜,用药棒侧面叩打患处。此法用在点、拍之后。点拍时,皮肤出现斑块由小而大,数块连成一片,呈橘皮状隆起,再使用此法,则患部发热,疗效更佳。
  4.甩法药棒尾端紧紧握在手心,腕、肘、背均可用力甩击患处。甩击时药棒可在手心中翻动。甩法叩击可迅速叩击出包块,但甩击时涂擦药水份量须为上述三法所用量的2倍以上,叩击后立即涂擦药水,还要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破损。
  本法所选叩击穴位,除沿用循经取穴、局部取穴的方法外,还可根据药棒叩击的特殊性和药棒疗法的适应证,采取凹陷取穴法和特殊取穴法。凹陷取穴法,系指选取人体表面肌肉和骨骼凹陷处的穴位。特殊取穴法,系指在穴位的上下左右取其四周邻近穴位叩击。
  【主治病症】
  一、肩关节周围炎
  化瘀止痛棒(中医杂志1988;(3):39)生川乌30g,生草乌30g,桂枝30g,红花30g,细辛20g,樟脑20g,芒硝20g,雷公藤lOOg,白砂莲60g。上述药物研细末,用白酒6000ml浸泡10天后,以软质木料制成叩击锤,放入药液浸泡后,取出叩击患肩肩髃、肩髎、肩前、肩后、曲池及阿是穴等,叩击频率90~100次/分,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止痛。主治血瘀及风寒型肩关节周围炎。
  二、沙眼
  海螵蛸药棒(《中医眼科学》)用海螵蛸剔除坚硬外壳,切成小条状,一端削成鸭舌状,用高压消毒或浸泡于10%黄连液或5%大蒜液中24小时,后取出凉干备用。术前将患眼用1%地卡因表面麻醉,翻转眼睑充分暴露睑结膜面滤泡簇集处,用海螵蛸之鸭舌端紧贴病变处,略施压力,来回摩擦,至轻出血,沙眼之滤泡基本消失为止。用消毒棉签拭去残血,点入黄连眼膏或抗生素眼膏,勿需包扎。每4~5日1次。功能解毒散结。主治浸润进行期沙眼。
  【注意事项】
  1.对胸部靠近心脏处及头面部不能叩击;腹部只能轻点;细小关节部位,如指、腕、踝、趾、锁骨等关节和颈项部位,宜轻点、拍;腰部应轻点、拍、打;四肢肌肉较丰厚处,点、打、拍、甩四法皆可用,宜先轻后重;四肢关节可重点、重拍、轻打、轻甩。
  2.对年迈、体弱、病重、空腹、疲劳、酒后、过度紧张者,要防止晕棒,若见晕棒现象,可按晕针处理。
  3.部分疾病需配合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沐浴法

 

  沐浴法即是用药物煎汤沐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类似现代水疗法中的药浴法。

  沐浴法即是用药物煎汤沐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类似现代水疗法中的药浴法。
  早在《内经》中就已有“摩之浴之”、“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等有关水疗的记载;张仲景则在《金匮要略》中明确记述了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伤:“先锉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痛楚立瘥”,开沐浴法之先河。以后,本法一直沿用并不断发展,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清代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就有沐浴方10余首,分别用于治疗内、外、儿、皮肤等科的一些疾病。本法是藉沐浴时浴水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从而起到发汗退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
  根据具体病症,选取适当的药物制成煎剂,然后把药液加入沐浴用的热水中,乘热遍洗头部及全身;也可将药物装入纱包,放入热水中进行沐浴。一般每日洗1~2次。
  【主治病症】
  一、尿血
  凉血沐浴方(《中医外治法集要》)蒲黄150g,旱莲草600g,车前子草150g。上药加水煎煮15~20分钟,倒入大盆中,待水温40℃左右,沐洗少腹部,每日1次。功能凉血止血。主治热伤血络所致的尿血。
  二、感冒
  1.发散风寒方(《中国民间疗法》)麻黄lOg,薄荷15g,荆芥15g,防风12g,生姜lOg。上药煎2次,混合,取汁擦浴全身,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日换药1剂,3日为1疗程或病愈停用。功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感冒。
  2.疏风清热方(经验方)桑叶、菊花、薄荷、荆芥各15g,芦根30g。水煎两次,混合,取汁擦浴全身,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日换药1剂,3日为1疗程或病愈停用。功能疏风清热。主治风热感冒。
  三、呕吐
  胡椒干姜汤(《中医外治法简编》)胡椒20g,绿豆1把,黄连120g,干姜120g。上药加水煎煮20分钟,煎取药液3000ml,兑入凉水至40℃左右,沐浴胸腹部,冷后加温再浴,并浸双足。每次30~60分钟,每日1~2次。功能温胃散寒止呕。主治暴饮暴食弓f起的呕吐。
  四、便秘
  硝黄通便汤(《中国民间疗法》)芒硝、大黄、甘遂、牵牛子各等量,加水煎汤,量依据浴盆而定,待药液40℃时,沐浴全身。亦可煎取药液500ml,兑入温水中沐浴。每日2次。功能攻积导滞。主治实热便秘。
  五、痹证
  1.除湿活血沐浴方(《中医外治法》)透骨草、延胡、归尾、姜黄、川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lOg。共研细末,纱布包扎好,加水煎煮,过滤去渣,乘热洗浴患肢。每日1次,每次约1小时,7~10日为1疗程。功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治风湿痹证。
  2.清热活血沐浴方(《中国民间疗法》)桑枝、海桐皮、稀莶草各lOOg,海风藤200g,络石藤200g,忍冬藤60g,鸡血藤60g。共研细末,纱布包扎好,加水煎煮,过滤去渣,乘热洗浴患肢。每日1次,每次约1小时,7~10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主治热痹。
  六、盗汗
  收敛止汗汤(经验方)麦冬30g,五味子50g,黄柏40g,艾叶30g。上药水煎煮1桶,在避风保暖处沐浴全身,有条件者可浸泡于浴池,3~4天1次。功能收敛止汗。主治各型盗汗。
  七、肥胖症
  利水减肥汤(《中国民间疗法》)冬瓜皮500g,茯苓300g,木瓜100g。煎水沐浴,用热水浴法,每日1次,20~30天为l疗陧。功能利水渗湿。主治单纯性肥胖症。
  八、湿疹
  千里光藏青果沐浴方(《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千里光5O0g,藏青果90g,煎水洗沐,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至愈为止。功能清热燥湿。主治范围较大的各种湿疹。
  九、痱子
  消痱沐浴方(经验方)藿香20g,佩兰20g,野菊花20g,枇杷叶60g,滑石30g。上药加水煎至2000ml,加清水1倍洗沐。每日1次,3~5天为】疗程。功能祛暑利湿。主治痱子初起属暑湿.盛者。
  十、荨麻疹
  燥湿止痒汤(云南中医杂志1986;7(1):20)蛇床子20g,明矾12g,花椒6g,土茯苓30g,白藓皮15g,苦参30g,荆芥12g,食盐20g。诸药加水2000ml,煎煮至1000ml,将药液倾入盆内,加温水适量,入盆浸浴,用毛巾边擦边洗,至药液渐凉为度。每日1次,每剂药可煎用2~3次。功能燥湿止痒。主治荨麻疹周身起风团,剧痒者。
  十一、银屑病
  银屑病溶液(《常见皮肤病中医治疗简编》)枯矾、川椒各120g,朴硝500g,野菊花250g。上药加水lOkg,煮沸过滤后趁热洗浴,每日1次。功能清热凉血。主治银屑病各期皮损。
  十二、剥脱性皮炎
  1.糠浴(《实用皮肤科学》)麦糠、米糠或谷糠1~2kg,任选一种盛于布袋内,加水5~lOkg,煮约半小时,再加水适量,调整水温使其约为30~45℃,作全身沐浴,一般20~60分钟。主治剥脱性皮炎。
  2.淀粉浴(《实用皮肤科学》)淀粉或面皮1000~2000g或玉米粉适量,先将淀粉或面粉以适量水调成糊状,放入浴盆中,再加适量温水作全身浴;或将淀粉或面皮盛于布袋内,放入浴盆中,用热水在袋上冲,然后加温水适量作全身浴,水温在30~45℃之间。洗浴时常捏布袋,或以布袋代浴巾。若用玉米粉浴,可将玉米粉先用冷水调和,再加热水煮成糊状,然后加温水适量稀释作全身浴,一般20~60分钟。主治剥脱性皮炎。
  十三、皮肤瘙痒症
  1.疏风燥湿止痒剂(《中国民间疗法》)防风30g,川羌25g,荆芥20g,地肤子40g,蛇床子60g,川乌lOg,草乌10g,浮萍lOOg,生地30g。水煎稀释后,倒入浴盆,水温40~50℃,沐浴15~20分钟,每日1~2次,5~7天为一疗程。功能疏风燥湿止痒。主治全身皮肤瘙痒。
  2.止痒浴剂(《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枯矾120g,川椒120g,朴硝500g,野菊花250g,上药加水15~20kg,煎煮开,过滤后趁温洗浴,至微出汗为度。每N1次,5~7天为1疗程。功能燥湿止痒。主治全身顽固性瘙痒。
  十四、胎黄
  大黄洗剂(经验方)大黄、硝石、黄柏、山栀各lOg,上菇共煎汤1000ml,擦洗患儿全身,每日2次,3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新生儿黄疸。
  十五、水痘
  水痘洗剂(中医杂志1989;30(3):10)银花、连翘、六一散、车前子各lOg,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15g,上药共煎汤lOOml,兑入温水中外洗患部,每日1~2次,3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水痘。
  【注意事项】
  1.浴液温度要适中,不能过热,以免烫伤。
  2.沐浴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风,洗毕应立即拭干,盖被保暖。
  3.高热大汗及高血压、主动脉瘤、心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扑粉法

 

  扑粉法,亦称撒扑法,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撒扑于患处,以冶疗疾病的方法。
  扑粉法,亦称撒扑法,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撒扑于患处,以冶疗疾病的方法。
  本法应用很早,魏晋时期,陶宏景就已记载麻黄根“止汗,夏日杂粉用之”。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也载有牡蛎“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以后,此法历代相传,所用药物不断增多,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治“腋下胡臭,矾石绢袋盛之,常粉腋下”;陈实功《外科正宗》载石珍散(煅石膏、轻粉、青黛、黄柏末)治疗疱疹;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载玉红散(朱砂、寒水石、麝香)扑患处治肌衄;现代则有用绿豆、氧化锌、樟脑、滑石粉研细组成止痒扑粉,治疗夏季皮炎、痱子等病。
  【操作方法】
  1.将所选药物经研或碾、炼、煅、烧等方法,制成极细的粉末状物备用。
  2.将患处洗净,用新“粉扑”蘸药粉扑匀患处皮肤,亦可直接将药粉干撒于患处,每日撒扑3~5次。
  【主治病症】
  一、外伤出血
  活血止血散(《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降香25g,五倍子30g,红花lOg,白芨25g,血竭lOg。上药分别研为极细粉末,均匀混合,再置于Ioo~c干燥箱中消毒备用。用时将药粉撒在伤口,布包固定即可。功能活血止血。主治外伤出血。
  二、雷诺氏病
  生肌散(浙江中医杂志1988;23(2):66)煅象皮、乳香、没药各6g,煅石膏12g,珍珠0.9g,血竭9g,冰片3g。上药研细末,扑于患肢坏疽处,每日1~2次。功能活血止痛,敛疮生肌。主治雷诺氏病。
  三、面部疔疮
  1.1号白石散(浙江中医杂志1983;(4):20)白毛夏枯草lOOg,石灰50g,上方共研极细末,过80~120目筛,备用。用时在患处消毒,排脓后撒上白石散,伤口大者可敷以纱布,隔日1次。5~7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颜面疔疮证见红肿热痛,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在38℃以上者。
  2.2号白石散(浙江中医杂志1983:(4):20)白毛夏枯草75g,石灰50g,共研极细末,过80~120目筛,备用。用时在息处消毒,排脓后撒上白石散,伤口大者可敷以纱布,隔日1次。3~5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颜面疔疮局部症状较轻者。
  四、阴部湿疹
  黄柏五倍子散(《中医外治方药手册》)黄柏、五倍子各等量,共研细末,撒扑患处,每日1~2次,连用至愈。功能清热燥湿。主治阴囊有糜烂渗出的湿疹。
  五、毛囊炎
  青黛散(《实用皮肤科学》)青黛30g,海螵蛸末90g,煅石膏末370g,冰片3g。先将青黛研细,次加海螵蛸末研和,冰片研细,加入上药末少许研匀后,再加全部药末研细调匀,直接以药末扑患处。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毛囊炎渗水多者。
  六、粘膜白斑
  月石散(经验方)煅月石18g,煅石膏9g,煅人中白9g,青黛3g,薄荷o.9g,黄柏2.1g,川连1.5g,冰片3g。先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水飞(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又将其余5味各研细后,和匀,用瓶装,封固不出气。先洗漱口腔,然后再以药管吹敷患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口腔粘膜白斑。
  七、带下病
  黄柏散(江西中医药1990;(1):32)黄柏、蒲黄、甘草、雄黄各0.6g,薄荷、龙胆草各0.3g,青黛、冰片各0.9g,生石膏3g,珍珠粉0.1g。上药研细末,过120目筛,混匀装瓶密封备用。用窥器暴露宫颈后,以O.1%新洁尔灭清洗阴道及宫颈(宫颈炎症明显,脓性分泌物多,可用75%酒精擦洗),然后用喉头喷粉器将药粉均匀喷撒于患部,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止带。主治宫颈糜烂所致的带下。
  八、木舌
  木舌扑粉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黄9g,芒硝5g,甘草9g,栀子5g,黄芩,薄荷9g,连翘5g,竹叶5g。上方各研为细粉后,混合拌匀,扑粉于患处,日扑4~5次,5日为1疗程。功能泻火清热。主治木舌。
  九、小儿脐患
  1.渗脐散(《医宗金鉴》)煅龙骨15g,麝香3g,上药共研为细末,拌匀备用。用时先以温水洗净脐窝内分泌物,揩干后以药粉扑患处,1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功能燥湿敛疮。主治脐湿、脐疮。
  2.云南白药(成药)(《中医儿科学》)云南白药适量,直接扑于脐带创口上。功能止血。主治脐出血渗血速度较慢,出血量少者。
  十、小儿湿疹
  苦参散(《中医简易外治法》)苦参60g,白藓皮30g,冰片3g,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以粉扑蘸药粉扑于患处,每日2~3次。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型湿疹。
  十一、旋耳疮
  黄连粉(经验方)黄连粉适量。将疮面清洗后,将黄连粉扑撒于局部,每日1~2次,直至痊愈。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旋耳疮风热湿邪袭耳有脓痂者。
  十二、口疳
  口糜散(中华口腔科杂志1983;18(2):113)黄连12g,黄柏20g,甘草10g,海螵蛸、白芨各30g,青黛26g,龙骨12g,轻粉、冰片各4g,雄黄8g,朱砂14g,硼砂30g。上药共研细末,和匀备用,用时先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再将本药少许扑于患处,每日2~3次。功能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主治口疳。
  十三、口疮
  1.口炎散(广西中医药1980;(4):45)煅人中白、白芷各lOOg,冰片15g,将上药研极细末,用时以细玻璃管或麦杆撮取药末,均匀吹布于疮面,也可以消毒棉签涂抹患处,每日2~3次。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心胃火炽型口疮。
  2.青黄散(四川中医1989;7(1):9)青黛lOg,人工牛黄4g,硼砂20g。将上药研极细末,用时以细玻璃管或麦杆撮取药末,均匀吹布于疮面,也可以消毒棉签涂抹患处,每日2-3次。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心胃火盛型口疮。
  【注意事项】
  多毛部位的皮损,不宜用此法。

  

催嚏开窍法

 

  催嚏开窍法是将芳香辛窜之药末吹入病人鼻腔,以刺激鼻腔粘膜引起喷嚏反射,从而达到通关开窍目的的治疗方法。
  催嚏开窍法是将芳香辛窜之药末吹入病人鼻腔,以刺激鼻腔粘膜引起喷嚏反射,从而达到通关开窍目的的治疗方法。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已记载“以薤捣汁灌鼻中”及“吹皂荚末鼻中”以抢救卒死者。晋代葛洪则在《肘后方o救卒中恶死方》中记载了更多的催嚏开窍方法,如“以葱黄刾其鼻”,或以棉渍好酒塞鼻,手按令汁入鼻中,或以单味药如皂荚、半夏、菖蒲等为细末吹入鼻中等。至元代朱丹溪用通关散(细辛、皂角)搐鼻取嚏,治疗“卒中风邪昏闷不醒,牙关紧闭,汤水不下”,药简效捷,成为催嚏开窍之代表方剂。清代龚自璋的《医方易简新编》在此方基础上再加麝香、薄荷,效果更佳,并发展到治疗癃闭,失语、癫狂等病证。现代此法除用于寒闭证的急救外,还应用于治疗各类精神病,并取得良好疗效。
  【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研极细末如面状,和匀,用纸筒或喷粉器,将药末少许吹入患者鼻中取嚏。
  【主治病症】
  一、昏迷不醒
  1.通关散(《中药外治疗法》猪牙皂、细辛、薄荷、苦参、麝香适量。上药研细末,每次O.3~o.6g,吹入鼻孔,取嚏则醒。功能豁痰开窍。主治昏迷属痰闭者。
  2.降秽散(《中国民间疗法》)元胡4.5g,皂角、川芎各3g,藜芦1.5g,踯躅花o.6g。上五味共研极细末,取少许咯鼻取嚏。功能祛秽开窍。主治昏迷不醒属热闭者。
  3.避瘟散(民间验方)苍术15g,细辛9g,大黄、贯众、生姜、厚朴、法半夏、川芎、藿香、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防风、白芷、荆芥、独活、枳壳、香附、薄荷、陈皮、炒神曲、石菖蒲、草蔻仁、香薷、广木香、丁香、雄黄、桔硬各3g,朱砂1o5g,皂角30g。上药共研极细末,取少许吹鼻取嚏。功能芳香化浊开窍。主治昏迷不醒。
  二、中暑
  1.卧龙丹(《卫生鸿宝》)灯心炭牙皂角、闹羊花、细辛、麝香、冰片、牛黄。上药适量,分别捣研极细,混合后装瓶中密闭。每次取少许药粉放入或吹入鼻内,使得喷嚏频频,而兴奋神苏为度。功能清心开窍。主治暑入阳明或中暑挟痧型。
  2.通关散(《丹溪心法》)皂角、细辛适量。分别研极细末,装瓶密闭。每次取少许吹入鼻中令喷嚏频作。功能开窍醒脑。主治中暑昏迷不省。
  3.蟾酥散(《中医内科急症证治》)蟾酥、梅片、雄黄各2g,细辛3g,牛黄1g。上药分研极细末,混合后装瓶中密闭。每次取少许吹入鼻中。功能清心开窍。主治中暑,暑入心包,昏仆不省。
  三、小儿急慢惊风
  探生散(《中国民间疗法》雄黄、没药各3g,乳香1.5g,麝香o.75g。上药研极细末,每用0.15g,吹鼻取嚏。可用2~3次,至苏醒。功能芳香开窍。主治小儿急慢惊风之昏迷。
  四、厥脱
  一味吹鼻散(《中医急症手册》)生半夏末,或皂荚末,或菖蒲末。上药任选一味吹鼻中,并以桂木纳舌下,以取嚏开窍。功能化痰开窍。主治厥证属痰闭者。
  五、呼吸骤停
  雷击散(《急救经验良方》)牙皂、防风各9g,麝香O.3g,朱砂、雄黄各7.5g,辛夷、细辛、藿香、杜仲、法半夏、枯矾、甘草、薄荷、苍术各6g,白芷、桔梗各4.5g。上药研细为末,每用少许吹入鼻内,使之喷嚏,必要时每隔15~30分钟重复1次。功能芳香开窍,宣通肺气。主治溺水、触电、自缢等引起的呼吸骤停。
  【注意事项】
  1.本法为治标之法,供急救用,只可暂用,中病即止,患者苏醒后须辨证求因,以治其本。
  2.应用本法以取嚏为度,药末用量不宜过多,以防吸入气管。
  3.本法对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颅脑外伤致昏厥者不宜使用,有鼻衄史者及孕妇也忌用。

  

中药含漱疗法治疗口臭

 

  中医认为,口臭的发生除与口腔卫生有关外,脏腑积热是口臭多发的重要原因。
  “口臭不是病,闻起来真要命。”这病尴尬了自己,苦了别人。因为鼻子会对自己的气味产生适应性,使得口臭的人往往闻不出自己嘴里的异味。
  脏腑积热是口臭多发的重要原因
  中医认为,口臭的发生除与口腔卫生有关外,脏腑积热是口臭多发的重要原因。这些人在有口臭的同时,常会伴有口渴、口干、牙龈红肿、便秘等症状。要缓解口臭,除了口服清热泻火的药外,也可用药物汤剂漱口。
  含漱缓解口臭的两个药方
  药方一:藿香、佩兰、金银花、甘草各10克。
  药方二:芦根、甘草各10克。
  药方里的藿香、佩兰芳香化浊;金银花性寒味甘,气味芳香而药体轻扬,能清热解毒;甘草口味甘甜,能清热解毒、调和药性;芦根味甘性寒,能清热生津。
  上两方中药物各取等分剂量,用200~300毫升开水冲泡,盖上盖子,静置15~20分钟后,漱口用即可。药方一除含漱能消除口臭外,夏天代茶饮还能清除暑热;药方二还能治胃热打嗝。

  

痛风的中药熏洗疗法

 

  痛风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用中药熏洗治疗,效果满意。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血清尿酸增高、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痛风石逐渐形成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用中药熏洗治疗,效果满意。
  方法:木瓜、威灵仙、苍术、黄柏各20克,伸筋草、败酱草各30克。水煎取汁,熏洗患部20分钟,每晚1次。药渣药汁可反复加热熏洗3次,15天为1疗程。


  

自然敷贴疗法

 

  自然敷贴疗法是将药物敷于体表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外治疗法中行之有效的一种。
  自然敷贴疗法是将药物敷于体表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外治疗法中行之有效的一种。
  敷贴疗法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晋《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和调和剂;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痈肿;唐《食疗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宋《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明《普济方》用生附子和葱涎为泥敷涌泉穴治疗鼻渊等。说明本疗法相沿习用甚久。清《理瀹骈文》集敷贴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

  

蒸汽疗法

 

  蒸汽疗法又叫熏蒸疗法、汽浴疗法。是利用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肌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蒸汽疗法又叫熏蒸疗法、汽浴疗法。是利用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肌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由于蒸汽对身体的蒸腾作用,可使全身经络涌动,药力经皮肤腠达脏腑,无处不至,振奋气机,推血运行,故可起到调节营卫,滋养津液,濡润肌肤,健脾和胃,壮肾利水的作用。由于蒸熏时使用适当的中草药,又可有解表和中、消肿祛湿、散寒等功效。因此,蒸汽法可用来治疗风寒湿三邪所致病症,以及气虚下陷、气血瘀滞、湿阻脉络等病症,并可用于养生保健,治疗肥胖症。
  蒸汽疗法分为全身蒸疗和局部蒸疗两种方法。
  1.全身蒸疗法。本法需建立蒸疗室,蒸疗室不宜太大。过大,药气不易充满,且温度上升缓慢;过小,病人感到氧气不足而憋闷。室内放1浴盆或铁锅,内放中药,并加水煎煮,使产生药物蒸汽。药物剂量要根据病情而定,加入水量以淹没药物而不致于熬干为度。浴盆或锅上要装有带小孔之盖,以防蒸汽过猛造成烫伤。室内要有通风窗,以调节室温。
  本疗法所用的中草药,要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配制。将配制好的中草药投于蒸疗室内煎煮或蒸煮,使室内充满药气。然后通过通风窗调节气温,使蒸疗室内的温度保持在35℃-45℃。病人裸体进入蒸疗室,每次可10-15人同时蒸疗,每次蒸疗时间为30-45分钟。蒸疗之后,病人要在温暖、宽敞、干燥的休息室内休息1小时,同时补充水分,以温度适中的果汁和淡盐水为宜。
  一般每天蒸疗l-2次,5-7次为1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3-5天才进行第2个疗程。
  在蒸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认真负责,每隔10-15分钟看望病人1次,发现意外及时救护。在进行蒸疗的同时,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
  2.局部蒸疗法。本法一般用于口鼻或患部。即将配伍成方的中草药煮沸后先熏,后将药液洗擦局部,并可将药渣热敷局部。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重症高血压、结核病、重症贫血、大失血、急腹症、孕妇、心脏病、重症精神病患者,禁用本法。
  二、注意事项
  1.使用全身蒸疗时,要注意蒸汽温度应由低向高逐渐加热,使患者得以适应。蒸疗时可根据个人的耐受程度调节温度。集体蒸疗时,温度一般应调节到37℃-40℃之间。对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应密切加强监护,以免发生虚脱、晕厥。
  2.局部蒸疗或使用蒸汽发生器进行穴位喷蒸时,注意调好蒸汽与患处的距离,防止烫伤皮肤。对于急性眼炎、痔、直肠及子宫脱垂等粘膜外露病变的蒸疗,其蒸汽温度不宜过热,蒸疗时间不宜过长,注意防止粘膜水肿、出血。
  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而定。
  3.冷水疗法宜由夏季开始,冬天可用温水。

  

冷水疗法

 

  冷水疗法是用冷水冲洗、浸浴、饮用、摩擦、包敷或拍打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冷水疗法是用冷水冲洗、浸浴、饮用、摩擦、包敷或拍打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本法是根据疾病性质和需要,以确定冷水的种类和治疗方法。
  冷水的种类有自来水、井水、河水、湖水、海水、泉水、冰水、雪水等,治疗时可根据疾病需要及当地条件选用。
  冷水治疗方法,可根据环境条件而定。
  1.用橡皮胶管接在水笼头上或直接在自来水笼头下冲洗全身;或身体局部用注射器抽取冷水冲洗等。
  2.用水瓢、瓷盆等舀取冷水浇灌身体。
  3.冷水拍打,用毛巾或纱布蘸冷水拍打额部、胸骨处或上下肢等处。
  4.冷水浸浴,将身体的全部或局部沉浸在冷水中,经一定的时间,出冷水并擦干身体。
  5.冷水饮用,取清洁井水、泉水,经消毒后饮用。
  6.冷水摩擦,用冷水浸湿毛巾,摩擦全身,直至皮肤发红为止。擦过之后,再用干毛巾拭干身体表面的水分。
  7.冷湿巾敷盖,把毛巾浸入冷水,取出拧得不干不湿,敷于患处。用2条冷湿巾交替使用,5-10分钟换1次。
  8.冷湿巾包裹,用大浴巾浸湿冷水,包裹患者全身、半身或肢体某一部分,其上再覆以2-3层干毛巾,使患者发汗,然后再用干毛巾擦之。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1.一切虚寒证禁用此法。
  2.年老体弱不宜用全身冷水冲洗,但患有遗精、早泄等病证时,可作局部冷水冲洗。
  3.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不宜作全身冷水冲洗和冷水浴、冷水浇灌、冷湿巾包裹等。
  4.冠心病患者,不宜作全身冷水冲洗、冷水浇灌等。肺结核,伤寒等疾病禁用冷水疗法。
  二、注意事项
  1.用此法治疗后,要用干毛巾擦干身体,并注意保暖,以免感冒。
  2.冷水疗法很多,具体用哪一种方法,要视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而定。
  3.冷水疗法宜由夏季开始,冬天可用温水。

  

湿敷疗法

 

  湿敷疗法,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湿敷疗法,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
  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酒精浸泡5-7天,即可使用。使用时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敷在患处,l-2小时换药1次,或3-5小时换药1次。有些疾病(如痈肿)可先熏洗,后湿敷,这样可增强疗效。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二、注意事项
  l.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洗足疗法

 

  洗足疗法,是用热水或药汤洗脚,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洗足疗法,是用热水或药汤洗脚,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洗足疗法有热水洗脚和药汤洗脚两种。
  1.热水洗足法。取清洁的井水、自来水加热至50℃-60℃,倒入木桶内或瓷盆内。患者正坐,脱去鞋袜,赤足在热水中洗浸,每次8-10分钟,每天晚上睡前1次。如果水温太高。可适当稍加冷水,也可待热水温度稍低时再洗。总之,水温要以患者能够耐受的程度为宜。
  2.药液洗足法。根据疾病性质选择适当方药,水煎煮,或用热水溶解成溶液,然后将药液倒入木桶或资盆内,将双脚或患脚放入药液中没洗。每天l-3次,每次10-15分钟。
  中医学对脚部的保健非常重视。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其中有6条起于足部,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双脚分布有60多个穴位与内外环境相通。如果能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能刺激这些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内脏功能、舒通全身经络,从而达到祛病驱邪、益气化瘀、滋补元气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有无数的神经末稍与大脑紧密相连,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经常用热水洗脚,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中药足浴疗法其中小儿中药足浴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小儿中药足浴法的来源及发展:小儿中药足浴法同其它药浴疗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其有邪者,渍行以汗”可见当时已提倡用沐浴疗法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药方》载有“婴儿病痫方,取雷尾三果治,以猪煎膏和之。小婴儿以水半斗,大者以水一斗,三分和取一分置水中,挠以浴之。隋唐时期《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伤寒》治疗小儿各种疾病的浴儿、浴足十一首等等。宋代儿科医家钱已对本疗法用于儿科证治。清代吴尚先收集前人大量外治经验,一生采用外治法治疗疾病,成为真正的小儿中药足浴法的鼻祖。目前国内继承最系统的中药内病外治疗法之一郑氏红药外治法,从晚清到现在,经过郑氏红药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小儿中药足浴法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因使用安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明显被应用于小儿咳嗽、咳痰、喘息、厌食、食积、腹痛、腹泻、便秘、遗尿、尿频、增加免疫力、惊风、夜啼、多汗、出疹子、上热症(上火)等症状的保健与治疗。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恐水症及狂犬病患者禁用此法。
  二、注意事项
  1.洗脚时要掌握好水温,不要太热,也不要太冷,避免烫伤。
  2.老人、儿童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洗脚时要有人帮助,以免发生意外。
  3.用药液洗脚时,药物的选择要适当,药物的性能要与疾病相适应。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的药物不应用作外洗药液。
  4.在用此法治疗时,还可配合其他疗法同时进行。

  

冲洗疗法

 

  冲洗疗法,是用选定的方药,水煎制成药液,反复冲洗病变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冲洗疗法,是用选定的方药,水煎制成药液,反复冲洗病变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1.局部冲洗。根据病情选定方药,并进一步配制冲洗药液。配制好的药液对患处进行反复冲洗。每天冲洗次数视病情而定。
  2.冲洗时让患者取适当体位,以舒适、术者方便为原则。有的病需手术配合,因此,在冲洗疗法前要配备手术器械。手术后要做好手术处理。
  3.全身冲洗详见沐浴疗法。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鼓膜穿孔,美尼尔氏综合征,前庭功能性疾病禁用耳部冲洗,上呼吸道急性感染禁用鼻部冲洗。眼外伤或异物伤及眼球者禁用眼部冲洗。
  二、注意事项
  1.冲洗所用的药汤温度应与体温接近,以免发生反应。
  2.作鼻腔冲洗时,注意不要咳嗽、喷嚏和吞咽,以免药液进入鼻窦和鼓室内。
  3.采用适当措施,不要让药汤泛流。
  4.在使用冲洗疗法的同时,可配合应用其他疗法。

  

洗疗法

 

  洗疗法,是指用药汤反复洗患病部位的治病方法。
  洗疗法,是指用药汤反复洗患病部位的治病方法。
  1.局部冲洗为让患者取舒适体位,用配好的药汤对患处反复冲洗,每天冲洗的次数视病情而定。
  2.全身冲洗为将选用温热药汤,在浴池或浴盆内冲洗。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l.注意掌握洗汤的温度,一般洗汤以接近体温为好。需热洗的洗汤,以能耐受为好。
  2.做鼻腔冲洗时,注意勿使患者咳嗽、喷嚏和吞咽,以防药液进入鼻窦和鼓室内。上呼吸道感染者,禁用鼻部冲洗。鼓膜穿孔,美尼尔氏综合征、前庭功能性疾病,禁用耳部冲洗。有眼外伤或异物伤者,禁用眼部冲洗。
  3.用本法的同时,可根据病情需要,配合应用其他疗法。

  

沐浴疗法

 

  沐浴疗法,是在水中或药液中浴身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沐浴疗法,是在水中或药液中浴身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有冷水浴、热水浴、温水浴、药水浴、海水浴、蒸汽浴等多种方式。
  1.冷水浴
  取井水、末污染的湖水、江河水或池塘水,倒入浴池中或大桶内沐浴。也可直接到江河、湖泊、池塘中去沐浴。冷水浴的时间可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而定,如水很冷,一般每次2-3分钟即可,时间不宜过长。沐浴后用于毛巾擦干身体,穿好衣服,注意不要受凉。
  2.热水浴
  取热水注入浴池或浴盆内,测量水温,根据个人的耐受力和病情需要,使水温保持在40-50℃,每次沐浴30-40分钟。也可每沐浴8-10分钟,出水晾3-5分钟,再跳进热水中沐浴。沐浴后在温暖清爽的室内将身体擦干或晾干,待无汗时再穿衣服。
  3.温水浴
  将热水注入浴池或浴盆内,测量水温,使水温保持在34℃-36℃的范围内。在盛夏季节,湖泊、池塘和小溪的水温符合这个标准时,也可直接到这些地方沐浴。每次沐浴40-60分钟。沐浴完毕,在温暖清爽的地方晾干或擦干身体,然后穿好衣服。
  4、药水浴
  首先诊断清楚病情,根据病情需要选定药物。将药物加工制备药水,如盐水、苏打水、白矾水、松脂水、硫磺水、过锰酸钾水、中草药煎液等。用水稀释成合适的浓度,并加热至需要的温度,注入浴盆内,每次沐浴15-30分钟。沐浴毕,用温清水冲洗,再用于毛巾拭干,穿好衣服。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1.恐水症、刀斧所伤、皮肤破损出血及内脏出血者,禁用此法。
  2.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及一切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的疾病,均不宜用沐浴疗法。
  二、注意事项
  1.根据病情,选择沐浴方法。该用冷水浴的,反用热水浴,不仅不会使病情好转,反而会加重病情。
  2.用冷水或热水浴时,预先要测量水温,并试验着下水,避免寒冷或烫伤。
  3.用药水浴时,要针对病情用药。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的药物,避免使用。同时测试水温,过热过冷均不适宜。
  4.儿童、老人和病情较重的患者,沐浴时要有人护理,避免烫伤、受冷或溺水。

  

食醋疗法

 

  食醋疗法,是指用醋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食醋疗法,是指用醋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醋,不仅是调味品,而且还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民间广泛应用,疗效较好。
  把醋倒入铁盘或饭盒盖中,放于炉火上,通过加热蒸发,称加热蒸发法。亦可将其口服、含漱,或外涂,或外敷。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若用醋口服治疗时,有严重胃、十二指肠溃疡者不宜用;
  2.小儿皮肤细嫩,如用醋外涂驱蛲虫时,一定要加水稀释,防止醋的浓度太高,损伤皮肤。

  

食盐疗法

 

  食盐疗法,是指用食盐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食盐疗法,是指用食盐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食盐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如氟、钠、碘、硼、氯、硫酸钠、磷酸盐等30余种,具有医疗作用。
  食盐疗法分内服法和外用法二种。
  内服法是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3克,开水化服,水量约为300毫升,勿使太咸。儿童酌减。
  外用法有如下三种。
  1.局部湿热敷法:应用大小厚薄适宜的棉垫蘸1%食盐热溶液,敷于患处或相应部位,棉垫上再放一热水袋持续加温,每次敷30-60分钟,每天2次。
  2.局部热浴法;如病变在手、足部,可用l%食盐溶液浸泡。每次15-30分钟,每天2次。
  3.热浴法:患者身体病变多处或病变面积较大时,可用1%食盐溶液行热水浴,温度以36℃-38℃为宜,隔天热浴1次。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部分病人在治疗开始的2-7天,有的疼痛加重,出现反跳。但于7-12天后,疼痛可逐渐减轻或者消失。
  2.由于盐对胃肠粘膜刺激,有人服后可有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3.少数病人在盐疗法施治过程中,可出现肢体异常感,如蚁走感、沉重感、患处奇痒感等。
  4.个别病人可有皮疹,但不久即可退去。
  5.少数人服用盐后,手掌及足趾有脱皮现象,个别人还可有脱发,但不严重。
  6.有的人经盐治疗后,发生腹泻、软便,但坚持服下去,大便就会转为正常。

  

药带疗法

 

  药带疗法,是将药物研末炒热,装入细长如腰带的布袋中,缠缚于腰部或其他病变那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药带疗法,是将药物研末炒热,装入细长如腰带的布袋中,缠缚于腰部或其他病变那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根据疾病性质选择方药。将选择的药物研末,装入细长如带的布袋中,即成为”药带“。将药带系于腰中或其他病变部位,5-7天换药1次。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急性病证、对药物过敏和无法系带的部位,均不宜用此法治疗。
  二、注意事项
  1.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局部皮肤瘙痒、疱疹等症状时,应暂停治疗
  2.因此法收效较慢,故急性病患者,不宜用此法治疗。
  3.有剧毒对皮肤有严重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做药带系缚。
  4.在用此法治疗的同时,可配合其他疗法治疗。

  

坐药疗法

 

  坐药疗法,是将药物塞入阴道或肛门内,或直接坐到药物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坐药疗法,是将药物塞入阴道或肛门内,或直接坐到药物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配制对症的药物。一般是将药物制成栓制、丸制或散制。应用时将药物纳入肛门或阴道内,或直接坐在药物上,要视疾病的性质及部位而定。
  施用阴道坐药时,需先用药液将阴道冲洗干净,或先用消毒棉花或消毒纱布将阴道内分泌物拭净,然后再上药。
  施用坐药时,可由患者自己操作,也可由他人帮助施用。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注意清洁卫生,无论是所用药物,还是治疗器械,都要经过严格消毒。塞药时要将手冲洗干净,或戴橡皮手套。
  2.施用坐药期间戒房事。
  3.施用阴道坐药时不能坐浴。
  4.施用阴道坐药后,如出现外阴病痒或疼痛,可用温开水清洗阴部,或用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白矾20克、雄黄3克、黄柏30克、苍术20克,煎水熏洗,每天1次。
  5.施用阴道坐药后数天,如阴道内有坚韧的块状物脱落,不要紧张,不要恐惧,这是正常现象。
  6.月经期间及妊娠期间禁止施用阴道坐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