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节棍” 不论古今中外,谈到人生,总喜欢把人生分阶段来论,分来分去还是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但是,我们从分法里就可以看出其中心境的变化、想法的差异、身体的状况等等,中国人的一般理想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 蒋杰的《虞美人》说的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说出了当时人生各阶段的不同心情。 即使对读书的看法,各阶段也有体会的差异,张潮的《幽梦影》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西洋人说:“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怀疑一切,少年人知道一切。”从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的teeager到能够相信别人,是活了一辈子的时间换来的。 在形容中年心情的时候,美国人这样说:“少年人向前看look forward,老年人向后看look backward,中年人是看起来累look tired。” 对于过日子的快慢也有三分法: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快,但盼过年过节盼得久久不到,一天容易一年难。到了老年却是一下子就一年,但熬过一天却如此缓慢,常常有不知道如何打发的困扰。而夹在中间的中年,则忙的没有时间去检视一天说怎么过的,一年是怎么溜的,晕晕乎乎成白头啊! 富兰克林说:“20岁要有志气,30岁要有机智,40岁要有判断力。” 乔治·柯伯特说:“一个男人20岁的时候不英俊,30岁的时候不强壮,40岁的时候不富裕,50岁的时候没有智慧,那这个人就难能再英俊、强壮、富裕和有智慧了”。 “少年看学历,青年看经历,老年看病历”,人生各阶段要想过得比别人好,这三种“历”很关键,而且无法假手他人,全靠自己努力。学历好受赞赏,可以把年少时光过得风风光光,好的经历成就好事业,而老年快不快乐就看身体好不好了,况且病痛的折磨也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人生这三节,到底哪一节好呢?如果是甘蔗,到底哪一节甜呢? |
|